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艺术的殿堂——戏剧艺术欣赏

 茶香飘万里 2013-05-03
戏剧艺术欣赏知识

  一、戏剧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戏剧艺术,源远流长。
  它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最初的村社宗教仪式。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可以找到身穿兽皮的祭司和神的崇拜者们在祭神时表演的歌舞和涉及神的降生、死亡以及再生的传说。直到现在,在一些未开化的民族中还可以发现类似的仪式。当然,有了宗教仪式或庆典活动,还不能说就有了戏剧。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即演员的台词和演唱不受原始合歌的约束;表现一定的矛盾冲突;观众介入情感但不参与表演。
  西方文明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戏剧时代是公元前5 世纪的希腊戏剧时代。正是在希腊,第一次由演员而不是祭司在专门的厅堂里或场地上演出悲剧和喜剧。在这个时期,古希腊戏剧逐渐进入繁荣和成熟期。许多悲剧诗人创作了许多剧本参加比赛。其中,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是最为著名的三大悲剧家。据说,埃斯库罗斯写了90 部悲剧和“萨堤洛斯剧”(一种笑剧),得过 13 次奖;索福克勒斯写了130 部悲剧和“萨堤洛斯剧”,得过24 次奖,是得奖最多的悲剧家。欧里庇得斯写了92 部悲剧和“萨堤洛斯剧”,得过5 次戏剧奖。而在把悲剧创作推向前进的同时,产生了阿里斯托芬的喜剧。据说阿里斯托芬共创作了40 部喜剧剧本。
  殴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最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他写了37 部戏剧,此外还有两首长诗和154 首14 行诗。其中《亨利四世》、《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等是最有代表性的剧目。17 世纪的法国,产生了伟大的悲剧家高乃依和拉辛,喜剧家莫里哀。《熙德》是高乃依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诗一般雄辩的美。拉辛的代表作是《安德罗玛克》和《菲德拉》,他以其鲜明的现实主义手法,着重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和罪恶。莫里哀的最高成就是《伪君子》,塑造了答丢夫这个两面派骗子形象。答丢夫这个名字不仅在法国、在欧洲,而且在全世界都已经成了“伪善”的同义语。
  在现代,不仅出现了易卜生、契诃夫、萧伯纳和皮蓝德娄、布莱希特等一大批戏剧作家,而且出现了马克斯·莱因哈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一大批戏剧导演和戏剧理论家。
  在印度,有人估计,最迟二世纪时戏剧已相当成熟。因为当时已经出现了名为《舞论》,实际是关于戏剧的论著,这应该是丰富的戏剧实践的产物。
  我国人民高度的艺术才华在13 世纪以前,在抒情诗、抒情韵文、抒情散文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戏剧虽然比希腊、印度晚一些,在13 世纪也已进入成熟期。元代杂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这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炫耀百代的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人。据说,关汉卿创作了63 个剧本,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调月风》、《拜月亭》、《单刀会》分别代表了他的杂剧在不同方面的成就;王实甫写了14 种杂剧,其中,五本二十一折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在元杂剧中可以说是一项辉煌的成就。当时丰富的戏剧演出实践,造就了珠帘秀、天然秀这样著名的杂剧演员。明清之际,出现了汤显祖、王骥德、李渔等著名的剧作家和戏曲理论家,出现了千古绝唱的《牡丹亭》等不朽杰作。在现代,著名的戏剧家、戏剧作品更是灿若繁星,数不胜数。比如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龙须沟》、曹禺的《雷雨》以及京剧、越剧等各种地方剧种的优秀剧目。
  综上所述,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当今已发展成为有多种类别的,有庞大表演体系的,拥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艺术。

