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绘画视频《二》

 阿华马 2013-05-08
山石画法
山石是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山水画里,它主要通过勾皴来表现。
    所谓皴,即山石因地壳运动或风化、雨水冲积而形成褶皱纹理。在绘画中常用不同的皴法来表现山石的结构、纹理、质感、起伏、凹凸等。前人在不断的观察实践交流中总结出了多种皴法,对后学者有极大的参考借鉴价值,当然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同时也要“我自用我法”,创造出新的技法来。
    皴法种类很多,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披麻皴:又分为长披麻、短披麻,一般中锋用笔为主,由参差松软的线条组成,多以表现疏松土质山石。有浓淡、干湿、粗细、长短、曲直、疏密的变化。披麻皴在山水画中运用为普遍,董源、巨然、黄公望等善用此法。(图 披麻皴)(图 38)
           
    解索皴:将披麻皴的线条加以屈曲、密集,如解开的绳索状,即为解索皴,多表现松软土坡。元代?王蒙善用此法。(图 39)
     
    荷叶皴:线条组成时,呈下垂荷叶筋脉状,用以表现坚硬的石质山峰。如元代?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中有用此法。(图 40)
   
    斧劈皴:用笔遒劲,笔痕硬朗,如刀砍斧劈状,常表现雄奇、坚硬、棱角分明的山石。斧劈皴经过发展又有大斧劈、小斧劈、钉头皴、马牙皴、刮铁皴等。北宋的李唐、南宋的夏珪多用此法。(图 41)
    
    折带皴:是披麻皴的发展,线条转折时方折向下,形如“折带”状,层层叠加,又称“叠糕皴”,多以侧锋用笔。多表现水边岩石。元代?倪瓒多用此法。(图 42)
   
    卷云皴:用笔屈曲,迂回环抱,呈卷云状,又称云头皴。北宋?郭熙创此法。(图 43)
    
    豆瓣皴:与雨点皴类似,用长短不等的短促线条作皴,多以中锋、间或侧锋用笔,落笔要重且爽快,宜用秃笔勾皴,皴点时宜错落有致。北宋?范宽创此法。(图44)
    
    米点皴:又称落茄皴,由北宋?米芾、米友仁父子所创,用饱含水墨的笔横点而成,一般用笔尖舔墨,使墨自然向笔肚渗透,这样画出的笔痕有浓淡变化,更能表现江南烟雾迷蒙的山水景色。(图 45)
     
    除了上述的皴法外,还有拖泥带水皴、骷髅皴、乱柴皴(图 46)、牛毛皴、乱麻皴等等。作画者要根据自然景物的特征选不同的皴法,也可以在同一幅画中采用两、三种类似皴法,但不可过多,以免画面杂乱。



画山石法   
    每块山石都有各自的形体结构,凹凸纹理,阴阳向背等,这都体现了石头的立体感。
    山水画里的山石立体感是从最基本的“石分三面”开始的。“石分三面”是一种概括的说法,“三面”中的每个面里又包含着多个三面。而这些面都是通过勾与皴来表现的。
勾是定大的轮廓与结构,皴是表现其质感与纹理。画时能边勾边皴为好,以免皴勾脱节。勾线用笔中锋、侧锋、逆锋灵活运用,“骨法用笔”,下笔要沉稳,运笔用力要平,转折时可稍做停顿,调整笔锋,再行笔。外轮廓线不可勾得过实,且要有线条的穿插,以表现面的转折。皴时,要笔笔分明,又要笔笔融合,先枯后润,每笔都有笔意,有起有收。皴是为结构服务的要根据结构来皴,不可随处乱皴。皴纹一般凹处多,凸处少,以分阴阳面。
    在勾皴完之后,为使山石更为浑厚华滋,须加染点,一般用淡墨染,用浓墨点。染有晕染、渲染、衬染、烘染等多种方法,可视画面需要而定。染时要笔墨浑然一体,可用羊毫或兼豪染,笔上水分可稍多,笔触不可太明显。点在画面中的用处很多,可作远树、山石、丛树以及树枝干上的苔点,杂草等,也可作提神,增添生气,统一画面之用。点时,用笔要干脆利落,有力度,如高空坠石。点要有大小、长短、浓淡干湿、聚散的变化。点要点得自然、恰当,否则无异画蛇添足。
    画山石,要注意山石有主次之分,大小参差相间有节奏感,山石气脉贯通,有起伏变化,以及远近的透视变化。(图47)
  
  
  
  
远山较为概括,宜用染不用皴,只须要淡墨勾大轮廓,再用墨色晕染便可,用笔简括,墨色浓淡相间,以丰富山的层次感,在浅绛山水画里,也有用墨调花青或赭石等色,采用没骨法作远山的。
浅滩、沙滩,一般用横笔写画即可,也可用皴擦。湿润的浅滩或沙滩用水分较多的略浓的水墨画;干涸的浅滩或沙滩则用干而淡的墨色画。

