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雪中天骄——牦牛

 谁与争feng 2013-05-03

  牦牛家族写真

  六月的青藏高原,春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步履所及之地,豁然开朗,心情也随之活泼。由于特殊地形使然,青藏高原遍布起伏不大的山恋,在开阔的视野远处,朵朵白云压在苍茫的山峦上,绿白交映,鲜明爽目。无论是平地草原,抑或高原草地,青藏高原上那种我国北方民歌中描绘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景色却随处可见,举目遥望有着“天高云淡,往东南飞雁”的绝佳美境,使人心旷神怡。

  草原的夏季是它的黄金季节。肥美的牧草蓬勃滋生,浓绿得醉人。镶嵌其中的犹如繁星点点的野花竞相开放。天边偶尔呼啸而过的兀鹫为坦荡的草原平添了一份情致。此外,誉有“高原之舟”的牦牛随处可见。它们在高原上一代一代繁衍生息,逍遥驰骋,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挤奶的姑娘  邹吉玉/摄

  牦牛是世界上十分宝贵的一种稀有畜种,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牦牛数量最多的国家,约有1400万头左右,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0%以上。

  牦牛体形较大,全身披着长而丰厚的毛,粗毛间有细而短的绒毛。在额顶、肩部、胸腹侧和小腿部有粗硬而富有光泽的发毛,蓬松下垂,同尾毛一起可同衣裙一样围绕着全身。这种毛被结构空气厚有利于保温,加上牦牛的皮下脂肪厚,汗腺不发达,散热能力底。因此在气温低达摄氏零下30~40度的隆冬季节也能安全过冬。多数是棕黑色,也有一部分黑白相间,形成许多怪异的几何图形。

  牦牛对低温缺氧的环境适应力很强,具有耐高寒,喜湿润的生理特征。它胸部宽大,心肺发达,气管软骨环间的距离大,能进行频速呼吸,血液中载氧工具——血红蛋白含量高,红血球数量多,能在空气稀薄的高海拔地区正常活动。

  牦牛肌肉紧凑,身长腿短,筋骨结实,体侧腹部和四肢的披毛柔软厚密,眼圆有神。牦牛平均体重700斤左右,它运步轻快有力,能走崎岖小路,也能跳雪履冰。不作种用的公牦牛去势后多作驮牛,用于驮运挽车、耕地,乘骑等。驮牛于四岁调教,六岁开始长途运输。一般每只驮牛负重50~100公斤,夜宿日行,边行边牧,每日行走20~35公里。可连续行走15天以上用作骑乘。牦牛不但识途,且任劳耐苦,能忍饥渴。高原地区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用品主要依赖于牦牛的运输,牦牛因而有“高原之舟”的美称。

  牦牛季节性发情,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情,7、8月份为盛期,个别可延至年底。每年4~7月份产犊,4~5月份儿盛期,个别可延至10月份产犊。妊娠期为256天。

 

如今骑牦牛在西藏已成为一种时尚的旅游项目

  野牛一牦牛的祖先

  野牛是在动物家族中与牦牛最亲近的一种野生动物,有牦牛祖先之称,相传牦牛是从野牛驯化而来。

  野牛体型似家牦牛,但要大得多,肩部也特别高耸。体长200~280厘米,肩高160~180厘米,体重在500千克以上。雌雄均具角,四肢粗短,蹄大而圆,蹄甲尖小,但特别强硬。头和躯体背面的毛短而光滑,颈、腹、体侧及尾部均具长毛,腹毛可长达70厘米。除鼻吻部周围有少许白毛以外,全身是暗褐黑色。它生性桀骜不驯,是当之无愧的大力士,在无人区少有对手能敌。它两只粗大的椅角是势不可挡的锐利武器,若遇到危险,健壮公牛便把牛犊护围在中间,将头朝外低下,用犄角攻击敌人。

