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衙门形制:长官办公地叫厅堂 办事的叫房或廨

 笑熬浆糊糊 2013-05-07

衙门里长官办公的地方叫厅堂,长官手下的办事人员的办公室就只能降低级别,叫“房”、“廨”等等。

进了衙门的大门后,东侧都有一座“寅宾馆”。“寅宾”一词出自儒家经典《尚书·尧典》,据说尧曾任命东方之官“寅宾出日”,寅是尊敬的意思,宾是导引的意思,就是要东方之官每天恭恭敬敬的引导太阳升起,方便农耕。后世引申为接待的意思,寅宾馆就是接待室。凡是来拜访长官的客人都要被守门的皂隶引到寅宾馆落脚休息,再由皂隶拿来客的名片、手本到内衙去请示。

从东便门进去,在大堂院落的两侧,排列着两排门户相对的房屋,这是州县衙门书吏的办公场所,号为“六房”。所谓六房是指吏、户、礼、兵、刑、工这6个州县衙门的办事机构,并不是简单的6间房屋。一般东侧从北往南为吏房、户房、礼房,西侧从北往南为兵房、刑房、工房。此外往往还有管理粮仓的“仓房”;管理物资的“库房”;管理邮传、迎送过往官员的机构“铺长房”;汇总、分发所有出入衙门公文信件的机构“承发房”;保存、整理公文档案的机构“架阁房”;负责记录、誊抄诉讼文书、审讯口供证词、批词判决的“抄案房”(或称“取供房”、“供招房”)等等机构的办公用房也排列在六房之后。每一房大约占有两三间办公房间。六房的房屋比较低矮,形制也很简单,仅是一般的瓦房。每间正中开两扇格门,两侧下部砖墙,上部开有槛窗。室内往往就是泥地,办公家具也都很简陋。

衙役是跑腿的,理论上并没有办公场所,可是总也要有一个碰头说话的地方。所以在衙门的高墙下,靠着墙搭建的简易房屋常常就是衙役碰头的地方,因“三班衙役”而得名为“班房”、或“皂隶房”。这种房屋没有固定的位置,也没有什么规格,各个衙门都不相同。

和长官必须居住在衙门里一样,明初也曾规定所有的书吏也必须居住在衙门之内,以防止书吏出入衙门交通当地的土豪劣绅,扰乱统治秩序。所以明代的州县衙门中划出专门的院落,有专门的“公廨”或“吏舍”供书吏居住。这种院落很小,位处衙门建筑群的一些夹院。公廨按照当地民居的一般式样建造,但地方局促,联排式的房屋,家家前门对后门。虽然有个不付房租的好处,可是衙门里出入不自由,住的又憋气,书吏们还是愿意搬出去住。清朝没有书吏必须居住衙门的制度,公廨大多被废弃。

衙门里还有一些作坊用的房屋,比如养马的马房,熔化白银的倾银房等等。

一般州县衙门的房屋总有上百间,如上述内乡县衙有两百多间房。白天人来人往,夜晚人去屋空,难免让人有点觉得阴森森。所以历来有不少衙门闹鬼的传说。如清代袁枚专记怪力乱神的笔记《子不语》就记载了“宿迁官署鬼”、“广东官署鬼”等等闹鬼故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写狐仙故事闻名,其中就有不少是写狐仙在官署作乱的故事,如“遵化署狐”、“汾州狐”、“狐妾”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