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仁康皮肤科临床经验集》3

 林中雨露 2013-05-05

  


痈(三例)
[
例一]××,女,85岁,病历号码63198,初诊日期:19661116日。

主诉:后颈部长疮,畏寒发热已七天。

现病史:一周前,项后起粟粒状小疮,未予重视,渐见肿硬扩大,疼痛掣及肩背,并有沉重之感,颈项转动困难,伴有畏寒发烧,饮食不振,曾注射青霉素三天,未见明显效困,肿疼加重,彻夜不眠,要求中医治疗。

检查:项后居中,有7×9厘米肿块,上有脓头无数,状如筛孔,脓栓堵塞,脓水外流不畅,四周肿硬灼热,疼痛拒按。体温38.5 C ,白细胞计数不18000/立方毫米,中性84%,淋巴西6%

脉细带数,苔薄黄。

中医诊断:对口。

西医诊断:痈。

证属:郁火内结,热聚成痈。

治则:补正托毒,和营清热。

药用:生黄芪9 归尾9 赤芍9 防风6   陈皮6 远志9 白芷6 炙甲片9 皂角刺9 银花9 生甘草4.5 三剂 水煎服。

外用:重升丹(142)另玉露膏(120)。

二诊:(1119日)三日来脓泄大畅,肿痛日轻,尚见头晕 而疼。脉细弱,舌淡,苔净。前方加菊花9 三剂,水煎服。

三诊:(1122日)脓腐渐脱,下露新肌,头痛轻,胃纳渐馨。脉弦细,苔薄黄腻。仍宗前方加钓藤9克,服三剂。

四诊:(1125日)创面脓腐已清,肿亦全消,但有空腔,皮肉不能粘连。头项尚有压痛,脉苔如前。拟以补益气血,促其生肌,佐以平肝熄风。

药用:生黄芪12 川芎4.5 归尾9 赤芍9 白芷9 菊花9 石决明()12 钩藤9 银花9克远志9 生甘草6 服三剂。

外用:五五丹(142)加玉红膏(123)并用纱布垫压紧包扎。

五诊:(1128日)四周皮色转红,皮肉已见粘连,疮口逐渐缩小,头痛已除,续以清补之剂以收功。

药用:生黄芪12 当归9 川芎4.5 赤芍9 银花9 菊花9 陈皮9 生甘草4.5 三剂后收口。

本例由于恼怒生气,郁火内结,毒热壅聚而成。年虽过八旬高龄,但体质尚健,正气未虚,矿正能克邪,症见红肿热痛,远志解郁散风,三剂后即见脓毒畅泄,肿痛俱减。六剂后,脓腐渐脱,但皮肉不粘连,疮内有空腔,用药着重补气活血,促其生肌,不久即收口。


[
例二]  ××,女,66岁,住院号9000,初诊日期:1956119日。
主诉:颈后长疮九天。

现病史:于九天前在颈后偏右侧起一米粒大疮头,初痒后痛,肿块日见向四周扩大,但平坦不隆起,不红,但觉闷痛,颈项转动不利,不思饮食,精神萎靡,表情淡漠。

检查:后颈项右侧可见一手掌大肿块,温肿坚硬,皮色不红, 疮肿不高突,中间脓孔簇聚,但渗血水而不见脓液。面色微黄,痛苦面容,呻吟不语,神情萎顿。 体温38.20 C ,脉沉细弱,舌淡,苔薄白。

白细胞计数17600/立方毫米,中性86%,淋巴14%

中医诊断:偏口
.
西医诊断:痈。

证属:高龄气血日衰,正虚邪陷之象。

治则:益气和营,补正托毒。

药用:绵黄芪15 当归12 炒赤芍9在克 川芎6 炒远志9 大贝母克 炒甲珠6 皂角刺9 一剂水煎服。

二诊:(1110日)证由情志郁结所起,且在邪势鸱张之候,正不胜邪,疮不高突,仍不扩散之虞,午后热鸱头痛,所幸药后纳食较思,睡眠尚安,犹属佳兆,但高年仍虞毒陷,还当托里消肿。

药用:生黄芪30 羌独活(各)6 炒远志6 当归9 大贝母9 茯苓9 炙甲片9 皂角刺9 二剂水煎服。

外用:冲和膏。
三诊:(1112日)补正托毒之后,已见脓毒得泄,肿疼趋轻,精神渐振,胃纳欠佳,热势已挫,体温37.60 C ,已见转危为安,继宗前法。上方加赤芍6克,服二剂。

外用:重升丹(142),外敷金黄膏(121)。

四诊:(1114日)脓泄大畅,疼痛日轻,向安之象,前法应机。前方加忍冬藤9克三剂 水煎服。

五诊:(1117日)脓渐清,下露新肌,余坚未消,脉虚细,仍当补气血而消余坚。前方加丝瓜络9克,草河车克,服三剂。外用五五丹(142)。

六诊:(1120日)疮口如钱币大小,肉芽鲜红,出院在门诊换药。外用玉肌丹(142)加玉红膏纱条,10天后疮面收口。
患者亦属高龄,初起疡不高肿 ,平塌不起,皮色不红,根盘日向四周扩大,但流血水而无脓,精神萎靡,显有正虚邪陷之象,属于逆证。及时重用芪、归、芎、芍益气和营以补正,佐以甲片、皂刺、白芷等以内托,三剂后即显有好转,脓毒得泄,肿痛趋轻,精神渐振,继以前方出入,转危为安。


