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孩子第一逆反期
2013-05-09 | 阅:  转:  |  分享 
  
孩子第一逆反期3岁之后,常会出现这样的行为:突然间变得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经常无端的大发脾气,故意对抗和拒绝大人的要求;对成人的要求充耳不闻,我行我素;有时自己犯错或行为不当,却责怪他人,这使得家长束手无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大多数孩子都会经历两次典型的逆反心理阶段,3岁至5岁期间称为“第一逆反期”,12岁至20岁期间称为“第二逆反期”。

一、什么是孩子的第一逆反期

第一逆反期一般发生在3~5岁孩子的身上。这个阶段的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判断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活动的范围增大了,很多事情愿意自己做。随着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他们开始明白自己可以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了自己的主张,所以对于父母的要求常做出一些故意的反抗行为。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发展阶段。

第一反抗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迅速成长的表现,在这之前,孩子基本上没有自我意识,他们总是把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混为一体。随着语言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多,自我意识也就逐步出现了。他们学会了用“我”、“我的”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方式行动,不愿意让别人来干涉他们的事,表现为执拗、任性。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奇怪表现,不必着急,也无需生气,因为这是孩子长大的信号。

二、孩子第一逆反期逆反行为的类型

有些父母和老师对孩子进入第一逆反期的变化不能理解,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因而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孩子在此时的行为表现,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这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将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导致他们人格偏异。

第一逆反期的行为表现类型:逆反行为具体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以将它分为三类:

一是对家长意见持否定态度。这种表现类型的孩子,常常对家长的意见不予采纳,表现出强烈的不服从。在家长问他:“去吃饭好不好”或“睡觉好不好”时,往往会摇头或是说“不好”。如果对他说“别乱动,太危险”、“别到处摸,太脏”、“慢点跑,容易摔倒”孩子们听到大人的这些指令式的语言并不积极改正原有的行为,反而表现的比之前更为强烈。

二是表现固执,意欲支配他人。这类逆反和上面所提的又有所不同,孩子不仅固执而且还支配别人的行为。要是他决定做一件事,就会坚持自己来做,不要别人来帮忙,明明还不会扣纽扣,要是他决定自己扣的话,就会毫不犹豫拒绝一切帮忙,不管你现在是否赶着出门。如果他要妈妈讲故事,那妈妈就是唯一人选,其他人决不能代替;

三是事情喜欢按照老习惯去做。这种逆反行为的特点是刻守成规,孩子的物品如果长期固定的放置在某一位置,要求孩子去改变,非常困难。如果心爱的玩具一向放在床头的左边,他就绝不会把它放在右边,而且也不会允许其他人它放在右边。

三、行为原因分析

虽然第一逆反期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阶段,但还有一些原因,也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

1、父母过高的要求和期望

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如果孩子很难达到,或是尝试很多次他也完成不了,当父母要求孩子再次去尝试的时候,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拒绝接受父母的要求,或是发脾气。

许多的父母为了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硬让他们去做他们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因为忽视了孩子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往往结果适得其反,并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2、孩子希望引起父母的注意

这类情况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父母忽略了孩子,孩子希望通过自己对父母的“唱反调”,引起父母的注意和关心。在幼儿园里,有的小朋友会表现出一些较为反常的行为(情绪、行为),其实他们是很想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

3、父母阻止了孩子的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工作,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如果父母总是因为害怕孩子受伤,或是弄脏衣服,而去阻止孩子玩这玩那,那孩子肯定会不高兴。

4、不正确的教育方式

家长在教养中过分宠爱。家长宠爱孩子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还小,表现出反抗行为和固执意见对将来不会产生妨碍,无须对这些事情及时处理。有些家长虽然知道该对孩子的行为加以一定限制,但在具体的行动中,仍会给予一定的妥协,这样非但改不掉逆反行为,反而会进一步强化逆反行为的产生。原因这二由于孩子身体素质相对较弱,容易生病,家长由于不忍心而表现得过分依顺,从而导致逆反行为的发生。

再就是粗暴、打骂,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并不会产生效果,反而会刺激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不爱他了,不要他了。他开始不听父母话,故意和父母对着干。从表面上看,家长的严格管教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实际上孩子仍不能心服口服,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一些个性强的孩子反而表现出更强烈的反抗,即使屈服了,也会将愤怒宣泄在其他方面,如破坏东西,打同伴等行为,影响他对自己行为的分辨及适应集体生活等能力的发展。

5、祖辈与父母在家庭教育方式上的不一致

现今家庭更多地出现了“四.二一”模式。父母因为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抽不出更多时间来照顾孩子,这样大部分孩子即变成由祖辈抚养。由于隔代的原因,老人过分的溺爱、护短,造成了与父母教育方式上的不一致。一些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老人会在一旁为孩子开脱。这样更可能给孩子造成困惑或习惯于寻找“保护伞”,使逆反行为得到延续和强化,造成今后难以适应社会。

6、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世界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是充满神奇的。但许多大人们不理解孩子们的好奇、探索心理,认为这个是在瞎闹,有的还打骂孩子,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满情绪。

