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掌握解题方法 自信迎战高考

 龙溪舟子 2013-05-05

自实施新课程高考以来,历史试题在摆脱教材限制方面的力度越来越大,命题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2012年新课程历史高考试题来看,试题较为成功地实现了“史实”(创设情境)、“学科能力”(能力测试的四个层次)、“史观”(史学研究范式)、“现实”(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的有机结合。试题从关注教材转向关注课标,由教材基础知识转向对历史信息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命题思路从“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转向“内容源于书本,答案在于理解”。试题富有情境性,大多以材料入题,问题出自材料而不是教材,所给出的材料有学者观点、媒体评论、社会生活场景、表格、图片、大事年表等,要求学生结合特定背景,全面、准确地理解和释读情境材料,不仅要正确使用材料、说明使用理由,而且要对史料本身进行必要的甄别、判断。而学生要做对题目,仅仅依靠教材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运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思维能力,对材料进行深刻的分析。

通过对近三年的新课程历史高考试题深入的分析和研究,2013年考生备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关注。

一、准确把握新课程历史试卷的题型结构与设问规律

高考历史部分包括两大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就选择题部分来说,主要包括五大类。

1)补全型,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4题(汉武帝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监察内容反映了什么)。

2)因果型,如2012年北京卷第12题(秦汉至明代商人地位低下的原因)。

3)评价型,如2012年浙江卷第15题(对材料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4)比较型,如2012年北京卷第14题(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5)程度型,如天津卷第6题(完成祖国统一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就非选择题部分来说,根据设问方向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八大类。

1)内容、措施类,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第(2)问“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2)背景、原因类,如2012年北京卷第37题第(1)问第二小问“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3)比较类,如2012年山东卷第28题第(2)问“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4)影响、意义类,如2012年天津卷第13题第(2)问第二小问“分析开埠通商对天津发展的意义”。

5)评价、评述类,如2012年浙江卷第39题第(1)问第二小问“简要评价其宪法”。

6)特点类,如2011年安徽卷第35题第(1)问“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7)启示、认识类,如2012年山东卷第29题第(3)问“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8)开放探究类,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明确新课程历史高考试题的基本结构,可以帮助同学们把握基本的解题方向,在平常备考复习中培养相关的能力,对迎战2013年高考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掌握解答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基本方法

(一)如何快速解答选择题

1.审题

1)看题干:要做到“四审”,有的放矢。

第一,要明确题目结构,找出关键词语,确定答题方向;

第二,要界定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以明晰答题范围;

第三,要弄清题目的基本类型,结合相应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

第四,要明确涉题概念、理论和观点的内涵与外延。

2)审备选项:要“四推敲”备选项,对症下药。

第一,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基本常识; 

第二,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第三,推敲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第四,推敲备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并列、从属、对立关系。

2.解答选择题的基本方法

1)排除法

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查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2)转化法

有的题干中的词语是我们平时不经常接触的,此时可以找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换位思考。例如“功绩”换成“积极作用”, “重大举措”换成“重大措施”等。

3)参照法

有的选择题中,几个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有的是同类史实,有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有的是相互矛盾,解题时可以利用这些“特殊关系”进行推敲、排除,从而确定答案。

4)关联法

此法主要是通过联系教材有关内容,进行时空定位,依据推理逻辑作答。此处应注意两点,一是坚持先入为主(没有十足的把握,一般不要轻易修改之前作出的选择),二是防止走极端(如果备选项中出现了“完全”“最”“绝对”之类的程度词,一般有误)。

3.举例说明

1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首先,审题干,唐太宗的意思是选官只注重才学,会导致腐败,危害民生。其次,分析备选项。B项和D项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理解的,要么两项全错,要么一项正确,另一项错误。结合题干意思可知,唐太宗强调的是选官应注重品行,故D正确,B错误。A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在材料中有一定反映,D是对材料反映现象深层次的认识。

(二)如何快速解答非选择题

1.审题

1)审题干:要做到“三读”“二标”,心中有数。

“三读”:

第一遍,泛读。了解材料和题干的大意,明确主题,不纠缠于个别字、词。

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的说明(时间、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考查的知识点。

第三遍,精读。带着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独立还是互补),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明确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

“一标”:标出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重在“二头”(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

“二标”:标出材料的层次和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进而联教材、列提纲,做到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丢。

2)看设问:要做到“三界定”,有的放矢。

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答项语”,不要漏掉问题的关键词,如“是否”“变化”“有无”等。

二要对应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课本三者之间的联系和侧重点,进而灵活地选取相关知识进行作答。

三要界定好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要弄清设问要求,明确是否有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用笔把限制条件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或疏忽。

2.非选择题答题的基本方法 

(1) 紧扣设问

答题时要“紧扣设问”,做到“问什么答什么,量分答题”。尽量将得分“关键词”写在前面。

2)重组知识

在组织答案时要结合材料和设问的提示信息,对应好相应的历史阶段,进而回忆所学知识,重组知识要点。

3)层次分明,面广点细

组织答案要做到“简洁明了”:合理安排卷面空间,卷面清洁,字体工整,尽量不涂改,要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不留空白。

4)科学完整

组织答案要“科学完整”:运用历史概念,论述全面,做到论从史出、有理有据,广度第一、深度第二。

5)准确规范

答题的语言要规范;注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做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书写要工整,答案要写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