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黔进之 肇兴---堂安徒步环线

 七紫 2013-05-03
    
 
 
 
 

       从江是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城,有许多有名的寨子,比如岜沙,小黄,增冲等等,在从江愁的不是去哪儿,而是怎样去更合理(当然了如果有大把钞票这也不是问题)。在贵州尤其是去一些山寨,交通是个难题。在这之前我也查过许多,但在网上很难查到详尽的汽车时刻表。贵州的公路已经领教,地图上很近的距离并不代表你容易到达。 问当地人是最有效的方法,昨晚入住的时候向前台咨询了去岜沙和小黄的交通,得到的答案是:岜沙要打车,车价在20-30元,去小黄也是需要包车。今天是星期五,不是什么民族节日,又不是旅游旺季,去这两个地方的团队估计不多。象我这样的散客想看民俗表演,不蹭团是不会有机会的,希望渺茫,左思右想,还是应该到肇兴,听侗族大歌的机会比较大。
         
        从江到肇兴每天只有两班车,分别是早上八点和下午的一点,要是错过的话就要坐车到洛香转。洛香是个交通咽喉,比我昨天路过的那几个集镇热闹许多。因为正在修贵广高铁,路况不是很好,过了洛香又是在大规模开挖修路一直通到肇兴。等道路建好了,看这规模路况不会比到西江的差。
       从江到肇兴将近两小时,快到肇兴便看到高高的鼓楼。鼓楼是侗寨的标志,也是侗族族姓的标志,还是侗族休闲,社交,接客,议事及祭祀的重要场所。鼓楼,风雨桥,戏台是整个寨子的生活中心也是贯穿侗家的灵魂。
       “肇”在侗语中是开始、最先的意思,所以肇兴是这一方最先开始有人生存居住的寨子。侗乡素有“七百贯洞,千家肇洞”之说。七百贯洞,指从江县贯洞,千家肇洞,指的便是肇兴。论规模之大,苗家有西江大寨,侗家有车江大寨、 肇兴大寨。相比较车江大寨, 肇兴大寨因为五座村寨难分彼此地团结在一起而在气势上更胜一筹。相传村民的先祖陆浓暖,从江西迁徙,历尽千辛万苦,最后选择定居在这里。肇兴侗寨全为陆姓侗族,后来为了区别,便在房族中定出“内姓”。一个内姓的人聚居一寨,寨又称为“团”。分为五大房族,分居五个自然片区。并按当时社会奉行的“五常”分别命名为“仁、义、礼、智、信”。
       下车就是肇兴的正街,眼前即为十一重檐八角攒尖顶的信团鼓楼,信团鼓楼是肇兴最高的鼓楼。单独看与其它地方鼓楼在造型上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合在一起却颇为讲究。按当地人说法,这是按照一条大船的造型设计的,有船头、船尾、船篷和两个桅杆。船尾为高28.9米(最高)的“信团鼓楼”,船篷为高24.8米的“智团鼓楼”,船的两个桅杆分别为高23.1米的“礼团鼓楼”和高25.8米的“义团鼓楼”,船头为高21.7米(最低)的“仁团鼓楼”。为什么将五座鼓楼设计成一条大船的造型? 据说这源于肇兴侗民对当地地形的认识和期盼。肇兴侗民一直将这里的山形地貌看做一条大船,东南山高好像是船之篙竿,东北的山略矮,好像是船之橹板,加之两溪(一条由东向西,一条由南向北),交汇于寨中,经洛香而流入八洛河和都柳江,那么这条“船”好像由西向东溯流扬帆。于是人们得出结论,此地有远航的气势,差的或许是“船”上的桅杆和篷帆了,因此人们在建鼓楼时加之体现。“船尾”的鼓楼建得高,“船头”的鼓楼建得矮,“船中”的鼓楼高过民居,这样这条“大船”才能昂首前进。这五座鼓楼因它们的独一无二被人们称为“肇兴鼓楼群”。鼓楼的层数都为奇数,因为侗族先民认为奇数是阳数,寓意吉祥。
  
 

 
 
 
 
 
 
 
 