  野牦牛常生活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原地带。冬季到较低的地方,夏季又回到高山地带。集群生活,数十头一群,有时甚至达几百头,晨昏活动。野牦牛因为叫声似猪,所以在产地又被称为“猪声牛”,藏语中称为“吉雅克”。野牦牛的消化器官比黄牛粗大,牙齿质地坚硬,鼻镜小,嘴唇薄,采食能力很强。主要在夜间和清晨出来觅食,食物以针茅、苔草、莎草、蒿草等高山寒漠植物为主,白天则进入荒山的峭壁上,站立反刍,或者躺卧休息、睡眠。野牦牛的嗅觉十分敏锐,有危险时,雄的必首当其冲,护卫群体,而将幼仔安置在群体中间。一旦大敌接近,野牦牛会头向下、尾朝空,马上狂奔乱跑,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野牦牛的发情期,交配依然遵循动物世界的游戏规则,公牛之间的角逐常常血肉飞溅。雌野牦牛的怀孕期为8~9个月,翌年6~7月份产仔,每胎产1仔。幼仔出生后半个月便可以随群体活动,第二年夏季断奶,3岁时达到性成熟。寿命为23~25年。公野牦牛是草原上的情种,它们偶尔也窜到有人的区域,混进牧民的家牦牛群中,把母牦牛骗出来。在青藏高原,藏民常丢失家养的牦牛。当猎人追赶野牦牛群时,有时会碰到一两只牛不逃跑的,近前一看,原来是走失的家牦牛。这些牦牛大多是母牦牛,是被野公牛“拐带私奔”的。如果发现家养的母牦牛已经怀孕,牧民们会欢天喜地地把母牦牛迎回家,因为和野牦牛杂交生下的牦牛体力好、驮物多、耐疲劳,所以,母牦牛和野公牛私奔还是件大喜事呢!

  据藏文文献记载,勤劳勇敢的高原居民,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开始驯育、教化它,使之服役于人类。

 

搬迁途中  维色露珠/摄

  野牦牛的家畜化是青藏高原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使远古的狩猎经济逐渐过渡到了农业和畜牧。在目前西藏的考古发现中,代表新石器时代阶段的文化的“藏西北文化类型”,主要分布在藏北,藏西高原及雅鲁藏布江中上游,距今七千五百年至五千年左右,其经济类型以狩猎业为主,并开始逐渐掌握了动物驯化技术。当时高原人类步入氏族社会,分成了“斯、”“穆”、“桐”、“东” 四个氏族,后又增加了“札”、“楚” 两大系统,总共分为六大氏族。“穆”部落生活在藏北大草原,是记载最早驯化野生动物的部落。它们在驯化马匹的同时驯化了部分野牦牛为家养牦牛,岩羊驯育为绵羊。他们发明了套马索,用牛奶喂孩子、提炼酥油等技术。在一则藏族民间传说中,把野牛驯化的过程反映的较为生动:第一位吐蕃君主聂赤赞普当政期间,有件事常给他带来烦恼,就是捕捉后的野牦牛不服管教,很难彻底驯化,常常抵人致死。他把驯服牦牛的任务交给了其大臣达盖负责。达盖领旨后,四处找人讨办法。一位老人建议他瞅准牦牛神经最敏感的两鼻孔间的软肉,用锐器打个洞,再用柏树枝做成牛鼻圈套进去绑结实,鼻圈上栓根牵引的绳子,牛就不得不乖乖跟着人走,达盖照此驯服野牦牛,果然灵验,从此在雪域西藏,野牦牛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家牛。反映这一情况的内容在西藏的很多古岩画上已多处出现。

 藏人物质世界中的牦牛

  牦牛既是青藏高原的象征,又是藏族牧业的象征,同时也是西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牦牛藏语称“诺尔”,意为“财富”或“宝贝”。藏族之所以称牦牛为“宝贝”,是由于牦牛为传统的藏族社会提供了人们生存的基本保障。它浑身是宝,每一宝都又无私地赐予了人类!它的馈赠惠及高原入类的衣食住行。

  

