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独不可怕

 guitarhua 2013-05-07
来源:未知作者:明天会更好更新:2012-06-11

贺老师曾经在师范学校担任音乐老师,非常多才多艺,他给学生们排练的节目常常在市里获奖。退休后他在老年大学兼音乐课和舞蹈课,还活跃在相邻两个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教中老年学生跳踢踏舞,他仍然很有成就感,从来不觉得“孤独”和自己会扯上关系。可是,前年,贺老师的膝关节出了问题,手术换了关节,跳舞完全不可能了;去年,贺老师心脏又做了3个支架,医生嘱咐他不要做剧烈活动,不要情绪激动,更不要劳累。这下子,“红人”贺老师基本歇业了,只能偶尔给大家排练一下小合唱,平日由老伴陪着在附近散散步。老伴倒是挺忙,社会活动还越来越多,贺老师看着真眼红。自己才六十多岁,前后落差太大,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独苦闷中,觉得自己不再重要,甚至感到这么快就被忽略了。常在家呆着,他十分孤独无聊,人一下子老多了。

l       生活上对老伴太依赖

方教授是研究历史的,在专业上非常有建树,人很聪明自不必说,但是只有妻子知道他是如何的“笨”:不会用卡,不光是搞不清银行卡是否打进了工资、搞不清怎么取钱、怎么刷卡,连密码都完全记不准;这还不算,连小区的门卡都不会用,或者给了他很快就找不到了;家里诸如拧电灯泡、小修电器之类的事情根本指望不上他,都是妻子上手,他更懒得操心家里所有细软的藏身之处。方教授退休七八年了,身体不是很健朗,基本是宅男,因为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他看看书、写写字,倒是能够耐得住寂寞,也不会抱怨孤独,可是妻子和儿女们隐隐有些担忧,特别是最近妻子查出了心脏病之后,这种担忧更甚:万一将来妻子先走,方教授可怎么活下去啊?可是长年累月养成的生活习惯真是很难改变。

l       对孩子要求太多或者太过关心——“妈妈总是遥控着我”

  我从上大学就离开家了,现在在北京一家报社工作。我发现,自从妈妈退休,我简直就在她的“遥控”之下,几乎令我窒息。妈妈退休时,爸爸还在上班,每天挺忙的,晚上泡在饭局里,有时候还和客户或朋友打打麻将。这时候妈妈可能是心烦吧,就用很多种方式跟我联系,开始是打电话,后来我告诉她我在上班(报社上夜班),让她有事发短信给我,她就开始问我“吃饭了吗?工作忙不忙?都在忙什么?”然后跟我连篇累牍地抱怨爸爸……我通常实在是很忙,也没有时间理她。第二天早上,我还在睡觉,第一条短信一定是她发来的,又是一通细细打听,谆谆教诲。打开电脑,MSN上、QQ上,妈妈总会用各种方式与我相会。我没男朋友时,妈妈成天念叨,知道我谈了男朋友,妈妈更是关心得紧,有时候甚至突然坐火车来到北京,出现在我的门外。后来我实在受不了她的监控,有一次跟她发脾气:“妈!我是成年人了,难道没有自由吗?你才五十多岁,不能忙点自己的事吗?你‘闹更’怎么闹不完呢!”妈妈声泪俱下地说:“我是关心你……你就不能关心关心我吗?你不想想,我有多孤独!”

 

5-7页(这三页暂时空缺)

战胜孤独的精彩榜样

实例1

我还要做很多事,没有时间哀叹孤独

文:司徒双

司徒双:77岁,著名画家司徒乔之女,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教授,巴黎大学艺术史博士。曾随丈夫完永祥大使出使国外,所到之处,以法、英两种外语不遗余力弘扬祖国文化。回国后,积极致力于向大众介绍西方文化。

今年的这个清明节,我光忙着扫墓了,先去香山的万安公墓,那里有我的父母和姐姐。第二天去八宝山看望去年辞世的先生,本想下午人少些,谁知堵车,到那里下午510分,人家5点关门,只好第三天再去一次。回想去年的这个时候,先生老家安徽合肥的亲朋好友正兴高采烈地为我们庆贺金婚,转眼阴阳相隔,实在令人难以接受——先生去年从老家回来没多久,突发心脏病离世。儿子女儿都从美国、加拿大赶回来送别了父亲,女儿又特别陪伴我多住了一段时间。帮我料理一些家事。女儿走后,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寂。

不时为自己的进步喝彩

先生叫完永祥,我叫司徒双,我们把自家会客室命名为“双祥阁”,先生配门联一副:  

栖双飞,双双对对;

吉祥瑞,祥祥和和。

如今,双栖双飞、出双入对再也没有了。虽然我和先生早已多次讨论过生死问题——因为2007年我得了乳腺癌,且发现时已是晚期,几乎是死定了,于是要为先生安排我走后他的生活,谁知到头来他倒走在我的前头……双双对对突然变成形单影只,怎么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呢?