         离信团鼓楼不远就有旅游服务中心,上前询问当天有没有侗族大歌表演,回答却是令人失望的没有,第二天中午可能有,只有重新再计划。寨子里有许多农家客栈,随便进一家,卫生也可以,价格也便宜。客栈的老板是个六十来岁的老人,拿个本子让我自己写。一晚五十,问要不要押金,老人说不要,直接就把钥匙给我了。从这看出,肇兴虽是一个出名的旅游景点,但由于贵州自身地势的特殊性而相对封闭,跟很多的旅游地比起来,肇兴的商业味道并不浓。
        放下背包,把随身的《魅力贵州   贵州自助游》拿出来看看,确认好去堂安的路线,出门又向老板问问方向,老人告诉我只要沿着门前的小溪一直向前就能到。人生地不熟的,一个人徒步怕的是走错方向,尤其是在地形复杂的贵州。
       沿着小溪不一会就走到寨外,两旁都是水田,走着走着就没路了。往上望去似乎有路,翻上几块田果然见路。顺路前行,路上不见行人,我倒不在意,见着小花心生喜爱。
 
 
 
           再往前就进山里了,小路窄,仅容一人,好在是石块铺成不会走岔迷途,两旁都是树,置身于天然次生林中,一些蕨类长得异常丰盛。
 
 
        山路曲折向上,寨子早已看不见,平时锻炼少这时就有些吃力了。抬头望去还在半山,拾起脚步还是向上吧。
 
 
          穿过次生林眼前一片梯田。
 

         依旧是前后不见人,但视野开阔,心情舒畅。绕过几道弯见到高处的房子,零星不成寨,看那路时隐时现的知道还有不少路要走 。
          肇兴---堂安徒步线的优点是风景秀丽,走在山路上,一步一景,可以放慢脚步边走边赏。
 
              看似在前的房子,还是要绕过许多路。走在山间其实就和在景区里行走一样,溪边流水潺潺,水质干净,要是在夏日定是个避暑的好地方。

             越向上视觉越开阔,从高处向远方望去,梯田层层叠叠,绿色的田埂象画框一样勾勒出梯田的轮廓 ,注水的梯田中夹杂着一些收割禾穗后的金色稻草,早熟的油菜籽倒伏在田里,远处一对父子正牵着牛在水田里犁田,整个视野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檐公祠是附近侗民许愿还愿的地方,到这里离厦格就近了。

    厦格是个在半山腰的村寨,四周环境十分优美,背靠弄抱山葱葱郁郁的原始森林,背靠青山,面对层层梯田。走到这离肇兴山路有2.5公里了。厦格有四座鼓楼,鼓楼群不用一钉一铆,皆系杉木穿榫构造而成,造型和肇兴的区别比较明显。
 

            环境虽然优美但是卫生太差了,随处可见垃圾 。少数民族村寨,只要略加商业化,卫生条件就会有很大的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说,商业化还是有好处的,当然了有利也就有弊。在村子里转了转,看到两条路不知道该往哪走,问人后选择从寨后走,穿过一片极具造型的墓地,一路向上。
 
        
          总是行走在山路和梯田边 ,路上极少见人。

           走啊走又到山里面了,人在梯田下,恰好有位妇女,怕走错又问了遍,原来堂安就在山上面,怎么走都不会错。看看高度还有两百米样子 ,鼓足劲继续上。
 

         到这里基本上就是山顶了。

             到了顶处还是有山的,堂安三面环山,一面是空旷的梯田。峰峦叠嶂,梯田层叠。 初入寨不会有太特别的感觉,往上走看见斗牛塘和鼓楼。几个老人闲坐聊天,远处还有一座萨坛。侗族历来信仰神,在所信奉的众神之中女神居多,而最为尊崇的是给人赐福消灾的祖母神——“萨岁”。
 

           沿着石阶上去到鼓楼,景致就完全不一样了。石砌的小道有如园林一样的精致,流水,萨坛,沿山势曲折向上的石路被绿意点缀着,这哪是黔东南的侗寨,分明是江南园林的手笔。 

             村民说这处引水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否则真会认为是现代规划的。水从这里引出,流入下面的浅塘,可供村民浣洗 
 
