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中医博客: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辨别!

 昵称45mMo 2013-05-07

传统中医



大部分人对风寒风热感冒总是很难分清楚。群里妈妈们经常讨论宝宝感冒后如何辨别中医的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混乱不清,摸不着头脑,因此想着凭自己一点经验,在此唠叨两句,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帮助。

 

    风寒与风热,都会导致感冒。简单的说,因寒导致身体表面阴阳紊乱而产生的病症,称之为风寒感冒。反之称为风热感冒。寒邪导致的是身体表面阳紊乱为主,热邪导致身体表面阴紊乱为主。重点强调指出两者都使得身体表面阴阳紊乱,而不是身体内部。因此在治疗上感冒时使用的药物以表药为主,慎重使用里药(表药针对病毒在体表的药物,里药是针对病毒在体内的药物。若主次颠倒表里不分病情就会缠绵难愈!)。因寒导致的使用驱寒的温性药物为主;因热导致的使用清热药物为主

 

    风寒感冒首先会侵犯我们的足太阳膀胱经,引起经络不通畅,产生感冒病症,多见头疼(表现为紧痛),脖子硬(或者是落枕),背不舒服,腰酸累,手脚凉,怕冷等症!

 

    风热感冒首先侵犯我们的手太阴肺经,肺主皮毛,使得皮毛毛孔开合无度,产生感冒,多见头胀痛(有时拌有沉重感),身累困倦,有气无力,微怕风,身体略感觉有热(体温正常)等症!

 

    有时候风寒与风热表现的很不明显,病人对自己的病痛不知道是那种感觉,例如头痛,不知道是胀痛还是刺痛?因此判断上需要多方面去了解!

 

    打喷嚏

    风寒感冒时,喷嚏不频繁,遇冷就打喷嚏,可连续几个喷嚏,多数会伴有清鼻涕出现。

    风热感冒时,喷嚏出现连续不断的现象或者偶尔打一两个喷嚏,遇冷遇热都会出现。伴有浓鼻涕或者无鼻涕。

 

    流鼻涕

    风寒感冒时,流清鼻涕,鼻涕如水般清晰略带粘稠,如果是一点都不稠的并且不停的流出来的,那是热逼迫肺液而出,过两天就变黄,这种情况多数是带有病毒的。如果是清晰带点绿说明伴随有风邪。

    风热感冒时,流浓鼻涕,颜色可以是白色或者黄色,白色是热邪,但是热邪轻;黄色代表热,邪比较重。如果是流绿鼻涕说明热在肝里,白鼻涕热在肺里,黄鼻涕热在胃里。 

    

    面色

    风寒感冒:面色带白,带暗,带灰,带青。

    风热感冒:面色带红,带黄。

 

    舌苔

    风寒感冒:薄白苔,苔面湿润,舌体的颜色淡红或暗灰

    风热感冒:薄黄苔或白厚苔,苔面干,带草莓点,舌体颜色红。

 

    身体感觉

    风寒感冒:身体感觉怕冷,有点紧张感觉,喜欢缩脖子,缩手,遇暖和时舒服些,不容易感觉口干,不爱喝水

    风热感冒:身体不怕冷,有点怕风或者没什么感觉,遇热时感冒症状加重,容易感觉口干,喜欢喝水或者想吃水果饮料等

 

    大小便

    风寒感冒:小便清长,喝水多些就尿,常要小便。大便正常或者微烂

    风热感冒:小便黄或者不黄,小便次数少,喝水多也不爱小便。大便少或者正常,或者干,或者没便意。

 

    脉搏

    风寒感冒:浮紧

    风热感冒:浮数

 

    通过以上那些辨证学习,能够帮助我们对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有个基本的辨别方法。

 

    在中医学术界里有这样一个观点:感冒无风寒风热之分,风热是寒邪入里化热而成。这个观点来源于现代伤寒派。伤寒派以医圣张仲景的观点为主,擅长使用伤寒论里的经方,在伤寒论里,感冒也就是外感,先由寒邪入侵足太阳膀胱经,顺着经络进入体内。当寒邪入里时就会化热,出现小便黄,口干,舌苔黄,鼻涕黄等热症。此时用药使用清热药,例如:石膏(白虎汤里主要药物)有时还用到大黄,来通腑气,使得热邪从大便排出。因持寒邪为众病之始,热是寒邪变化而来的观点,所以当感冒时出现一些热症,仍然会以祛寒药来治疗。

 