退休后,我的社会活动多,比先生忙,家里的大小事情都由他安排。以前常年在国外工作,回家后他乐于承担家务,很享受其中的乐趣,我总是笑称“大使”变成“大师傅”了。他这一走,一切都乱套了,家里所有重要东西都找不到,买什么东西、去哪里买我也一头雾水。就连在取款机上取款都搞不定,不是搞错了机器(在查询的机器上浪费时间),就是记错了密码。过去出门旅游他会把一切都准备妥当,现在只能靠我自力更生,真是天差地别!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家里的银行卡、存折有几张怎么也找不到了!我安慰自己,好歹还剩一半,省着点花吧。电话跟女儿沟通后才想起,当初女儿和我特意商量好分开两个地方保存的,我怎么完全抛在脑后了!按女儿的指点找到另一半存折后,我有一种天上掉馅饼的感觉,仿佛又可以奢侈一把了——从小到老,这种乐观的天性屡屡帮助我闯过难关、度过困境。当我慢慢知道了什么东西在哪里买,逐步学会做饭、打理家务后,不禁暗暗佩服自己,给自己喝彩:“你真棒!”

抓紧时间做“必须我做”的事情

我有许多事情要做,所以没有烦闷无聊、哀叹孤独的工夫,相反,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近年来忙的有两件事,一是整理父亲的遗作,此事过去由我妹妹负责,三年前她得了脑溢血,至今未恢复(仍需插管子喂食)。二是继续做我的“欧洲美术传世经典赏析”系列讲座,没想到这事现在越来越红火,到处有人请。除了做民间公益讲座,更有一些理工科大学非常热衷,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等工程学院和研究生院、清华大学的物理学院,另外四川外国语大学、长春的华桥外语学院纷纷发来邀请,我也基本上有求必应。我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作的 “欧洲美术传世经典赏析系列讲座”电子出版物,目前到了最后攻坚阶段。为了早上830准时赶到外研社,我6点钟就出门了,和一帮年轻人一干一整天,下午回到家已经7点钟了,的确是感到累,但是有成就感,目前国内做美育普及工作的人着实不多,文化能不能救国不好说,但文化一定能强国。我五十多岁才获得了艺术史博士学位,很想把所学的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不想带进坟墓中去。先生溘然离世,妹妹突发疾病,都让我更觉得应该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使命。

除了忙这些事情,我的日常生活也安排得很有规律,每周四和周日游泳,每次一千米;每天晚上抓紧十点之前的时间弹弹钢琴——这是我从小的爱好和习惯,如果不弹琴就像这一天缺了点什么,无法上床睡觉;我曾经和先生一起多次周游世界,退休后我们每年冬天都去海南度假。他去世后,我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还是和堂妹去了海南,照样每天下海;最近又要跟随《金色年代》的文化交流团去韩国参观丽水世博会……年龄虽然大了,对世界的好奇心依旧,趁能走动时到处走走看看,心灵才能永远“保鲜”。

远在大洋彼岸的儿女牵挂着我,常常劝我多休息,不要这么忙,但是我有不同的想法,我觉得人活着就是要尽力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活得有价值,有尊严。如果天天在家里发呆,一定会感到孤独寂寞,人也会变迟钝,活得再长又有什么乐趣呢?

这些日子以来,我已逐渐适应由二人世界变为一人独过。记得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人都得学会自己慢慢长大”,我现在的体会是:“人都得学会自己慢慢变老”,而后面的过程比前者困难得多,因为不再是天天向上,而是每况愈下,但这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只有坦然面对。再恩爱的夫妻也不可能同时离世(除非是意外,如车祸)。只要乐观向上,把俩人共同生活的美好回忆,当作一生宝贵的财富,一个人也能活出精彩,我想这也是先走的老伴儿最希望我们这些留守的人活出的模样。

 

 

在摩洛哥做“秦兵马俑讲座”

