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高职教育模式转型的现状分析

 阳光山庄 2013-05-04

我国高职教育模式转型的现状分析

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2011-03-28 13:57   作者:郭扬
 
    摘要:在国家有关政策的积极引导下,近五年来高职教育的模式转型已经初步实现,其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下的人才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体现在办学理念、评估指标体系、师资引进与培养、教学内容、课程系统建设、办学模式、培养方式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高职教育模式;现状分析
    最近五年,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却由2004年的42%逐年攀升到2008年的68%,平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高职教育的模式转型,也说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此过程中,坚持政府主导、逐步调整政策措施、强化政策导向、完善政策体系、形成政策合力,成为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形成推进高职教育模式转型的政策合力2006年11月出台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标志着高职教育政策对强化特色、加快改革、提高质量三个方面的重点引导。而其中提出的“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显示了政府主导下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决心。

    此后我们看到:把握高职院校评估方案改革对强化高职特色的导向、把握国家级精品课程对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导向、把握教学名师奖以及优秀教学团队奖评审对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的导向,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合力。

    1.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推动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性院校建设是在法规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开始的,对学校领导班子而言,能考验其是否具有整合社会资源尤其是企业资源的能力。如果具备,就可以申请创建示范性院校。办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如果校长有能力使企业热心合作,那就完全可以抓住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的机会,向全社会充分展示自身的建设方案和建设成果。当然,如果你立了项但做得并不成功(未能达到你自己设定的方案目标),那你就拿不到中央财政的钱(专项拨款采取建立在绩效评价基础上的“后奖励”制度),别人也可清楚地看到你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事实上,这一建设计划正是以中央财政对高职教育的专项经费投入为动力,强化了国家政策导向,推动了高职教育的模式转型。

    一是引领高职教育观念的变革,突破传统本科压缩饼干模式,形成新的教学制度特色。如东北地区交通类高职院校的路桥专业根据季节性施工特点,以工期确定学期安排;又如西北农业类高职院校根    学习制度。

    二是以重点专业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将职业岗位的关键能力融入专业教学,同时将实践教学由过去的简单验证性实验和课堂技能培训,改变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通过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率和企业的认可度。

    三是开展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试点,让企业有关专家直接参与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命题和面试,从而优化了高考评价标准和选拔方式,对高考选拔制度形成了一定的突破。目前全国已有29所示范院校参与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改革试点,有效改善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生源基础。

    四是把服务经济社会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功能,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提升服务水平。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并根据地方要求建设了“环塔里木1200万亩特色林果业基地”,使之成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技能人才培养、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基地。

    五是从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全局的高度出发,要求各地支持示范院校扩大跨省招生规模,并明确了跨省招生和对西部招生应达到的最低比例,凸显了国家政策导向作用。2008年,示范院校招收外省市生源比例达到30%以上,面向西部地区招收学生比例达到10%以上,共计支援西部职业院校410所,为对口支援院校培训师资9364人次,联合培养学生近10万人次,有力地支持了国家西部开发战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变化,推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系列政策《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不仅在政府层面确认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明确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之后,教育部高教司牢牢抓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主线,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精品课程、国家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等一系列评估或评审工作中,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形成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合力。

    第一,加强高职院校评估工作对“本科压缩饼干”模式改革的引导。教育部新出台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全面总结和反思了以往“水平评估”,使得评估理念、目标、方式乃至技术手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旨在全面推广示范院校建设中一系列的改革实践成果和经验,引导更多院校自觉改革“本科压缩饼干”式办学思路,打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方案尤其强调院校领导的能力建设,要求院校长成为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先锋。

    第二,加强国家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评选的企业经历导向。在2008年“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指标体系”中,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资质和能力的要求包括教学和实践两方面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5年以上高职高专教学经历”和“具有相关企业相应技术工种3年以上的专职工作经历”;要求教师具备“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融入专业发展规划和课程改革的设计之中”、“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探索”、“开展生产性实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等教学能力。

