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渊源和创新*

 心净止水 2013-05-08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渊源和创新*

  韩学杰  指导老师    沈绍功

1.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历史渊源

痰指痰浊,是人体津液不归正途的病理产物;瘀指瘀血,是人体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征。痰和瘀是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在某种状态下,相互为患,形成新的病理因素。

1.1 痰浊与瘀血的历史沿革

痰浊证始见于《金匮要略》,设有《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篇,将痰饮合称。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明确提出:“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并详述痰病的成因和临床表现。严用和的《济生方》曰:“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主张气不顺而生痰。金元时期,朱震亨系治痰大家,其撰《金匮钩玄》共139门,除专列痰门外,其中还有53门也是从痰论治,如提出“百病中皆有兼痰者”,“湿热生痰”,“怪病多属痰”,“二陈汤一身之痰都治”等有临床价值的观点。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创痰蒙心窍的理论。王隐君的《养生主论》组治痰效方“礞石滚痰丸”。至明清两代,痰病的沿变更加广泛。王纶著《明医杂著》主张:“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至于脾;痰之治,气也,主于肺。”李梃的《医学入门》认为痰病多生于脾,痰有湿(食)、火、酒、燥、老、郁、气、热、风、寒、虚之分。刘纯著《玉机微义》指出:“痰病多生于湿,故多用南星、半夏”,“岂但理气而痰能自行耶,必先逐去痰结,则滞气自行。”戴元礼的《秘传证治要诀》则主张除痰宜用攻法。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提出:“饮清彻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无所不到,饮为脾胃病,而五脏之病,皆能生痰”,“痰之化在脾,痰之本在肾,木郁制土,火盛克金,火邪炎上皆生痰”,“治痰之法必须识痰为标证,治痰知治本,则痰无不清者”。楼英的《医学纲目》则认为:“凡病百药不效,其气上脉浮而大者,痰也。”

瘀血证肇始于《黄帝内经》,首先强调因寒致瘀,《素问·调经论》云:“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二:因怒致瘀,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绝。”其三,血液瘀滞,脉涩不利为痹证的主要病机,《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书,其中具有“消瘀血,逐恶血、破癥坚积聚”之药物70余味。《金匮要略》对瘀血学说诸多发挥,颇具贡献,其一,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首次将瘀血作为一种独立病证加以论述。其二,总结了瘀血证的辨证论治规律,使活血化瘀法有了很大发展,同时创立了一批方剂。《诸病源候论》对久心痛病机认识甚为精辟,其余云:“其久心痛者,是心之别络脉,为风冷气所乘也。”叶天士倡导“病久入络”,“久病血瘀”说,《临证指南医案·积聚》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在治疗络脉瘀滞方面,它具有独到之处,提出辛润通络法、辛温通络法、清络选通法、降气通络法、搜剔通络法。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发展瘀血学说,集活血化瘀之大成。注重瘀血辨证,先辨脏腑经络,次辨气血虚实。创制了22首活血化瘀方,并创立了补气活血法及其组方。

1.2 痰浊证与冠心病的关系

文献记载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到:“民病饮积心痛”,《灵枢·五味》载有:“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这里的薤指薤白,又称“野蒜”,是一味温通化痰、治疗冠心病的良药。发展于汉代,《金匮要略》中专设“痰饮”篇,正式创建化痰温通方瓜蒌薤白白酒汤类6张,对冠心病从痰论治作了奠基。唐宋时期从痰论治的方剂甚丰,如《千金方》立“前胡汤”治“胸中逆气,心痛彻背”,方中以前胡、半夏、生姜化痰,配桂心温通,人参扶正。《太平圣惠方》“胸痹疼痛痰逆心膈不利方”,既有瓜蒌薤白半夏汤方意,又增入生姜、枳实,增强温化痰浊之力。进入明清两代,更重视痰浊的病因。《杂病源流犀烛》云:“痰饮积于心包,其自病心”,《证治汇补》云:“气郁痰火,忧恙则发,心隔大痛,次走胸背。”至于治疗上除进一步强调从痰论治外,还主张分辨虚实和伍用化瘀。如《张氏医通》把“痰积胸痹分为实痰、虚痰两类,主张“一病二治”。