用自己的左手温暖右手

采访:霍霍

高颖英 退休教师  87 《金色年代》模特大赛冠军

2011年元月,我86岁时送走了相伴60多年的老伴,我一下子又重陷孤独寂寞之中。三个儿女早已成家立业,独自生活,偌大一套房子,家中只剩下我一个人,出门一把锁,进门打开灯,习惯每天进出都和老伴儿招呼一声,现在却听不到应声。刚送走老伴的日子,常对着他的遗物边收拾边发呆……直到看见了他留下的一箱日记。他在世的时候,经常一个人静静坐在书桌前写日记,我从不打扰也从没翻看过。而今看着一篇篇老伴记录的往日时光,那些平淡的生活琐事显得那么美好多姿。是啊,沉浸在悲伤中的我似乎都忘了原来那个爱玩儿、爱笑、爱吃、爱交朋友的自己。老伴的日记把我从悲伤寂寞中唤醒,失去了他,不能失去生活的美好。

用一个手指打字也有我的快乐

我决定把老伴的日记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不会电脑,不会拼音,正好学啊!单位的老年大学就在家门口的马路对面,每周上一次课,每天回家练习2个小时。虽然年岁大了,手指有些不听使唤了,只能用一个手指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但我打得高兴啊。每打完一篇老伴的日记,就写上几句自己看日记的感受,再写写今天的生活,感觉就像和他聊天一样,嗯,不闷了。老伴走了一年多了,越来越觉得思念也是一种幸福,让我不孤独。每天对着电脑聊天又或许是和自己聊天吧,想开了,其实亲人朋友不可能时时刻刻陪着你,有时也需要用自己的左手温暖右手。我一个人的精彩生活就从学电脑开始重新拉开了帷幕。

有规划的生活更健康

孤独寂寞最喜欢无所事事闷在家里的人,与其每天受孤独寂寞折磨着过日子,不如走出家门融入日新月异的城市。对于我这种有规划有内容、保持着一定生活节奏的人来说,日子过得充实,孤独寂寞就不能趁虚而入了。

先说说我的日程表吧。每周一,跳交谊舞;每周四,学电脑;每周五,合唱队;每周六,儿女回家聚餐;余下时间,有两项内容是固定的,一是模特队走秀练习、比赛;二是和单位退休的伙伴们一起的“竞技麻将”积分赛。定期和朋友们聚餐也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内容,有的时候为了聚餐,得坐上一个多小时的公车。基本上聚回餐,加上往返的路程,就是我一天的“工作量”了。虽然活动多,我还是会量力而行,适当安排,既不让自己累着,也不让自己闲着。

再说说除了大活动外的日常琐事。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了,但闲居在家的生活我依然有条不紊毫不懈怠。一直都没雇保姆,都是我亲自买菜做饭,料理家务,不仅屋里屋外永远收拾得井井有条,我自己也是穿戴得整整齐齐。别忘了,我可是“夕阳红”老年模特队的骨干力量,走到哪都要讲究形象气质。至今仍坚持穿着高跟鞋练习模特步、参加比赛。平时即使是一个人在家,也绝不在吃穿上马虎,还是用最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每天的太阳;做一个人的饭,也要简单可口,绝不对付。

把每天的生活就这样从里到外规划安排稳妥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身体健康,心态健康,一个人,一样过得很充实。

 

8

金色年代》温馨提示

给我们自己:

50岁就开始准备,从害怕孤独到学习享受孤独

 

400_F_27253938_eAkkv1Xlx4YLsToXFF9H6DqFY62jveTQ

 400_F_17892548_m51OAYxjkzMan422H1OSqInCcKLqbupD

很多人担心孤独终老。以现在的家庭架构来看,这种可能性很大。与其担心着老来孤独,不如从中年起就做一些准备。

一、避免孤独:

l       构建坚实的生活秩序:“老伴、老友、老窝、老底儿”——这是姜昆先生提倡的人到老年要珍惜“4老”。有老伴相依为命,老来的孤独会少些,人应该在中年时为老年做储备,好好珍惜你的老伴,两个人保持精神的的沟通,重视养生,争取都长寿;和老伴好好建设你们的“老窝”,让家里温馨舒适;活了大半辈子,总有三五知己,隔三差五见见面聊聊心里话;除了“老友”,最好还交往一些年轻的朋友;从50岁或更早就做好老年生活和养老的财务准备,心里有底,无后顾之忧,拿出一些钱用于享受生活,相对孤独感和不安全就会减少。

l       构建外界的精神依托:帮助别人最快乐:很多被孤独感打败的老人岁数不一定很大,身体不一定很不好,生活也不一定很困难,多数是因为自己不再有价值感,觉得人生已经百无聊赖。另一方面,有的老人在路口义务指路,有的在公交车站维持秩序,有的老人在机场做义工,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帮助别人最快乐”。退休后找到某些力所能及、能够帮助别人的事情去做,会让你内心产生巨大的价值感。

