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场的生产程序 仔猪断奶是继出生以来又一次强烈的刺激。首先由于营养的改变,由食用含20%干物质的液态日粮改为采食含90%左右干物质的配合日粮以及饮用由饮水设备提供的自来水。其次,由于环境的变化,由产房转入保育舍,并伴随着重新组群而引起的咬斗。第三是离开母猪造成仔猪心理上的打击与不适。第四是由于仔猪免疫系统发育不够完善,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害而患病。等等诸多因素,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因此加强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是养猪生产中又一重要环节。
一、 进猪前的准备工作 进猪前的准备工作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目的是为断奶仔猪提供一个清洁、舒适、安全的生长环境,尽量减少对仔猪的各种应激。 (一)、圈舍冲洗 保育舍采用全进全出制生产方式,一栋猪保育期满后全部转入育成猪舍。之后彻底冲圈清理猪舍卫生,将地面栏内、栏杆、料槽、墙壁、屋顶等舍内设施的粪便、污物灰尘用清洗机冲刷干净,不留任何死角,同时将地下管道集中处理干净,并结合冲圈进行灭蝇和灭寄生虫工作。 (二)、空舍消毒 圈舍冲洗干净后对圈舍及舍内设施进行三次喷雾消毒,每次消毒间隔12~24小时,最后用石灰乳对网床、地面及墙壁进行涂刷消毒,必要时还须薰蒸消毒(方法见消毒程序)。做以上工作后关闭门窗待干燥后进猪。 (三)、预热猪舍准备进猪 保育舍要供热保暖,接猪前一天应将洗刷干净凉干的灯泡灯罩安装并调试好,使舍内温度达到28~30℃。 二、 断奶仔猪的进猪工作及日常管理 哺乳仔猪在21日龄左右断奶转入保育舍进行保育。仔猪在转入保育舍前进行称重以获得仔猪平均断奶重及平均断奶窝重。 分群:仔猪转入保育舍后根据仔猪性别、个体大小、体质好坏等进行分群,每圈为一群,同群体重相差不超过0.5kg,弱仔另组一群精心护理。 给水:调整饮水器高度,给仔猪充足卫生的饮水,并在饮水中添加抗应激营养药物(如:电解多维、补液盐)以缓解断奶应激对仔猪的影响,这个时期严防仔猪脱水,最好给每栏都加一方形饮水槽并经常加满水,至少对较弱的栏应做到。 仔猪饮水器与地面高度 应与仔猪的大小相适应。 喂料:仔猪转入保育舍前5天进行限制饲喂防止仔猪因过食而引起的腹泻,这个时期饲料应遵循勤加少加的原则,一般断奶前三 天采食较少第三天猛增,这时注意限饲,以每天300g/头为宜。 (一)、仔猪的环境及其调控 1、 温度的调控 仔猪耐热怕冷,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反应敏感,保育舍采用火炉供温,外加红外线灯于仔猪躺卧处局部 供温。 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后的前两周温度控制在28~30℃第三、四周控制在25~28℃,以后随日龄的增长和仔猪抵抗力的增强逐渐降低环境温度,保育后期控制在20~28?C。 ★室内温度控制措施:随着猪只的生长逐渐升高红外线灯的高度,同时撤去或关掉部分红外线灯以降低局部小环境的温度;为逐渐降低猪舍温度,逐渐停掉供热的火炉。适时通风换气,以猪只躺卧自然不跻堆,呼吸均匀自然。 ★大环境控制:一年四季外界气温的变化幅度很大,外界气温对猪舍内温度的影响也最大。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台,防止高温高湿的出现;冬季做好保温工作,防止贼风直吹畜体同时协调好保温与通风的矛盾;春秋季节,防止舍温的骤升骤降。 2、 湿度的调控 保育舍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舍内湿度过底时,通过向地面洒水提高舍内湿度,防止灰尘飞扬。