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马”温造及其家世

 烟丝ys 2013-05-06
“良马”温造及其家世(2007-12-01 20:43:01)
 提要:温造是济源人熟知的唐代历史人物,他的历史功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助朝廷削藩平乱,二是兴修水利造福于民。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名篇《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从辨析伯乐识马的典故起笔,就马群空与不空、有马无马展开议论,凭空斡旋,曲笔缭绕,赞颂的不仅是温造的“良马”之才,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温造事迹济源新旧地方志均有记载。近年来,在亚桥乡药园村和坡头镇左山村相继发现了与温造家族有关的碑记,为研究温氏的起源、温造家世及其隐居地提供了新的资料。
 
  温造是济源人较为熟知的一位历史人物。其所以知名,以往多因地方志中载有温造在济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事迹;近年来又因药园村和左山村相继发现了与温氏兄弟有关的碑记。这些新的发现,为研究温造及其家世提供了新的资料,可补正史之不足。药园村历史文化研究会为研究温造,广泛搜集资料,并在村里刊立了温造隐居地纪念碑,这一彰显先贤功德的做法,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是值得赞扬的。


  本文题目以“良马”喻温造,并非笔者所见识,而是唐代大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其《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中对温造的赞誉。韩愈在这篇散文中,以“伯乐”喻善于发现人才的御史大夫乌重胤,以“良马”喻德才超群尚未出仕的温造,其立意则是关乎朝政得失、人才动向的大主旨,因此常为历代文集所选。


  有关温造的事迹,新旧《唐书》、《全唐文》、《资治通鉴》等史籍中均有记载,但所载其家世及生平的文字极少。特别是关于温造在济源生活的具体地点,传记中仅显“初隐王屋”数字。白居易作为和温造同时代的大诗人,虽留有《过温尚书旧庄》一首,但从字面又难以判断此“庄”在何处。


  以上文字所述,都是促使笔者撰写本文的动因。又因手头材料较杂,仅选一个方面来写,可能会“买椟还珠”。因此,题目中又用“杂俎”一词。


  
  一、温造家世与济源隐居地

  温造(765~835年)官至尚书,死后赠右仆射。其六世祖温大雅是唐的开国勋臣,大雅弟大有、大临均为倒隋兴唐的主要参与者。《旧唐书·温大雅传》记载:高祖李渊曾对大雅兄弟说“起义晋阳为卿一门耳”(意思是我起兵晋阳,全靠你们温氏一家的协助)。足见李渊对温氏家族的看重。


  温造祖辈移居济源始于何时,是一家迁移还是合族共迁?现存史料均已无从考实。1993年,济源坡头镇左山村民在温造之兄温邈的墓穴中挖掘出一块墓志铭,铭文乃承议郎守河南尹李珏撰。文中称:太原温氏,“本巳姓,有平者佐夏灭穷,受封于温,因以命氏。自平至义廿六代,仕周为司马,别封于祁,始为太原人。”巳平佐夏灭穷,“穷”即后羿为首领的有穷氏部落。史书对有穷氏的活动范围有多种说法,如河南孟州说、安徽霍邱说、山东德州说等。河南孟州说的史料依据,是《晋地道记》:“河阳有穷谷,盖本有穷氏所迁也。”据温县世界温氏联谊会秘书长温国胜提供的研究资料,温氏“受封于温”的时间,应在夏少康灭穷的公元前2002~1981年之间,至周初,约900年。这与温氏“自平至义廿六代”是相吻合的。温氏家族徙居济源,除了唐代济源、温县同属孟州这一地缘因素外,还可能有缅怀先祖的感情因素:济源南部临黄河一带的向邑曾是东周时期的古都邑,《诗·小雅·十月之交》中的“作都于向”即指此地。温氏在墓志铭中既以“仕周”为荣,选岳秀川灵的周之古邑为居所,似在情理之中。


  关于温氏家族迁居济源以及温造隐居的具体地点,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坡头镇左山村,一说亚桥乡药园村。有关这方面的记载,新旧唐书均仅显示“隐王屋山”或“隐居王屋”。清《济源县志·寓贤》载温造“初隐王屋山,人号其居为处士墅。府志及旧志俱载为河清人,岂以其墓在左家山。”另《济源县志·陵墓》又有:“温佶墓,在左家山。旧志以为佶子造墓,今从墓表改之。”左家山唐宋时期属河清县,今为济源市坡头镇所辖,近临黄河。按照《济源县志·山志》所记:“沁河东为太行山,以西为王屋山。”若以此划分,左家山和药园村都可以划入王屋山。再从温氏陵墓记载看,清《济源县志》订正了温佶墓在左家山。温佶是温造之父,此记载至少可说明温造父辈已在这里居住。1994年,左山村(即县志中的左家山)民又发现一块温邈的墓志铭。温邈是温佶的次子,温造的二弟,此发现也可以说明温氏家族曾在左家山有过一段较长时期的居住。