1.3 痰瘀互结证与冠心病的关系

痰瘀学说肇始于《黄帝内经》,首先在生理上,阐明了津血同源的相互关系,如《灵枢·痈疽》云:“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在病理上,也体现了痰浊与瘀血的相关性。《灵枢·百病始生》曰:“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成矣。”明代孙一奎的《赤水玄珠》主张:“既有湿痰、风痰、火痰、食积痰、气痰、肾痰、脾虚痰等不同,所以审痰认证,治病求本”,“瘀血留著,化而为痰,痰瘀互结者,又不可专治其痰,须兼活血行血。”《张氏医通·痰饮》云:“痰瘀死血,随气上攻”。秦景明《证因脉治》云:“心痹之因……痰凝血滞。”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附遗·方论》指出:“真心痛,也可由气血痰水所犯而起。”清·龚信《古今医鉴·心痛》提出:“心痹痛者,……素有顽痰死血”;曹仁伯在《继志堂医案·痹气门》中则明确提出:“胸痛彻背,是名胸痹……,此痛不唯痰浊,且有瘀血,交阻膈间。方用全瓜蒌、薤白、桃仁、红花。”不仅认识到胸痹与痰瘀密切相关,而且采用了痰瘀同治的方法。《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云:“若水质一停,则气便阻滞。血虚则精竭水结,痰凝不散,心失所养,火旺而益伤血。”又曰:“瘀血即久,亦能化为痰水。”

痰瘀互结(痰浊致瘀,瘀血生痰):痰和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有分有合,相互转化。脂质沉着为痰浊,血细胞粘附为瘀血,痰瘀互结证可致血管内皮损伤,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导致心脉痹阻更严重,而产生瘀血证更明显。这是由痰致瘀的主要病理特征,也说明了由痰浊引发瘀血的演变过程。脾为生痰之源,历来为中医所共识,但心脉瘀阻,瘀血生痰,在临床中也屡见不鲜。因瘀生于血,痰生于津,而津血同源,故血瘀可导致津变,这是瘀血生痰的关键病机。历代医家临床中也证实,瘀血内阻可影响津液输布,而出现津凝为痰之患。胸痹的发生是由痰致瘀,最终发生痰瘀互结证。

结合现代的病理生理观点,认识痰瘀跟冠心病发病的密切关联[1]。冠心病常以饮食失节为重要病因,而饮食失节主要损伤脾胃的健运功能,从而壅热生痰。另外脾胃乃生痰之源,失健的后果也能聚津生痰,长期的劳逸失度、养尊处优、好逸少动者,形成痰浊体质,其血液往往处于“黏浓凝聚”状态,而且体重超标,血黏和肥胖均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2]。七情过激也是产生痰浊的主因。这类人群急躁冲动,喜怒无常,被称做“A型性格”,其发病率可增加2倍以上。痰瘀形成跟季节地域也有关。长夏主湿,南方多雨,均可滋生痰瘀。而冠心病的发病高峰之一可以出现在每年7、8、9三个月的阴雨多湿季节。

2.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现代诠释

高脂血症是痰浊的生化物质基础,故有脂必多痰。由高脂所化生的痰浊,必致血液黏稠性增高,血浆流动性降低,聚集性增高,最终导致内皮细胞损伤。痰属阴物,为体内之浊邪。但当痰浊犯心,必致心脉凝滞,心窍受阻,心脉不畅,心失所养。这是中医在临床中观察到痰浊对心脉的影响。

冠心病痰浊证脂质代谢紊乱,血流缓慢,血液瘀滞,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细胞膜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脂质堆积。以上情况都为“痰浊致瘀”;瘀血与血黏度,血液流变及微循环等改变密切相关。血瘀证时,可见到与痰浊生化物质相关的甘油三脂明显上升之势,LPO值也升高。通过活血化瘀治疗,瘀血证减轻。甘油三脂及LPO值也随之降低,此为“瘀血生痰”提供了理论与实验的科学依据。

2.1痰瘀互结证与脂质代谢紊乱及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

痰瘀互结证患者[3-4]有突出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血浆流动性降低,聚集性增高和成分异常。其进一步做了低切速下全血黏度与血浆黏度的相关分析,在排除红细胞压积影响因素后,二者呈正相关。提示痰痰瘀互结证患者的全血黏度随血浆黏度的增高而增高,血浆黏度增高可引起血液的黏滞性增加,使血液缓慢而产生瘀阻,从而支持了痰瘀互结证时血液浓稠性、黏滞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高,痰瘀同治方可显著降低患者TC、TG、LDL-C含量,升高HDL-c,同时亦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改善血液流变性,同时也可降低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家兔血清TC、TG、LDL-C含量,及其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与冠心Ⅱ号方对照,其降脂作用明显优于后者[5,6],对血液黏度的影响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2.2痰瘀互结证与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MDA)的相关性

过氧化物脂质(LPO)、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变化与AS(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7]。氧自由基的损伤作用,主要是脂质过氧化。机体内存在的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均受过氧化作用而产生LPO含量。LPO能直接反应体内自由基损伤情况,MDA为LPO的代谢终产物。SOD、GSH-Px是与清除自由基有关的酶。当机体自由基动态平衡受损时,大量自由基通过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最终形成AS斑块病变。发生AS病变时明显增高的LPO又损伤动脉内皮细胞,加剧了AS的形成。而SOD能够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血LPO含量,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效应。痰瘀同治方可明显降低实验性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家兔血过氧化脂质的代谢终产物MDA、升高SOD含量。说明本方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有积极作用[5]