偏高时应严格控制洒水量,减少供水系统的漏水及时清扫舍内粪尿;保持舍内良好通风以降低舍内湿度。 3、 空气质量的调控 (1) 适时通风换气以降低有害气体、粉尘及微生物的含量。 (2) 及时清理粪尿以减少NH4T和H2S等气体产生。 (3) 保持舍内湿度适宜。 (4) 及时清理炉灰。 (5) 清扫地面前适当洒水。 (6) 抛洒在地面上的粉料及时扫除。 4、噪音 尽量减小各种奇怪声响,防止仔猪的惊群。 (二)猪群的日常管理 1、观察猪群状况,上班时观察猪只的采食情况、精神状态、呼吸状态,听猪只的鸣叫是否正常,防止咬尾现象。 2、观察猪群粪便,有无腹泻、便秘或消化不良等疾病 。 3、检查饮水器,供水是否正常,有无漏水或断水现象,并及时处理。 4、检查舍内环境状况 检查舍内温度、湿度是否正常,并及时调控使之符合仔猪的生长发育需要。每次上班注意,感觉舍内是否有刺鼻或刺眼的气味。 5、搞好弱仔的处理和康复 (1)及时隔离 在大群内发现弱仔急时挑出放入弱仔栏内。 (2)增加弱仔栏局部温度,弱仔栏靠近火炉外加红外线灯供温。 (3)补充营养 在湿拌料中加入乳清粉、电解多维,在小料槽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对于腹泻仔猪还可加入抗菌药物,以促其体质的恢复。 6、减少饲料浪费 每天检查料槽是否供料正常,即时维修破损料槽,防止饲料变质,及时清理发霉变质或被粪尿污染的饲料, 7、仔猪的调教 根据猪有定点采食、排粪尿、睡觉的习性,调教仔猪在靠近料槽侧躺卧,可采取在躺卧区少撒一些饲料,并保持温度适宜、干燥。靠近饮水器、墙壁一侧排泄,排泄区粪便暂不清扫,将躺卧区粪便扫到排泄区并保持躺卧区清洁卫生,诱导仔猪到排泄区排泄。 8、不同生长期的饲料及换料程序 为减少饲料更换给仔猪带来的应激,每次换料采取逐渐更换饲料,用4~5天的时间将饲料改换过来。 9、预防仔猪腹泻 断乳仔猪由于受到各种应激的影响,仔猪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造成仔猪营养性腹泻和病原性腹泻,发生腹泻应在场兽医指导下,对症治疗,严防脱水。 10、发病猪只及时隔离和治疗 三、保育舍生物安全制度 (一)、人员 1、 保育舍工作人员 (1) 每日上班前须经淋浴,更换工作服后可进入生产区,进入保育舍区前须踏消毒池,进入每一栋猪舍前采踏消毒脚盆,工作人员出入圈舍须踏消毒脚盆。 (2) 非保育舍工作人中员不得出入保育舍区,如若进入须踏消毒脚盆且不得直接接触猪只。 (3) 工作人员休假回场后须在管理区隔离48小时,经消毒后方可进入生产区。 (4) 工作人员只吃场内猪肉,不允许将肉及其制品带入本场。 2、 外来人员 不允许进入保育舍区。 (二)、物品及用具 每栋猪舍的用具及物品须定点放置,不得串用如小料槽、扫帚、铁锨、料车、注射器等。 (三)、卫生 每日清扫圈内及走廊卫生,及时清扫赶猪道卫生,及时更换脚盆内火碱水,保持场区整洁。 (四)、带猪消毒及环境消毒 1、带猪消毒,每周一、三、五进行带猪消毒,消毒药交替运用,消毒要求浓度要足,消毒均匀而不留死角,并撑握好消毒的程度,最好是恰好能使地面湿润而不流淌。 2、环境消毒,每周一、三、五进行舍外环境消毒用2~3%火碱进行消毒,疫情严重时每天进行一次环境消毒。 (五)、防疫及疾病的防治 1、保育舍疫苗防疫程序 根据各场情况自己制定 根据疫情的变化适当调整免疫程序 2、疾病的防治 疾病的防治贯彻“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最在限度的降低疾病带来的损失。 (1)、创造良好的环境污染条件,减少应激。日常管理中温度、湿度的控制、空气质量、饲料与饮水的供应等的调控对猪群的抗病能力都有重要影响。 (2)、妥善处理病死猪,抑制病原传播,将病死猪置于焚尸坑无害化处理。 (3)、做好灭蝇、灭鼠工作,防止疾病的传播。 (4)、采用药物预防与个别发病猪只治疗相结合,饲料拌药与饮水给药相结合的方式预防和控制细菌性及寄生虫性疾病。 (5)、每日做好工作记录。 A、 猪群变动。B、饲料消耗量。C、疫苗注射。D、死亡记录。E 、温湿度。F、特殊事件。 四、保育结束后的转群工做 1、 提前三天通知育肥舍。 2、 提前一天在饮水中加应激药物。 3、 饲料刚好吃完。 4、 一次一栏的将猪轻轻的赶到保育舍。 5、 避免不良天气(雨、雪、风)。 6、 不留任何猪。 集约化养猪场疾病控制 近年来,由于我国养猪生产方式的高度集约化,猪只从出生到上市的繁殖周期缩短,饲料转化为肉、奶的效率提高,应激的产生增加了潜在的致病机会。一旦恶性疾病侵入,大都呈猪只死亡率高,存活猪长期带毒,猪场产生污染,扑灭治疗困难,给猪场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尽管细菌、病毒以及其他微生物是猪只致病的基本原因。但是管理控制不好往往是造成猪只致病的主要因素,而好的疾病控制保障体系能将疾病的发生降低到最低程度,甚至完全制止。所以建立健康的猪—人—环境相互间的闭锁群体对猪场疾病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今农业生产结构是向着大型、人员少、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的方向发展,养猪业能否生存已取决于是否不断采纳新的、更为有效的生产措施,然而疾病仍然给养猪场带来严重的损失,通过对疾病控制的管理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基本原则,是养猪场长期获益的关键。 一、 隔离 在猪场建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疾病的控制和消灭原则。做到猪场与其他猪只(周围猪场);以及高速公路;肉市场;屠宰场等污染源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必要时猪场围墙应架设铁丝网或电网。猪场内部规划应注意将种猪舍(哺乳舍、妊娠舍、产房)和保育猪舍以及青年肥育猪舍三者之间做出科学合理的隔离措施,以防某些疾病在特定群体中的感染。对新进猪要在隔离舍进行隔离阶段的饲养确保无疾病的传入和污染。而人,特别是管理者和来访者往往是疾病传入的主要媒体。新进场或休假返回的工作人员均要进行48h隔离。猪场要严格做到不允许来访或最大限度的减少来访者进入。管理者和猪场工作人员进出猪舍前必需彻底更换衣服且用香皂淋浴。来厂的一切车辆在进入猪场大门前都应进行含有消毒液的高压水管冲洗,所有车辆不得进入生产区。大门口应设置消毒隔离池。拉动物和动物产品的车辆不许进入猪场大门。猪场对外送猪车辆要经严格高压水冲洗消毒,干燥12h后才可入场。装猪台应每天进行装完猪后的清洗和消毒,使其不留粪便等污物,这里往往是疾病传入的主要途径,所以要注意交接猪人员不能互相接触以及用具要及时消毒清洗,内外要严格区分。要严防野鸟和鼠类。对于猪场领用的一切新购用品均应进行熏蒸消毒后方可进入猪厂生产区。猪厂实验室和焚尸坑可以是漫不经心的工作人员将病疾带入和传播的又一途径,所以要对该区域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职业教育和培养良好的隔离、消毒习惯。猪场要配备自己的专用饲料车。 二.通风换气 现已证明大多数病毒和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的传播是在空气中传播的。如口蹄疫、伪狂犬病、嗜血杆菌等许多病原菌的吸入均能引起猪只中毒或过敏反应。而集约化的饲养减少了猪只的生活空间,提高了环境中的微生物、有害气体以及带有病原体尘埃的浓度,这就使猪只有更多的机会感染某种疾病。虽然人们民早已认识到控制环境的价值,但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企图用药物(抗生素)控制疾病。