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制度化建设 职能:企业制度化建设是将企业各类管理、作业行为,用书面文件加以固化的持续过程,这一过程可使企业的工作行为,按已经规定的方式和要求展开。制度化建设包含企业所有可用书面文件固化的行为,而不单单是管理制度的建立。制度化内容包括执行的标准/规则、要求、操作流程、各类规范等。
制度化建设包含十个管理细节及要点,分别是: 制度化规划:企业的制度建设需要考虑全局、长期战略需要,并进行充分分析当前状态后进行仔细规划。包括制度化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目标、任务和要求;哪些部门应完成那些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完善等。 制度责任:制度化建设也需要分析需求、确认范围和目标,因此企业应对制度需求提出、制度文件编写、文件讨论确认、制度执行和反馈等方面的责任定出明确要求,尤其各级管理应了解自身的制度化责任。 文件编写过程:文件编写过程应有明确的程序和任务,包括资料收集、文稿编撰、审阅讨论、审核确认、执行批准、编码发放等步骤。不同文件类别,应有相对通用的标准格式,使文件的管理和阅读更便利。 制度执行检查:制度文件的管理和检查与执行效果核实,应安排指定部门进行。不同级别和类别的文件,也许检核部门或岗位会有不同,但有关检核的方法、时间、项目、目标和周期应该是确定的。 制度建设成效监测:制度化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过程,为有效推动制度建设,应设定针对具体制度和制度体系的监测指标,如管理覆盖率、知晓率、执行可行度、记录有效性、宣传覆盖率等。监测周期、数据来源、统计分析方法、监测项目和岗位责任等,都应明确规定。成效监测规则应定期评审更新。 制度化建设检讨:企业相关责任部门应根据规定的监测要求进行监测,针对监测结果判断制度执行的状况。包括制度规划的执行、已完成制度的执行、制度编制进程、制度变更或更新需要等。通过检讨结合企业运营的调整和变化,及时更新或调整策略,使制度与企业的运营始终保持一致。检讨有关要求应确定。 数据信息管理:制度的编制和执行,需要各种信息记录作为证实,而制度化推进的检讨、监测,都需要各类执行信息的支持。企业对制度编制所需信息、执行要求的记录和反馈信息的收集等,加以明确规定。 参考资讯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进行需求分析、相关状况的调查,也需要根据业界优秀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并非所有需要参考的资讯都需要管理,但后续制度的修订和反馈检讨需要参考的文件资讯,应该加以妥善管理,对制度修订和改善有帮助。企业应对这类资讯的管理做出规定。 宣传和指导:制度化过程也是员工认知和遵照制度,并按要求修正自己以往行为的过程。执行前和执行检查后的宣传,是促使员工正确理解和有效执行的必需途径。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应负起指导下属正确执行制度责任,企业也应对各级管理者的指导、沟通技巧作培训。 制度化建设优化:制度化的水平,表现出企业管理成熟水平。一套可行、执行良好且切合企业特点的制度,使企业的管理更规范各项行为更有序。但建立高水平推进制度化的能力,需要持续的投入资源。制度化建设需要定期检讨和提高,从规划开始,判断文件编制、执行和反思检讨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