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孕症2

 昵称11503024 2013-05-05

 不孕证往往是由多种原因所导致,而针灸所能治疗的不孕证,只是功能性不孕证中的一部分,对于器质性病变以及其他的功能性病变者,尚须结合其他方法进行治疗。笔者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用针灸治疗不孕证的内容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本证共涉及文献88条(其中明确为男子不育者2条,其余多为女子不孕),穴位42个,总计140穴次。

  常用穴位及其穴次为:中极17、关元12、石门8、三阴交7、阴廉7、神阙7、肾俞6、商丘5、阴交5、水道4、涌泉4、然谷4、曲骨4、照海3。常用经络及其穴次为:任脉55、肾经22、脾经13、膀胱经13、肝经9、胃经8。常用部位及其穴次为:小腹75、腿阴20、足阴18、下背13、上腹5。各种针灸方法的穴次为:灸33、针10(包括补2、泻2)、外敷10。对文献及其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古代针灸治疗本证有以下特点。

  循经取穴特点

  多取任脉穴:《灵枢-五音五味》云:任脉“起于胞中”;杨玄操注《难经》曰:“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养之本”,因此任脉主持人之胞胎以及生殖功能,可治不孕证。统计结果显示,任脉为55穴次,占各经穴次之首,常用穴为中极、关元、石门、神阙、阴交、曲骨。

  常取足三阴经穴:足三阴经循行经小腹,通过中极、关元的交会关系,与任脉相连;肾脏产生的物质“天癸”,与生殖功能相关;肝经循行环阴器,因此足三阴经也与人之生殖功能相关。统计结果显示,肾、脾、肝三经分别为22、13、9穴次,分别占各经穴次的第二、第三、第五位,常用穴为涌泉、然谷、照海;三阴交、商丘;阴廉。

  选取膀胱经穴:《素问-长刺节论》曰:“迫藏刺背”,即刺激膀胱经的背部穴可治内脏病;现代医学认为,腰1~2发出的交感神经下行分成卵巢神经丛和骶前神经丛,而骶2~4发出的副交感神经加入骨盆神经丛,这些神经丛支配影响盆腔内生殖器的活动,因此腰骶部穴可治疗本证。统计结果显示,膀胱经为13穴次,占各经穴次的第四位,常用穴为肾俞、白环俞、上髎。

  分部取穴特点

  多取小腹部穴:因为子宫、卵巢等生殖器官均位于小腹,故治疗本证多取该部穴,共计75穴次,占各部穴次之首,常用穴即为该部之任脉穴,如《医心方》载:“治无子法:灸中极穴”;《千金要方》云:“妇人绝嗣不生,胞门闭塞,灸关元三十壮,报之”;《甲乙经》曰:“绝子,灸脐中,令有子”;《百证赋》道:“无子搜阴交、石关之乡”。

  古人也取小腹部的非任脉穴及经外奇穴,如《千金要方》曰:“妇人绝嗣不生,灸气门穴,在关元旁三寸,各百壮”;《针灸大成》云:“子宫:二穴,在中极两旁各开三寸,针二寸,灸二七壮,治妇人久无子嗣。”

  关于石门一穴历来有“针灸绝孕”之说,此说起于《甲乙经-卷三》:“石门: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绝子。”其后唐代《千金要方-卷三十》和《千金翼方-卷二十六》也云:石门“忌灸绝孕”;“针关元主妇人无子,针石门则终身绝嗣”。此后历代则随之而云“针灸绝孕”,似成定论。现代亦有人[1]报道,针灸石门可使子宫产生明显的移位,故有避孕作用。然而《甲乙经》中又有取石门穴治疗不孕证的记载:“腹满疝积,乳余疾,绝子阴痒,刺石门。”《千金翼方-卷二十六》亦云:“石门:崩中断绪,日灸二七至一百壮。”宋代《太平圣惠方》也说:“绝子,灸脐下二寸三寸间,动脉中三壮。”(此为奇穴,与石门相近)明代《循经考穴编》则言:“石门:久闭精不孕者,灸之又能使宣通而有孕也。”这些论述与“针灸绝孕”相左,因此关于石门穴“针灸绝孕”的问题,在文献中众说不一,尚无定论,而在临床实践中也须重复验证,故目前还不能得出最后结论。