400_F_18718468_G4n7pF9hxgLdlU7eHUMsT66eFnN1y584

二、排遣孤独

老伴、老友可能逝去,老窝可能剩你一个人,老底也可能不多,身体状况可能让你难以总出去帮助别人,但你仍然可以不那么孤苦无依。

l       培养兴趣,不光要“动”,也要“静”。除了唱歌跳舞、和朋友聚会那些“热闹”的爱好外,你一定要培养一些安静的、可以独自静享的爱好:如果你从小就有读书的习惯,书籍会展开一个丰富的世界。如果以前没有,也可以从退休后培养兴趣,由浅入深,读读书、写写字,此外,还可以听广播、看电视、养花、养鱼、上网、缝纫、烹饪、做手工、搞收藏、整理照片、听音乐、制作家谱……动静结合,构建自己丰富的业余生活。

l       有意识培养自理能力,不要太依赖另一半。几十年的家庭生活使夫妻俩各有分工。通常来说总会有一个人先走,所以在刚刚退休时,两个人都应该有意识地全面了解家务事、都有自理能力,一旦一方生病了或者先走了,另一个人不至于生活全面崩溃。真正到了孤独境地,自己先要有个正常生活秩序,而不是完全崩溃,相对来说比较好度过难关。

三、静享孤独

艺术爱好、人生哲学、宗教信仰,帮你安度美好的老年。你大半生积累的正面人生哲学,你喜爱的艺术,你做的研究,在你进入老境时会帮助到你,身体状况可能每况愈下,但精神的寄托让你度日不那么艰难,甚至很充实。你也可以找到某种宗教信仰,救赎自己。不论哪一种宗教信仰,都会对晚年、生死有某些让人安心的解释。知名禅师圣严法师生前最后一本书《美好的晚年》,是在他生命垂危时口述的。一般人眼中,老病缠身,何来“美好”?原来美好并不在于外境与人事物的顺遂、美好,而是一种心境,一种看待生命的视角。

9

给儿女:

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400_F_40248853_07TEuwyWcLGca832SqeMyji60Sm8AKH0

 

400_F_28529224_EAzvkj8PVmp06zL3PD5JRaAd1z9suh5y

    老人自身需要学习怎样排遣孤独,子女也应更多地关心渐渐老去的父母。如果父母是空巢老人,甚至是独居老人,儿女更要多多关心他们的精神状态,这无疑会带给父母很多慰藉。

1、陪父母聊什么?

l       问问父母早年的经历,请他们讲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事。

l       孩子会让子女和老人有更多沟通的话题,多带着孙辈子女去看望老人,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孙辈和老人的感情。

l       留意一下父母最近在关注什么,电视剧还是养生堂?可能的话你也跟着了解一下,或者听他们讲讲。如果没有共同的话题,各自说说自己的事情,另一方做认真聆听者也好。

l       如果做不到经常回家看看,要常常打电话。有的子女(特别是儿子)觉得电话里没什么好说的,其实秘诀在于:不光说事情的结果,要多描述细节、说来龙去脉,才会让双方有“分享”的感觉。

2、让父母居住在周围有亲朋好友的地方:有位很有出息的儿子,父亲去世后很愧疚,把母亲从老家接来住在400平米的别墅里,让她享享福。没住几天,母亲一点也不开心,她说自己不需要这么大的房子,还是喜欢回到有熟人的老院子。

3、支持单身的父母找伴侣、再婚:如果独居的父亲或母亲有此愿望,你一定要支持。有了老来伴,父母才有可能摆脱孤独,找到晚年幸福。

4、支持父母的爱好:父母有爱好,会很大程度地减少孤独感,子女可有意识地送一些和其爱好相关的礼物,如鱼竿、文房四宝、棋类等等。如果父母缺乏爱好,不妨送收音机、有趣的书籍、DVD、影视光盘等,想办法为他们解闷。

5、关心父母是否有朋友:鼓励父母和新朋旧友多来往,精神上相互慰藉、生活上相互关照;子女回家时也可以帮父母召集亲友聚会、邻里聚会,拜托亲戚邻里时常关注一下独居的老人、留备用钥匙给邻居或亲友。

