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熙春七岁时,有一天从外面游玩回家。一进门便对嫂嫂大声说:“真奇怪,我走过村头福德庙的时候,庙里那位土地爷,霍地站起来向我施礼。”嫂嫂不相信,他就拉嫂嫂一同去看。嫂嫂到了庙前,他说:“嫂嫂你看,他老人家都站起来了。”嫂嫂什么也看不到,叫他别乱说话。
下一次,他又拉嫂嫂去看,说他放了两个两个柑壳在土地神像的膝盖上,可以试看土地公有没有站起来。嫂嫂跟他来到庙前,看见偶像虽然坐着不动,但是膝盖上的两个杆壳,真的忽然掉到地上来了。嫂嫂非常惊奇。她曾听别人说,她家的小叔是“文曲星”至此已深信不疑了。她料到小叔日后定能成大器,就对他特别照顾。
原来,林熙春是他父亲的偏房生的。父母死后,家道中落,生计艰难,每天吃饭,他见钵里的饭不多,便不敢多吃,后来,嫂嫂在大钵里倒覆着一个小钵,然后才把煮好的确饭倒小去,大钵里的饭就显得满满的了。嫂嫂三餐还主动为他盛饭。他不知钵里有弊,就放心地一碗一碗接过吃下,兄嫂和侄儿们,直到他吃饱了才吃,当然就只能吃个半饱了。
林熙春入学的头天早饭,嫂嫂特地买了一碟豆腐干和一碟纲鱼仔,因为家里没有饭桌,便分别放在磨砻两端的把柄上让他吃。由于他长大做了官,他在家乡的后裔,总是照这样的菜式和摆设,让头天入学的孩子吃早饭。他们说,磨砻就象顶官帽,砻手两端是一对帽匙,豆腐干是官印,吃两纲鱼就能掌朝纲。
林熙春做官后,为了报答嫂嫂养育之恩。知她爱吃鳗鱼,特在屋旁挖个池塘,专门放养乌耳鳗,供嫂嫂享用。
魏忠贤庵党造反的时候,林熙春辞官回乡。魏党作乱失败,朝廷怀疑林熙春参与阴谋,就派差到他家乡查察。钦差来到宝陇村里,向一个正在屋门口纺纱职布的老妇询问林熙春的家在哪里,一问才知这老妇是林妇人。再问熙春到何处去?林夫人:“他去捕鱼。”钦差见这对夫妻这样勤劳,又发现不出什么破绽,就回朝复命去了。
林熙春去世后,皇帝追封他与父祖三代为尚书,颁旨在潮州城里的大街上,建了一座刻着“三尚书书”和“四朝大老”八个大字的牌坊。
土地爷辞"金袍"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梅溪村举子郭敬贤。风尘仆仆来到北京会试。会试那天,郭敬贤一早就到了贡院门口。但院门未开,只好在附近坐下等候。不觉打起磕睡来,昏沉沉进入了梦乡。此时,其他举子都已陆续进入了贡院,封闭试时刻就要到了。朦胧间,郭敬显见一个白发老者走到他身边,猛地把他一腿。他顿时惊醒,急忙进入院内。
这一科,郭敬贤顺利考取了贡士,经过殿试又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衣锦还乡。他把在京险误了进试场的事告诉母亲。母亲十分惊讶,说梦中那老者一定是本村的土地爷。
为了报答土地爷的功恩,郭敬贤为它重修庙宇,妆上金身。那夜。土地爷又向郭敬贤托梦说:“小神官微职小,受不得金袍。”郭敬贤就把土地爷改妆绿袍,并题了一对对联于庙门口:
惊醒寤寐回新梦 辞谢金袍更绿装 杀九差与杀差狗
明朝嘉靖年间,徭役苛重,潮州庵埠郭陇村的村民们早已被逼得忍无可忍了,决心给官差一番教训。一日,恰有十名官差进村抓人索财,便由乡里老大出面,假献殷勤,在祠堂里摆酒席把他们一个个灌得酩酊大醉,然后由事先埋伏在祠堂外面的一帮后生挥刀而入,一刀一个把差官杀了。其中有一个差官因拉肚子上厕,回来时在门外见到这情形,慌忙跑到衙门报讯。
杀九差案传到了朝廷,皇帝命佘翰林带兵来查办这件事。佘翰林顺路回家乡月浦村探望母亲。母亲郭氏是郭陇村人,她心生一计,把针线悄悄地别在儿子的帅旗上。第二天早晨,佘翰林拔旗登程之前,发现了帅旗上的针线,忙问母亲是何用意。母亲就从头把官差在郭陇的所作所为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儿子。最后还含泪说:“郭陇是娘的生身之地,旗连针,针连我,你要仔细思量啊!”
