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伟大的投资家之十七:彼得-林奇

 梅卫书苑 2013-05-04

最伟大的投资家之十七:彼得-林奇

       1、伯纳德-巴鲁克(Bernard Baruch),享年94岁(1870年8月19日-1965年6月20日)

  2、杰西-利弗莫尔(Jesse Livermore),享年63岁(1877年7月26日-1940年11月28日)

  3、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享年82岁(1894年5月9日-1976年9月21日)

  4、是川银藏,享年95岁(1897年-1992年9月)

  5、杰拉尔德-勒伯(Gerald M. Loeb),享年76岁?(1899年-1975年?)

  6、罗伊-纽伯格(Roy R. Neuberger),(1903年7月21日-)

  7、安德烈-科斯托拉尼,享年93岁(1906年-1999年9月14日)

  8、菲利普-费舍(Philip A. Fisher),享年96岁(1907年9月8日-2004年3月11日)

  9、斯尔必-库洛姆-戴维斯(Shelby Collum Davis),享年85岁(1909年-1994年5月24日)

  10、约翰-邓普顿(John Templeton),享年95岁(1912年11月29日-2008年7月8日)

  11、约翰-伯格(John Bogle),(1929年5月8日-) 

       12、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1930年8月12日-)

  13、沃伦-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1930年8月30日-)

  14、约翰-聂夫(John Neff),(1931年-)

  15、威廉?欧奈尔(William J.O’Neil),(1933年3月25日-)

  16、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1942年10月19日-)

  17、彼得-林奇(Peter Lynch),(1944年1月19日-)

  图片  

●彼得-林奇:最伟大、最完美无缺的投资家

  彼得-林奇(Peter Lynch),1944年1月19日出生于波士顿,1969年进入富达公司,1977年成为富达旗下的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人。到1990年5月辞去基金经理人的职务为止的13年间,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由2200万元成长至140亿元,年均复利增长率达29%。这样的投资回报率,在股市的历史里,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美国《纽约时报》(2006年)评出了全球十大顶尖基金经理人,林奇被称为“投资界的超级巨星”,排名第二(股神巴菲特名列榜首)。

  美国共同基金之父罗伊?纽伯格(Roy R. Neuberger),在68年的投资生涯中,没有一年赔过钱(这一历史恐怕无人能够打破,巴菲特过去51年的投资生涯中,也有一年是亏损的)。罗伊?纽伯格在他的自传《So Far, So Good: The First 94 Years》(中译本名为《世纪炒股赢家》、《忠告:来自94年的投资生涯》)中是这样描述林奇的:“我认为巴菲特与彼得?林奇是现代社会最伟大的两位投资者。连同索罗斯一起,我想用‘天才’这个词形容他们。如果让我选择谁是最完美无缺的。整体来看,我只会选择彼得?林奇。他的人品可称第一;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在华尔街是个‘神’级人物。还有一点让我钦佩的是,他知道什么时候退出,回归家庭。”

 

  ●投资成功的最重要秘密:勤奋努力

  安东尼?波顿(Anthony Bolton)是英国最知名的投资基金经理和最成功的投资者,享有“欧洲的彼得?林奇”美誉。林奇为安东尼?波顿的著作《Investing with Anthony Bolton》(2008年4月出版的中译本名为《安东尼?波顿教你选股》)写作的中文版序中指出:“该书揭示了获得投资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秘密:勤奋努力。当你翻阅这本书时,请留意勤奋努力的重要意义。请注意格外努力地调研和分析是多么经常地成为持续成功的重要因素。留心到这一点,你将发现,媒体所称的投资‘天才’其实都是那些以持续不断的调研为基础工作的人,因为调研会产生决定性的信息竞争优势。我很强调勤奋努力工作、信息竞争优势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林奇是一个工作狂,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对其所做的一切显示出一种着了魔的狂热。也许在投资界没有人比他工作更努力,也没有人比他阅览所及的范围更广。他每天要阅读几英尺厚的文件,他每年要旅行16万公里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此外,每年他还要与500多家公司的经理进行交谈,在不进行阅读和访问时,他则会几小时几十小时的打电话。

