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猪跛行性疾病的防控措施

 LM0318 2013-05-08

临床实践中,经常见到一些表现四肢关节肿大、跛行、颤抖、共济失调、难以站立,有时后肢瘫痪,卧地不起等一类跛行性猪病。这些病包括猪丹毒、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病、乙型脑炎、口蹄疫以及肢蹄病等。为方便养殖户辨别诊断并迅速正确处置,现将这类疾病作一综述。


传染性副猪嗜血杆菌病

    本病的病原是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以浆液性、纤维蛋白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以及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

    1、临床症状:初次发生本病的猪场,发病迅速,接触病原后几天内就发病,出现体温高,反应迟钝,运动时或迫起时发出尖叫(疼痛),某些猪由于发生脑膜炎而表现肌肉震颤、麻痹、惊厥。病猪四肢关节肿大,跛行,颤抖、共济失调,可视粘膜发绀,侧卧死亡。当病菌经过皮肤的创伤侵入或随血液侵及皮肤时,则可引起局部皮肤发炎或坏死,累及耳壳时,可导致耳壳坏死。

死于本病的猪,其特征性病变主要在单个或多个浆膜面,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脑膜和关节滑膜。出现浆液性、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发生关节炎时,关节周围组织发炎、水肿,关节囊肿大,滑液增多、浑浊,内含呈黄绿色的纤维素性化脓性渗出物。发生纤维素性化脓性脑膜炎时,见蛛网膜腔内积蓄有纤维素性化脓性渗出物。其他眼观病变表现为肺、肝、脾、肾充血与局灶性出血和淋巴结肿胀等。腹膜与腹腔各脏器之间发生粘连,关节腔滑液增多,内含纤维蛋白絮状物和伴发关节软骨损伤(可见软骨表面变粗糙)。

    2、防治措施:猪只一旦出现严重感染,治愈的可能性很小,药物治疗的意义不大。大多数副猪嗜血杆菌对氟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以及头孢菌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和增效磺胺类药物敏感,但对红霉素、氨基糖甙类、壮观霉素和洁霉素有抵抗力。

    本病极易误诊,预防至关重要。由于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因此改善饲养管理可降低本病的发病率。要减少仔猪的流动,提倡自繁自养;专门饲养贩运仔猪的商品猪场,尽量从本地区购进仔猪(因本病血清型具有明显的地方特性);保持猪舍清洁卫生,通风良好,防寒防暑,尽量减少其它呼吸道病原的入侵,杜绝不同生产期的猪混养于一栏,提高猪的抗病力。

    使用商品疫苗或自家疫苗可以控制本病的感染。母猪接种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仔猪的早期感染。初产母猪产前40天首免,产前20天二免;经产母猪产前30天免疫一次即可。受本病威胁的猪场,仔猪也要进行免疫,首免10日龄,15天后加强免疫一次。自家灭活苗的保护可能更有针对性,但也会免疫失败,主要是因为分离到的副猪嗜血杆菌不是真正的致病菌或不是主要的致病血清型。


猪的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急性以出血性败血症和脑膜炎为主,慢性以关节炎、化脓性淋巴结炎症为主;各年龄猪均易感,但以30~50公斤体重的架子猪多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秋季多发,常呈地方流行性。

    1、临床症状:可分为败血型、脑膜炎型、关节炎型、化脓性淋巴结炎型。

    败血型体温41.5~42以上,高热不退,精神萎顿,呼吸困难,病后期耳尖、四肢下端、腹下出现紫红斑,如不及时治疗,可在1~3天内死亡。急性死亡可从天然孔流出凝固不良的暗红色血液。脑膜炎型多见于乳猪或断奶猪,以转圈等神经症状为主。关节炎型表现关节肿胀、化脓、跛形症状。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在咽、耳下、颈部、臀部及背部出现突出皮肤表面的急性脓肿灶。

剖检,突出表现为化脓性关节炎、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病变和浆膜炎,天然孔流出血液或带红色泡沫,颈、腹、四肢下部皮肤有紫斑或出血块;全身淋巴结出血,粘膜与浆膜有片状或小点出血,脑血管充血或出血;关节囊滑膜面充血、粗糙,滑液混浊,并混有黄白色乳酪样块状物,关节周围皮下黄色胶样水肿。

    2、防治措施:及时隔离病猪,对病猪、可疑病猪进行治疗。对链球菌敏感的药物有很多:头孢噻呋、头孢拉定、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但由于链球菌极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治疗时剂量要足,疗程要完整,可考虑轮换用药和联合用药。