[
例三]××,男,34岁,病历号21267,初诊日期:19571212日。
主诉:背部右上方生疮十天。

现病史:于十天前患者发现背部右上方生一米粒大疙瘩,周围灼红,轻度疼痒,亦不介意,三天后肿块逐渐扩大,渐感痛彻右侧肩背,右手伸举亦感困难,伴有畏寒发烧,曾注射青霉素多针,病情未能控制,要求中医治疗。

检查:右上背部有鲜红色坚硬肿块约15×12厘米,中间有疮头已溃,但有脓栓阻塞,脓泄不畅,平塌不高,压痛拒按。

体温380 C ,脉象滑数,舌红,苔薄黄腻。

白细胞总数6800/立方米,中性80%

中医诊断:搭手。

西医诊断:痈。

证属:湿热蕴毒上壅,营卫不从。

证见:右上搭手起时微小粟粒,根盘阔大,形如复碗,痛掣肩背,色虽掀红,但疮顶不起,尚有外扩之势。

治则:理湿清热,和营化毒。

药用:川朴9 赤苓12 炒山栀9 草河车9  大贝母9 当归尾9 赤芍9 炙山甲9 皂角刺9 丝瓜络9 一剂 水煎服。

二诊:(1213日)今晚入院,午后形寒发热,体温39.20 C ,头疼汗出后,热势略挫,疮顶已见锨红高突,脓毒犹未外泄。脉浮滑数,舌苔黄腻。先拟透达外托。

药用:荆芥9 防风6 归尾9 赤苓9 大贝母9 草河车6 炒山栀9 连翘9 钩藤9 炙甲片6 三剂。

外用:重升丹(142)外敷玉露膏(120)。

三诊:(1216日)昨宵疮疡脓泄甚畅,肿疼得缓,表证疏解,热势已挫,但湿热蕴滞不化,纳食不馨。脉弦带数,舌苔白腻。治拟和营化湿。

川朴9 赤苓9 陈皮6 炒薏仁9 防风4.5  归尾9 赤芍6 草河车6 二剂 水煎服。

四诊:(1218日)脓泄肿退,疼痛已轻,胃纳渐佳,苔腻未化。继服前方加丝瓜络9 三剂 水煎服。

五诊:(1221日)患者出院时留6×5厘米疮面,周围皮肤不粘连,外掺五五丹,并用厚纱布棉垫压迫,使空腔闭合,两周后愈合。

本例年方壮龄,患右上背搭手症,根盘阔大,色虽锨红,但由于湿热壅滞,营卫不和,疮顶不起,尚有扩大之势。方用川朴,赤苓、山栀理湿清热。归芍和营,甲片,皂刺、蚤休、贝母托毒消肿,复加荆芥、防风、疏表透达。三剂后,疮顶即见高突,脓出甚畅,肿痛得缓,又见舌苔白腻,纳食不香,上方减去山栀,银花清热之品而加陈皮,炒苡仁以化湿滞。三剂后诸证轻减。


     
      
痈多发于项背,中医依其所发部位而有不同名称。发于项后正中称对口,较偏称偏口,背部正中称发背,背两侧称搭手 朱老医生指出,痈虽属于阳症,但可互相转化,即可由阳转阴,亦可转阴回阳。须看正气盛衰,邪毒轻重,如正能胜邪,则为顺症,正虚邪盛,则为逆证。在治疗原则上,正虚者首先要扶正,扶正有几方面:气血两虚(尤以老弱患者)则有益气和营,阴虚火炽则宜滋阴清热,阳虚欲脱则宜回阳救逆。邪实者,应以驱邪为主,勿早用扶正,否则反助邪势。初起有恶寒发热表证时,应先祛风透表,湿热上壅则宜理湿清热;更着重在一个字,使疮毒顶透高突,易于溃脓,不致向外扩散或平塌内陷。托毒方面,有补托,清托,温托之分,补托即补正托毒,如托里消毒饮;清托即清热托毒,如四妙汤,温托即温补托毒,如托里温中汤等。兹就辨证分型,论治如下:
一、顺症(轻症)

由于感受风温或湿热之邪,毒邪凝聚,营卫失和而成。初起如粟,根盘不大,色红焮热,疮肿高突,初时虽有寒热头疼,但无其它全身症状,精神、饮食、起居如常,一般易于化脓,脓稠而多,脓出后热退痛止。

可分风热,湿热两型论治。
(一)风热型:初起恶寒壮热,脉弦带数,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治宜:祛风清热,托毒消肿,以消痈汤加减。荆芥、防风祛风透表;当归、赤芍活血和营;银花、花粉、甘草清热解毒;白芷、 贝母、甲片、皂刺、托毒消肿。
(二)湿热型:身热不扬,渴不多饮,胸闷恶心,脉滑数,苔黄腻,治宜理湿清热,托毒消肿,以加味芩连汤。方用黄连、黄芩、山栀理湿清热;川朴、赤苓、苡仁、六一散清化理湿;佐以银花解毒,皂角刺托毒外透。