  林奇不停地寻找投资机会,他不断地奔波于各家公司,目的就是要根据有关的信息找出“明显的赢家”。当然,林奇和大多数的投资者不同,否则他们也能做出和林奇一样的业绩了。首先,林奇对资料有足够充分的理解,从而能够快速敏捷地行动,用不着费工夫去得到并不是必需的资料,这足以保证在多数时候他是正确的。

 ●最值得欣赏的是心态:激流勇退、知足常乐

  在林奇的著作《战胜华尔街》的前言里,人们可以找到林奇1990年5月退休的原因:他想成为一个拥有时间与家人呆在一起的人。在林奇46岁的生日晚会上,他忽然想到父亲就是在46岁时去世的。这是林奇第一次思考死亡。想到自己生命的终点,他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和阴影。同时他开始思考财富与生命的话题,从而决定退休后专注于家庭和慈善事业。

  罗伊-纽伯格在他的自传中也提到:“还有一点让我钦佩的是,林奇知道什么时候退出,回归家庭。”

  在笔者已经接受的投资理念中,情绪控制/心理因素是投资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在投资交易的三要素中,情绪控制/心理因素、资金管理与方法的重要性比例大约为6:3:1。笔者认为,林奇激流勇退、知足常乐的心态是其成为最伟大、最完美无缺的投资家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值得注意的名言:普通投资者也能成为股票投资专家

  林奇一直以他的选股能力而著称,他有一句名言:只要用心对股票做一点点研究,普通投资者也能成为股票投资专家,并且在选股方面的成绩能像华尔街专家一样出色。特别是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林奇坚信典型的业余投资者比职业的基金管理人优势更大。

  林奇在《安东尼-波顿教你选股》的中文版序中指出:“个股飙升或暴跌背后总是有着某种理由。而那种信息可以清晰明显地找出来,这些信息也经常是充足的。在现今这种信息资源丰富的环境下,投资者可以获取那些从前只为华尔资深分析师提供的数据资料。”

  林奇说,对于外行人来说投资机会随处可见。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商业的发展趋势,留心一下周围的世界,从购物中心到自己工作的地方,你就可以比专业分析人员更早发现那些潜在的会大获成功的公司。

  笔者对林奇“普通投资者也能成为股票投资专家”的这句名言,有着深刻的实战体会,在笔者成为职业投资者之前,最成功的一只股票投资(苏宁电器)就是深受林奇的方法影响。在2005年的熊市里,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对苏宁电器如此看好,我的答复是建议阅读林奇的投资经典著作,答案就在其中。

●值得反复阅读的投资经典:《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

  林奇共写过三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One Up on Wall Street)》,《战胜华尔街(Beating the Street)》和《学以致富(Learn to Earn)》。投资经典是值得反复阅读的。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这本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选择发展前景良好的公司的股票。包括如下内容:如何找到最佳的赚钱机会,在去公司参观时应该查看什么、避开什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经纪人的作用,如何使用年报进行分析,如何利用那些能带来最好收益的其他信息资源,以及如何对待那些经常在股票的技术分析中用到的各种数据(如市盈率、帐面价值,现金流等等)。

  林奇善于观察经济脉动与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并从中找出最佳投资组合。认为“投资是艺术而非科学”,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投资对象”。林奇指出:如果在工作、购物、参观展览、吃东西时多留意一下,或者多关注新出现的有发展前途的行业,业余投资者也可以找到能赚大钱的股票。

  在林奇的书中,我们不但可以学习林奇的选股方法,找到林奇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三个主要原因:林奇比别人更加吃苦;林奇比别人更加重视调研;林奇比别人更加灵活。我们还可以学习林奇的人生哲学。

  "One Up On Wall Street" by Peter Lynch with John Rothchild (1989),中译本名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Beating The Street"Peter Lynch with John Rothchild (1993),中译本名为《战胜华尔街》。

  "Learn To Earn"Peter Lynch with John Rothchild (1996)。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