猪丹毒

    本病是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特征是: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发高热;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决;慢性型表现纤维素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是威胁养猪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不同年龄猪均有易感性,但以3个月以上的生长猪发病率最高,3个月以下和3年以上的猪很少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夏季发生较多,冬、春只有散发。猪丹毒经常在一定的地方发生,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

    1、临床症状:急性型(败血症型)见于流行初期。个别病例可能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大多数病例有明显症状。体温突然升至42以上,寒战,减食,或有呕吐,常躺卧地上,不愿走动,一旦唤起,仍有意想不到的活动力,行走时步态僵硬或跛行,似有疼痛。站立时背腰拱起。结膜充血,眼睛清亮有神,很少有分泌物。大便干硬,有的后期发生腹泻。发病1~2日后,皮肤上出现红斑,其大小和形状不一,以耳、颈、背、腿外侧较多见,开始指压时退色,指去复原。病程2~4日,病死率80%~90%。哺乳仔猪和刚断奶小猪发生猪丹毒时,往往有神经症状,抽搐。病程不超过1天。

    亚急性型(疹块型)通常取良性经过。败血症症状轻微,其特征是在皮肤上出现疹块。病初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不愿走动,体温升高。1~2天后,在胸、腹、背、肩及四肢外侧出现大小不等的疹块,先呈淡红,后变为紫红,以至黑紫色,形状为方形、菱形或圆形,坚实,稍凸起,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以后中央坏死,形成痂皮。经1~2周恢复。

  慢性型一般由前两型转来。常见的有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疣状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3种。皮肤坏死一般单独发生,而浆液性纤维纱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往往在一头病猪身上同时存在。病猪食欲无明显变化,体温正常,但逐渐消瘦,全身衰弱,生长发育不良。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常发生于腕关节和跗关节,呈多发性。受害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步态强拘,甚至发生跛行。疣状心内膜炎表现呼吸困难,心跳增数,听诊有心内杂音。强迫快速行走时,可突然倒地死亡。皮肤坏死常发生于背、肩、耳及尾部。局部皮肤变黑,干硬如皮革样,逐渐与新生组织分离,最后脱落,遗留一片无毛而色淡的瘢痕。

    2、防治措施:

    (1)平时要进行疫苗接种。目前市售产品有猪丹毒活疫苗及猪丹毒、猪瘟和猪肺疫三联苗两种,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和检疫,强化隔离消毒措施,发现本病应立即隔离治疗,注意环境和粪便的消毒。对于病猪的尸体应作烧毁或其他无害化处理,杜绝散播。

  (2)发生疫情时,对病猪可首次使用大剂量青霉素耳静脉注射,同时肌肉注射常规剂量的水剂或油剂青霉素,如有好转再用常规剂量肌肉注射,不能停药太早,否则容易复发或转慢性。对同一群猪,用青霉素常规剂量肌肉注射,每天两次,连续3~4天。对病死猪要深埋或烧毁。

    此外,其他抗生素或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均有效。用抗猪丹毒高免血清,皮下或静脉注射,有紧急预防和治疗效果。


猪乙型脑炎

    本病以流产、死胎和睾丸炎为特征。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虫叮咬。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7~9月份蚊虫孳生繁殖和猖狂活动季节。南方地区可长年发生。


1
、临床症状:感染乙脑病毒的病猪体温升高至40~41,呈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减少,饮水增加。眼结膜潮红,有的出现视力障碍。病猪后肢呈轻度麻痹,步行踉跄,关节肿大,最后后肢麻痹,倒地不起而死亡。

  妊娠母猪患病时,常突然发生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期,流产时乳房胀大,流出乳汁,常见胎衣停滞,自阴道流出红褐色或灰褐色黏液。流产胎儿有的已呈木乃伊化,有的死亡不久全身水肿。有的仔猪生后几天内发生痉挛症状而死亡。有的仔猪生长发育良好。

  公猪发病后表现为睾丸炎,高热后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阴囊发热,指压睾丸有痛感。数日后睾丸肿胀消退,或恢复或逐渐萎缩变硬。

    2、防制措施:控制乙脑的主要技术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及传播媒介。做好灭蚊、防蚊工作,切断传播途径,减少疫病发生。在乙脑流行季节前1~2个月对猪群接种乙脑弱毒疫苗进行预防。