佘翰林明白了,回朝时他对皇帝奏说:“郭陇村民,贪杯成性,误杀差狗下酒,并无杀九差之事。只因潮州方言‘九’与‘狗’同音,才把事情讹传了。”皇帝信以为真,也就不再追究了。
蔡婆造反
庵埠大桥村是个偏僻的小村落,明朝年间,出了一个胆识过人的妇女叫蔡婆。有一次,她得到了仙人赠给的兵书宝剑,便暗地里勤读兵书,苦练剑术,结交江湖好汉,准备造反对抗腐败的朝廷。
眼看时机成熟,蔡婆就择定时日,准备聚众起义。仙人教她,必须捉拿一个穿白衣的过路人到时祭旗,才能成事。择定的那天午时快到了,众人已排好队伍,就是找不到祭旗的人。蔡婆十分焦急。忽然,村里走出一个白衣妇人,朝祭坛这里直闯过来,。“来的正好!”蔡婆立即命人跑去把她捉住。但推进一看,竟是自己的儿媳妇!原来媳妇不满婆婆要杀人祭旗的事,故意穿白衣服,要与婆婆斗气,心想婆婆不敢杀她,何况身上又有孕。蔡婆一见又急又气,无奈时辰已到,她怕误了大事,只得把心一横,挥泪下令杀媳祭旗。
蔡婆仗剑挥师,攻城略地,转战四方。她的宝剑十分神奇,军中没顿做饭,不管人数多少,只要把宝剑插在饭箩中间,箩中的白米饭就随吃随有,怎样吃也吃不完。
后来,官兵围剿,义军溃败,蔡婆被追到大桥村。她知道无路可退了,就临急把兵书,宝剑和平时自己用的金盏玉箸投下一口大井。
官兵把她捉住之后,一直解送到京城。刑部判她死罪,立刻押到法场处斩。蒯子手手起刀落,可是大刀砍在钢柱子上,莫说不会死,连伤她分毫都没有。皇帝听说这事,也觉得奇怪,倒是皇后聪明,献了一计,要皇帝把蔡婆接进宫里。蔡婆住进宫里后,皇后表面来亲近她,和她结成姐妹;暗中叫宫女严加监视。
一天早上,蔡婆正在梳头,宫女暗中发现发篆里藏着一个纸团和一颗乌豆,立即报知皇后。皇后交代宫女,明天把纸团、乌豆抢来。隔天,宫女把这些交给了皇后。皇后展开纸团,只是一张神符,估计这便是蔡破的护身宝物,立即喝令侍卫捉住了她。几天后,她又被押赴刑场,终于被砍死了。
到了清朝末年,村里人在早已填平的古井那里挖蔡婆的宝物。挖到十八格剔深时,不见一物,忽见井泉突然猛涌,村人慌忙逃开,泉水立刻涌满一井。
御史石
明朝正德戊辰年,在进庵埠镇文里村,出了一名进士叫杨琠,官至南京都察院御史,后来因病辞归故里。
杨琠和家人乘船回乡时。船吃水很深行得很慢。原来,船里装了很多木箱,箱子很重,并上了镇。船到达家乡护尤庵前码头时,乡人见他满载而归,都以为这是他在任上搜刮来的民膏民髓,有人还暗地里骂他不是一个清官。
杨琠从容地让家人把所有的箱子都搬上岸,当众一一启锁开箱,大家不觉一怔;因为里面根本不是什么金银财宝,而全是拳头大小的各色卵石。当众人目瞪口呆时,杨琠笑着说:“诸位乡亲!家乡人总是希望亲人在外能发财致富,满载而归。我虽在外当官多年,回乡却没什么可带。就搬了几箱南京雨花台的石子,一来做做体面,二来也可压压船头。”接着,他叫家人把石子铺在岸边一段坑洼地(今内桥关头),以平整道路。 众人钦佩这位两袖清风的御史。后来,就把这些铺路的雨花台石。称为“御史石”。