  有关温造在药园村隐居的证据有三个方面:一是祖辈口传,村名原称“温公药园”。二是1993年发现村内关帝庙墙壁内嵌有一块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碑,碑记中有如下文字:“邑北五里许,有村曰药园,非无故也。唐有河阳节度使温公造者,爱此地之岳秀川灵,泉甘土肥,种药于斯,遂以为名。”三是白居易《过温尚书旧庄》诗中的“白石、清泉、济口”应均与济水有关,而古济水就在药园村北流过。从以上三条看,前两条足以说明温造与药园曾经有过密切关系,这是可以肯定的。至于第三条,因为是诗文,往往因会意不同而解释有异,难以为凭,下文再揣。故笔者认为,药园应是温造族人或子弟(自然包括温造本人在内)读书养性、闲暇垂钓之处。


  下面让我们再回头斟酌一下白居易《过温尚书旧庄》的意境及其透露的相关信息。白诗仅四句:
 
白石清泉抛济口,碧幢红旆照河阳。
村人都不知时事,犹自呼为处士庄。


                    (《全唐诗》卷四百五十)
 
  首句中的“白石、清泉、济口”应该都与济水有关,其中的“济口”似指济水入黄河口处。第二句的“幢”、“旆”是指古代仪仗的旗帜,“河阳”可解为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这一地域,也可解为河阳县(今孟州市西)。如是,这两句即可解为白居易率众出行至“温公药园”的情景。但是,细揣诗的后两句及诗题,又会让人对以上解释有所质疑:先说诗题中的“尚书”所指。查温造先祖,官至尚书的有两人,一是温大雅,曾任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二是温大雅之弟温彦博,贞观十年(636年)任尚书右仆射。加上温造本人,温氏一门官至尚书共三人。贞观十年距大和九年(835年)温造任尚书,年代相隔200年之久,且无据显示200年前温氏已在济源居住,故诗题中的“尚书”应是指温造。再说诗句中的“处士”之谓。“处士”一词,古代概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之人,年龄一般不会太小。温造23岁(据温造生卒及招入张建封幕下年代推算)应招入仕,与“处士”之称似难相合。温造在张建封幕下立有奇功而未能受封赐,一怒之下隐居洛阳,后又被节度河阳的御史大夫乌重胤招至幕府,韩愈因之作《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韩愈在文章题目中称温造为“处士”,明显是以温造隐居洛阳为前提的。自此以后,温造屡建奇功,仕途风顺,70岁时得尚书之职,当年即病逝,其间再无隐居做“处士”的经历。若要判断白诗“处士庄”的“处士”究指何人,还需从左山新发现的温造二弟温邈墓志铭文中“葬于河南府河清县金娥里村太常谏议君之墓”字句和史书中去查寻。铭文中的“太常谏议君”是指温邈父温佶,其所葬之地也应是其生前居住之地(墓志中的“金娥”今名“金鹅”,左山在其西北约1.5公里处。碑文记为金娥而不是左山,可能唐时左山属金娥里管辖)。另据《新唐书·列传十六》所载:“大雅四世孙佶,字辅国,以字行。安禄山乱,往见平原太守颜真卿,助为守计。李光弼厚遇之。后居鄴,薛嵩荐之朝,授太常丞,一谢嵩即去,屏处郊野,世推其高节。”依上文所述温佶人品行止,与古代“处士”之称是相符合的。故由此推断,白诗中的“处士”应是指温佶,诗人所过之“庄”应是左山。