    发病后立即隔离治疗,做好护理工作,可减少死亡,促进康复。可用5%的葡萄糖200~500毫升、维生素C10毫升静脉注射。为防止继发感染,可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如20%磺胺嘧啶钠5~10毫升静脉注射。兴奋不安者用安定0.1~0.3毫克/公斤体重/次肌肉注射,必要时静脉缓注,每天用量不超过10 毫克。出现神经症状者为脑水肿或脑疝,对此应立即采用脱水剂治疗,一般可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静脉注射,10~20毫克/公斤体重/次,15~30分钟推完,6小时后再注射一次或用异戊巴比妥钠(阿米妥钠),2~5毫克/次,稀释后静脉缓注(1毫升/分钟)至惊厥缓解。高热不退者及时降温退热,可用消炎痛肌肉注射,12.5~25毫克//次,每4~6小时一次。物理降温可用30%酒精擦洗腹股沟、腋下、颈部,也可采用在圈舍内放置冰块、电扇吹等办法降温。


猪口蹄疫

    1、临床症状:猪口蹄疫潜伏期2~8天,病初发热,厌食,体温升高到40~41,以口腔、蹄、鼻、母猪乳房皮肤出现水泡为主要特征,病死子猪心包膜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坏死、柔软、煮熟样,熟称“虎斑心”,急性胃肠炎。怀孕猪流产;哺乳猪感染常整窝死亡;成年猪一般良性经过。

口蹄疫常年都可发生,以秋末时节、冬日低温阴雨、开春天气转暖多发。

    2、防制措施:口蹄疫属于病毒性疾病,其防治主要依赖于疫苗免疫接种、适时安全合理的药物预防、生物安全实施三者紧密结合方可控制。

  疫苗免疫接种在亚洲地区主要流行的口蹄疫以血清型AOC和亚洲1型为主,在我国的相关报道中,猪易感的以O型为主。因此主要选择质量好的同型的灭活疫苗(多肽苗)。口蹄疫不是终身免疫病,需要常年免疫。目前通过实践证明,在我国较为有效的免疫程序为:以种猪场,子猪45日龄猪进行首免,间隔1个半月进行二免,间隔4个月后进行三免,以后每4个月免疫一次;商品猪场可以每年9月末10月初开始进行全场首免,11月二免,次年2月进行三免;母猪一年进行3~4次全场免疫,可以选择在10月、1 月、2月,5~6月份进行。免疫后10天才产生保护力,理想保护期一般为5~7个月,建议在每年11~12月期间对全群做一次抗体检测以确定免疫效果。

    应用合理的预防保健药物猪只接种口蹄疫疫苗常发生较大应激,影响疫苗效果和猪只生长发育,甚至诱发其他病症,此外接种口蹄疫疫苗有较长的免疫空白期。因此须较好地抗疫苗应激,增强免疫效果,建议免疫前后3~4天用恒丰强抗病毒1号粉(纯中药提取物)拌料,猪用维多利饮水,可增强疫苗免疫效果,缩短免疫空白期,减少免疫期间感染各种疾病的危险。此外流行季节建议抗病毒1号粉(每吨1000)和水溶性阿莫西林(每吨300)拌料,猪用维多利(每吨500毫升),兑水或喷料,每月连用7天,此方案中西医药全面结合,兼顾发挥了医药整体和针对性,对控制口蹄疫等烈性传染病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生物安全措施搞好猪舍内外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对进出人员、买卖猪只、运料及拖粪的车辆进行严格的消毒,口蹄疫流行季节2~3天全面消毒一次,尤其空气消毒对防控口蹄疫非常重要。因口蹄疫病毒对酸、碱、阳光、紫外线敏感,但酚类、酒精、氯仿及一些去污剂作用不大,因此须正确选用消毒剂,猪舍外场地日常消毒、排水沟选用2%烧碱或30%草木灰;全面消毒时猪舍内带猪用0.2%过氧乙酸喷雾,空栏时用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


肢蹄病

    猪肢蹄病是指猪四肢和四蹄疾病的总称,又称跛行病,是以姿势、步态和站立不正常、支持身体困难为特征的一种普通病,该病成为现代集约化养猪场淘汰种猪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包括风湿性关节炎、挫伤、蹄裂等。