杨良脱死囚 明洪武间,有一年元宵,揭阳县龙溪都茂龙乡的三奶庙举行游神赛会,乡民夜间相聚大饮丁酒。官府以为谋反,拘捕了63人,解送南京大理寺,欲论罪处死。当时的大理寺评事杨良(1362-?)是龙溪都人,他知道此案有委曲,力为乡人辩冤,声言聚饮丁酒是潮州的民俗活动,不是谋反,63人才获得赦罪还乡。以后,茂龙乡乡绅陈骥每逢正月初一日,必定率领获释乡人往评事府拜年。
天子同商 乾隆皇帝游江南时,乔装成一个员外,观赏杭州灵隐寺。他在大殿翻看一本“随喜功德”簿,见捐题香油的人大多只写着三几两银子,而有一人却捐了千两。他不禁惊叹一声!再细看落款,才知是“善男潮州陈美”。他急忙找来方丈,想见此人。方丈说:“那是一位专营海运的人,他的船只正停在钱塘江口,待老纳打发小僧把他请来。”
陈美是潮州府海阳县龙溪都(今潮州市庵埠镇)大鉴村人,一贯做海运生意,经常来往于潮州和苏杭之间。这次他到灵隐寺进香,只捐题了白银一十两。由于写的是直行草书, “一”和“十”相连,才使乾隆皇帝误看成“千”字。
陈美被请进寺后,与这位“员外”一见如故,“员外”还设素席盛情款待了他。谈到海运生意,陈美说: “这营生本来不错,就是一路关卡重重,关关要税,弄得取利甚微。”乾隆皇帝笑着说:“这生意我们来合作如何?”陈美不知他要怎样合作,但还是先满口应承。乾隆皇帝先声明他不是共出本钱和同分利的合作,接着就取纸挥毫写了“天子同商”四个大字送给陈美,吩咐回去后制成一面黄旗挂在货船上,自有好处。陈美半信半疑地收下那幅字。
陈美回到海阳县后,就照“员外”的吩咐,做了一面黄旗,绣上那“天子同商”四个大字,并把它挂在大货船的桅杆上。使他感到意外的是,这样做后,所过关卡便没有一处再吆喝停船检查和纳税,都望旗放行。陈美这才明白:原来那“员外”就是当今的乾隆皇帝。由于货船畅行无阻,陈美很快就成了个大富商。
后来,别的商船也纷纷假造黄旗躲税,各关口的税收越来越少。有司一查,得知最先挂上黄旗的是潮州陈美,于是就上奏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知道这事是自己一时之兴惹出来的,便一面禁止使用“天子同商”旗号,一面颁旨召陈美上京,想让他享受荣华清福了事。陈美先是听说朝廷在迫查察件,这时又接到圣旨,以为此去凶多吉少,就饮鸩自尽了。
鸟角池与鸟角溪
清同治间,海阳县龙溪、上莆等七都常遭内涝水患,人民困苦不堪。 龙溪潘陇村有个叫潘原贞的秀才在庄陇教书,他对解除内涝的办法胸有成竹,便向庄陇绅士提议:将村前的内洋溪与毗邻的澄海举登溪浚通,并于溪口设关闸调节,则既可排涝出海,又能保障灌溉,但必须疏通沟头村的鸟角池才能成功。绅士赞同这个办法,便同潘原贞找沟头许姓绅士协商。许姓一听便不同意,说鸟角池是乡里世代相守祖业,不能破坏,并出示契椐。原贞观契,急中生智,便设法支开许姓的人,迅速提笔把契上“鸟角池”的“池”字打上圈子,再在旁边写上“溪”字。 接着,七都士绅集结人力于鸟角池准备动工,但沟头村也汇集澄海鸵江都壮丁前来阻止,双方差点打起来,终于形成僵局,告到澄海县。