有些猪场从猪只一出生就使用含抗生素的饲料或饮水,且用量越来越大,不仅提高了饲养成本且往往从根本上解决不了问题,最终仍造成猪只死亡和疾病流行。同时猪舍空气中的NH3、H2S、CH4、CO2等气体还会造成猪只和人员的伤害。更为不幸的是H2S还可以造成人的嗅觉暂时的失灵,使人对有害气体的敏感性降低,造成“常处猪舍,不闻其味的”感觉。合理的工程学和医学原理精心设计的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是家畜饲养获益的关键,所以有人认为养殖业环境控制的关键是“除了通风还是通风”。通风就是要保证新鲜空气的进入和排出猪只呼出的水气 ,稀释猪只排出的病原体。现普遍认为负压纵向通风是比较可行的通风系统。 三.合理免疫 根据免疫学原理,猪的胎盘不传送抗体,所以仔猪在母体内获得 不了免疫球蛋白。主要的免疫球蛋白是从初乳中获得的,这就要求母猪在分娩时的抗体水平很高,仔猪吃到很充足的初乳。但生产中往往做的不够,这就注定了后天免疫的重要性。合理免疫、正确用药、增强猪体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可以有效的防止病原体对猪只的侵害。目前各类品牌疫苗很多,但在猪场使用时一定要选择国家统一标准的准用疫苗,且在运输、保存过程中应严格按疫苗的运输保存要求操作。不能购买和使用无信誉的疫苗,而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足量规范操作。但要提醒的是免疫并不是注射完就万无一失,有条件的场应定期做抗体水平检测以随时掌握猪群的免疫水平。免疫程序各猪场应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 四.消毒 猪舍消毒包括猪场内环境消毒、猪进出前后圈舍的清洗消毒以及车辆用具等的消毒。有的猪场还进行定期的带猪喷雾或熏蒸消毒(在英美等一些国家不进行带猪消毒)。 环境消毒应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一般每周一次。淋浴间地面每周洒一次漂白粉。而实验室周围以及焚尸坑应在尸检后,立即进行清洗消毒(最好由专人负责)。 五.营养与管理 营养物质和水的正常供给是猪只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和维持其正常活动所必需的。抓好管理是养猪场发展的头等问题,管理得当可以提高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率,而疾病常常是管理不当引起的。失去了管理,猪将面临许多毁灭性的感染。寒冷、过热、饥饿等都是由于管理造成的应激因素,这些应激因素可以使潜伏感染转化为临床疾病。不完善的营养可导致许多疾病。营养缺乏是家畜易感染疾病且不能达到最大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尽管营养的作用已很清楚,但大量畜群的日粮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均不能达到要求。猪场往往靠好的配方来保证饲料的质量,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好的配方只能保证理论上的日粮要求。而猪吃的是实实在在的饲料,所以要对猪日粮应经常性的进行营养成分以及微生物的抽检,以确定饲料的卫生标准和营养成分。饮水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求水源干净无污染。猪场水塔应投放漂白粉, 用量8-10g/m3。对水质要求每周化验一次。 总之,好的疾病控制可以形象的比喻为一条链,这条链坚强与否仅仅取决于最弱的那个环节。许多正确的疾病控制原则由于一项或两项执行不了而被怀疑,这些项目或者被忽视了,或者没有被认为是必要的。我们虽然不可能遵循全部措施,但遵循的越多越好,疾病暴发的机会就越少。 断奶仔猪腹泻的病因与防治
