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寂寞无人听见

 guitarhua 2013-05-07

我的寂寞无人听见

翩然雪海间  2010/10/8 9:22:06  分类:心理选摘  浏览:204次  评论(0)

复制地址举报
你在网上朋友遍地,却常为走进人群而感到恐惧不安; 

你的人缘奇好,跟谁都能做朋友,却总是一个人落寞地吃饭睡觉旅行; 

你讨厌一个人待着,但又无法融入团体,因为你感到根本没人能够理解你; 

你希望呼朋引伴,事实却过着深居简出的宅男宅女生活,因为人际交往总是让你感到烦乱不堪…… 

寂寞,是致命的毒药,是无人听见的哭声,是现代社会最大的瘟疫。每年都有几百万孤单寂寞的人,因无力与人沟通,心碎而早逝——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却造就了一批寂寞的人!
 

寂寞的人不健康吗?孤独与寂寞有什么区别?我们为什么寂寞?寂寞的时候又该怎么办……是的,关于寂寞这种感受,我们有太多疑问需要解答,因为它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状态。 


我是一个寂寞的人吗? 

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寂寞: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互动却不可得的体验。从这个界定可以看出,寂寞意味着“不能满足”,因而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 

说到寂寞,就不得不提起它的同义词:孤独,或者说,独处。寂寞和孤独这两种状态关系密切,以致常常被混淆,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从体验上讲寂寞是不愉快的,而孤独不一定,因为独处的人可能不快乐,也可能快乐,有的人很享受他的独处状态。另一方面,寂寞必定与他人相关联,也就是说,当你觉得自己缺少交流、不被关注时往往感到寂寞,而孤独的状态则不必“指向”别人。 

我们为什么感到寂寞? 

导致寂寞的原因正是阻碍人们满足某种交往需求的因素。这里的原因会有很多,大类上可以划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是与人交往的机会,比如从前的小孩子,放学时大家一起排队回家,走在路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交往的机会很多,而现在的孩子放了学基本上都是由家长接送,和同学在一起的机会就会减少很多。再比如,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一家基本上是一个孩子,没有兄弟姐妹,基本都是自己在家看电视玩电脑,从前过家家、踢足球等团体活动少见踪影,孩子在游戏中培养人际的机会也就随之减少。再比如一些特殊的环境,如出国学习、到陌生环境工作,也常常让人感到寂寞。导致寂寞的客观原因看上去可能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隔断了与人交往的一些途径,于是当事人感到寂寞。 

主观原因同样很多,比如一个人的交往能力,有的人因为自身的一些特质、言行,常常引发别人的反感、不快,所以被疏远、排斥而感到寂寞。有的人价值观、生活方式与所处环境中的其他人差别很大,也会被疏离。再比如有人的独处能力较差,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个人待着他就感到寂寞。事实上,很多人是可以享受一些独处时光,并且把它当做乐趣的。 

性格外向的人也会寂寞? 

寂寞的感受是每个人都有的,人际关系再好的人也有寂寞的时候,所以外向的人也会寂寞。 

此外,一个人是否寂寞不仅取决于内外向,有时也取决于独处的能力。有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是评判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有关心理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指标——独处的能力,却常常被人忽视。心理学家在对“依恋”的研究中发现,有的婴儿在母亲(或者重要的养育者)离开时,能够“安心做自己的事”,自己玩耍,而有些婴儿则会焦躁不安,不能自己去玩。心理学家推测,容易独处的婴儿是因为内心有较强的安全感,当母亲离开时,知道她还会回来,所以不会过分担心。当成人具有这样的“依恋”模式时,他就比较不容易感到寂寞。 

事实上,有些外向者之所以喜欢与人交往,恰恰是因为不太能忍受独处,必须要和人在一起才感到舒服,当这种需求不被满足时,他们就更容易感到寂寞。 

为何朋友成群仍然寂寞? 

有句话叫“朋友使人不孤独,知己使人不寂寞”。其实,决定一个人是否感到寂寞,朋友的质量比数量影响更大。我们与不同的朋友之间心理距离会不同:跟那些只是交流简单信息的朋友,我们谈及的话题往往只停留在天气、八卦上;和稍微近一点儿的朋友,我们大概可以谈到对某件事情的感受、需求;而另外非常少的一部分人,我们可以将自己的隐私与他们分享,建立亲密关系。事实上,只有这些人才能够触及你的心灵,减少你的寂寞感。 

是否每个独处的人都感到寂寞? 