  白诗的意境,也不仅仅是过境记事,而是诗人借“过温尚书旧庄”“村人都不知时事”,抒发对江山社稷国是日非的忧虑之情。

 
  二、温造出仕前后的唐朝政局及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的政见与文学价值

  《旧唐书·温造》传记约2500字,其中有半数记述的是温造平藩说降的功绩;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以送别友人应征赴任为题目,以称颂征辟者和被征辟者为题材,成为千年传颂的优秀篇章。其文所美,不仅在于章法文词,更在于他洞察时政的能力和对人才流向藩镇的忧虑。因此,要了解温造其人,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温造出仕前后唐王朝的政治局势。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为控制和防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进犯,大量扩充边兵,设节度使制,授以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之权。这些节度使统掌的军镇有藩卫(即保卫)唐廷之责,故又称藩镇。安史之乱后,为了抵御叛军,军镇制度扩展到内陆。唐代后期,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这些藩镇中,一部分不受朝命,不输贡赋,有的甚至倚仗自身实力对唐廷跋扈不驯,割据叛乱,或藩镇间相互兼并。据元和三年(807年)宰相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统计,山东、河北、河南的十五道七十一州之地,长期沦于藩镇,全国三分之二的人口、二分之一的仓储谷物,为藩镇所霸占。唐政府每年的财政来源,仅靠浙江、宣州、歙州、淮南、江西、鄂州、岳州、福建、湖南等八道四十九州的赋税,入不敷出。到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更加严重,朝廷派出的镇帅常常被部将所反甚至被杀,自立藩王。能够拥兵自立的藩王,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为继续扩大势力,他们不仅扩军扩地,还要千方百计网罗人才。因此,天下人才为朝廷所用还是流向藩镇,成为当时有识之士关注的一个问题。韩愈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发现上任刚刚三个月的御史大夫兼河阳节度使乌重胤接连把“石生”和“温生”招聘到幕府中,有感而发,写下了《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一文。


  韩文从“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起笔,继而解之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以此立论。接下来,作者把东都洛阳比作冀北,把云集东都的士大夫比作群马,把识人辨才的乌重胤比作伯乐,把“石生”“温生”比作良马,揄扬之意自然表露其中。


  为了进一步深化主题,作者接着用排比加设问的手法,尽情挥洒:温造离开隐居地后,从东都留守、河南尹,到京城各部主管和河阳两县的官吏,如果在政事上碰到为难之处,到什么地方去找人商量解决呢?那些辞官回家的乡绅们,还有谁能(够得上)陪他们一起游玩呢?那些有志的青年们,到哪里去找可以请教之人呢?就是那些经过这里的地方官员们,也没有可拜访(处士)之所了。如此设问的结论仍然是:温造为人所重,是因其德行、名誉远高于他人,褒扬之意亦在不言之中。


  文章最后一段是作品的主旨所在,但又有所隐晦。作者说:皇帝管理天下,主要靠朝中宰相和将军,但其根本是吸纳人才。只有宰相替皇帝多选人才,将军替皇帝多选文武兼备之人,内外才能安定。此后,作者没有直写藩镇割据的国运危机,也没有直写人才的流失,反倒以埋怨乌公的口气说:我本来想隐退回乡以后,依靠温生安度晚年,现在你因为有权力在手,把我的可依赖之人夺走了,不能不让我耿耿于怀。你温生到任拜见乌公的时候,希望能替我表示祝贺,因为他做出了有益于天下万民的好事,同时也要表达一下我的抱怨之情。落笔至此,真情、调侃、幽默尽在其中。


  有韩愈研究者认为,《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以虚处斡旋,不直接叙述事实,不直接使用赞语,不仅仅是行文的技巧,更是一种政治敏感。这是因为,在当时藩镇问题日趋严重的形势下,友人要去的地方又是动荡不安的河阳之地,当时士人流向藩镇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这在韩愈的许多作品里都有反映),作者采用空灵的曲笔,略过事实的描写,委婉地表达对朝政的关注和对朝廷失去人才的忧虑,既有利于保护得贤者和被得者,也有利于保护作者自己。

  三、温造的才德与功绩

  温造自幼好学,年轻时即有声望,但气盛心傲。《旧唐书》记其“不喜试吏,自负节概,少所降志,隐居王屋,以渔钓逍遥为事。”贞元四年(788年),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派人送去书信和钱物,请他出来做事。温造见张信中言词恳切且礼数周到,欣然谓曰:“此可人也”(意为品德可取的人)。遂入张幕下。但是,张并没有委以实职,只让他做些咨询策划之事。后来,张改任徐州节度史,温造不愿再屈就其幕下,就提出要辞归下邳,并激愤地说以后要出家隐居,从此不再求仕做官了。张建封怕失去温造这个人才,就把侄女许他为妻,才算留住了他。