6、必要时带情绪有问题的老人看中医、看心理医生:如果发现父母出现了抑郁倾向,就要意识到这不是陪伴、开导能够解决的,而是要及时看中医、看心理医生。

 

中医专家徐文兵提示:

用中医方法调节孤独忧伤情绪

徐文兵,著名中医专家,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高级中医讲师,中医教育家,身心医学专家。

    不少人会在秋天触景生情,产生悲凉孤独的感觉,严重者不但“悲秋”,而且“伤春”,这不仅仅是情绪问题,生理功能的衰退是心理问题的成因之一。心病先治身,身病要调心。我们要特别注意改善生理状态来调节心理状态。以下这些简便的小方法可能对您有帮助。

1、点按膻中穴: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头中间,经常点按有助悲情释放,去除邪气。

2、艾灸神阙穴:艾灸神阙穴(也就是肚脐),达到温暖下焦,鼓舞元气的效果,修复黯然神伤。

3、对抗悲伤情绪的古方“甘麦大枣汤”:甘草3两,小麦1升,大枣10枚,用水6升煮取3升(一半),一天分三次服用。

4、常吃禽肉鼓舞心气:人们可能忽略了,脾胃不和容易产生孤苦忧伤的感觉,调理脾胃,会起到改善情绪的作用。中老年人心气渐衰,不会像年轻人那样生机勃勃,可以常吃一些禽肉,最益于鼓舞心气。

 

10

学会独处是一生的功课

 独处是内心安乐的源泉

采访:珊瑚

指导专家:伏羲玉兰

全息健康世界总会主席、世界元文化总会会长、中国保定军校基金会副会长

 

人总是喜欢在群体中寻找充实感和安全感,所以人们尤爱热闹、社交,仿佛一个人是孤独寂寞的、更是缺乏安全感的。但无论怎么繁华,独处始终是生活中逃无可逃的。对很多人而言,最怕的就是独处,只要闲了下来,就必须干点什么,干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和自己待着就好。这样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正是内心空虚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过借助他人的陪伴或者凑热闹来逃避面对自己、忘却烦恼的经历。关键在于,要学会能够使独处和依赖相互交替,这才是心智情感成熟的标志。

一.何为独处?

独处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独处不是与世隔绝,独自生活;独处不是因自卑自怜而封闭自我;独处更不是不善言谈而不与人交流。独处而是一种比社交能力更难能可贵的能力,是一种豁达的处世态度,更是独立人格的表现。学会独处的人,从不会空虚,他们内心强大,可以承受起任何的打击与挫折。

二.为什么你不能忍受一个人独处?

独处的能力是在孩童时期培养建立起来的。那些无法忍受独处的人,往往都在孩童时过早经历了情感创伤:或是因父母常处于情绪低落状态,对孩子关爱不够;或是害怕黑暗、寂静,害怕面对内心的自我,等等。于是独处时,会重新唤起年幼时的焦虑不安,有他人的陪伴,就可以避免去想那些令自己害怕或担心的事,包括烦扰自己的欲望和幻觉。所以在孩子年幼时给予他心灵的陪伴,为他建立稳固的生存安全感很重要。

三.练习独处 获得安乐

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你是否因无法承受独处,而随便找些消遣来填补自己生活中的空白,比如看电视、玩游戏等方式。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可以减压,但消遣、娱乐始终不能带来内心深处真正的宁静与祥和。只有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做到不依赖的自给自足,才能真正学会独处。

首先,独处一定要有“阳光”,独处要和积极的情绪紧密连在一起。即看、听、做积极正面的事,只做有价值的,有意思的,只选择关注能让自己更健康更乐观的信息,而容易勾起负面情绪的,感时伤怀的,甚至灾害、悲情事件都可以不闻不问。

其次,独处也要有“新鲜的空气”,即不断学习接触新鲜的事物,为自己的生命活力充电。能够活到老学到老的人,从来都不怕独处。

最后,独处要一步一步慢慢来。开始的时候,每天几十分钟,一个人做点儿让自己心情好的事:听喜欢的音乐,唱歌……然后延长时间至几小时。慢慢地,适应了,还可以去尝试一些更微妙的处境:比如一个人去看电影或者独自旅行等等。

当你能够自给自足,安然自得的时候,你会体验到源源不断的幸福由内而外满溢。即使身体不允许你参加外界的活动,你仍然可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