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建筑,以哥特式(Gothic)建筑为突出代表。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受希腊-罗马建筑体系影响较小,犹如一位横空出世的妖女,以其妖艳华丽的世俗美,深深打动人的心,这与古典建筑大家闺秀般的典雅端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大型玫瑰窗,象征着圣母的纯洁,雕刻精巧华丽。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

竖向的线条,彩色玻璃窗,共同营造出超凡脱俗、飘渺飞升的艺术效果,与教堂的宗教性质是很契合的。


教堂的圣坛都向东,朝向中东耶路撒冷的圣墓,因而大门一律朝西。
·威尼斯总督府(1309-1424年,建筑师为齐阿尼)

这两个立面的构图极富独创性,世界建筑史中几乎没有可以类比的例子。
·比萨主教堂建筑群 (意大利)

它的钟塔和洗礼堂,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钟塔在主教堂东南20多米,圆形,直径大约16米,高8层,中间6层围着空券廊,后来,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塔身开始逐年倾斜。但由于结构的合理性和设计施工的高超技艺,塔体本身并未遭到破坏,并一直流传至今,历时近千年,即享誉世界的比萨斜塔。
·米兰主教堂 (意大利)

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坐落于意大利米兰市中心的大教堂广场。教堂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上半部分是哥特式的尖塔,据统计共138座,最高的尖塔高达108米,顶端有一尊4.2米的圣母玛丽亚像,上镀黄金。下半部分是典型的巴洛克式风格,从上而下满饰雕塑,极尽繁复精美。
·科隆主教堂 (德国)

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是德国第一座完全按照法国哥特盛期样式建造的教堂。始建于1248年,一直到1880建成,经过了七个世纪,它先后的建筑者都持有同样的信仰,而且绝对忠诚于原定计划。除了它自身特有的价值和其包含的艺术价值外,它还表现了欧洲天主教的力量和耐力。
说建筑11:欧洲古建筑史各阶段建筑解读-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一)
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精致程度和技术水平超过古罗马和拜占庭建筑,其穹顶被公认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第一个作品,体现了奋力进取的精神。
·佛罗伦萨主教堂 (又名百花圣母大教堂)

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而建造,其型制很有独创性,虽然大体还是拉丁十字式的,但突破了教会的禁制,把东部歌坛设计成近似集中式的。伯鲁乃列斯基设计了它的穹顶,内径为43米,高30多米,在其正中央有采光塔亭,连亭总高达107米。
伯鲁乃列斯基(1379-1446年)的另外两个著名作品:育婴院和巴齐礼拜堂
·育婴院

盛期文艺复兴建筑纪念性风格的典型代表是罗马的坦比哀多,设计人:伯拉孟特(1444-1514年)
·坦比哀多

以高距于鼓座之上的穹顶统帅整体的集中式形制,在西欧是前所未有的,当时就赢得了很高的声誉。现在从欧洲到北美,几乎处处都有它的仿制品。
伯拉孟特的另一个作品:梵蒂冈宫、参与设计圣彼得大教堂
维尼奥拉的代表作:尤利亚三世别墅,著作《五种柱式规范》
帕拉第奥的名作有:维晋寨的巴西利卡、著作《建筑四书》、圆厅别墅、奥林匹克剧场(第一个把露天剧场转化为室内剧场)
·维晋寨的巴西利卡

在每个开间中央按适当比例发一个券,而把券脚落在两棵独立的小柱子上。为了在视觉上使负荷者同被负荷者平衡,在小额枋之上、券的两侧各开一个圆洞。
这个构图,虚实相生,有无相成,实部和虚部均衡,彼此穿插,各自形象完整,而以虚为主;方的,圆的,对比丰富,整体上以方开间为主,开间里以圆券为主,有层次,有变化;小柱子和大柱子也形成了尺度的对比,映照着里面的雄伟。由于构思明确,两套尺度并不引起紊乱,这种构图是柱式构图的重要创造。
这种做法以这个巴西利卡最为成熟,以致得名为帕拉第奥母题(Palladian motive),以后常常被引用。
·圆厅别墅(1566年)