    第三,加强国家级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评审的“双师结构”导向。2008年,高职教育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突破了要求教师具备“双师型”的认识局限,对整个教学团队提出了“双师结构”要求,这是在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环境下,通过完善教师团队的知识技能结构,保持高职教育“先进性”的重要手段,在认知层面一举突破了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在政策层面指明了师资队伍建设及其高职院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方向。

    第四,加强国家高职精品课程评审的就业导向。

    在2008年的国家高职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新增了一系列观测点,比如,要求在课程设置中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设计;又如,在教学设计中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再如,在教学团队评审要求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和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要求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适当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还要求实训基地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校外实习能够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    等改革措施。

    政策合力推动下初步显现的七大转变1.办学理念:由封闭转向开放近几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体现了高职院校已从封闭走向开放。这里所说的办学理念的“开放”,主要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教育要真正面向全社会,要求高职教育体系的开放,承担起“面向人人”的历史重任,这将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变。

    二是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要求高职教育机制的开放,通过深化改革把十几年前将职业院校从企业剥离又转向学校与企业的重新融合,这种变革的路径呈现一种螺旋式的上升。

    三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求高职教育模式的开放,高职院校再也不能封闭在教室里培养人才,应该实行弹性学习制度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如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路桥专业针对北方实际,将教学实训安排在第二学年的5月份开始到第三学年的10月份,以工期安排教学周期,突破传统教学制度的约束,在强调高职教育教学开放性的同时,采用灵活的学制管理方式,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同时,办学理念的开放,还要求高职院校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谋划自身发展,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高职教育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可以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

    2.评估指标体系:由本科压缩型向高职特色型转变在高职教育大发展之初,高职院校的评估基本上采用本科院校的评估思路和方法。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确实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一些锐意改革,凸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的高职院校,则力图将企业真实环境和氛围引入校园建设,改变传统高校的校园形态,把行业要素融入校园建设。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与地铁公司合作建在校内的地铁“车站”和“车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城市火车站的结构在校内建设的“火车站”,使学生在校园就能感受到真实的行业氛围,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然而,在校园建设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的高职院校,却往往容易脱离评估指标体系的统一要求,在涉及内涵建设上难以达到评估的要求。2008年4月开始的新一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的办学要求设计成一套新的评估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要求和特色。现在,许多硬性指标只是作为参考材料列在数据平台上,而不列入评估的范围之中。一方面以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在全面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做出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校改变传统的学科教育压缩模式,评估专家的角色从作为评估主体的“裁判”变为负责检查、诊断、开药方的“体检医生”。另一方面既着眼于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又更关注学校未来发展的潜力如何。从新的评估指标体系来看,提出了“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人数达到毕业生的80%以上”等一系列具体指标,以及“能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等具体要求,凸显了它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特色。

    3.师资引进与培养:由学科型向双师结构转变针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广大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双师结构”即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高职院校根据需要广泛聘任专业兼职教师,这样可有广泛的选择空间,能够保证先进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实践技能有特殊要求时能提供满足要求的实践教学技能,还能适应专业迅速变换的需要,在社会需求与学校教师不足的情况下解决教学急需、提高办学效益。同时,有利于增进学习与社会的联系,打破学校封闭的办学体系,形成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的办学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中,两部委特别将“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政策与办法,聘请一批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兼职”与“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列为示范性院校建设的主要内容,还把“在示范院校开展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试点,加强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为支持示范院校的改革试点工作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以达到在“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的目标,而这也正是实施该项建设计划的总体目标之一。从实践看,一方面,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明确将“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作为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同时,明确要求“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另一方面,随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逐步走向深入,企业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也将逐步加大,学校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成为加深与企业交往的最常用的方式。