    1、发病原因:(1)营养因素。猪日粮能量缺乏或过高,高蛋白质日粮结构,都会引发肢蹄病的发生;后备公猪的钙、磷比例分别不应低于0.9%0.7%,否则就可能发生肢蹄病。而日粮中锰过量,会损伤猪的胃肠功能,生长发育受阻,易引起钙磷利用率降低,导致“佝偻病”、“软骨症”。锌的缺乏,8~12周龄猪易患“皮肤不全角化症”。另外,饲料中砷和硒的含量超标,猪会出现慢性中毒,也会引起蹄部的病变。维生素D、生物素缺乏,可造成母猪生物素缺乏症,而出现后腿痉挛,蹄开裂,病蹄不能着地等。有些猪场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像硅酸盐类,可导致矿物质、维生素大量流失,因此引起蹄裂,严重的导致感染。

2)管理因素。规模化养殖猪场,为了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采用限位栏、高床饲养,由于猪运动受到限制,致使肢蹄病发生增多。

    在种猪的日常管理、转栏并栏及种猪出售时的驱赶中,由于饲养管理人员的粗暴、猪打架、途经粗劣路面、跨越沟壑等原因,造成肢蹄外伤,并继发感染葡萄球菌、链球菌、化脓杆菌,引起跛行或者不敢站立。水泥地面饲养的猪,蹄质增生显著高于漏缝地板的猪。

    另外,消毒过的栏舍清洗不够,加上未完全干燥就转入了母猪,地面残留的消毒液容易腐蚀蹄壳,天长日久,蹄部损伤就越来越大。


2
、治疗措施:对已经发生肢蹄病的猪,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有根据发病原因,标本兼治。

    1)风湿性关节炎。临床上最常用治疗风湿的药物是水杨酸制剂和激素类,它可使病变部位迅速消除肿胀,减轻疼痛,使体温下降等。常应用的制剂有:复方水杨酸钠注射液10~20毫升,耳静脉注射;复方安乃近注射液5~10毫升,肌注;2.5%醋酸可的松注射液5~10毫升,加普鲁卡因5~10毫升,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注射液2~4毫升进行关节腔注射,也可取得一定疗效。

    2)挫伤。是肢蹄受到打击、斗咬、冲撞、跌倒等钝性挫伤,局部皮肤无伤口。轻度的,病初肿胀不明显,以后肿胀坚实明显,体温升高,有时疼痛跛行,严重的受伤部位迅速肿胀,疼痛剧烈。当发生组织炎和坏死时,感觉消失,运动障碍。治疗方法:将患部剪毛后消毒,用生理盐水冲洗患部,再用鱼石脂软膏涂于患部或涂布龙胆紫。

    (3)蹄裂。是指生猪蹄壳开裂,或裂缝有轻微出血,蹄尖着地,疼痛跋行,不愿走动,其他症状轻微,但生长受阻,繁殖能力下降。治疗方法:可用0.1%的硫酸锌涂抹,并每日1~2次在蹄壳涂抹鱼肝油或鱼石脂,可滋润蹄部,并促进愈合。若有炎症可先清除病蹄中的化脓组织或异物,然后进行局部消毒,用青霉素按猪体重5万单位/千克,链霉素50毫克,混合用氯化钠注射液20毫升溶解后,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注3天。

    3、预防措施:种猪不要忽视对四肢的选育,选择四肢强壮,高矮、粗细适中,站立姿势良好,无肢蹄病的公母猪作种用。要加强种猪的运动,多晒太阳,增强种猪的四肢支撑能力,可以降低该病的发生率;同时要保证日粮中氨基酸平衡、富含维生素及矿物元素,适当的钙、磷比例;注意添加锌、硒制剂,并注意逐级预混,保证混合均匀,应严格控制砷制剂的添加。

    搞好猪场设计与建设。仔细检查母猪舍地面及周边设施,尤其是新场地,保证坡度在3~5度,用砖或机械将过于粗糙的地面及设施磨平,舍内铺垫干草可护肢蹄。

    加强猪舍的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干燥。采用其他降温措施,减少冲栏次数;在使用集中制冷时,冷气出口处不宜再安放猪;认真计划栏舍周转,在栏舍用强酸、强碱、强氧化性消毒剂消毒后,应仔细清洗干净,待干燥后转入新猪。

    要勤观察,精心护理。经常检查猪的蹄壳,特别是秋冬季节天气转冷时,尤其是高龄母猪,发现过于干燥应隔3~5天涂抹一次凡士林、鱼石脂或植物油,以保护蹄壳,防止干裂并有消炎的作用。


276400
山东省沂水县职教中心动物医院  李连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