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上海有正书局出版了一种内容独特的图书——《家声选刊》,当时著名新闻研究专家戈公振应邀为此书作序,他在序文中这样写道:
“海通以来,欧风东渐,国人眩于欧美国力之富,其人民生产力之强,又鉴于我国游民之多,一人操作所获,多数人赖之而食。以此为旧家族制度之诟病,于是盛倡小家庭之论,又进而为家庭革命之说,此固时势推迁之反动,而有所必至者。然天下事固未可一概而论,吾辈要当熟审中西新旧之短长得失,平心而论断之也。”
戈氏将《家声》称作“聂氏一姓之定期刊物”,杂志的宗旨在于“联络家庭之情感,而切磋其道义”,他称这一形式“在吾国为创见,即在欧美新闻事业发达之国,亦未之前闻”。
这个被戈公振视为古今中外闻所未闻的家庭定期刊物,由祖籍湖南衡阳的名门望族移居上海的后人创办,创办人聂其杰(号云台,1880—1953)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外孙,是沪上著名实业家,1920年任上海总商会第一任会长。
聂其杰于创办《聂氏家言旬刊》(第一期名为《家声》,曾用名还有《聂氏家语》等),他在“发刊词”中追忆了其下一辈创办多次家刊的历程:
“忆昔民国六年夏,吾家曾发行家庭周刊一种,名曰进德周刊,其宗旨以发表个人思想、联络情谊,意至善也。惜同人因课务繁冗,出版仅六星期而止,越后,虽复有人提议继续进行,迄未克如愿。七年春,光墀等乃有童子周刊之组织,九年春光地等又有仁勇圑周刊之发行。然人少事繁,亦皆等于昙花一现。”
聂其杰揭示了清末民初社会变迁造成中国大家族成员散居海内外二引发的“家族焦虑”现象, “家人分居各地,家中情形常有隔膜之患,而同人等又多终年在校,聚首之缘既悭,感情因以日疏,兄弟姊妹转不若校友之亲密”。正是这种状态导致传统的家庭教育和沟通方式难以为继,从而激发了聂其杰创办家庭内刊的想法。
聂其杰的母亲曾纪芬是曾国藩的小女儿,于清光绪元年嫁入了衡阳望族聂家,与聂其杰父亲聂缉规结为夫妻。聂家称为衡阳望族的第一代奠基人是生活在康熙年间的聂继模,这位民间草医以其《诫子书》入选《皇清经世文编》,以其乐善好施、治病救人的德行开创了一个三代进士、两代翰林、远近闻名的衡山望族。
聂其杰父亲聂缉规历任江南制造局总办、上海道台、苏松太道、江苏巡抚、安徽巡抚、浙江巡抚等职,当时官场对他有“才大心细,精干廉明,为守兼优,局量远大”嘉许。但这位在政坛游刃有余的名宦却未让儿子涉足官场。
聂其杰1893年中秀才,后留学美国,归国后致力于“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先后任复泰公司总经理(为公司大股东)、收购华新、接办国内纺织界领军企业之恒丰纱厂,还分别与他人合作创办了大通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华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华丰纱厂、中国铁公司、中华劝工银行、上海纱布交易所、中美贸易公司等企业。1920年,聂其杰任上海总商会会长和全国纱厂联合会副会长。1915年聂其杰创办聂中丞公学(后更名缉规中学,1951年再次更名为上海市东中学)。1917年,他与蔡元培、黄炎培、张謇等人发起组织中华职业教育社,并在上海开设职业学校。
二、三十年代,聂氏产业开始走向衰落。恒丰纱厂负债六十万银元;1924年,家族企业大中华纱厂成立一年后两低价卖出;1926年聂其杰退居幕后,仅担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和顾问。1927年,华丰纺织厂被日本人收购;1932年,中国铁公司毁于“一·二八”战火;抗战8年间恒丰纱厂被日本军管,1942年被迫与日本大康纱厂合办“恒丰纺绩株式会社”。1943年聂其杰因骨结核截去半腿,1951年,聂其杰在上海黯然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