外治法:

1
、初起用马齿苋3060克捣烂外敷。2、未溃时,白胡椒末,蜂蜜调敷疮头上。3、已溃脓尚不多,可用重升丹(142)撒疮口上,或用药捻插入疮口内,提脓去腐,待脓腐渐清,改用五五丹(142)拔毒生肌。


二、逆证(重证

由于正气内虚,火毒炽盛,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邪入营血,甚至内犯脏腑,成内陷之证。中医有三陷之分,即火陷、干陷及虚陷。

(一)有虚火炽型:火陷之症,由于阴液不足,火毒炽盛,正不胜邪,毒陷营血。常见于痈一二候。疮顶不高,根盘平塌,散温不收,疮色紫滞,疮口干枯,无脓而流血水,灼热疼痛甚剧,壮热口渴,烦躁不安,甚至神昏谵语。脉洪数,舌质红绛,苔黄燥,相当于毒血症。治宜:清营解毒,滋阴泄热。

以清营化毒汤加减,方用生地30 丹皮克 赤芍9 紫地丁15 银花15  连翘9 竹叶9 公英15 生首乌12 元参9 石斛9克(先煎)皂角刺9 

方中生地、丹皮、赤芍清其营血,地丁、银花、连翘、公英清热化毒,元参、首乌、石斛滋阴冲液,佐以皂角刺托毒。如见神志昏迷,宜清心开窍,加用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
(二)气血两虚型:干陷之症,由于气血两亏,正不胜毒, 不能化腐成脓,托毒外泄;邪气愈盛,正气愈虚所致。又分两型:

 1
、正虚邪陷:多见于痈二三候。证见局部脓腐不透,疮口中央虽腐,脓少而薄,疮面灰黯,肿势平塌,闷胀疼痛或痛不甚。全身症状,发热怕冷寒战,精神不振,疲乏不堪,面色苍白,气短自汗,喘促纳少,神识昏迷,以托里消毒饮加减。方用,生黄芪30 党参15 陈皮9 茯苓9 制首乌12 当归9  川芎6 白芍9 甘草6 皂角刺9 谷芽9 方中党参、茯苓、当归、川芎、白芍大补气血;黄芪、首乌、皂角刺补正托毒;陈皮、谷芽养胃苏食。

 2
、阳虚邪陷:证见体温不高,肢冷便溏,小便频数,脉虚数无力,舌淡,苔灰腻。治宜温补托毒,以托里温中汤加减。方用黄芪15 当归9 川芎6 熟附12 炮姜6 茯苓9 鹿角霜9 白芷6 白茄蒂3 皂角刺9 。黄芪、当归、川芎补气益血;熟附、炮姜、鹿角霜温中回阳;白芷、皂角刺、茄蒂托毒。

 
(三)虚极欲脱型:虚陷之症。毒邪虽已衰退,但气血大伤,脾气不复,阳微欲脱。多见于痈后期,疮面腐肉已去,肿势虽退,仍流稀薄灰绿色脓水或肉芽光白极亮,新肉不生,不知疼痛,虚热不尽,精神萎顿,气息低微,纳谷日减,或见腹痛便泄,汗多肢冷,最后陷于昏迷厥脱,脉沉细或大无力,舌苔薄白或无苔。治宜扶正补气,回阳救逆,以回阳救逆汤加减,方用人参6 (另煎冲)熟附12 炮姜6 黄芪30 陈皮9 茯苓9 炒白术9 。方中人参、附子、炮姜回阳救逆,黄芪补正,白术、陈皮、茯苓补脾止泻。

 
(四)消渴型:由于阴虚液耗,火毒炽盛,亦属阴虚火炽型。患者有糖尿病史,发病后疮口日益扩大,甚至颈后俱腐(俗名落头 疽,砍头疮)或满背盈尺(发背)消渴多饮,最后毒陷神昏。治宜 养阴增液,清热化毒,以消渴方加减,方用生黄芪30 白人参6 麦冬9 石斛12 (先煎)花粉9 黄连6 生地30 元参9 银花15 生甘草6克。方中人参、黄芪补正托毒:黄连、银花、甘草清热解毒;生地、花粉、麦冬、元参、石斛滋阴增液。


丹毒(五例)
颜面丹毒(二例)
[
例一××,女性,25岁,病历号266871959524日来院急诊。

主诉:颜面部红肿、灼痛半天。

现病史:半天来骤然鼻、脸部红肿灼痛,尤以左半侧脸部为著,伴有头痛,全身违和不适,低热,喉痛,四肢关节酸楚,大便秘结,胃纳欠佳。

栓查:左侧颜面、鼻部皮肤红肿热痛,境界清晰,如掌心大小,局部触之疼痛。体温37.50 C ,白细胞14600/立方毫米,中性86%,淋巴14%,脉滑带数,舌质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抱头火丹。