  牛毛捻成的绳子富有弹力,结实耐用,做成的帐篷御寒力很强。牦牛尾巴制成的“毛掸”拂尘力强,特别是白色的尾巴更为珍贵,是传统的出口物品之一。

  柔韧光滑的毛,与细羊毛合用,洗纺后可织高级呢料和氆氇。牧民们则靠手工捻成毛线,织成美观的毛毯、披风,缝制过冬的帐房和存放粮食的口袋,防寒隔潮,坚牢耐用。雨雪天出牧,披一件牦牛毛的风衣,滴水不浸,暖和舒适。毛尾脱脂后,染成红色,便是美丽适用的毛掸帚,藏胞家里必备不缺。

  皮子经过加工,红紫交辉,琳琅满目,除做藏家高靴,还能制作高级皮鞋,不仅光泽度好,而且富于弹性,抗压力和耐腐蚀性足与任何皮革媲美,颇受城市顾客欢迎。

  

  奶,是牦牛的第一贡献。母牦牛可日产奶三至四市斤,为当地黄牛的三倍。奶汁浓稠,极富营养。牧民每天都要喝奶,把奶熬开饮用或制作成酸奶吃,还要从奶里提炼出酥油和奶渣。牦牛奶含脂量高,一百斤奶可提炼十斤左右黄澄澄的贵重酥油。特别是牧民,一般很少吃菜和水果,日常的热量除肉外,顿顿都要以酥油茶当汤,奶渣当菜,喝茶便靠酥油了。不仅喝茶离不开酥油,还要用酥油点灯照明、炸油果子和糌粑调和吃,还是敬奉神灵的供品,馈赠亲友的礼物。

  牦牛肉含蛋白质高,鲜嫩美味,冬天食用尤为滋补。腿肉丰厚呈圆形,俗称“和尚头”;脊肉细腻精纯,是上等佳品。寒冬的夜晚,就着小火炉炖吃一碗牦牛肉,整宿都暖烘烘的。如果加工成营养肉干,不但清香可口,出门携带也方便,是行路人的理想食品。冬宰后,家家户户把肉堆放在库房或悬挂屋内,以备长期食用。家人欲食或有来客,于是就取只牛腿,席地而坐,抽出随身带的腰刀,旋一片,吃一片,粘点辣椒面,生食之,十分惬意。有时连骨带肉剁成大块,放盐少许,不放其它佐料,浸煮片刻拿着吃,名谓“手抓”。食生肉的习惯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也并不罕见,但在这梵天净地环境中生产的绿色肉食则更甚一筹。它鲜嫩可口,营养保持完好。许多人每天都离不开肉,特别是牧区的居民,两三天没肉吃,就会“馋涎欲滴”了。

  现在牦牛肉制品逐渐走向世界,港澳市场把牦牛肉誉为“肉牛之冠”,深受国际友人欢迎。

 

冬季,在草原上宰杀的季节,也是牧民收获的季节。  嘉措/摄

  

  草原上一顶顶黑色的帐篷质地坚硬,冬暖夏凉,支卸、运输方便,它是牧民用牦牛毛织成的.西藏的燃料极缺,牛粪饼是乡村牧区的主要燃料,其状若硕大的烧饼,贴在院墙或草坝上晒干后燃烧。隐燃保火,赛过煤块。看来,西藏的水能、太阳能和风能充分开发之前,牛粪饼还会存在下去。

  

  牦牛是牧民驮货运物、乘骑的主要工具。牧民一年四季搬迁几次草场,靠它驮送全部家产:在农区承担着拉犁,驮运青稞,运输肥料;藏胞盖房的木料、石头,盐粮交换,猎获的野味,都靠它运送。任道路怎么陡峭,活路怎么繁重,它总是昂举坚蹄,稳步自如,默默地留下一行行深深的脚印,让高原的生命线畅达无阻。牦牛的心肺功能很强,驮上一百多斤物资,还能一气爬上海拔6千米的高峰。那里空气稀薄,人是很难适应的,而它却无需为缺氧发愁,也不必为血压和心脉担忧。我国登山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牦牛是得力的助手,衣食用品、住的帐篷、摄影器械,一件件、一包包莫不往它背上架,是牦牛把他们一节一节地往世界屋脊托举。在五星红旗插上珠峰之巅的英雄业绩里,有它们的汗水凝结,牦牛是默默无闻的功臣。无怪乎,人们称道牦牛是“高原之舟”是当之无愧的。