聪明的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7、反复唠叨,喋喋不休

有些家长唯恐孩子不听他们的话,就会反反复复、唠唠叨叨的说个不停。试想让孩子们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能不产生逆反心理吗?即使孩子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也不乐意听了。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四、第一逆反期的行为对策

无论孩子是因为想长大而“逆反”,还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引起孩子的对抗,只要父母能耐心地了解其中的原因,孩子的笑脸很快就会回来。作为家长,这也是一个学习和摸索的过程,通过家园互动和与老师的交流,我们也在成长与进步,迅速解决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在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成长也是我们家长的成长,甚至是孩子在帮助家长成长。

对策之一是家长要尊重孩子,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逆反行为。

其实家长应该更多地理解、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以势压服。

孩子萌生了自我意识,独立性就开始增长了,他们不断地观察和模仿,什么事都想自己做,如他们要自己穿衣、吃饭等。孩子出现逆反行为,是他在确定自己独立性的一种方式。因此,出现反抗行为,不是孩子故意和大人过不去,而是表示他正在走向独立。家长们要注意的是:不要一味的看到孩子逆反行为所带来的麻烦,而应把眼光放远一些,明确意识到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虽然此时孩子能力有限,但家长可以利用孩子这一特点,因势利导给孩子一定的尝试机会,培养他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家长千万不可嫌孩子做得慢或做不好而埋怨孩子或从中阻拦,包办代替,这样会伤害孩子正在萌生的独立性和自尊心。

对策之二是不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要求。

对孩子的任何要求百依百顺,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特别是现今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或祖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有时即使想要限制,但一遇到孩子抵触又会放弃,造成孩子有机会形成逆反行为,使他们很难和其他小朋友相处,也无法适应集体生活。家长要注意从孩子实际需要出发,认真考虑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后再决定是否答应他的要求。切忌一味地姑息和迁就孩子,而一旦拒绝孩子的要求就不能松口,因为这是为了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所做出的努力。

对策之三是家庭成员要统一教育方式,口径一致。

在一个家庭里,每个成人对孩子的情感是不一致的,教育方法也会有差异。如父母在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要护短,或父母自己的情绪忽冷忽热,高兴起来对孩子亲热非凡,不高兴时把孩子痛骂一顿。孩子年龄小,不知道接受哪个要求才对,这样做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还会给他们不合理的愿望、需要和坏习惯制造“防空洞”。因此,教育孩子,家庭中的成员需要有一致的态度和方法,即使是言行和表情也要保持一致。如果家庭成员对教育孩子的方式不统一,也切忌在孩子面前表露,否则会使孩子感到迷惑,无所适从。现在“四.二一”模式较多的情况下,如果父母和祖辈间的教育观念确实无法统一,不妨试着分开住一段时间。

对策之四是管理方法尽量科学化:

(1)尽量避免让孩子产生逆反行为。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这一阶段爱和大人意见不一致时,应尽量避免让他产生逆反行为。如果家长明知孩子会答复“不”就干脆不用征求意见或商量的口吻向孩子提要求,如问孩子“好不好”等问题,而是直截了当的提出指示。除此以外,家长也要注意不要过多的提醒,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想起去做这件事,如“不许去厨房”对孩子会起到提示作用,刺激孩子产生逆反行为。

(2)避免用粗暴手段限制孩子。孩子一旦对父母的意见持否定态度,家长就会责骂或恐吓。表面看效果很好,实际上却容易造成孩子两面性或行为更逆反。

因此,当孩子发生逆反、发脾气时,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和他一起“火拼”,等孩子安静下来后,再和他沟通,了解他发脾气的原因。当孩子对父母的要求表示拒绝时,爸爸妈妈可以尝试用选择的方式。让孩子在两种要求中做选择,这样自主选择的方式孩子会更容易接受。或者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伺机用他感兴趣的事物把他引开;再者家长可利用表情和肢体语言等方式,他们往往比语言更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如孩子要自己拿碗时,家长一要拿过碗,朝他摆摆手,二要把脸往下沉眼严肃地朝他看,使孩子知道家长的态度,最后,当多种方式无效时,还可尝试一下冷处理,不理孩子,让他觉得逆反并不能达到目的,而不得不自动放弃。

五、逆反期给孩子发展带来的正效应

许多父母都觉得儿童的逆反心理对其身心健康不利,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但也有很多正效应。

1、逆反心理包含着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

逆反心理包含诸如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创新性人才是当今社会的所需,这类人具有极强的创造性思维,眼界开拓、积极进取。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2、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一些不良品质的形成

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烦闷、压抑、不满意的时候,敢于发作,能使不愉快的心情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压抑的心理,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这样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因此,父母应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善加利用。

我们要正确看待孩子的第一逆反期,学会理解他们,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与途径加以引导,同时也要善于挖掘它蕴含的积极方面,及时的支持与鼓励。让我们共同努力帮助孩子顺利度过第一逆反期。





















献花(0)
+1
(本文系吉临荣工作...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