西医诊断:颜面丹毒。

证属:内热外受、化火化毒。

治则:清热解,疏风散邪。

方药:患者先服用清热解毒方二剂,外用玉露膏,病情未见改善。

二诊:(526日)改以普济消毒饮加减方:川连3  黄芩4.5 牛蒡子9 板蓝根30 赤苓9 连翘9
 
炙僵蚕9 马勃1.5 生甘草3 陈皮3 桔梗1.5 薄荷3 (后下)水煎服二剂。外用金黄散(139)蜂蜜水调敷。

三诊:(528日)服前方二剂后,红肿大部已消退,局部略有木感,大便秘结,舌苔薄黄,前方改用板蓝根15克,去甘草,加六一9克(包)天花粉9克,服前方二剂而愈。


[例二××,女性,33岁,门诊病历,1973126日初诊。
主诉:颜面部红肿 、高热三天。

现病史:三天前周身欠适,寒战,头痛,高烧,体温390 C 40 0C ,渐渐发现左耳附近起一片红斑,烧灼感,迅速向左脸蔓延,皮肤局部红肿灼痛,表面光泽,紧张,皮表起燎浆大疱,眼睑俱肿,不能睁开。

脉滑数,舌苔薄黄。

中医诊断:抱头火丹。

西医诊断:颜面丹毒。

证属:风热外受,化为火毒。

立法:泻火解毒。

方剂:宗普济消毒饮之意。

药用:川连6 黄芩9 元参9  板蓝根15 丹皮9 连翘9 生甘草6 陈皮6 马勃1.5克水煎服。
 
外敷:玉露膏(120)。

二诊:(127日)服前方一剂,其势未减已延及右颊脸侧,红肿起疱,壮热头痛,腿疼行走不利,脉苔如前。宗前法加以大剂凉营清热。方用生地30 连翘9 黄芩9 知母9 生石膏30 竹叶克 大青叶9 银花9 陈皮6克水煎服一剂。

三诊:(128日)药后,左侧脸、耳部红肿见消,但尚有向右耳头皮蔓延之势,身热较挫(380 C ),腿疼已轻而见头痛,气短,胃纳少思,舌质红,苔心黄,脉细滑数。从前方去大青叶,竹叶,加黄连6克,元参9克,水煎服二剂。
四诊:(1210日)脸面耳项红肿基本消退,热退思纳,项下尚留焮核,苔薄黄,脉细滑,治以凉营清解为主。

方用:生地30 丹皮9 赤芍9 知母 9  生石膏 30  板蓝根 `15  黄芩 9  生甘草 6  水煎服三剂。

五诊:(1214)红肿均消,疱疹已平,尚留焮核未消。纳食尚差,舌红苔净,治以清解余毒,上方去板蓝根、知母、生石膏加陈皮9克,水煎服三剂。

六诊:(1217)脸肿全消,颊下焮核未退,苔薄黄腻,脉细滑,继以利湿清热法。

方用:马尾连 6   黄芩 9  板蓝根 15  丹皮 9  赤芍 9  连翘 9  蚤休 9  陈皮 6  生甘草 6  水煎服,五剂后痊愈。


慢性丹毒(三例)

[
例三]  ××,男性,47岁,病历号200921957114日初诊。
主诉:左小腿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已10年。

现病史:患者近十年来每于感冒、劳累或步行过多后,左小腿即骤然焮红肿痛,同时恶寒身热,体温高达40 0C 左右。每次用抗菌素治疗后,病情始见平伏,初发时每半年发作一次,随后渐趋频繁,甚则每月发作二次。这次来诊已发病六天,右小腿焮红肿胀,灼热疼痛,体温39 0C ,左侧鼠蹊部淋巴结肿痛。

脉象滑数。舌质红、苔黄。

中医诊断;慢性丹毒,急性发作。

证属:湿热下注,化为火毒,发为流火。

治则:利湿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丹皮 4 .5 赤芍 4.5  黄芩 4.5  忍冬藤 9  生苡仁 9  泽泻 9  二妙丸 9 (六一散 9 (赤茯苓 9  大贝母 9  水煎服。

二诊 11  8 日)服前方三剂后,红肿渐退,又继服二剂,改为每日口服二妙丸9克共半月。服药期间,焮红肿胀全消而愈。一年半后追踪,丹毒未见复发。

[
例四 ××,女性,36岁,病历号召95031958828日初诊。

主诉:右小腿焮红肿痛,屡发不愈已三年。

现病史:三年前开始,先恶寒发热,头痛汗出,左小腿部焮红肿痛,步行不利,经注射抗菌素10余天后,红肿渐消。后隔半年 又发作一次,近两个月发作渐频,已复发三次之多。触之略痛。查白细胞10000/立方毫米,中性74%,淋巴26%

脉象细滑。舌质红,苔薄黄。

中医诊断:流火。

西医诊断:慢性丹毒。

证属:肝脾经湿热下注。

治则:健脾燥湿。

方药:嘱服苍术膏(96),每日蜉二次每次冲服一匙。服药三个月。一年后追踪丹毒未见复发,以往步行路远感到吃力,愈后少行三五里路,已不成问题。

[
例五 ××,女性,65岁,门诊病历,1973731日初诊。

主诉:后腰部皮肤反复红肿,高热,已五年。

现病史;患者于五年前于后腰尾骶部,起一大片皮癣(神经性皮炎)常因搔抓后引起局部皮肤大片红肿,发冷发热,反复发作,一般约每隔半月即发作一次,延续约五年之久。大便秘结。

