洪丕谟(1940-2005),是我母校华东政法学院的老师,也是当代著名的学者和书法家。生前著述一百二十余种,煌煌千余万字,涉猎书画、诗词、儒学、道学、佛学、中医、养生、民俗、鉴赏、法律等诸多领域。赵朴初曾题诗赞之:“苦学年来未有涯,青灯黄卷月笼纱。诗文书画兼医学,千载学林一奇葩。” 然而说来惭愧,我与洪丕谟虽然都在华东政法学院万航渡路校区待过,却由于懒惰和羞涩始终未能谋见一面。只是由于喜欢书法的缘故,经常在河东食堂旁的宣传橱窗前欣赏他的书法作品。记得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宣传橱窗起首位置题的四个大字“宣传画廊”,还有一次在宣传橱窗里展示的榜书条幅“开拓进取”及所画的一颗白菜和几个萝卜。剩下的就是听接近他的同学传言他让人如沐春风的淡雅从容和娓娓道来。 当时感觉他的字,用笔老辣沉雄,气韵平和淡定,郁郁芊芊有文人气。但是总是让我有一种消极出世的感觉,看了不是让人那么昂扬向上,甚至很多时候是颇觉泄气。后来得知,原来他经受过中年丧失爱妻之痛。虽然他的书法给人以消极出世的感觉,但这丝毫不影响我拥有一副他的作品的愿望。 大学四年倏忽而终。1999年毕业离开上海,接下来的四年里犹如经历了一场改朝换代的残酷斗争。在扳回一局之后,我于2003年考回华政读研回炉。这又使我与洪丕谟的地理距离拉近了。但是我们仍旧缘悭一面。研究生阶段,我摒弃了大学时代热心社团工作和舞文弄墨不务正业的习惯,一心一意要把民商法专业学好,以求将来在上海这个竞争与机遇并存的商业社会挣得一口饭吃。因此,除了勤工俭学的时间之外,我几乎每天都泡在韬奋楼里读书直到管理员下逐客令。书法作为一个爱好,不是吃饭的家什,就暂时被丢到了一边。 我总觉得会有很多时间,让我跟洪先生谋上一面,亲聆他的教诲。然而2004年春的一天,我却偶然间在河东食堂的宣传橱窗里看到他的讣告!简直令人不敢相信!才65岁,正是艺术创作的成熟期和高峰期啊!于是我花了两天的伙食费40元请一个同样爱好书法的同学一起在上海美术馆瞻仰了他的纪念展——翰墨学林一奇葩。能一下子看到那么多洪先生各个时期书法真迹,欣赏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真是一种享受。而晚年的作品尤其精彩,沉雄大气,神采飞扬。只可惜当时囊中羞涩买不起数码相机,没能留下他展出的作品的影像。斯人已逝,作品定格,于是收藏洪丕谟的一幅字,这个潜藏已久的愿望又一次从我心底浮了出来。可是,他的字那时候对我一个穷学生来说仍旧属于奢侈品。 就这样一直到2009年,我家庭和工作均趋稳定之后,我才在网上搜寻洪丕谟的书法。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副作品“诸天花雨菩提赞,大地烟雨颠素书”,售价3800元,结果我一犹豫,被别人买了去。后来我连续一段时间每天在网上搜索洪丕谟书法,终于买到了几本他的著作和两幅作品。 《南山当户牖,沣水泱园林》五言联,得自一位苏州藏友,豆青宣纸,已经装裱。骨气清雄洞达,爽爽而有神气;章法萧散自然,错落而有情致;用笔果断老辣,沉着而痛快;线条绵里裹铁,厚重而不失灵动,而总体上又有一股萧散出尘的禅意的,可以说是“洪体”书法的精品杰作。原句为“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语出唐代诗人祖咏的律诗《苏氏别业》,意为诗人向往的隐居之地,面向南山,沣水环绕,宁静恬淡。这隐者境界正与洪先生书法的禅意相契合,从而产生了不期而遇的完美艺术效果,每次欣赏总让人生出望峰息心的感觉。上款为贰仟零肆年春仲,证明作者时年六十四岁,离驾鹤西去仅一年,可谓正是人书俱老、风规自远之时。 “长乐永康”条幅得自一位浙江藏友,万年红宣,画心未裱。因为爱其书写潇洒且寓意吉祥,因此请之。落款为洪丕谟挥,附有一剪下的印兑,以待装裱使用。 洪丕谟曾说过,他的书法以“苍茫浑穆、清远宏阔”为上境,追求一种“天风海涛”式的大家气象。我想他已近达成了。当然,如果上天能再给他二三十年,我想又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唐太宗曾表达对王羲之书法的喜爱,“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洪丕谟书法作为我所喜爱的一种,亦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