 

              水从高处引入,利用落差形成跌宕的山泉。 

         一直向上可见寨子的全貌,此处也甚好。 
 

          从上面下来换条路走,寨子很安静,小巷也是别有韵味。 

          堂安是中国和挪威合作建立的世界上唯一侗族生态博物馆,和所有的博物馆不同,整个村寨和周边环境都是博物馆,真正的原生态。堂安也被称作“最美的侗寨”。
 
              寨前的梯田称为“堂安梯田”,是贵州有名的五大梯田之一。
 

            堂安的海拔935米,肇兴海拔410米,梯田大小可以想象出来。

          梯田有四时之美,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颜色,春季注水如银,夏季翠绿,秋季金黄,冬季白雪各有韵味。 
 
 

          梯田最合适的角度还是在高处,不仅仅是一览众山小,最主要的是层次分明。 

            四月初正是桐花最盛的时候。 
 
 

             对面即是环线的公路,看着近,却隔着万壑 。

            从下往上望,角度好的话可以感受到梯田的气势,但少了梯田颜色的层次。     

              沿路边还有两个小侗寨,我只远远望一眼,在黔东南你永远都不缺风景 。
 
 
 

          到金黄时又该是另一种风情了。 

           五个多小时,又回到肇兴了。上午未细看,如今可以慢慢走来。五座鼓楼就有五座不同的风雨桥,风雨桥各不相同,内部的绘画也不同。 有水浒的 故事,也有西游记,有薛平贵也有三国。 
 
 
               风雨桥的栏杆上还有老乡晾晒着自家的染布。 
 
        每年3月,侗家人种下棉,等到8月时收获,然后用传统的木制纺纱机将棉花纺成纱线,再用年代久远的织布机把一根根纱线织成土布,再经过植物浸染、捶打后制作而成。
       染布时,要在染缸里加入靛蓝(采用自种的靛蓝草叶加石灰泡制而成),每次浸染后清洗晒干,如此重复三到四次,布变成深蓝色,然后再将柿子皮、猴粟皮、朱砂根块等原料捣烂挤汁,用这种汁液把布染成青,;最后再用靛蓝继续加染多次,使布透出青而带红的颜色。侗布有紫、黑和青紫等多种色调,而控制颜色深浅的诀窍就是浸染的次数。
        将染好的布晾干后叠在一起,在布上涂抹鸡蛋清,并用木槌反复捶打。这个捶打的过程会持续一至两个月,直至侗布变得闪闪发亮,最后用牛皮熬胶浆染一遍,使布质硬挺不退色。不同的人家其制作手艺和捶打时间不一样,侗布的亮度也有区别。表面越亮的侗布就越是珍贵。
 

         一般从3月种棉、8月收获棉花,再到纺纱、织布、直至侗布制作完成已近11月。历经种棉、纺纱、织布、刺绣,两年六百多天和成千上万次地捶打,一件侗族女装上衣才得以化蛹成蝶。不论是制衣过程还是最终作品,侗族传统服装都是一个民族历经千年的精华凝聚和完美展现。
        走在街上,随处可见侗家晾晒在外的布料,和苗家比穿着侗家自己制作衣服的男人比苗家多。

              街上正在大规模的改造,不久的未来,这儿会变得和西江更接近。
 
               寨子里的小学是一览肇兴的好地方,从上面看去,下面都开挖得坑坑洼洼的,还是远眺吧。 
 
 

           喜欢这种有些年代感又真实的建筑。 

          若干年后,也行不再有粗粝的美,只会变得更精致。那条从雷山和麒麟山汇集的小溪也会变成货真价实的肇兴河。也许他们会更象我们汉人,也行我所看的都会只是曾经。 

             鹅卵石小路后面破旧的房子还会在吗?
    
         肇兴,此时正好!
         夜,肇兴很安静,从三楼的木栏杆望去,外面黑黑的,休息好想出去走走看看肇兴的夜色,推开门,一阵大雨,罢了念头。

         下一站:岜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