检查:急性病容,体温39 0C ,于后腰部有一片如掌大红肿、境界清晰之皮损,略高于皮面。脉细滑数,舌绛苔净。

中医诊断:火丹。

西医诊断:证属:风热内郁,化为火毒。

治则:凉营清热解毒。

药用:生地 30  丹皮 9  赤芍 9  黄芩 9  大青叶 9  知母 9  生石膏 30  银花 12  蚤休 9  生甘草 6  水煎服。

二诊:( 8  7 日)服前方五剂后,局部红肿已消,口苦,大便秘结,五日一行,唇部觉抽,舌红苔黄,脉沉细滑。
证属:余毒未消,从前方去知母、石膏,加菊花9克,钩藤9克(后入)。

三诊:( 8  20 日)服前方三剂,诉于816日又发作一次,证情同前,舌苔薄黄,脉细而数,仍拟清热凉血解毒。

药用:生地30 马齿苋30 黄芩9 丹皮9 赤芍9 蚤休9 银花9 连翘9 赤苓9 生甘草6
 
水煎服五剂。

四诊:( 9 6日)近期火丹未犯,顽痒仍见浸润肥厚,发痒,舌绛苔净,脉细弦,未予内服药,外用新五玉膏(109)撺患处。

五诊治:( 10 9日)在此期间发作两次,可能与过度劳累有关,来诊时病情已见平伏,为治本之计。

方用:苍术膏(96)每日二次,每次一汤匙,冲开水服。并配合二妙丸,每日服一包(每包18克)。

六诊:(197418日)称在服药期间,两月内未见复发,尾胝部手掌大一片顽痒,仍见浸润发痒,嘱外敷新五玉膏,继续内服苍术膏及二妙丸。

七诊:( 8 1日)曾间隔半年未发,又于6月后复发二次,治以清热解毒法。

药用:马尾连9 黄芩9 丹皮9 赤芍9 银花9 连翘9 大青叶9 蚤休9  水煎服。一年后追踪,未见复发。


[
按语]现在临床上较常见的丹毒有二种:
一、发于颜面的丹毒,中医称抱头火丹,证属风温已化为火毒,治疗着重清热败毒,勿用风药,免风助火势。方用普济消毒 饮(44)加减治之。其中以板蓝根为主药,可用15克~30克;升麻、柴胡可不用,而加丹皮、赤芍等凉血药。咽痛者加元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元明粉能腑泄热,乃釜底抽薪之法。火毒炽盛红肿未能控制(如例二)则须大剂清瘟败毒饮(45)加减治之。如毒走营血(败血症)则宜犀角地黄汤,清营汤之类。
二、发于下肢的丹毒,中医称腿游风,亦名流火。由于湿热下注,化火化毒。如舌红苔黄腻,湿重于热,治宜利湿清热,方用龙胆泻肝汤(28)加丹皮,赤芍治之。舌红苔黄燥,热重于湿,则症重清热解毒,可用消炎方(18)。

下肢丹毒极易复发,成为慢性丹毒,如发作频繁,亦可成为大脚风症(橡皮腿)。

朱老医生治疗慢性丹毒的主要经验是在急性发作控制后,继续常服苍术膏(96),认为苍术健脾燥湿,增强患者抗病能力,防制其发作,有一定的效果,如例四反复发作十年的患者,服苍术膏三月后,即未复发。又如例五,患者开始未服苍术膏时,发作频繁,服苍术膏后,发作间隔时间逐渐拉长,直至不发。此外服一妙丸(苍术、黄柏组成)亦有相似的疗效,如例三。

外治法:
急性发作,红肿灼热疼痛时,外敷玉露膏(120)或用鲜板蓝根,鲜马齿苋,仙人掌,芭蕉根叶,选用一种,捣烂外敷。形成温性,肿胀历久不退者,外敷金黄膏(121)。



面部疖肿(二例)
[
例一] ××,女,27岁,病历号22221,初诊日期:1958321日。
主诉:面部长疮六天,伴有发烧三天。

现病史:六天前右颧部起一粟粒大之小疮,初起微痒不痛,未予重视,曾用名用手挤压后,渐见红肿 扩大,延及右侧颜面,红肿疼痛。三天来发烧、口苦、纳减。曾注射青霉素,未能控制。

检查:右颧部见一米粒大脓头,疮顶不溃,红肿坚硬,四周浮肿,延及右脸大部,上下眼睑亦肿胀而合缝,体温38.4 0C ,白细胞计数164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8%