2.3痰瘀互结证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实验用高脂血清24h造成内皮细胞凋亡,其程度与凋亡比例呈正相关。运用中药保护损伤的内皮细胞,在一定范围内减少凋亡的发生率。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凋亡比例随高脂血清及中药量的增加而递增,表现为DNA峰前的荧光道上大量碎片,说明细胞损伤较重,造成细胞坏死。这与长时间严重缺氧缺血可使内皮细胞发生急性坏死有关。还发现在具有增殖能力的细胞系中,缺血性损伤可引起细胞周期的变化,表现为细胞增殖受抑制,细胞分裂停止(S期峰值降低,G2期静止)。本研究针对心血管疾病发生后最基本的病理损害,缺氧/缺血,在细胞水平上建立了稳定的凋亡模型,该模型对凋亡的比率具有理想的控制性,为进一步研究药物对凋亡的干预作用打下了基础,也可作为抑制凋亡作用的药物筛选模型[8]。

2.4痰瘀互结证的病理变化

高脂血症(主要为高胆固醇血症)是AS病变的最重要的原因。AS最早的临床病理形态变化是动脉内膜中有脂质沉积,继之内膜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引起内膜的局限性增厚,形成斑块,以后在其深部发生溃疡,软化而形成粥样物质。临床上,当其发生管腔较小的动脉已引起血液供应障碍。高胆固醇血症对动脉内皮的损伤是通过氧化损伤机制产生的,高胆固醇血症增加动脉壁细胞内自由基释放系统的活性,使氧自由基及其它活性氧成分释放增多,动脉壁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导致大量的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另一方面,高胆固醇血症又直接损伤动脉壁的抗氧化机能,使动脉壁内的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降低,导致脂质过氧化物清除障碍,其分解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加重局部血管内皮细胞的病理损伤和血管调节失常[9-10]

以上研究表明痰瘀互结证的发生主要是高脂饮食,诱发脂质代谢紊乱,引起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氧自由基增加,抗氧化物质减少,脂质在血管壁沉积,造成血管内皮平滑肌过度增殖及细胞凋亡,而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从病理因素上均属痰、瘀、毒范畴,从发病机制上都属于血管病变。

3.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创新

3.1诊断标准[11]

主症:胸闷胸痛,口粘有痰,纳呆脘胀。兼症:头重身困,恶心呕吐,心悸心慌,痰多体胖,舌脉:舌质紫暗或见紫斑或舌下脉络紫胀,苔腻,脉滑或数。参考“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其中尤以苔腻质暗为主,但见苔腻质暗便是,他证不必悉具。

3.2证侯计分定量

(+++)证侯明显,经常持续出现,影响工作和生活者,计4分。

(++)证侯明显,经常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计3分。

(+)证侯时轻时重,间断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计2分。

(±)证侯较轻,偶尔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计1分。

(-)无证侯或证侯消失者,计0分。

3.3疗效评定

显效:证侯全部消失,积分为0或治疗前后所有证侯积分之差≥70%者。

有效:治疗前后所有证侯积分之差≥50%~70%者。

无效:治疗前后所有证侯积分之差<50%者。

加重:治疗前后所有证侯积分超过前者。

3.4创新疗法

冠心病痰瘀同治宜分清虚实[12]。辨证的关键看舌苔,苔薄为虚,苔腻为实。虚者伴心悸气短,神疲腰痠;实者伴憋闷纳呆,尿黄便干。虚者以气虚为主,或见肾亏;实者以瘀血为主,或有气滞。

冠心病属气虚生痰者,宜补气祛痰,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合温胆汤,主药有参类(高血糖者不用升高血糖的党参)、生芪、仙鹤草、扁豆衣、黄精、棉花根、竹茹、枳壳、鹿角霜;属肾亏者,宜益肾祛痰,以杞菊地黄汤为主方合二陈汤,主药有枸杞、生地、生杜仲、槲寄生、泽泻、薤白,桑白皮、野菊花、陈皮、法夏;属气滞生痰者,宜理气祛痰,以保和丸为主方合四逆散,主药有莱菔子、云苓、薤白、全瓜蒌、柴胡、炒橘核、川楝子、玄胡、香附;属痰瘀互结者,宜化瘀祛痰,以导痰汤为主方合血府逐瘀汤,主药有胆星、天竺黄、泽兰、丹参、地龙、水蛭、桃仁、生山楂、丹皮、苏木、制军。

冠心病痰瘀同治分辨虚实,再据证立法。虚者补气祛痰或益肾祛痰;实者理气祛痰或化瘀祛痰。这种创新的治法是提高临证疗效不可疏忽的环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