    4.教学内容:由注重理论和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课程易于编制,有助于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发展认知能力。许多高职院校在创办初期,教学内容的安排几乎都会刻意拷贝和复制普通高校的学科课程,结果形成了本科压缩模式。典型的情况是理论脱离实际,各学科自成系统而缺乏相互联系,增加了知识的冗余量和学习时间,造成学生就业无门。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指引下,人们日益认识到过分偏重理论的教学内容并不适应高职院校特定的培养目标,必须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由学科本位转向就业导向,注重强化实践环节,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互动的教学内容体系。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要不断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在分析与掌握特定专业领域内高技能人才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改革专业教学方案,推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强化实践教学,通过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企业的认可度。许多高职院校将企业的要求和标准引入教学中,使教学过程与产品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围绕企业一线生产标准和工作要求,把课堂搬到车间和田头,实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学生在真刀真枪中练。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是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确定教学内容。而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增加行业企业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是高职教育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制度性保障,将有效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统筹兼顾学历和职业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条件,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内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考务管理等基础条件,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使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5.课程系统建设:由稳定的学科课程向灵活的模块化课程转变一个专业的教学内容确定后,用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将这些内容组织起来,形成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系统并相互交融,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区别于培训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学科模式下,高职院校都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结构;而在模式转型的条件下,变稳定的学科课程为灵活的模块化课程,正在成为高职教育界的一个普遍共识。在教育部“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政策指导下,各高职院校加快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开始得到推广。尤其是一些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根据专业特点、相关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和工作岗位任务进行模块化的课程建设:有的以行业企业为主进行工作岗位任务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对应的行动领域,以此为依据设计模块化的专业课程内容,有的根据岗位职业标准进行模块化的课程开发和建设,有的专业邀请行业企业一起建立新的职业标准,引领行业发展。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通过分析归纳企业设计开发、生产加工典型工作任务,按企业生产过程组织教学,生产性实训协调跟进,内容上始终紧跟行业先进技术发展步伐。由此突破传统的三段式学科课程结构,形成以优质核心课程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系统,并灵活多样地实施这些模块课程。

    6.办学模式:由单一学校办学向校企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转变多年来,几乎每所高职院校都因为资源问题的约束影响了模式的转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地高职院校加大改革力度,努力突破单一的学校资源依赖,积极争取政府资源,整合社会资源、企业资源、民间资源和境内外合作资源,使办学模式趋于开放式、多元化,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提供了资源保    障。特别是积极探索优质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模式,有效弥补了原来办学模式相对封闭的不足。虽然校企合作还缺乏制度保障,但示范建设院校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成功地融入了企业要素,并且在机制上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优质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产生了制度效应。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和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奇瑞”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等订单班,通过“校企共定教学方案,校企共选订单学生,校企共享教学资源与生产设备,校企共管教学过程,校企共监教学质量”,建设以“教学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入、就业订单”为主要内涵的“融入式”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既保证了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又使得企业将学生作为准员工培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创建的“银领学院”,在订单培养的第三年实行集中管理,一方面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增强实训教学性,另一方面强化制度效应,使企业用人竞争前移,形成了多赢格局。浙江省银行系统的许多单位都认为,不进入这个“银领学院”就得不到所需的人才,所以他们都希望进入“银领学院”。这样就形成了制度,成为一种可复制、可拷贝的经验。目前,单一学校办学向优质资源共享管理平台转变的办学效应,正在逐步向教学领域、向专业教师的课程教学拓展。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鼓励物流专业教师在完成课程总体设计的基础上,改变专任教师单独实施课程教学的做法,走出课堂到企业去寻求专业教学的合作伙伴。他们提出“课程外包”的思路,将模块化的课程进行分解,在企业一线寻找能工巧匠,和他们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并以具有整合企业资源能力和引入优质兼职教师的能力为荣。

    7.培养方式:由单纯依赖课堂教学向注重实习实训转变互联网的诞生,增强了人们相互交流、沟通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告示社会,单纯依赖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人才培养方式已难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因此,注重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强调通过实践导向的教学结构、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信息化的教学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高职教育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主题。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采用“3P一体化”教学法,即把Principle(原理)、Practice(实践)、Product(产品)集为一体,贯穿于一门课的“教、学、做”之中。学生在修读一门课程后,要根据这一课程的核心知识,选择一个项目,并独立自主地将其做出“产品”来。还有许多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改革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技能培训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突出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特点,实施个性化、多样化的开放式教学,努力做到教材讲义和参考资料互为补充、学习软件和操作硬件相互配套、纸质文本和电子文件相辅相成、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相得益彰,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实际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