脉滑数。舌质红,苔薄黄。

中医诊断:面颧疔。

西医诊断:面部疖肿 

证属:火毒结聚,毒不外泄。

治则:清热解毒,佐以透托。

药用:紫地丁9 菊花6 赤芍9 皂角刺9 炙甲片4.5 丝瓜络9 草河车9 陈皮6 生甘草3 水煎服二剂。

外用:疮头掺拔疔散(144),外敷玉露膏(120)。

二诊:(323日)用攻透托毒药后,疮顶已溃,脓毒外泄,肿痛显轻,基底尚哽,继以清解化毒。

紫地丁9 野菊花6 忍冬藤9 连翘9 草河车9 黑山栀9 丝瓜络9 生甘草3 水煎服二剂。
外用:疮头掺五五丹(142),外敷玉露膏(120)。

三诊:(325日)脓泄之后,肿硬已见消退,嘱继前方,二剂治愈。

[
例二××:男,32岁,病历号24208,初诊日期:1958528日。

主诉:口唇上长疮肿痛三天。

现病史:唇上方起粟米大小疮四个,初痒后痛,疮根坚硬红肿,逐渐向上扩展,畏寒、发烧朝轻暮重,曾注射青霉素二天,仍未控制。

检查:唇右上方可见集簇之脓头四个,周围红肿,延及右下眼睑,肿痛拒按,顶虽破溃,根盘坚硬,张口困难,饮食受限,体温38.6 0C ,白细胞计数17500/立方毫米,中性78%

脉象弦数,舌红,苔薄黄。

中医诊断:虎须疔。

西医诊断:唇部疖肿。

证属:脾经积热上炽,化为火毒。

治则:清脾经之积热,托毒消肿。

药用:黄芩9 焦山栀9 紫地丁9 野菊花9 忍冬藤9 连翘9 丝瓜络9 炙甲片9 皂角刺9 水煎服二剂。外敷玉露膏(120)。

二诊治:(530日)药后肿聚一处,疮顶高突,疮头簇聚,头虽溃而脓毒未泄,四围坚硬,疼痛较甚。疔毒宜聚不宜散,外窜之势已 ,仍宗托毒清规戒律解,使毒外泄。

前方加草河车9克,二剂。

三诊:(61日)疮头已溃,脓毒外泄,疮肿大挫,继以清热败毒。
药用:紫地丁9 菊花9 银花9 连翘9 丹皮9 赤芍9 黄芩9 草河车9 生甘草6克。水煎服三剂。

外用:疮头掺五五庙(142),外敷玉露膏(120)。

 

手指部感染(四例)
手掌间隙感染并发淋巴管炎(一例)

[
例一××,女,45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158日。
主诉:左手掌肿痛,怕冷发烧两天。

现病史:五天前左手掌操作时竹刺扎伤,两面三刀天前突然恶寒发烧,左手掌内起一小脓疱,四周红肿,坚硬疼痛,并有红线上引。

检查:左侧手掌及手背红肿明显,手掌偏大拇指旁有一脓疱,按之坚硬压痛,沿桡侧手腕有一红线,上至肘窝。体温39.2 0C ,白细胞计数19200/立方毫米,中性86%

脉弦细数。舌质红,苔薄黄腻。

中医诊断:手掌间隙感染,伴发急性淋巴管炎。

证属:毒火蕴滞,循经上行。

治则:清火解毒,凉营泄热。

药用:马尾连6 黄芩9 丹皮9 赤芍9 丝瓜络9 银花9 草河车9 蒲公英9 天葵草9 生甘草6

二剂,水煎服。外敷玉露膏(120)。
二诊:(510日)手背红肿已消,臂部红线已退,掌心脓疱已破,尚留余肿,疼痛显轻,恶寒高热渐挫。脉细滑,舌苔黄腻。治拟清解余毒。

药用:紫地丁 9  菊花 9  银花 9  连翘 9  绿豆衣 9  赤芍 9  丝瓜络 9  二剂后治愈。

 

稽留性肢端皮炎(二例)
[
例二××,女,45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31117日。

主诉:右手大拇指经常出现脓疱,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已15年。

现病史:自欺1958年开始右手大拇指出现小水疱,继之成水脓疱,反复出现,尤以月期前后明显加重,起疱肿疼,虽不断治疗,但始终不愈。

检查:右大拇指轻度红肿,并见密集之丘脓疱疹、糜烂、脱屑。皮肤真菌镜检()。

脉弦滑。舌质红,苔净。

中医诊断:癀爪。

西医诊断:稽留性肢端皮炎。

证属:热毒留恋,日久不清。

治则:清热解毒。

药用:解毒消炎片(成药),每日二次,每次五片。

外用:龟板散(140),香油调敷。

二诊:( 12  17 日)症如前述,未见改善,改用消炎方: 马尾连 9  黄芩 9  丹皮 9  赤芍 9  银花 9  连翘 9  蚤休 9  生甘草 9  嘱服十剂。

外用玉露膏(120)。

三诊:(197417日)药后红肿见消,尚持续起小脓疱,脱屑,较前为轻,谓月经将临,又见反复,起脓疱肿疼,刺破脓出后,肿疼减轻,继服前方七剂。

四诊:( 1  30 日)药后未再起脓疱,大拇指亦不肿胀,基本趋于正常,嘱继服消炎方七剂观察。

五诊:(2 23 日)称近期在大拇指根部起少量脓疱,他处未见皮损。

外用马齿苋30克,大青叶30克,蒲公英15克,水煎泡洗,脓疱即消。

六诊:( 4  23 日和 7  17 日)两次来诊又有反复出现少量脓疱疹。服原方加半枝莲15克,龙葵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土茯苓30克,服十四剂。

