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牦牛
九龙牦牛
牦牛品种介绍
全世界牦牛主要分布在世界屋脊—我国的青藏高原及其毗邻高山地区,集中于东经700—1150,北纬270—550间。 我国是世界牦牛数量最多的国家。全世界共有1300万头,我国有1200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0%以上。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及祁连山所环绕的青藏高原上。即海拔3000米以上的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产区地势高峻,地形复杂,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年平均气温均在0度以下;年温差和日温差极大。相对湿度55%以上。无霜期90天(5—8月)。牧草生长低矮,质地较差。内蒙古自治区的贺兰山区以及河北省北部山地草原和北京市西山地草原,也有少量饲养,其中河北和北京地区牦牛,是近年来从青海、甘肃引种试养而适应于该地自然生环境的。
中国古代时期,牦牛的分布极为广泛。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现代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 从世界上看,牦牛的分布主要限于亚洲的高原和山原地,包括了喜马拉雅、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天山和阿尔泰山脉地段。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没有牦牛数量的准确统计数,根据资料概算,中国是牦牛主产国。占世界牦牛总数的比例达到94%。牦牛善走陡坡险道,跋山涉水如行平地,能驮善耕,素称“高原之车“、”冰河之舟”,是产区主要役畜和牧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
牦母牛一般泌乳期为150——180天,每头牛产奶量450—600公斤,秋后屠宰胴体重110——200公斤,屠宰率为50-60%。 远销中东地区。1978年以来,活牛销往香港,以肉质细嫩、味美可口、低脂肪、高蛋白、有野味风格而受到欢迎。绒毛是纺织工业的高级原料,将其漂白退成驼色,可替代驼毛织成毛衫、围巾,在大衣呢中掺入牛绒,不仅降低成本,还能使产品挺括,提高质量。现每年出口20多万斤。产地:原产于青藏高原地区,又称西藏牛或猪声牛或马尾牛,是肉乳役兼用牛。目前出现了十大优良类群。外貌:头大,角粗,皮松厚,髻甲高长宽,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状,体侧下部逆生粗长毛,尾短并着生蓬松长毛,公牦牛头粗重,呈长方形,颈短厚且深,睾丸较小,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头长,眼大而圆,额宽,有角,颈长而薄,乳房小,呈碗碟状,乳头短小,乳静脉不明显。成年体高:公129.2cm 母110.9cm 成年体重:公443.4kg 母256.7kg性成熟年龄:12月龄适配年龄:2岁平均单产:274kg乳脂率:6.37-7.2%适应性:适应高海拔,耐严寒,耐粗饲,耐艰苦。
我国育出第一个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青海省大通牦牛是在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的自然与生产环境条件下,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的三代科研人员经过25年艰苦不懈的科技攻关培育而成,它填补了国内外牦牛新品种培育的空白。大通牦牛以野牦牛为父本、当地家养牦牛为母本,应用横交方法建立育种核心群,强化选择与淘汰,适度利用近交、闭锁繁育等技术手段,培育而成的含1/2野牦牛血液的肉用牦牛新品种。
目前已建立了大通牦牛繁育、推广体系,年可生产200余头优秀种公牛和约10万支冻精,每年改良近10万头当地牦牛。所生产的冻精已输出到新疆、西藏、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以及印度、尼泊尔、不丹、蒙古等国家和中亚地区。

该品种具有肉用性能好、抗逆性强,体型外貌一致,遗传性稳定等优良特征。大通牦牛产肉量比家牦牛提高20%,产毛、绒量提高12%,繁殖率提高15%~20%;能很好地适应青藏高原海拔3500—5000m以上的高寒环境,并表现出极强的抗逆性。大通牦牛已成为青藏高原牦牛主产区及毗邻地区的主推品种,对保护我国牦牛资源,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牦牛生产水平,增加西藏牧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获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大通牦牛”新品种于2004年通过新品种审定。2005年农业部颁发新品种证书。该品种具有明显的野牦牛特征,嘴、鼻、眼睑为灰白色、灰色背线;体型结构紧凑,偏向肉用,体质结实,发育良好,体重、体尺符合育种指标,毛色全黑色或夹有棕色纤维,背腰平直,前胸开阔,肢高而结实。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初生、6月龄、18月龄体重比原群体平均提高15~27%;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牦牛越冬死亡率连续5年的统计小于1%, 比同龄家牦牛群体的5%越冬死亡率降低4个百分点;繁殖率较高,初产年龄由原来的4.5岁提前到3.5岁,经产牛为三年产两胎,产犊率为75%;逆性与适应性较强。突出表现在越冬死亡率明显降低,觅食能力强,采食范围广。该品种培育过程中,捕获、驯化野牦牛并将其作为育种父本,采集精液,制作冻精,实施含1/2野牦牛基因的低代牛横交,扩大育种核心群,实行闭锁繁育、适度近交、强度选择与淘汰;横交3~4个世代,稳定遗传性,获得体型外貌相似,重要经济性状明显提高的群体。该品种在我国牦牛产区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大通牦牛适宜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及其毗邻高山地区。