圆厅别墅是一座完全对称的建筑,以中央圆厅为中心向四边辐射,四个立面均有庄严的门廊和巨大的弧形台阶。
它对称和谐,风度高雅,具有令人赞叹的力度、比例和纯洁性,成为后世及建筑的典范。
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两个人的建筑风格大相径庭,前者的是画家温馨的建筑,代表作潘道菲尼府邸;后者为雕刻家刚健的建筑,代表作是圣彼得大教堂。
说建筑12:欧洲古建筑史各阶段建筑解读-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二)
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是世界上最卓越的建筑群之一。
圣马可广场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它由公爵府、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新、旧行政官邸大楼、连接两大楼的拿破仑翼大楼、圣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钟楼和圣马可图书馆等建筑和威尼斯大运河所围成的梯形广场,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侧宽约55米。广场四周的建筑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美建筑。
·圣马可广场(俯视)

·圣马可广场

它被誉为“欧洲最漂亮的客厅”,是当之无愧的。
圣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最伟大的纪念碑,在长达120年的建设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都曾主持过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和施工。
首先是伯拉孟特提出最初方案:采用希腊十字式,外侧是4个方塔,4个立面完全一样,鼓座有一圈柱廊,同穹顶一起,很像坦比哀多。
工程未完工,伯拉孟特和支持该方案的教皇先后去世,拉斐尔成为负责人。在教会的压力下,拉斐尔修改了方案,在西部加上巴西里卡。
随后是帕鲁齐和小桑迦洛先后主持该工程。
再是米开朗琪罗接手该工程,他以其崇高的威望,抛弃了拉丁十字形制,基本上恢复了伯拉孟特设计的平面,并简化了四角的小穹顶。
最后由维尼奥拉设计了四角的小穹顶,伯尼尼设计了前面的广场。
·圣彼得大教堂(俯视)

·圣彼得大教堂(正视)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总面积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4米,长约211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它的整体性较强,轮廓饱满,艺术上很成功。
17世纪初年,圣彼得大教堂遭到损害,即在原希腊十字之前加建了一段巴西利卡 。这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运动的结束。
说建筑13:欧洲古建筑史各阶段建筑解读-古典主义建筑
与意大利巴洛克建筑大致同时而略晚,17世纪下半叶,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成了欧洲建筑发展的又一个主流。其基本特点是崇奉柱式构图,强调主从关系;突出轴线,讲求对称,体现出孤傲、严谨的贵族性格。
·巴黎卢浮宫东立面

该立面长183米,高28米,横五段纵三段式的构图。底层结实沉重,中层是虚实相映的柱廊,顶部是水平向厚檐,各部分比例为2:3:1(从下到上)。中央部分有山花,柱廊采用双柱,以增加其刚强感。
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不好意思,没找到合适的图片)
·凡尔赛宫

欧洲最大的王宫,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反映了当时法国的君主专制意图。其宏大气派在一段时期中很为欧洲王宫所羡慕并争相模仿。

说建筑14:欧洲古建筑史各阶段建筑解读-洛可可建筑
18世纪,法国的君权衰退,继古典主义之后出现了洛可可(Rococo)。洛可可反映出贵族们苍白无聊的生活和较弱敏感的心情,受不了古典主义严肃的理性和巴洛克喧嚣的放肆,它追求一种柔媚、温软、细腻和纤巧的风格。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
洛可可风格的主要特征有:
一是在室内排斥一切建筑母题,凹圆线脚和柔软的涡卷代替了过去的檐口和小山花,摒弃棱角和体积感,追求优雅、轻松的格调。

二是装饰题材中有自然主义的倾向,模仿植物的自然形态,拒绝对称。

三是爱用娇艳的颜色,喜欢闪烁的光泽。(在大镜子前面安装烛台,欣赏反照的摇曳和迷离)

洛可可风格比较亲切温雅,比起古典主义和巴洛克风格来说,更宜于日常起居。但从总体上说是格调不高的,这是行将没落的贵族社会孱弱萎靡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