  当时的唐王朝政局动荡,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一些朝廷任命的镇帅被部下驱逐甚至杀害。唐德宗李适面对如此政局,忧心如焚。在此期间,范阳节度使刘济以书信方式,向德宗表示忠顺,但言辞并不十分坚定,“未能尽达朝廷依赖之意”。为了让刘济坚定忠顺之心,德宗密诏张建封,要他选派一个能言善辩之士,前去劝解刘济。于是,张就让温造以节度使参谋的身份,出使幽州劝说刘济。巧舌如簧的温造见了刘济,并未把话说完,刘济已深明其意,“俯伏流涕曰:僻陋不知天子神圣,大臣尽忠,愿率先诸侯效以死节!”温造劝刘事成,回报张建封,张立即报与皇上。德宗接到奏报,自然欣喜有加,立即诏温造入京。见到相貌堂堂办事又如此干练的温造,德宗十分赏识,不但当面询问了他的家世和年龄,还打算任用他为谏官。但这次皇上的许诺并未结果,原因是“以语泄乃止”。此“语泄”二字自然是指消息透露了出去,但为什么因此就“乃止”了?根据温造传记开头所言其“自负节概”等语推断,很可能是朝臣们对这个年轻气盛的温造当谏官表示异议吧,皇上只好取消了任命。


  受到如此打击,温造自然不服,于是“复去,隐东都”。温造再起,就是乌重胤招用、韩愈写《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的时候了。从元和五年(810年)被乌重胤招为幕僚起,直至大和九年(835年)任礼部尚书,温造的仕途基本上是一路顺风的。他的功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助朝廷削藩平乱,二是兴修水利为民造福。


  长庆初年,唐王朝的藩镇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这时的温造刚出任京兆府司录参军(正七品)。这期间,统掌幽州的节度使刘总上书皇上,“请以所部九州听朝旨”,意思就是愿意听从朝廷之命。这对唐穆宗来说,当然是最希望看到的情形,就拟选官员出使幽州以表朝廷安抚之意。选谁去呢?有大臣推荐了温造。穆宗诏见温造时,还特别称赞他“卿素能办事”。可温造却说:“臣府县走吏,初受宪职,望轻事重,恐辱国命,无能谕旨。”等于是以“人微言轻”为由抗旨不从了。皇上无奈,就拜他为起居舍人(正五品),赐绯鱼袋(唐代五品以上官员佩戴的用于装鱼符的袋子,鱼形,饰以金银,以明贵贱),并授太原、镇州、幽州三州宣谕使之职。


  这次出使,温造不辱使命,宣以圣旨,示以祸福,迫使刘总很快入觐皇上,皇上遂以张弘靖取代刘总,幽州政局才得以平定。


  大和四年(830年),兴元军叛乱,杀了节度使李绛。要平定此乱,派谁去合适呢?文宗皇帝根据温造为官多年忠心耿耿且疾恶如仇的表现,认为派他去最为合适,就授以检校右散骑常侍、山南西道节度使之职。温造领兵前往,却仅将兴元军叛乱的情况奏报皇上,并不用兵。皇上见奏,悟出温造未立即用兵是因有所顾虑,于是下诏,允许他可以见机行事,但又担心他兵力不足。温造是个足智多谋之人,就奏报皇上,让皇上下一道密诏,令出征南方刚回来的诸路兵将归他调用,兵力就足够用了。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连下四道手谕,令四路领兵均要接受温造调遣。有了足够的兵力,再加上温造用兵得当,很快平定了叛军,将发动叛乱的人全部诛死,把杀害李绛的人剁为肉酱,又用叛军的一百颗人头祭奠李绛。此次平叛成功,极大地震慑了其他藩王,对暂时缓解唐王朝政权危机起到了很大作用,皇上加官温造为检校礼部尚书。大和五年四月,授兵部侍郎。七月,授检校户部尚书。


  温造兴办水利的功绩有两地。一地在山东。温造出使幽州收服刘总之后,出使范阳。其间,与谏议大夫李景俭在一起饮酒,李因酒醉诽谤丞相,温造也因此受牵连,被贬为郎州刺使。在郎州任上,他开后乡渠九十七里,可灌溉田地两千顷,受到当地百姓称赞,并称所开渠为“右使渠”。另一地即济源。温造大和五年平叛之后,因有耳疾求退洛阳,授河阳节度观察使职。此期间,温造“以河内膏腴民户凋瘵”为由,奏请皇上,准许复修枋口渠(即今五龙口镇广利渠)。此次修渠,共投入役工四万,可灌溉济源、河内(沁阳)、温县、武陟四县土地五千顷。


