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時憲書

 率我真 2013-05-09

                                 清代時憲書

      清建都北京後,知道新法曆的优點,就命湯若望等人襲用新法曆的成數,改名為時憲曆,從順治二年(1645)頒行,後因避高宗弘曆諱,改稱「時憲書」。「時憲」這二個字,是睿親王所言:「宜名時憲,以稱朝廷憲天乂民至意。」

 

      清欽天監每年頒發時憲書一冊,而在年前有定期呈次年曆樣,並於十一月初一日頒曆於百官。其進呈御用者,有上位曆、七政曆、月令曆。又上吉日十二紙,每月粘一紙於宮門。御賜諸王有中曆,各布政司則皆禮部所頒欽天監印造曆,遍及民間。無欽天監印者,為偽造,律處斬。

 

      時憲書在清代民間流傳很廣,在《紅樓夢》第六十二回有:「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舊詩、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還要一句《時憲書》上有的話,共總成一句話。」比起其它朝代,清代還算是比較近的,從順治到宣統,總共二百七十餘年,國內所存,除了乾隆朝不全外,其餘的朝代都是全的。而乾隆朝六十年,僅缺十九個年份。有意思的是,康熙朝除了欽天監刻本外,還有不少朱墨抄本,當然,那是內府有關人員奉命所為。到了雍正朝,欽天監偶然會用朱墨套印,而演變成了朱墨套印本。而嘉慶朝開始,欽天監有時會印二種版本,一是套印本,一是刻本。光緒朝的時憲書上有時會鈐有欽天監頒行印,文曰「欽天監欽遵御製數理精蘊印造時憲書頒行天下。」

 

      即使是清代的時憲書,今天也不易見到了,像北京天文館這樣的專業單位才藏有數十本清代時憲書。而民國間大藏書家傅增湘,他積幾十年的辛苦,也只見到《大明萬曆七年歲次己卯大統曆》及《大清順治三年歲次丙戌時憲書》、《大清乾隆六十三年歲次戊午時憲書》、《大清祺祥元年歲次壬戌時憲書》四種。傅跋《乾隆六十三年時憲書》云:棉紙巨冊,紅綾面,漢字題「大清乾隆六十三年歲次戊午時憲書」,首為都城節氣時刻,次年神方位圖、次各省太陽出入時刻表、蒙古、回部、金川上司皆列後。次各省節氣時刻表、次日曆、次紀年,末葉列欽天監官銜名。按《會典事例》載:乾隆六十年皇太子奏進乾隆六十一年《時憲書》,備內廷頒賞之用。並言現在頒朔以嘉慶紀年,而宮廷之內若亦一體循用新曆,於心實有所未安云云。旋「奉旨俯從所請,用備頒發內廷皇太子孫曾元輩,並親王大臣等。其各省、外藩仍用嘉慶元年,以符定制。嗣後二年、三年皆屆期恭進。同時並進繙譯清、漢字各一本,刷印清、蒙字各一本,清、漢字《七政時憲書》各一本。外備賞漢字《時憲書》百本,用紅綾面,無套。」以此證之,歲在戊午,實為嘉慶三年,而此冊仍用乾隆紀元,可斷為當時賞賜大臣百本之一也。

 

      祺祥元年的時憲書,如今傳世也僅有六冊而已,其中有二冊為套印本,藏北京天文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另四冊為刻本,藏北京國家圖書館(三冊)、上海圖書館。

 

      台灣地區的「國家圖書館」藏的清代曆書很多,而且有的朝代多是全的。如嘉慶元年至二十五年、道光元年至三十年、咸豐元年至十一年、同治元年至十三年、光緒元年至三十四年、宣統元年至三年。這是很不容易的,這比國內的任何一個圖書館所藏都要完整。

 

      海外收藏的曆書也不多,筆者僅知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有清代時憲曆多冊,其中乾隆朝的有四十三年、四十七年、四十九年、五十二年、五十五年、五十八年,共六冊。其中四十九年一冊,可補國內各圖書館之缺。而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明代大統曆四冊,分別為正德六年、嘉靖三年、嘉靖十二年、萬曆四十五年。

 

      文中開頭說到的朝鮮曆書,據記載,明清兩代,朝鮮所用之曆書都是從北京朝廷內領回的,每年朝廷頒發一百零一冊曆書給朝鮮,朝鮮國王用的是大皇曆,政府机構用小皇曆一百本。清順治五年,朝廷指令朝鮮每年差行人,必須在冬至日趕到北京領取曆書。直至光緒二十三年,朝鮮國王改稱皇帝,改號大韓,此後即不再派使臣去北京領取時憲書,而改成韓國自己的明時曆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