  二、戏剧的主要审美特征
  戏剧美学,是戏剧学与美学两者之间相互交错和紧密结合而成的一门新的学科,是研究戏剧的美和审美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戏剧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外乎是戏剧美的哲学、戏剧美的本质特征、戏剧社会学等等。但最根本的是研究戏剧美的特殊性,即主要的审美特征。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以表演艺术为中心,融合了多种艺术要素。它需要用文学语言写成的剧本作为舞台演出的基础;需要舞台装置,如灯光、道具、服装布景等用以表明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的身份;需要有演员的表演用以表达剧情和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各种艺术,如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都要改变自己原有的独立性,而“化合”(不是“混合”)成戏剧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塑造完整而生动的舞台形象和表达戏剧的思想内容服务。
  集中、尖锐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是戏剧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可以说,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戏剧正是通过一系列动态的矛盾冲突来展示情节、表现人物的。戏剧的语言叙事性与抒情性并重,并且富有动作性。戏剧的表演外形动作与内心动作并重。戏剧是一种凭借舞台表演的直观性艺术。它所使用的媒介和手段,区别于文学、绘画、雕刻,也区别于影视靠影像再现人物形象,而是同看戏的观众一样能呼吸、有动作、会说话、活生生的人——演员。舞台形象既是视觉形象,也是听觉形象,而且是立体的,能活动的形象,是由演员与观众直接交流来产生审美效果,而不是像影视那样靠影像与观众间接交流产生审美效果。因此,戏剧是一切艺术形式中最容易给观众以直接感性的真实性感觉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审美魅力,或者我们通常说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奥赛罗》写的是威尼斯大将摩尔人奥赛罗和威尼斯元老的女儿苔丝狄蒙娜冲破阻力,结为伉俪,而嫉妒却使这桩婚姻走向毁灭,在坏人伊阿古的挑唆下,奥赛罗深陷于猜忌之中不能自拔,最终杀死了无辜的妻子。该剧在纽约演出时,由美国著名演员威廉·巴支扮演伊阿古。当台上演到奥赛罗误中伊阿古的奸计,将苔丝狄蒙娜掐死时,台下一个军官怒不可遏,竟开枪打死了舞台上的伊阿古。因为威廉·巴支将伊阿古卑鄙无耻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使观众痛恨得咬牙切齿。当时,台上台下一片混乱。待这军官清醒过来,明白了这是在演戏时,深为痛悔,也当场自杀了。这件事震动了全球。纽约市民将这两位戏剧艺术的牺牲者合葬在一起,并在墓碑上写着:“最理想的演员与最理想的观众。”

  三、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在整个戏剧艺术中,中国戏曲占有特殊地位。它是把戏剧的内容与歌舞的形式高度结合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戏剧艺术种类。它既具有戏剧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符合一般规律,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比话剧更带综合性的艺术。
  从形式方面来看,中国戏曲在表演方式上讲究四功五法。所谓四功,就是唱、做、念、打四种表现方法:五法是指手法、眼法、身法、发法(头发)、步法。在演一出戏时,如何运用手式、如何运用眼神、身体如何动作、头发如何甩动、步子怎样走,都是有讲究的。连怎样表现人物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感情,也全都提炼美化成一套完整程式。不像话剧那样,可以让每个演员根据自己对剧情的体会,根据实际生活和塑造人物的需要设计自己的动作,中国戏曲具有相对的固定性。从艺术形式上看,表现手法具有两大特征:虚拟性——景物、动作一般是虚拟的,骑马、行舟、上楼下楼、上岭下坡,伴随着人物的虚拟动作,出现了高山、平地、江河、湖海、厅堂、卧室;瞬息之间,厅堂、卧室可转化为长街、小巷,一马平川可以转化为浩荡江河。因此戏剧舞台的时间与空间非常灵活,不受限制;规范性——即程式化,它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动作加以夸张,使之节奏化、美化,成为一种规范的东西,大家约定俗成,沿用了下来。这两点,是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在审美表现上的根本区别。可以说,虚拟是产生程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理论根据,程式化是虚拟在艺术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从结构方法上来看与传统的话剧也有区别。话剧虽有一条主线贯穿全剧,但是它的一幕或一场,情节的主线与副线总是纵横交织,如同绕成的线团一样,形成一个立体的团块。比如曹禺的《雷雨》,幕一拉开,复杂的人物关系,尖锐的冲突,立刻就呈现在观众面前:四凤与鲁贵、鲁贵与大海、四凤与繁漪、繁漪与周萍、繁漪与周冲、周朴园与繁漪、周朴园与周萍,参差交错,四幕戏就是四个团块,全剧用一根隐伏的主线,把四个团块串联、组合起来,展示了一幕深刻的人生悲剧。而中国戏曲常常采用点线结合,每一出戏一条主线,每一场戏一个中心事件,强调一线到底,有头有尾,脉络分明。比如《西厢记》共五本二十折(有说二十一折):第一本里面第一折,惊艳;第二折,借厢;第三折,酬韵;第四折,闹斋。确实是一折一个中心事件。
  从内容上来看,中国戏剧特别强调抒情、传神、整体美。例如,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表现青年的爱情故事,两者都非常富于抒情性,但两剧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出,莎剧在哲理性、动作性方面见长,抒情性则是汤剧见长,莎剧远远不及汤剧。汤剧那笼罩全剧的氛围,那人物内心情态的表现,都具有诗化的特征,具有非同一般的感情容量。“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响,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一缕细长柔弱的晴丝吹进了静静的庭院,逗起了情思,春天少女的心绪是多么如游丝般的摇曳飘忽啊!慢慢地等待那激动跳跃的心平静下来,唯恐他人觑见内心的秘密,陡然在镜里看见自己的面影,一霎那的慌乱,梳好的头发都激动得乱了……你看少女的感情多么细腻丰富!
  对于传神,容易理解。同样是内心善良,外形丑陋的人,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是写实的,实实在在地化装得很丑,而《玉堂春》中的崇公道,脸上略加几笔,鼻子涂一片白,我们就明白了,这就是不求形似,而求传神。
  中国戏剧强调内容上的完整性,强调有头有尾,强调内在联系,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整体美。
  当然,任何艺术都要随时代进步而发展,随客观环境变化而变化,艺术与艺术之间,剧种与剧种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都会互相影响互相吸收。比如,现代戏曲吸收了很多话剧的特点已为中国观众所熟悉;中国戏曲的表现方法也给国外戏剧艺术以一定的影响,例如布莱希特演剧方法就吸收了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段,也得到了西方观众的承认。京剧本不姓“京”,原为徽汉、秦腔的演变;川剧又为弋阳、昆腔之发展,每一个剧种都有它的形成、壮大和衰亡过程,因此,戏剧必须时时改革,时时推陈出新。
  对于西方的戏剧形式,我们既不能毫无分析批判地照搬,也无须因噎废食一概排斥。比如西方的荒诞剧,前几年还有人将其说得一无是处,可近年来,一些剧作家就大胆地借用了荒诞剧的某些形式,取得了重大成就,引起了强烈反响。
  因此,戏剧创作要有自己的眼光。
  那么,戏剧审美,也要有自己的眼光。

