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野掇拾:显微镜史话

 昵称535749 2013-05-05
        现在一提显微镜,恐怕没有多少人感到陌生。然而,在100多年前,对于长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国人来说,显微镜却是一件打动人心的新奇事物。1866年7月,在第一批由清政府派往欧洲游历的使臣当中,有一个名叫斌椿的人,曾经这样描述他于瑞典首都斯德歌尔摩的所见所闻:在一间巨大的屋子里,借助一种名叫显微镜的东西,人们看到了在一滴水中有千百只像大蝎子一样的“虫子”在来回游动,在一滴醋中同样有许多“虾蟹”在往来穿梭。而这些水(或醋)中本来就有的物质,由于极其细小,人们平时通过肉眼是观察不到的。

       无独有偶,随同斌椿一同前往欧洲游历的还有一位18岁的同文馆学生张德彝。他也记载了与斌椿相似的显微镜下的新奇世界:“后往一小馆,系以显微镜照异物映影于壁上者。屋中黑暗,西壁嵌有玻璃不甚大。观者面东壁而坐。术者以滴水放于显微镜下,向日而照,映诸对壁,则水内小虫无数,蠕蠕如鱼虾然。醋内照之,有虫如蝉,千百飞舞,大皆三尺许。河水照之,有如蝎如蟹之虫,大皆三四尺。据云人之精血便溺……皆有小虫,虫体甚微,特无人见之耳。”

    年轻人看新鲜事,感受深刻。同斌椿相比,张德彝的记述更显得生动形象。他们这种在显微镜下看到微生物的惊讶情形,于当年荷兰的雷文虎克发明显微镜颇有点类似之处:当虎克将雨水吸入细玻璃管内,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万万没有想到会看见许多小动物在镜下往来游动。虎克吃了一惊,赶紧招呼他的女儿,“看哪!雨水中有许多小动物,还会游泳哪!”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中西学人在新鲜事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喜悦心情和乐于探求的精神,是何等惊人的相似。当时,在欧洲各国,将显微镜下的奇妙世界投影在大屏幕上对于人们来说是相当新鲜的事儿,因此屡次被用来招待外宾。1868年,清政府派往西方国家的外交使团,在美国也观看过显微镜。其中一位名叫志刚的官员记下了他在纽约的参观所见:“有作电气光视显微镜,能见人所不见之物者。其法,将面糊涂于径二尺许,边薄中厚之显微镜。镜后发电气光。人在镜前观之,则陈面糊中,有寸许及尺许大之虫,如蜿蜒而行,或蠕蠕而动。盖一切食物及汤水中,皆有生机之动,动而为生物居其中。故冷水及隔宿有汤水之物,皆不可食。”

    眼界的拓展,必然导致观念的改变和更新。志刚这段话值得重视,原因是他通过显微镜认识到了“一切食物及汤水中,皆有生机之动”,进而意识到“冷水及隔宿有汤水之物,皆不可食”。这是近代国人在域外接受科普教育的一个有趣的实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