答案是“否”。 

人们总是把独处与自闭联系在一起,好像独处的人必然经历了挫折、不愉快的体验。但其实,有些人就是天生更喜欢独处,他们享受自己的私密空间。 

心理学家发现,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在这方面表现出极大差别。有些儿童是“图案设计师”,他们分析这个世界的根据,几乎都是他们能够辨识的各种构图、图案,以及他们所知道的规则。这些“图案设计师”兴致盎然地堆积木、画画、雕塑泥土、玩数字排列,他们较少与人交谈,更多地埋头于自己的世界。这种孩子就很享受独处,不会感到一个人待着就寂寞。与之相反,另一类儿童是“戏剧家”,他们对周围发生的事非常感兴趣,他们喜欢听人讲故事,喜欢玩过家家,如果让他们独处,他们会感到孤单难受。对他们而言,与人保持接触并展现丰富的人际关系,才是生活的乐趣。 

寂寞一无是处吗? 

寂寞虽是一种不舒服的感受,但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它可能成为一种动力,推动人们去做出改变以消除这种不适感。比如一个感到寂寞的人,可能会有意去改进人际关系,发展一些爱好,或者努力工作。 

在此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独处不等于寂寞,独处未必完全带来不良感受。人们常有一种观念:独处是不好的。独处常常被与绝望、沮丧、犹豫、崩溃联系在一起,其实独处的正面意义也很多。 

首先,独处带给人们纯粹的放松和自由。只有独处时,我们无须扮演任何角色,可以卸下面具做回自己。对于那些经常要压抑真实感受、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的人,独处是非常重要的“恢复”方式。 
其次,平时我们的注意力一直被外界纷繁的事物占据,而独处让我们有机会接触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想法、需要、感受,让我们自省。许多自我修炼的方法,比如冥想、内观,都是在独处。特别哀伤的时候,独处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整合自己的感受,释放哀伤。 

再次,独处让我们融入自然。独处时我们的毛孔都打开了,感受力增强,脱离人的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和自然相融。 

最后,独处是想象力和灵感的温床,很多伟大的创作都是在独处的状态下完成的。 

寂寞的时候怎么办? 

寂寞的反义词是亲密和充实,亲密侧重于“人”,充实侧重于“事”。因此,排解寂寞感有两个好方法:改善人际关系,或认真做事。 

有时我们寂寞是因为与人交往的某些环节存在问题。比如有的人害羞,接触的人很少,不容易交到朋友;有的人则是因为错误的交往模式,难以与人建立良好关系。这些人可以增加一些人际交往的训练,征询朋友的意见,如果有必要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更好地了解自己,改变自己。 

除了改进人际关系,培养一些爱好、投入地工作,也是消除寂寞感的好办法。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这其实是现代文化对孤独者的一种“不友好”。如果一个人喜欢独处,我们无权劝说他摆脱独处状态,走进人群。 

今天,与人交往的能力的确非常重要。在农耕社会,一个人种好自己的田就能养活自己,人际交往并非必需品,而现在我们身处“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的时代,与人交往的需要明显增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愈发重要。探讨、指导人际交往的书籍、课程,随处可见。越来越多流派的心理学家相信“人际关系质量决定着人的幸福”。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下,我们容易过于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忽视工作、兴趣对人幸福的作用。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过于强调某一种观点,让某种观点真理化,这都是偏颇的。即便是在今天,仍有很多职业、生活方式可以让人在较少的人际交往下获得成就感与快乐。 

完满的人生应该是既能从人际关系里体会快乐,也能从单独的工作、爱好中寻求幸福。如果一个人在独处的状态下感到难受,那他就该与人发展关系,摆脱难受感。但如果这个人享受他的独处状态,那我们就无权嘲笑他是个“寂寞的人”。我们鼓励人们从人际关系中寻找幸福,但转向个人内在世界寻找生命意义,并能够自得其乐的人,也应给予尊重。(封林)
 

本文来源:青年心理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