  常取下肢阴面穴:因为本证多取足三阴经穴,因此下肢阴面穴次较高,共计38穴次,其中腿阴面为20穴次,足阴面为18穴次,分别占各部穴次的第二、第三位。常用穴位是三阴交、阴廉、商丘、涌泉、然谷等,如《医学入门》载:三阴交主“妇人月水不调,久不成孕”;《类经图翼》语:“阴廉:若经不调未有孕者,灸三壮即有子”;《神应经》言:“绝子:商丘、中极”。

  选取下背部穴:因为腰骶部穴可治疗本证,因此下背部使用穴次较高,共计13穴次,占各部穴次的第四位。其中肾俞穴最为常用,共6穴次,如《医学入门》载:肾俞“主诸虚,令人有子。”其他较常用者还有上髎、白环俞、命门等。

  现代临床治疗本证也取小腹部穴、下肢阴面穴和下背部穴,如俞瑾等[2]以电针促排卵,取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等穴;陈德永[3]治疗不排卵,在三阴交处埋羊肠线;周道[4]治疗不孕症,针肾俞穴,并向下透刺,配合走罐;而王大生等[5]总结出近年来针灸治疗不孕症的常用穴位是中极、关元、气海、归来、大赫、气穴、子宫穴;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太冲;肾俞等,这些穴位与古代所取穴位大体吻合。由此可见,古人的取穴经验已被当今临床所继承。

 

 

 

  辨证取穴特点

  本证文献中有一些记载含辨证内容,它们涉及四个类型,即寒证、虚证、气逆证、血瘀证,而明确的热证记载则未被找到,可见古人用针灸治疗的不孕证,就寒热而言,以寒证为多,热证为少。同时,在本证文献中,未发现刺血记载,这从另一个侧面显示,本证的虚寒型较多,实热型较少。上述四个类型中各型的取穴,均与上述本证的总体取穴特点一致,即多取小腹部穴,也考虑取下肢阴面及背腧穴,似无各自明显的特异性。对于寒证与虚证,则有使用灸法的倾向。

  针法灸法特点

  艾灸以通阳:因为本证以寒证、虚证、瘀证为多,故治疗以灸法为多,以求温阳祛寒,补虚散瘀之效。艾灸共涉及文献30条,穴位20个,总计46穴次,占诸法之首。最常用的穴位为中极,共8穴次,其次为神阙、关元、水道、阴廉等。这些穴位中的多数位于小腹部,如《灸法秘传》曰:“女子不孕:当灸中极为要”;《类经图翼》载:“神阙:妇人血冷不受胎者,灸此永不脱胎”;又曰:治“不孕”,灸关元“七壮至百壮,或三百壮”。这些记载又显示,治疗本证灸量要大,甚至要达数百壮,少则不能起效。

  古代也有灸下肢阴面及下背部穴者,如上述“下肢阴面穴”中《类经图翼》灸阴廉。又如《循经考穴编》云:“白环俞:妇人血崩带下,断产无子,三度灸,能令有娠”;《千金要方》语:“妇人绝子,灸然谷五十壮”。

  古代还有采用隔物灸者,如《医学纲目》用隔盐灸治疗男子不育证:“治男子无子者,用热艾一团,用盐填脐满,却于盐上随盐大小做艾丸灸之,如痛,即换盐,直灸至艾尽为度,如一日灸不尽,二日三日灸之,曾效。”隔盐灸肚脐,可增加施热面积,又可避免灼伤皮肤,故为古医家所倡用。《类经图翼》所用隔盐灸法,同时又加用川椒和姜片。而《医学入门》所隔之物为“彭祖固阳固蒂长生延寿丹”,用以治疗“久无生育,子宫极冷”之证。其方法是:将此药丹“入脐眼内……艾火灸之”,灸至“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一身热透,患人必倦沉如醉,灸至五六十壮,遍身大汗”,方有佳效。此丹由麝香、丁香、青盐、夜明砂、艾叶等制成,这些药物具有温阳益气,行气走窜,活血壮肾,散寒祛风等作用,加上如此大剂量的灸疗,直至“遍身大汗”,故能取得一定疗效。