九龙牦牛 
一、产地与分布
九龙牦牛主要产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县及康定县南部的沙德区,中心产区位于九龙县境内九龙河西之大雪山东西两侧的斜卡和洪坝。邻近丸龙县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县和冕宁县,以及雅安地区的石棉等县均有分布,横断高山区的其他地区及大、小凉山的高山地区也已引进伺牧。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九龙县农牧局和四川省草原研究所进行的调查,该种牛经一般草地放牧,不补饲,10月份屠宰时达中等膘情。8头成年阉牦牛的平均屠宰率为54.6%(宰前重471.2kg)崐,净肉率46.1%(净肉重217.4kg),骨肉比1∶5.5,眼肌面积88.6平方厘米,公、崐母牦牛的屠宰率分别为57.6%和56.2%;净肉率分别为47.9%和48.5%;骨肉比分别为1∶4上和1∶6.0;眼叽面积分别为83.7和58.3平方厘米。
2.泌乳性能:母牦牛自第二个泌乳月开始挤乳,一般每年挤乳5个月(6~10月),入冬(11月)停止挤乳。挤乳季节每天早上挤取一次。产乳量随牧草生长季节而变化,七八月牧草丰盛、质高,产乳量亦高,分别占全年产乳量的22%和25%左右。据对72头母牦崐牛测定,泌乳期产乳量平均为346.9±132kg。乳脂率因季节不同而异,6~7月份为5%~6.5%,8~10月份可达7.5%以上。母牦牛当年未孕,第二年春后叉可挤乳,其产乳量为头年的2/3左右,乳脂率提高30%左右。
3.役用性能:九龙牦牛善爬陡坡,翻山越岭极度耐劳。驮牛(阉牦牛)在驮载物资到达目的地后,如无放牧地放牧采食,两三天不饮不食,仍可驮物上路。一般每头可驮载60~75kg,崐个别体壮的可驮重150kg,日行20~25km,连续驮运半月至20d。
4.产毛性能:九龙牦牛每年五六月份剪毛一次。毛的产量因地区间的小气候不同,差别甚大。洪坝地区,终年雾罩,少见太阳,相对湿度高达80形以上,牦牛的被毛特别紧密厚实,其绒和毛的比例各半。据测定,19头公牦牛的产毛量平均为13.9±2.4kg;10 头阉牦牛为1.3±0.9吨;16头母牦牛为1.8±0.7kg。洪坝以外地区的九龙牦牛的绒毛之崐比是毛多而绒少。28头公牦牛平均产毛量为1.O±1.1kg;17头阉牦牛为1.3±0.6kg;崐72头母牦牛为0.4±0.3kg。公牦牛的产毛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母牦牛3~5岁间产毛量最高;阉牦牛的年龄崐变化对产毛量的影响较小。
三、繁殖性能
母牦牛一般2~3岁初配,6~12岁繁殖力最强,17~18岁丧失繁殖能力。2岁配种、崐3岁初产的母牦牛占初产母牦牛数的32.5%,3岁配种、4岁初产占总数的59.9%,5岁和6岁初产者分别为6.1%和1.5%。一般是三年两胎。据统计,2149头母牦牛,繁殖率为68.4%,繁殖成活率为61.8%。
九龙牦牛季节性发情,每年7月份进入发情季节,8月份是配种旺季,10月份底结束发情配种。性周期为h~20d左右,发情持续期一般是8~24h,有10为~20另的母牦牛可出现孕后发情。妊娠期约为9个月,翌年3月份开始产犊,5月份为产犊旺季,6月底结束产犊。
公牦牛4~5岁正式留种使用,6~10岁是配种最旺时期,使用年限一般为8年。一崐头壮龄公牦牛在一个配种季节可配30~50头母牦牛。
四、适应性能
九龙牦牛适应高山峡谷,气候湿润,以杂类草为主的高山灌丛草场。食性有异,喜食珠芽寥、人参果、马先蒿、香清和锡金岩黄耆等杂类草。近年来,九龙牦牛被引至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等县高山草场,生长发育良好,繁殖正常,但被引至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牧草为主的开阔草地,生长发育稍差。
五、评价与展望
九龙牦牛是当地藏族人民经过一个多世纪采用较为严格的选择、自群繁育和“竞争性选配”,在横断山脉北段高山区的自然经济和丰盛的水草、较好的饲牧管理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来源、体型外貌较为一致、内部结构比较完整、遗传性较为稳定、体格硕大、肉用性能良好、毛绒产量较高的地方良种。1979年秋,根据九崐龙牦牛等级鉴定标准,对主要产区近7000头公、母牦牛进行了普查,初步鉴定出一等以上公牦牛4头(占26.6%),母牦牛285头(占30.8%),为开展本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目前,为克服有“见公就留”的现象,急需建立九龙牦牛繁殖场,进行有组织、有目标、有方向、有计划的系统选育,提高早熟性、日增重和加宽加大崐体型,进一步提高产肉及产绒毛性能,使其成为保持良好的放牧性能、肉用及绒肉兼用型牦牛的育成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