一、 发病原因: 1、 仔猪断奶后离开母猪的精神应激; 2、仔猪由舒适的产房迁到保育舍;由依附母猪生活变成独立生活的环境应激; 3、仔猪由吃奶和奶加料(乳猪料)变成完全吃生干料(断奶仔猪料)的饲料应激; 4、断奶后重新组群的位次争斗应激; 5、断奶后造成原本不足的消化酶活性降低;不足的胃酸更加不足; 6、断奶后原本不健全的免疫系统,此时免疫抗体又有所下降,降低了仔猪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导致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 二、 综合预防: 1、加强母猪和仔猪饲养管理,改善环境、温度、卫生条件,提高断奶时仔猪的身体素质,是预防断奶仔猪应激腹泻的总原则,也是以后各项要达到的目的。 2、断奶时采取白天将母猪隔离夜间母子合并的方法,逐步达到断奶目的,降低仔猪思母的精神应激。 3、断奶时把母猪赶走,仔猪留在原圈内,仍由喂养哺乳母猪的饲养员喂养,降低环境或饲养人员变化的应激。 4、降低饲料应激: a、哺乳期充分补饲,建立免疫耐受力,仔猪断奶前至少采食600g饲料才能使仔猪消化系统耐受日粮刺激,断奶后腹泻才会大大下降。 B、降低日粮抗原物质(来源于植物蛋白),减轻肠道免疫反映,减轻断奶后腹泻,断奶仔猪日粮内豆粕不宜超过25%。 C、降低日粮粗蛋白质水平,以限制性氨基酸强化日粮,断奶仔猪日粮粗蛋白不宜超过19%。 D、配制专门化日粮:如饲料中添加有机酸(柠檬酸、甲钙酸、速肥等);添加可生成乳酸的物质如乳酸等;添加复合酶制剂(a—淀粉梅、蛋白酶、纤维素酶);添加微生态制剂(调痢生、益生素等);添加能增强仔猪抗病力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如Zn、Se、VA、VE、VC 等;添加次碳酸铋等肠道保护剂;添加抗菌促长药物。 5、断奶后不立即并窝,待由乳猪料完全换成断奶仔猪料1周后仔猪较健康时再并窝,减少换料、争斗双重应激。 6、根据本地的疫病发生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驱虫程序,定期进行免疫注射和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三、 治疗: 因断奶仔猪应激腹泻属原发行腹泻,故应特别注重预防,治疗仅为对症治疗或对继发病原微生物感染后的腹泻予以治疗。 1、对已发生腹泻的仔猪,以及时补液、调节胃肠功能、涩肠止泻和防止二次感染为原则。 2、仔猪补液以腹腔注射糖盐水和口服补液盐及电解多维为最佳方法。 3、调节胃肠功能以内服乳酶生、胃蛋白酶及鞣酸蛋白和干酵母为佳。 4、治疗大肠杆菌感染或防止二次感染。 5、经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 育肥猪饲养管理程序
一、 日常管理 1、 生物安全 (1)、工作人员在生活区不吃外来猪肉,休班不得接触猪。 (2)、进入场区前,必须经过淋浴消毒,及更换内工作服及工作靴。 (3)、进入猪舍前,必须脚踏消毒盆,以减少病原微生物扩散的机会。 (4)、日常消毒,育成舍在正常情况下,舍内2-3次/周,喷雾。 (5)、空栏冲洗,育成舍出售适龄猪只后,剩余猪只全部转往其它栋饲养,全部空出栏位,进行彻底清洗,寻地沟,漏缝板,栏杆,料底及各个死角,进行高压冲洗,清除残留粪便,避免二次污染。冲洗后首先用3-4%的火碱溶液消毒。 (6)、防疫:根据本场实际制定免疫程序,按时接种各种疫苗。注射疫苗时应注意部位及剂量。 2、 观察猪群,育成舍每栋猪舍,存栏猪只猪量较大,猪只个体各有不同,所以,细致观察每头猪只的各项日常活动,便于及时发现猪只异常,尤其重要。 (1)、猪群安静时,听呼吸有无异常如、喘、咳等。 (2)、全部哄起时,听咳嗽判断有无夹头及深部咳嗽等现象,及时处理死亡及生病猪只,细致观察有无咬尾现象发生。 (3)、观察猪只 采食:有无异常,育成舍采用自由采食的方法,无法确定猪只是否停食,可根据每头猪只,精神状态判断猪只健康状况。 饮水:随时检查饮水器是否畅通,若饮水中加药看猪只是否因味苦而拒绝饮水,如适应性差,可适当协节饮小适口性加糖精等方法。 排粪:观察粪便有无异常,下痢或便秘,及时找出原因对症治疗。 3、 通风、换气、防寒、防暑。及时排出舍内污浊气体,保证空气质量。 春秋季节温度适中,可开窗为主。 冬季,舍内气温较低,可以开排气扇为主,开窗为次,做到勤开勤关适时通风。 夏季,外界温并较高为防中暑,可关掉排气扇附近窗户由排气扇对面进风形成纵向负压通风,结合喷水等降温措施,离止猪中暑及采食下降等现象。 ☆ 总之要做好通风、换气、防寒、防暑,工作须员工积极协调做到勤开勤关,给猪一个空气清新的舍内环境,尤为重要。 4、 饲喂及换料,育成舍使用自由采食料槽,可一次性加足饲料新鲜程度,应注意及时了解猪只总的采食量,加料时根据余料情况,添加保证猪吃饱的同时料槽中无太多剩余饲料,或每周一次空出料槽,让猪只全部吃完以便检查料仓是否堵塞及损坏。冬季可一星期清槽一次,夏季应做到每天一清,育成舍换料时注意采用“循序渐进”法换料,一般3-5天换完。 5、 猪舍卫生:每天在上班喂完料和饮水后清扫猪舍保持干净,特别注意粪便地及时排出。 6、 猪群变动:认真记录好猪群变动情况,如转出,转入,死亡,淘汰,出售等相关数据。 7、 上下班注意事项:上班严格消毒、淋浴、工作时间处理各项突发事件,细致观察猪群,下班做好下班后的相关工作。 二、各阶段猪只饲养管理: 1、 新转入仔猪饲养管理重点: (1)、转入前圈舍须充分消毒,干燥工作人员,换干净衣服,日常用具消毒处理。 进猪当天在饮水中添加抗应激药物。 (2)、转入时,每圈猪只体重差异不能过大。舍温与保育舍相适应,避免昼夜温差过大。 (3)、做好定位工作,吃料休息区和排粪区分开。 (3)、找出生病、受伤及异常猪只,对症治疗,以免延误治疗时间,形成疆猪或死亡,、。 (4)、对于常发性疾病如,如咳嗽、下痢等,采取: a、 个别表现临床症状者,肌肉注射治疗,剂量加倍。 b、 严重时猪群统一饮水或饲料中加药进行控制治疗。 c、 饮水及饲料中加药应注意搅拌均匀,溶解完全,剂量准确。 d、 固定饲养人员,本栋实行小范围隔离,且每天消毒一次,防止疾病蔓延。 (5)、夜间注意观察猪群状况根据表现形态判断猪只是否怕冷或怕热,避免温差加大造成体抵抗力下降诱发其它疾病。 2、 中猪管理此时期猪只体重约为50kg左右, 3、 加强管理: (1)、合理通风、降温避免猪只闷热而精神烦燥,攻击其它猪只。 (2)密切注意咬尾现象发生,一有发生及时调出猪只隔离治疗。标识出攻击猪只,以防咬伤其它猪只。 (3)、若咬尾头数较低多时采取,个体差异不大猪群进行混群,分散猪只注意力,或悬挂“玩具”等物品以猪只啃咬。中猪期猪群密度较大,应多开窗、开排扇通风,保主饮水及饲喂正常。 4、 育肥猪管理,为猪只生产过程中后环节,做好通风工作在此时期非常重要。在日常管理中做到饲养新鲜、须水充足、对个体差异较大猪只及时调出,控制咬尾现象发生。育肥舍淘汰猪只标准体重在50kg以下,无存活希望,治疗费工,浪费药品,有一定污染。做好各阶段猪只饲养管理的同时,注意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加强工作现任心,使许多问题杜绝在初始状态下,为提高生产成绩,打下基础。 5、 进出猪管理:猪只很怕应激,所以在赶猪时应轻柔,不得粗暴,小群驱赶,多喊少打,赶猪方向明确。 养猪论坛:http://www./forum-2-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thread-192207-1-1.html |
|
来自: LM0318 > 《437.畜牧 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