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规模化工厂化的猪场而言,生长育肥舍就好比是一个成品车间,此阶段是猪场盈利的冲刺阶段,此阶段的生产成绩可能决定一个猪场的盈亏。但多数情况下,猪场往往侧重于种猪和仔猪的投入,忽视对生长育肥猪的投入,导致其生产性能下降和疾病的发生率提高,影响了猪场的经济效益。 1 免疫是前提 保育仔猪要做好一些重大病毒性疾病(如:PRRS、HC、PR、等)的疫苗接种工作,并定期的进行抗体检测,以保证生长育肥猪不发生重大病毒性疾病和烈性传染病。 2 营养是基础 生长育肥猪的饲料成本约占猪场总饲料成本的70%。因此,在育肥阶段节省饲料和降低饲料成本是最切实可行的。一般情况下猪场总是将最差的饲料用于育肥猪。特别是在饲料发霉的情况下,为降低损失,只好饲喂育肥猪。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生长育肥阶段的饲料要保证不用变质的饲料原料更不能用发霉的饲料原料,提供营养全面、平衡的饲料,增强猪只的免疫机能,提高猪只的抵抗疾病的能力。对于生长育肥猪来说营养全面、平衡,品质优良的饲料就是最好的药物。 3 药防是必要 要注重预防用药,淡化治疗,加强饲养;树立防重于治,养重于防,养防结合的观念。猪只在转群或免疫等应激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等抗应激的药物,连用3 ~ 5 d。生长育肥猪会在某一日龄段发生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或肠道等疾病。(如所谓的13 周龄墙、15 周龄墙、18 周龄墙等)针对此种情况应提前选择一些广谱或具有针对性的药物添加到饲料或饮水中来预防疾病的发生。选择的药物有四环素类、头孢类、磺胺类、泰乐菌素、替米考星、利高霉素、氟苯尼考等。 用药的原则:采用脉冲式投药,根据所选的药物特性并参照说明书来决定用药剂量连用5 ~ 7 d;如果仅是单纯的预防保健,可选用一些疗效一般,价廉的药物。当猪群有发病的征兆或已发病,就要选用高效的药物。(有时价钱贵的药不一定就是好药);救病如救火,要注意用药的时机,不能坐等专家或者实验室的诊断,要积极采取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更不能迷信某种药物是“仙丹”,非它不行;尽可能的联合用药,但要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多用些能增强猪体质的药物(如维生素C、E、GS、电解质等)。 4 管理是关键 首先保证全进全出批次化是控制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如做不到,很容易造成某一种疾病在同一猪舍内的循环感染。其次定期化的消毒,能减少或消灭外界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是控制感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措施。因此,消毒工作一定要制度化,确保消毒的有效性。(如:每周两次的带猪消毒;每周一次的全场道路及环境消毒;每次售猪前后对售猪月台消毒;空棚清扫后用高压水枪彻底清洗后消毒等)然后对有传染性的病猪要隔离饲养;棚舍内的病死猪要及时运走并进行化制或深埋,以防病菌扩散感染健康猪群。一般情况下,在有漏缝地板或有外运动场的猪舍,密度要求不小于0.8 m2/ 头;而在水泥地面上,要求每头猪至少为1 m2。如果密度高,肥猪的应激反应加重,猪容易打架,容易发生疾病的水平传播,特别是呼吸道疾病。生长育肥猪的适宜的温度是18 ~ 20 ℃,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猪的生产性能。因此,要做好夏季的防曙降温(可采取喷淋、负压通风、冲水等)和冬季的防寒保暖(可用双层吊顶、烧炭炉、垫稻草等)。湿度控制在60% ~ 70%。合理的组群按个体的大小分群,在饲养过程中要对出现的弱猪适当调群,特别在每次换料时要调群,将体重不达标的猪调出,不换料。但也不要频繁的调群、混群。加强通风育肥阶段的疾病主要是呼吸道疾病,而其发生与空气的的质量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冬季),空气质量又与棚舍内的尘埃、氨气和其它有害气体的浓度有关。湿度可以影响猪舍内氨气和尘埃的浓度,因此要及时通过开门窗(根据风向来开窗)来进行通风换气,同时要注意舍内温度的变化。最后人员绩效考核化按照不同岗位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制度来管人;通过奖罚机制来调动人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打造一支具有一流执行力的团队,提高饲养管理和生产水平。 |
|
来自: LM0318 > 《437.畜牧 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