    而温病派的观点是感冒除了风寒也有风热之因。温病派的起源是在伤寒论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中医发展史上的进步,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是从一到二的过程,温病的出现弥补了伤寒不足,完善了中医学。温病感冒发展途径:温邪由口鼻而入,先侵犯卫分,而后气分、营分、血分逐步深入(卫气营血辩证法是温病学派提出的病邪入侵的另一个途径有别与伤寒的六经辨证)。由口鼻而入的入侵方式与传染病传播的方式相同,因此历史上将大部分传染病划分为瘟疫之病(治疗方法大部分以清热解毒为主)。

 

    有阴必有阳,寒邪属阴,热邪属阳,寒能伤表导致感冒,热也能伤表导致感冒。

    寒邪伤表之阳,热邪伤表之阴。寒邪首先侵犯足太阳膀胱经,温邪从口鼻而入侵犯手太阴肺经,因此两者的病症表现上就会有所不同,通过细心学习就能发现其中奥妙。

    在临床中寒热经常混合出现,一味偏颇驱寒与一味偏颇清热一样是不完善的。仅持单一寒或热观点的就会迷失方向错误将寒当作热或者热当作寒。(不能灵活运用是初学者的毛病)

 

    寒与热也有轻重之分,轻者微用清热药或者驱寒药就能见效,重者初起用药有反而加重病情之象,好比一堆烈火只用少量水去扑灭,非但不会减轻火势反而使得火势增加。反之寒邪轻的,使用重的驱寒药就会导致病邪反变他病。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会犯这样一些错误,例如:

 

    在治疗风寒感冒时,生姜是最常用到的药物,很多朋友在感冒初期都会煮生姜红糖水来驱寒,然而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使用后上火或者第一天用很好,第二天出现咳嗽、发烧、扁桃体发炎等等,判断上是风寒感冒,但是用了却没效,其原因是:生姜属于里药,红糖也是入血分的,不属于表药,生姜的特点是温中散寒止呕。而感冒初期是邪气在表不是里,因此经常出现用此方法后分不清寒与热,导致病情反而加重。

 

    在治疗风热感冒时,也常常用错物,市面上很多治疗热感中成药物,配方上多偏向里药,因此在服用治疗后也出现的同样的情况,初次服用有效,接着反而无效,使得病情又转变为里寒。消炎药基本上可以定性为寒性药物,治疗里热为主。因此有学者错误将因使用里药治疗表证无效的结果判断后归纳出病因其实是风寒(或者说是寒感)!

 

    当出现感冒时该如何用药呢?

 

    风寒感冒:以生姜为例,在使用生姜祛寒时用量要少,这样不容易紊乱体内环境使得身体上火,又能起到祛寒的效果。《圆运动》里提出生姜外感用之,有伤肺之害,就是担心生姜使用过度,反而刑伤肺,同为此理。因此导致在使用生姜驱寒时容易引发咳嗽。在临床实践中,使用生姜时,要很轻微的,薄薄的一片,略有姜味,取其辛散,不必加糖,可以与稀饭一起服用效果更好。

 

    风热感冒:以芦根为例,芦根甘凉,清热透表。芦根一抓,大约15克,2碗水煮开闻到芦根的清香味即可,趁热少量多次服用方能起效。然药房中清热解表药多数用量过大,导致药过病所,服用后多引起脾胃消化不好,感冒病邪趁虚潜伏,病情缠绵,这样就会被误认为应该是寒感。

 

   一些常见的错误,这些错误都会在对病情寒热辨别上造成困扰!

 

1、过于相信偏方,说好就用,没有主见,感冒本为轻症,合理锻炼就能驱除病邪,乱用药物反致病情复杂

 

2、中医爱好者,在学习过程中喜欢擅改医生处方,复诊时给医生带来困扰。

 

3、描述病情不准确,不能客观描述,带有个人观点,例如:饮食如何?答:还可以。这就是自我的认识错误导致的,对于医院的医生来说在紧凑的看诊时间里不会再详细询问,就会遗漏判断疾病的某些重要因素,最终获得的教训是惨痛的。

 

4、不懂的如何帮助医生收集病情,对中医需要的资料没有了解,误以为中医把个脉看个相什么的就能知道病情的问题所在,因此在看病时一问三不知,医生也只能投石问路,探查病情虚实。

 

5、感冒护理很重要,是七分治三分养的关键,在护理上因为各种生活工作中的理由没法执行医嘱。这三分护理不好病情延绵深入。

 

6、生病时乱了分寸,尤其是妈妈们,心态急乱不经意间夸大了病情,导致医生对病情轻重判断错误。例如:夸大寒气表现,手脚凉描述时说成冰;又或者夸大某方面病症等等。


    结束语:虽然将寒热之区别列出,仍然会有无法判断的结果出现。写下这篇博文不是希望能够使得大家分清楚寒热之争,而是希望能够了解什么是寒与热。在临床中寒热如同姐妹经常同时出现,不要错误的一意孤行:病只有寒无热,或只有热无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