  济源人民对温造是怀有深情的。据清《济源县志》记载,济源有九十七泉,县城东北有泉曰仆射泉,就是因纪念温造而命名的(温造死后,朝廷赠“右仆射”,从二品)。除仆射泉外,济源尚有纪念汉成帝之师张禹的“安昌泉”,纪念晋代高士郭文的“嘉遁泉”,纪念唐代法官徐有功的“参军泉”,纪念唐代茶仙卢仝的“玉川泉”,纪念唐代名相裴休的“太尉泉”等。这种命名相当于现代以名人命名街道、村庄等,以彰显先贤。
 
  附: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①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②。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③?解之者④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⑤。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⑥。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⑦。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⑧。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⑨。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⑩,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11}。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12}?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13}?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14}?搢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15}。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16}?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17}。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


  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18}。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19}?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20}。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21}。
 
[注释]


  ①温处士:即温造,字简舆。处士:旧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河阳军:河阳,县名。唐时河阳军节度使在这里设官署,在今河南孟县南。唐制,节度使掌一个地区的军政大权,辖区就是军区,所以叫“河阳军”。序:一种文体名。②伯乐:相传是春秋中期秦穆公时一个善于相马的人。姓孙,名阳。冀北:冀州的北部,今河北、山西一带地方,传说冀州多产名马。马群遂空:典出《左传》昭公四年:“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恃险与马,不可以为固也。”③夫(fú):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安:如何,哪里。邪(yé):同“耶”。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和反诘的语气。④解之者:解释这个问题的人。⑤群无留良:马群里没留下良马。此段语势取王充《论衡·艺增》:“《易》曰: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也。非其无人也,无贤人也。”⑥苟:如果,假使。虚语:不实之言。⑦东都:指洛阳。唐都长安,洛阳为东都。士大夫:旧指官吏或有声望、地位的读书人。⑧恃才能:自负有才能。深藏:隐藏,这里指隐居。市:出售,这里指求官。意本《论语·子罕》:“我待贾者也。”洛之北涯:洛水北岸。唐时洛水自西而东穿过洛阳(此句可证温造第一次辞官隐居洛阳的地点在济水之南)。涯:边际。石生:名洪,字濬川,洛阳人,举明经,为黄州录事参军,罢归东都十余年,隐居不仕。生:旧时对读书人的称呼。⑨大夫:官名,御史大夫的简称。乌公:名重胤,字保君,唐代张掖人。唐元和五年,任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鈇钺(fū yuè):鈇与钺,刑戮之具。《礼记·王制》:“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钺,然后杀。”同“斧钺”,本是古代的两种兵器,也泛指刑罚、杀戮。这里指节度使的身分,因为节度使掌生杀之权。罗而致:犹罗致。罗,搜罗。幕下:即幕府中。古代军队出征,使用帐幕,所以将帅的官署叫“幕府”。⑩媒:媒介,介绍或引导双方发生关系的人和事物。{11}信:确实,的确。拔:选拔。尤:优异的,突出的。{12}居守:留守,这里指东都留守,东都最高长官,时为郑余庆。河南尹:河南府的长官,时为房式。尹,古官名,这里泛指官员。司:旧时官署的名称,这里泛指官署。执事:这里指各部门的专职人员。二县:指东都所属的洛阳、河南二县。大夫:这里指县官。当时韩愈任河南县令。奚所:哪里,什么地方。{13}去位:离职。巷处:家居。谁与:即“与谁”的倒装。嬉游:游玩。{14}考德而问业:考,研求,探索。考询道德,请问学业。{15}搢绅:搢笏垂绅,指官僚士大夫。古时官员骑马时把手板插在腰带间,这里指代官吏。搢,插。绅,束腰的大带。{16}是:指代以上情况。岂:难道。{17}南面:指代帝王。因古时帝王坐位向南。所托重而恃力者:所倚重和依靠出力的人。{18}縻(mí):牵系,羁绊。引去:引退,辞去。资:依赖,借助。以:同“而”,表示目的或结果。{19}其:用在疑问词前后,起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介然:耿耿,有心事。{20}军门:军营的门,指幕府。以前所称:依据前面所称道的,指朝廷得人。以后所称:指二生为有力者夺去。{21}留守相公:指当时的东都留守郑余庆。
 
  (作者贾笑孟系济源一中退休教师,196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从事教育工作,副高职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