七诊:( 9  7 日)称一个半月来未服药,左大拇指稍起小脓疱,指头已近正常。三月后追踪治愈。

[
例三××,女,25岁,简易病历,1970620日初诊。

主诉:右中指指头破皮糜烂已一年多。

现病史:一年前右手中指指端因擦破后起脓疱,疱破后即糜烂 ,糜烂面不断扩大,而延及第三节,痛痒相兼,曾诊为湿疹,用过几种药膏未效。

检查:右手中指末节和第二节可见潮红、糜烂,有少量渗出液及结痂。

脉象细滑 。舌质红,苔薄黄。

中医诊断:癀爪。
西医诊断:稽留性肢端皮炎。

证属:脾经湿热,外淫肢末。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

药用:生地 30  黄芩 9  赤苓 9  泽泻 9  车前子(包) 9  木通 6  忍冬藤 15  六一散(包) 9  五剂,水煎服。

外用:生地榆15 煎水100毫升待凉,用纱布六层沾煎水作湿敷,每日45次,每次2030分钟。

二诊:( 6  25 日)五日后复诊,皮损大有好转,糜烂面见平,,,肉芽鲜红,无明显渗出,稍有结痂。继服前方加丹皮9克,五剂,外用湿敷同前。

三诊:( 6  30 日)右手中指中节皮损已复正常,末节皮损亦已消肿。改服龙胆泻肝丸,每日18克,二次分服。外用皮湿一膏(99)。

四诊:( 7  7 日)一周后复诊已愈。

稽留性肢端皮炎,属于中医癀爪范畴。为发生于肢端的一种慢性炎性皮炎,常从指甲甲床下开始,甲床下可见表浅脓疱,或为化脓性甲周围炎,甲沟炎或瘭疽。渐次延及整个手指及掌跖。肢端皮损开始多为浅在性脓疱,表皮剥落,形成潮红糜烂面,少量渗出、脱屑。受累指甲往往破坏脱落,一般只侵及单侧手足指端。

朱老医生认为此证系热毒留恋,日久不清,故病多缠绵难愈。上举两例,例二因常起脓疱,用清热解毒消炎方而愈,因病程短,疗程亦短。


指头挫伤后继发感染(一例)
[
例四]  ××,女,23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922日。
主诉:右手中指、食指、无名指被机器碾伤,中指末节和第二节变黑两周。

现病史:患者于两周前右手中指、食指、无名指不慎被机器碾伤,当时食指末节碾成粉碎而截指一节;而中指碾伤后感染,末节完全坏死呈黑色,无痛觉,中节皮肤呈黑色,而第一指节红肿疼痛明显。曾在××医院会诊,考虑感染严重,仍有上延之势,建议手术截除中指末节和中节。无名指指端亦有感染。患者及其家属因不愿行截指手术,怕影响工作,要求中医治疗。

检查:右手食指已截去末节,中指指甲已脱,第一、二节皮肤均已发黑,渗流血水,皮肤红肿,压痛明显,指侧可见长约五厘米之外伤裂口。无名指指端肿胀。体温
37.5 0C .
脉细滑带数,舌苔薄黄。

X
线片: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指骨无明显改变。

西医诊断:指头挫伤后坏疽。

证属:血瘀阻络,热胜肉腐。

治则:清热解毒,凉营活血。

药用:紫地丁 30  野菊花 9  银花叶 9  连翘 9  归尾 9  丹皮 9  赤芍 9  蚤休 9  马尾连 9  黄芩 9  生甘草 6  三剂,水煎服。

另每日服犀黄丸、醒消丸各3克。

外用:玉红膏(12330克,加红粉3克,制成纱条,每日换药一次。

二诊:( 9  25 日)右手中指指头黑痂渐转淡褐色,第二节黑痂内见黄稠脓液,皮肤颜色渐转红活,肿胀未退,疼痛减轻,体温 已见正常,脉苔如前。嘱继服前方二剂,外用同前。

三诊:( 9  27 日)已有明显好转,指头黑腐渐脱,脓水减少,第一指节红肿渐消,疼痛已不明显。

上方加大青叶9克。仍每日换药一次。

四诊:( 9  30 日)渗出逐渐减少,胃纳欠佳。前方加归尾9克,陈皮6克,茯苓9克,五剂。外用五五丹(142)、玉红膏纱条。

五诊:( 10  1 5日)中指第二节腐肉未脱尽,肿胀未消,脓水尚多,知苔薄黄腻,脉细滑。新生肉芽肿胀呈暗红色,但上皮生长良好。前方去陈皮,加刀尾连6克,服五剂。另加醒消丸,日服6克。