县令到现场查勘,问及情况,双方各执一词。查验红契,“溪”‘池”难分,显然经过涂改,官司历二年余不能决。 县令认为绅士之言不可信,后来便到争执地点暗访,招附近的牧童询问这个池的名称。牧童一致称为鸟角溪,没有人呼为鸟角池。县令于是作为依据,以溪当应疏浚判决。原来,潘原贞先布置乡人,经常用饼食诱饵牧童,要他们呼池为溪,从者给饼食,不从者以打骂要胁,日久成习,池便变溪。于是,七都之众顺利把溪疏通出海,以后纵有水患,也是三两天即排出。
三个府城硕输过一个庵埠傻
自古以来,潮州府属各地(今潮汕地区)的人都承认潮州府或(今潮州市湘桥区)的入最“硕”(成熟、老练之意);但却有一句‘三个府城硕输过一个庵埠傻”的俗语流传着,说明潮州府属下向一个大镇——庵埠的人是如何聪颖机灵、精明能干。该俗语源自这样一个小故事:
古时候,在一个下着小雨的夜里,一个庵埠人挑着重担来叩阿城的南门,请守城的人开门让他进城。三个守城的机警府城人主城门内回话说:“未到寅时,天还未亮,开什么城门?不行!睡到天亮才来叫门吧!”庵埠人急着要进城,便想了一个妙计,假装有三个人的声音,一个声音说:“天气寒冷,又下着雨,遍地湿漉鹿,叫我们要睡在哪里呢?”另一个声音说:“想想办法吧!你这怕那怕的,有一支扁担,就相让一下,让我们三人一同睡在扁担上面吧!”再一个声音附和着:“对,俺三人既可同穿一条裤子,怎么不可同睡一支扁担?”第一个声音又说:“也罢,将就暂屈一下就是了!”“好!好!”另两个声音先后应着。 “睡下”之后,“他们”又争执着:“你睡好一点么,不要乱挤拉,”“我不够睡哩!”“我险些跌落‘眠床’下呀!”“好,好,大家互相互让吧!”接着,就有人“鼾”出声来。 三个守城的府城人觉得很奇怪很新鲜,大家音静商量后同意开城门看“他们”如何睡法。城门刚开,那个庵埠人就挑着担子箭一般地闯进城里了。从此,便形成这句俗语。
十嘴九尻仓
俗语“十嘴九尻仓(屁股)”,旨在批评人们对某件事人多嘴杂、议论纷纭,莫衷一是、没有一个共同的主见。它源于澄海上窖村清末画家高振之为人家画鹌鹑的故事。
高振之不但擅长画鹌鹑,而且画其它花鸟虫鱼也很拿手。一次,他受聘于海阳县龙溪都(今潮安县庵埠镇),去为一大户人家新落成的大厦画照壁。照壁上部正中镶嵌了“紫气东来”四个大字,余作“地面”,要他画花鸟。主人家在场共有九位老中青男女,有人主张要画“三鸟”,有人主张要画喜鹊,有人主张要画燕子或麻雀、布谷、黄莺……高振之白等了半天也没有一结局,他只管灌着闷茶。
好不容易等到中午那家中最小的一个人放学回家,家人们才说由小孩决定要什么就画什么。那小孩说,我最喜欢鹌鹑,就画十只鹌鹑吧!这一来,高振之才动起了画笔。
至掌灯时分,十只鹌鹑及其背景(花园一角)画好了,鹌鹑只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主人们甚为满意。那小孩一只一只数着,刚好十只。但他有所发现,诧异大嚷:“怎么有十个嘴却只有九个尻仓?”原来,有一只鹌鹑的后半部被假山挡住了。小孩继续说:“真是十嘴九尻仓!”
