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清明我们在做什么?
2013-05-06 | 阅:  转:  |  分享 
  
清明我们在做什么?

-从平民祭祀礼俗中解读人们的生命关怀

人类是个喜欢从众的“动物”,在我们天津,清明前后人们络绎不绝地前往北仓程林的墓地坟茔敬祖、祭祖已经习以为常。然而为什么人们会约定俗成的“集体行动”,是节气而至的使然?还是人们共有的某种“习性”所至?有人说:亡者的灵魂不死;有人相信:神鬼和阴间。人们通过近乎同样祭礼又五花八门的习俗来凭吊、祭奠着先人,其实此举不过是营造一个连通着生者和死者世界的时间隧道,在这短短的片刻与之进行“沟通”,似乎人的生死刹那间被超越了。一般我们仅凭此举确实很难发现人们对死亡这个事有什么想法,更看不到什么焦虑;人们平时似乎只关心当下的生计怎么安排,人情世务怎么处理。但是,人类学有一个基本假定,说的是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对死亡作出安排,这种安排应该帮助个人超越短暂的生命历程,产生永生不死的信心。因而我们可以推测,我们所浸润其中的市井文化也肯定有相应的措施来解决死亡问题,才使人们不再感到死亡的恐惧,而是坦然视之。

在现实生活中垂暮老人早就为自己准备好了寿衣甚至还进行了试穿和修饰并对后事做好了安排。我们可以说人们对于死亡是平静而坦然的。如果直接问他们关于死亡的看法,大概了解不到这一点。文化中的个体未必能够自觉到文化的意蕴与功能,他或她只是“顺其自然”地做而已。

时下我们常说西方人是在“上帝的爱顾下活着”,而中国人则“在同时代的人,乃至异代人的爱顾下活着”,“父母的生存意义只在儿女的孝心里得到其生存”。在传统的文化中,个人此生的意义在于活在他人心里(父母、子女、兄弟、大众的心里),而死后亦因为活在他人心里也获得了不朽与永生。对平民百姓,靠家世传袭这一渠道活在自己的子嗣心里;对追求更高境界的人来说,则要努力立功,立德,立言,活在更多人心里。平日的市井文化中,个人的意识自觉不到死亡的焦虑,因为文化已经给他(她)解决了永生不朽的问题,解决的方式是在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运用,即让死人虽死犹生地活在活人的心里;死人活在活人心里的证据是活人围绕敬祖、祭祖的一系列行为,活人在这些仪式行为中体验到生与死界线的消弭。

让我们用这种崇敬的方式为先人也为我们自己不朽与永生。



月桥

2007.9.1115:35

献花(0)
+1
(本文系大球球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