山石画法

山石画法
山石是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山水画里,它主要通过勾皴来表现。
    所谓皴,即山石因地壳运动或风化、雨水冲积而形成褶皱纹理。在绘画中常用不同的皴法来表现山石的结构、纹理、质感、起伏、凹凸等。前人在不断的观察实践交流中总结出了多种皴法,对后学者有极大的参考借鉴价值,当然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同时也要“我自用我法”,创造出新的技法来。
    皴法种类很多,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披麻皴:又分为长披麻、短披麻,一般中锋用笔为主,由参差松软的线条组成,多以表现疏松土质山石。有浓淡、干湿、粗细、长短、曲直、疏密的变化。披麻皴在山水画中运用为普遍,董源、巨然、黄公望等善用此法。(图 披麻皴)(图 38)
           
    解索皴:将披麻皴的线条加以屈曲、密集,如解开的绳索状,即为解索皴,多表现松软土坡。元代?王蒙善用此法。(图 39)
     
    荷叶皴:线条组成时,呈下垂荷叶筋脉状,用以表现坚硬的石质山峰。如元代?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中有用此法。(图 40)
   
    斧劈皴:用笔遒劲,笔痕硬朗,如刀砍斧劈状,常表现雄奇、坚硬、棱角分明的山石。斧劈皴经过发展又有大斧劈、小斧劈、钉头皴、马牙皴、刮铁皴等。北宋的李唐、南宋的夏珪多用此法。(图 41)
    
    折带皴:是披麻皴的发展,线条转折时方折向下,形如“折带”状,层层叠加,又称“叠糕皴”,多以侧锋用笔。多表现水边岩石。元代?倪瓒多用此法。(图 42)
   
    卷云皴:用笔屈曲,迂回环抱,呈卷云状,又称云头皴。北宋?郭熙创此法。(图 43)
    
    豆瓣皴:与雨点皴类似,用长短不等的短促线条作皴,多以中锋、间或侧锋用笔,落笔要重且爽快,宜用秃笔勾皴,皴点时宜错落有致。北宋?范宽创此法。(图44)
    
    米点皴:又称落茄皴,由北宋?米芾、米友仁父子所创,用饱含水墨的笔横点而成,一般用笔尖舔墨,使墨自然向笔肚渗透,这样画出的笔痕有浓淡变化,更能表现江南烟雾迷蒙的山水景色。(图 45)
     
    除了上述的皴法外,还有拖泥带水皴、骷髅皴、乱柴皴(图 46)、牛毛皴、乱麻皴等等。作画者要根据自然景物的特征选不同的皴法,也可以在同一幅画中采用两、三种类似皴法,但不可过多,以免画面杂乱。



画山石法   
    每块山石都有各自的形体结构,凹凸纹理,阴阳向背等,这都体现了石头的立体感。
    山水画里的山石立体感是从最基本的“石分三面”开始的。“石分三面”是一种概括的说法,“三面”中的每个面里又包含着多个三面。而这些面都是通过勾与皴来表现的。
勾是定大的轮廓与结构,皴是表现其质感与纹理。画时能边勾边皴为好,以免皴勾脱节。勾线用笔中锋、侧锋、逆锋灵活运用,“骨法用笔”,下笔要沉稳,运笔用力要平,转折时可稍做停顿,调整笔锋,再行笔。外轮廓线不可勾得过实,且要有线条的穿插,以表现面的转折。皴时,要笔笔分明,又要笔笔融合,先枯后润,每笔都有笔意,有起有收。皴是为结构服务的要根据结构来皴,不可随处乱皴。皴纹一般凹处多,凸处少,以分阴阳面。
    在勾皴完之后,为使山石更为浑厚华滋,须加染点,一般用淡墨染,用浓墨点。染有晕染、渲染、衬染、烘染等多种方法,可视画面需要而定。染时要笔墨浑然一体,可用羊毫或兼豪染,笔上水分可稍多,笔触不可太明显。点在画面中的用处很多,可作远树、山石、丛树以及树枝干上的苔点,杂草等,也可作提神,增添生气,统一画面之用。点时,用笔要干脆利落,有力度,如高空坠石。点要有大小、长短、浓淡干湿、聚散的变化。点要点得自然、恰当,否则无异画蛇添足。
    画山石,要注意山石有主次之分,大小参差相间有节奏感,山石气脉贯通,有起伏变化,以及远近的透视变化。(图47)
  
  
  
  
远山较为概括,宜用染不用皴,只须要淡墨勾大轮廓,再用墨色晕染便可,用笔简括,墨色浓淡相间,以丰富山的层次感,在浅绛山水画里,也有用墨调花青或赭石等色,采用没骨法作远山的。
浅滩、沙滩,一般用横笔写画即可,也可用皴擦。湿润的浅滩或沙滩用水分较多的略浓的水墨画;干涸的浅滩或沙滩则用干而淡的墨色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