从此,“十嘴九尻仓”就成为一句俗语传开了。
“大灯笼钩”戏“三府”
清朝时候,庵埠设有一个潮州通判署,俗称“三府”。有一任“三府”太爷喜欢讲究排场,三餐吃饭要请唢呐鼓手来奏乐,这事惹怒了一个外号叫“大灯笼钩”的人。
“大灯笼钩”专在“三府”太爷吃饭奏乐时,来一个上厕奏乐。头一次,他请几名吹鼓手,在“三府”旁边的厕所集中,吩咐等他上厕后就吹奏,然后由他付给工钱。
乐声把在睡梦中的“三府”太爷惊醒, 以为是府衙中的奏乐开始,催他吃饭,便立即起身吃饭。吃过早饭之后,府衙中的乐手才到来,太爷觉得奇怪,派人到外面一看,厕所边的乐手和“大灯笼钩”都离开了。
以后,“大灯笼钩”干脆在每天上厕时都雇乐手来替他奏乐。乐手们因为一来有钱可赚,二来也怕他,就只好听从。有一回,太爷派衙役把他抓去,问他为什么上厕奏乐?他说:“吃饭好奏乐,上厕为什么就不好奏乐,刑律有哪一条是禁止上厕奏乐的?”太爷只好把他斥责一番后,放他回去。 自此之后,就悄悄改掉了吃饭奏乐的规例。
凤科的传说
庵埠一带有句民谣:“一吓衰,遇着阿凤科”。又说:“一支竹槌倚倒十八间铺”。“衰”,潮语是倒霉之意,但却为什么和凤科这个名字联在一起? 凤科其人是谁呢? 这里有一段有趣的民间传说,说的大约是一百七十多年前的事。
凤科,姓陈,字其利,清嘉庆年间生于宏安横陇一个贫苦家庭。父母早丧,幼年时流落来庵埠,曾以沿门乞讨为生,夜间寻宫歇庙,露宿街头。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出于对他的厌弃还是出于对他的惧怕,或者是出于另一种难测的心理,市井上产生了和陈凤科衣食住行有关的恐惧症,这就是上面那句话:“一吓衰,遇着阿凤科”。据说有一次夜宿内关猪砧柜下,翌晨猪肉便无人购买,又一次夜宿摊场,隔天摊主输个精光。凡是凤科夜间所歇宿之地方,主人家莫不晦气,行铺则倒闭,生意则失败。凤科,一时成为人们唯恐避而不及的瘟神般的人物。
凤科到处碰壁,无处藏身,挨饥受寒,遭人白眼,迫得躲红头船辗转到了马来亚,过着鲁滨逊一样的流浪生活。在荒山野岭中,日无饱餐一顿,夜无安睡三更,沐雨栉风,艰苦奋斗,搭蓬寮,采猎物,经常跟野兽一起打交道,受尽原始生活的磨炼。
由于马来亚王征伐邻邦不下,被困于深山丛林之中,进退不得,欲罢不能。一个晚上,王梦见有一老人对他说:“王如要征服邻邦,非得陈凤科其人不能胜任”,王因出榜招贤。同时,凤科也梦见一老人对他说:“凤科,你走运了,还不快到王那里揭榜碰碰去!”。凤科醒后半信半疑。但想到反正碰碰运气,即带同老虎一起前往。王问以何策破敌? 凤科问王岂有大量金条? 若有,可打成万千小薄叶,装成若干袋交付。王照办理。凤科把金叶袋逐个交给军士,遂把金叶撒向指定密林丛荆上面。当地土著闻知,纷纷提刀带斧,争相砍伐夺取金叶。正因为群心群力一致,不久路障铲除,开出一条小道。于是老虎擎旗在前,凤科突袭敌后,敌大败,围遂解,胜利回师。
王论功行赏,出示三盘赏物:一是泥土,二是珠玉,三是双金鹅,由凤科自行选择其一。凤科取了“双鹅”,王大喜(因“泥土”暗示“领土”之意,不为所取),遂封他为“双鹅王”。同时,玳瑁珊瑚,金玉玛脑,珠光宝气,赏赐甚丰。另外特赠手杖刀一把,随处可向当地政府支取厚俸及物资供应,并以公主许配凤科。后王同意凤科要求,带公主荣归故国,事震潮汕。凤科为显示富贵,回击俗眼,于是在庵埠三门楼建造驸马府定居。
庵埠老爷大细目
“老爷”即神爷的俗称。俗语:庵埠老爷大细目“指对人对事不公正,偏心眼。 从前有两个乞丐,都是一条腿“大脚胴”,即患有“象皮腿”之病。他们四处求乞,夜宿宫庙。有一次,乞丐甲在庵埠的仙溪神庙里过夜,半夜时分,恍惚间见“老爷”走下来对他说:“弟子一只靴,剥去吊大厅。”天亮醒来,正要抬起病腿,忽觉病腿消肿,奇迹般地痊愈。他马上把喜讯前往告知乞丐乙。 乞丐乙见乞丐甲健步走来,本觉惊奇,一听真相,大为欢喜。晚上也来到那个神庙睡觉,希望“老爷”又显灵,不过这次神爷说的话却是:只靴吊在大厅中,弟子剥去凑成双。”乙惊醒后,觉得下肢沉重,一摸才知原来那条好腿也患了病。从此拖着两只浮肿的大脚胴到处行乞。逢人便骂“庵埠老爷大细目”。久则久之,就作为一句俗语在潮汕一带流传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