外用五五丹(142)、红粉纱条(145)。

加强手指活动,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

七诊:( 10  22 日)指头处有一小脓栓排出,内有针头大死骨一小片亦排出,脓液渐少,肉芽渐平,转成鲜红色,坏死组织已脱尽,上皮生长很快。治拟扶正化毒。

药用:生黄芪 9  银花 9  连翘 9  丹皮 9  紫地丁 9  当归 9  黄芩 9  陈皮 9  红花 9  生甘草 9  服五剂。每剂汤药二天分服,外用桃花丹(147)和玉红膏纱条(123)。嘱患者加强手指活动锻炼。

八诊:( 11  1 日)创面肉芽鲜红,上皮生长良好,进步较快。治拟益气活血,生肌长肉。

生黄芪 15  当归 9  白芍 6  红花 9  丹皮 9  银花叶 9  连翘 9   服三剂 仍一剂药二天分服。

九诊:( 11  8 日)指头长皮近愈。拟四妙汤(黄芪15 当归9 银花9 生甘草6克)服三剂,外用桃花丹和玉红膏纱条,隔日换药一次。手指活动后第二指有些肿胀。

十诊:( 11  12 日)仅存黄豆大伤口,肉芽鲜红。隔日换药一次。
十一诊:( 11  12 日)伤口已全部愈合,手指活动稍受限制,仍加强手指活动,并作按摩治疗。

三月后复查右手中指功能恢复正常。

本例因手指碾伤后感染引起指头坏死,因感染不能控制,曾考虑截指,患者及其家属不愿截指,要求中医治疗。开始重用清热解毒,控制其上延之势;外用祛腐生肌药,促其坏死部分脱落。最后改用补气益血,促其重生新肌,指头得以保留。

 

     
面部、手足部孤化脓性炎症,中医总称为疔疮。发于口鼻部的按部位称鼻疔、人中疔、虎须疔;指头炎称蛇头疔;甲沟炎、甲下脓肿称癀爪;腱鞘部称虎口疔、托盘疔,以及急性淋巴管炎称红丝疔等。病因由于过食醇酒炙烤,脏腑积热,火毒结聚而成,或因针刺、竹木刺等扎伤感染而得,中医有铁蛇毒,木蛇毒,竹蛇毒之称。
一、面部疔疮,初起粟米小疮,或痒或麻,往往不予重视,日见红肿热痛增剧,甚至脸目俱肿,根肢坚硬,迟不化脓。失治电报致壮热烦躁,恶心呕吐,甚至神昏谵语,而成疔毒走黄(败血症)。

二、手部及指头疔疮,红肿发热,常致疼痛彻心,所谓十指连心。化脓时应及早切开,如处理失当,可延及指骨坏死(指骨骨髓炎),脓带自味。甲沟炎及甲下化脓,一般肿疼较轻。

三、红丝疔往往是上述手指感染引起,沿淋巴管起红线一条,向上发展,处理不当,疔毒上攻,亦可致疔毒走黄。

朱老医生认为治疔有三注意:(一)沼疔如防虎,意思是说
疔毒可畏。初起小疮,应加重视,严禁挑拔或挤压,尤其是面部的疔疮,电报引起疔毒扩散,甚至走黄。(二)宜聚不宜散疔是火毒,忌用辛温散内药,重用清热解毒,合之消肿,如消之不应,则加以托毒,使疔毒收聚一处,早日透脓为好,免向四周扩散。(三)在护理方面,忌食酒、肉、荤腥五辛发物,宜吃清淡食品,蔬菜、水果、绿豆、粉皮之类。

疔毒亦分顺症为火毒结聚沿未扩散。证见:红、肿、热、痛。脉弦带数,舌质红,苔黄腻加黄连6克,黄芩9克,肿坚不化脓加炙甲片9克,皂角刺9克,托毒透脓。

(二)逆证(走黄证):相当于败血症。乃毒火炽盛,处理不及时,毒走营血,内攻脏腑。或经挑拔挤压,疔毒扩散所致。证见:疮顶干枯,黯赤无脓,在面部则头脸俱肿,在手部则手臂俱肿,全身症候可见寒战壮热,头晕眼蓊,神思恍惚,肢体拘急,恶心呕吐,面色发青,烦躁不安,不思饮食,口干,有的全身发黄,或起风团,瘀斑等证,甚至神电昏迷,口噤不开,动风发痉,腹胀便泄,小便自遗等证。脉象洪数,舌绛,苔黄燥或灰腻。治宜大剂凉营清热解毒。以清瘟败毒饮(45)加减治之。加减法,神昏谵语加用安宫牛黄丸,日服12丸;口噤发厥加服紫雪丹,每次1.5克,每日12次:咳嗽气急加川贝9克,竹沥30克;舌绛苔光,阴伤,加元参观12克,麦冬9克;协热便泄改用银花炭12克,黄芩炭9克;便秘加大黄(后下)9克,元明粉(冲)9克;身发黄加茵陈30克。

外治法:(一)面部疔疮,初起疮头掺拔疔散(144),外敷玉露膏(120)。脓头不破,外盖红千捶膏,拔毒提脓。指部或手部疔疮红肿或红丝疔均可外敷玉露膏。(二)手部疔疮已化脓时,及早 切开排脓,但严禁挤压,切开后插上五五丹(142)药捻,提脓拔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