  戏剧艺术作品欣赏
  千古奇冤 惊天动地
  ——关汉卿《窦娥冤》①的悲壮美欣赏


  悲剧的美就美在“壮”。人们欣赏悲剧的时候,往往产生像是经历了一场霹雳暴雨似的心理体验:或嗟叹,或激昂,或悲愤,或低沉,这就是悲壮美的作用所致。关汉卿的《窦娥冤》以元代的社会政治和人民生活为背景,通过剧中人窦娥一生的遭遇,反映了人民所受的压迫,妇女的不幸,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贵族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惨重灾难,塑造了一个至死不屈的善良的平民妇女的形象。
  剧中窦娥3 岁丧母,7 岁离父。因为他父亲借了蔡家20 两银子却要归还40 两,只得将窦娥抵给蔡家做童养媳。长大后结婚不到两年,丈夫病死,从此窦娥担负起抚养婆婆过日子的重担。但她的邻家、地痞②张驴儿,为了霸占窦娥为妻,便想用毒药害死她婆婆,结果却药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便想用嫁祸于人的手段,逼迫窦娥嫁给自己。但窦娥不从并同张驴儿打官司。谁料楚州太守正是一个贪官污吏,不分青红皂白,将窦娥屈打成招,判为死罪。
  这时窦娥才看清:“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她愤愤地唱出:“天哪!怎么的覆盆①不见太阳晖!”在《刑场》一折②戏里,更是惊心动魄地抒发了她的不平之鸣:“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③。为善的受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这一段唱词问天问地,义正词严,句句是血,字字是泪,使人感到痛心疾首,义愤难平。在这样的世道里,天不配做天,地不配做地,好人被说成强盗,盗贼被当做好人,欺软怕硬,人妖颠倒。所以窦娥面对刽子手的屠刀,宁死不屈。
  为了证明自己清白无罪,她提出在刑场上挂一条白练,行刑时,血全部溅到白练上,死后会下三尺大雪掩埋自己的尸体。楚州大旱三年,以示对昏官的惩罚抗议。结果,屠刀落下,窦娥一腔鲜血全飞到白练上,天空突然彤云密布,纷纷扬扬下起大雪来。楚州果然三年无雨。这种通过想象和夸张的表现方法,说明了窦娥的控诉和冤枉产生了惊天动地的力量。窦娥虽死,但仍要复仇,在最后一折“复仇”戏里,她的鬼魂唱道:“不告官司只告天,心中怨气口难言”,“三尺琼花骸骨掩,一腔热血练旗悬。岂独霜飞邹愆①屈,今朝方表窦娥冤。”可见窦娥怨愤之深。而窦娥这一美好的艺术形象,世代流传地活在人们心里,不仅因为她的勤劳善良,更因为她的悲惨遭遇和结果,打动了人们的感情,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① 关汉卿和《窦娥冤》:元代伟大的人民剧作家。大约生在1210 年,死于1300 年。《窦娥冤》仅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② 地痞:地方上专做坏事的人。
  ① 覆盆:将盆子倒扣,形容天地黑暗。
  ② 折:古代戏曲演出和剧本中的一段或一部分,与现代戏剧中的场和幕差不多,往往能独立演出,俗称为“折子戏”。元杂剧一般每剧有四折。
  ③ 盗跖颜渊:人名。盗跖是传说中我国古代奴隶起义的领袖,所以统治阶级把他说成强盗;颜渊就是颜回,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被认为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① 邹愆:战国时齐国临淄人,阴阳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