  现代也有人用艾灸治疗本证,如张丽民[6]治疗不孕症,用艾条在脐腹部施“三角灸”。现代也有用隔物灸者,如李锄等[7]治疗不孕,取中极、关元,施隔附子片的发泡灸;庞保玲等[8]治疗无排卵性不孕,用真机  散(由麝香、肉桂、附子等组成)施填脐灸;张红[9]治疗肾虚不孕症,用川椒、细辛填脐,上置姜片,施间接灸,于月经周期第五天开始治疗,他们均取得疗效,可见古人的灸疗效果在当代临床上可得到重复。

  针刺以调节:因为针刺在一定范围内能调节人体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所以古人也用针刺治疗本证,共计10穴次。如《千金翼方》云:“针关元主妇人无子”;《针灸集成》载:“无子:胞门、子户、曲骨、商丘、中极,灸百壮至三百壮,或四度针,即有子”。对于虚证,古人采用针刺补法,如《针方六集》曰:“中极:妇人无子,针灸宜补,应穴白环俞。”对于实证,则用针刺泻法,如《千金翼方》语:“中极穴,在关元下一寸,妇人断绪最要穴,四度针即有子,若未有,更针入八分留十呼,得气即泻,灸亦佳,但不及针。”此语认为针刺疗效优于艾灸,显示其对针刺的重视。

  现代临床也常用针刺及其补泻方法治疗不孕证,如朱汝功等[10]治疗输卵管不通者,针气海、关元、水道、三阴交等穴,用提插手法,得气后通电;李庆铎[11]治疗不孕证,刺中极、三阴交,迎着经脉循行方向快速捻转进针,使病人感酸麻胀重,而三阴交针感须传至少腹;赵玉青[12]治疗不孕证,针刺关元、中极、肓俞,用泻法;姜淑明[13]治疗不孕证,针关元、交信,用捻转补法,可见古代之针刺方法在当代不孕证的临床上仍被广泛采用。

  敷药以渗透:古人治疗本证又用药物外敷,通过肚脐、小腹、腰背部穴位处的皮肤,将药物渗透进入体内,以发挥治疗作用。其中主要的是“兜肚方”与“保真种子膏”两法,可供当前治疗不孕证的临床工作者参考。

  “兜肚方”出自《医学入门》与《古今医统》两书,前者云:专主“久不受孕者,惟有孕者忌之”;后者云:“兼丹田、神阙,令人有子”。具体方法是将药物搀“以蕲艾絮绵,装白绫兜肚内”,兜肚上。两书所用药物大同小异,相同的是均有白檀香、零陵香、马蹄香、香白芷、甘松、丁皮、麝香7味药,共具芳香发散、行气走窜之功能;相异的是前者还有5味清热解毒之药;后者则有5味温阳、益肾、理气之药。

  “保真种子膏”出自《古今医统》,据称将此膏“贴肾俞,暖丹田,子午既济,百病自除,一膏能贴六十日,金水生时,用功即孕,大有奇效”,“贴六十日揭去,入房即孕”。所用药物为乳香、没药、蟾酥、鸦片、麝香等,共计38味,这些药物具温阳强肾、益气养阴、活血走窜、解毒消肿等作用。

  根据上述统计及分析结果,兹提出不孕证的参考处方如下:小腹部的任脉穴中极、关元、神阙、阴交;下肢部足三阴经的涌泉、然谷、照海;三阴交、商丘;阴廉;下背部膀胱经穴肾俞等。临床多用灸法,包括隔物灸,也可运用针刺与外敷疗法。现代临床还采用电针、水针、磁针、耳针、头针、火罐、挑治、埋线、激光照射等方法,这些在古代是没有的。

    以上治疗建议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执业医师后遵医嘱进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