  牛羊皮筏(船)是西藏普遍可见的水上工具。高原河流众多,地形复杂,河床中沉积巨石,河水十分拥急。藏族人发明了一种适应这种环境的船只,就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坚韧木料做支骨,外面蒙上数只牛皮缝制而成的皮子,便成为船了。牛皮船小的只坐3、5人,大的也只能坐10来人,一个船夫划船兼掌舵便可,牛皮筏下水,浸泡温软,不怕河中礁石撞击,皮船小巧,载重量轻,不管河道深浅,都可以划。
 藏人精神娱乐世界中的牦牛

  自高原先民开始驯化野牛试图成为家牦牛之间起,人与野牛的关系就开始了、牦牛文化也从此便诞生了。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不断发展,与牦牛有关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娱乐活动和宗教活动也随之而兴起。

 

纳木湖畔的牧民和他们的牦牛坐骑  邹吉玉/摄

  赛牦牛

  赛牦牛是一项藏族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在唐朝初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迎亲、娶亲队伍到了玉树后,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其中有精彩的赛马、马球、射箭、摔跤活动,令久居深宫的文成公主及送亲的官员大开眼界。尤其是黑、白、花各色牦牛组成的赛牦牛活动,更让人们惊奇不已。文成公主等异常欣喜,忘却了背井离乡的忧愁,松赞干布便诏定以后每年赛马的同时举行赛牦牛这一富有情趣的活动。

  赛牦牛活动在牧区和农区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在牧区,赛牦牛一般由一个部落或地区发起,邀请邻近部落参加,也有闻讯后从百里之外赶来参加者,受到邀请的部落立即准备,选派优良的牦牛和骑手,由长者召集人员研究对策,比赛选拔,驯养调教赛牛,以求在比赛中夺魁。

  赛前,骑手将牦牛精心地洗刷打扮,并在长而弯曲的牛角上系各色彩绸,表示吉祥如意,夺魁在望。骑手头戴礼帽,身着藏袍,腰扎红带,足蹬皮靴,干净利落。他们多是十四五岁的少年,体轻灵巧.便于驭牛。

  比赛分预赛,决赛。仲裁集合骑手点名,进行分组预赛,并从每组中选出优胜者参加决赛。决赛是大型比赛中的高潮,从预赛中选拔出参加决赛的骑手和牛都不能更换,否则无效或取消比赛资格。选手个个跃跃欲试,仲裁令发,霎时,众骑手蜂拥而出,驱牛疾驰。头头牦牛争先,个个骑手逞能,呼声阵阵,高潮迭起,有的牦牛在观众的呼声中失控,狂奔乱颠,但在骑手高超的驾驭下,乖乖范。

  决赛中获胜的选手,被热情的观众举起上抛,牦牛也披红戴花,倍受青睐。优胜者奖以牛或马,以及茶、布匹等。参赛的选手都可获得纪念品,没有一个空手而归。

  在农区,由经验丰富的牧民驾驭性情暴躁的牦牛进行赛跑,如今赛牦牛活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参加人数增多,跑队长度增长为2000米,以时间来计算名次。这一天,村民们带着青棵酒,酥油茶和牛羊肉,穿上节日盛装,把牦牛打扮起来,兴高采烈地参加一年一度的赛牛比赛。开始以区为单位,参加的牦牛有五、六十头。现在有些地方已经扩大到以村寨为单位,参加比赛的牦牛增加到150多头,取前十名。采用时间记分以后,比赛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一般2000米赛跑所用时间为8分钟左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