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伟人背后的伟大母亲

 hnr360 2013-05-09

伟人背后的伟大母亲
摘要:

  深尝养育子女甘苦的年轻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天资聪颖,活泼可爱,甚至是"神童"。但神童又何其少见,"上帝"在造神童的问题上显得过于吝啬。一些孩子在牙牙学语时显出早慧之光,赢来多少羡慕的眼光,父母大喜过望之后便发现孩子不过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的父母在抱怨孩子的"不开窍",神童啊,你在哪里?神童啊,何不生我家!
  其实神童古来有之,在中国历史上也绝不少见。如电视连续剧《寇老西儿》中葛优扮演的主人公寇准,是北宋时期稀世神童,聪慧过人。据史书记载,寇准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一首五言绝句:"只应天山有,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迈,回首白云低。"比世人皆知的曹植七步成诗还要快出许多,真是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唐代有名的神童特别多,如白居易出生七个月便识"之"、"无"二字,王勃六岁即善文词,骆宾王七岁咏鹅,杜甫七岁咏凤凰,李白十岁通诗书,等等。
  一些"神童"恃其早慧,日后以其超人的智慧取得很大成就,为人类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并非所有神童将来都有大作为,相当多的神童只是在早年领受了"上帝"的恩德,长大之后往往不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辉煌灿烂。
  如韩国有一名举世闻名的神童名叫金雄镐,两岁时他便能读写2500个汉字,10岁时智商达到210,比常人高出100,但后来"神"劲衰退,到十八岁他参加高考,在2763名录取者中,他名列倒数330名。现年35岁的当年盖世神童金雄镐已是一名十分普通的青年,与其他同龄人一样为生活奔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神童不再神了呢?这主要是因为许多神童的"神"只是表现在积累知识方面,也就是学习能力较强。而一个有杰出成就的人,其成功尚需依仗其他更重要的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抗挫折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都往往不是天赋的,而是经过长期培养的结果。
  经过长期科学的培养,一些早年智力平平的人,日后也能创造伟绩。
  爱因斯坦就是一位从"笨瓜"到科学巨人的典型。爱因斯坦幼年时是出了名的"弱者儿",3岁还不会说话!读书时是不爱玩耍的讨厌的学生。6岁时,被老师叫到名字,竟呆若木鸡,引来一片轻蔑的笑声:"差劲的笨瓜"。当时老师给他的评语是:"智力迟钝,话说不清楚,成不了才。"读中学时,教导主任给他下了个结论:"干什么都一样,反正一事无成。"考大学时,语文和生物竟然不及格,不得不补习一年。看来爱因斯坦日后成为科学奇才,绝不是靠早慧,而靠着一颗勤奋好学,勇于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心!
  赋予小爱因斯坦这颗"心"的人,显然不是学校教师,而是他的母亲。从小这位"笨瓜"的父母就从没有放弃过他,妈妈宝丽妮不以儿子笨为耻,总想方设法发现孩子身上常人所看不到的东西,父母俩一有空就带"小笨瓜"去郊游,开发他的心灵,父亲经常送他小礼物,他8岁生日,父亲给了他一个罗盘,"小笨瓜"出人意料地从罗盘及指针中间提出了二、三十个问题,就是这个小小罗盘在他心里埋上了日后发芽成才的科学的种子。是父母造就了一代伟人。
  伟大发明家爱迪生背后也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小时候,爱迪生被老师认为是"捣蛋鬼"、"糊涂虫",而被赶出学校,年过半百而意志坚强的母亲独自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教孩子知识,更教会孩子通情达理、见义勇为、道德高尚等所有的优秀品质,栽培出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发明家。
  研究者强调:守纪律、下功夫、有责任感,具有这种传统美德才能使孩子取得不平凡的成绩。例如犹太种族保持着这种传统美德,所以出现了很多闻名全球的小神童。又如近年来亚洲地区神童的出现率很高,也是因为他们的孩子身上所继承的优秀品德在起作用。而西方人的家庭却往往没有给孩子更多宝贵的东西,这就能够解释一些科学人才探索奖均为亚洲血统的美籍所囊括的根源了。
  年轻的父母们,千万不要奢望您的孩子天生"神童",如果有幸是神童,那好好珍惜他,精心培育他;如果不是神童,那也一样珍惜他,加倍培育他,您有能力创造一个神童。
  是家长而不是教师,是孩子学习上真正的启蒙者。

                                                                  ――(选自上海北郊学校郑杰《校长文集)

名人背后的伟大母亲

   ●张良科

 

    我们在岁月里穿行时,常常感触那些杰出人物背后的伟大母亲的人性之美,感受她们身上蕴涵的母性力量,捕捉她们闪耀出的母爱之光。

    有人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着摇篮的手。一个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正直、勤劳、善良、乐观的母亲,这样的家庭就是心灵成长的圣殿和源泉。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犹如一股永不间断的力量,将持续孩子的一生。

    本文节选了《母亲的影响力》一书中三位名人母亲育子成才的感人故事。

 

    钱学森之母:让儿子成为忠诚于祖国的人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从小天资聪颖,悟性极高,3岁时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应该说,钱学森的超人天赋有来自他母亲的遗传。

    章兰娟在钱学森很小的时候,就让其置身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陆游仗剑去国、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忠于汉业,为辅佐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故事。每当听到这些故事时,钱学森是那么认真、投入,稚气的脸庞上充满了对古人的崇敬。他们的高风亮节在幼小的钱学森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长期浸润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钱学森的心底滋生了对民族灿烂文明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同时也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深厚的民族自豪感。

    193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赴美学习,他渴望以自己的知识来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现状。临行时,家人特意为他买了《老子》、《庄子》、《墨子》、《孟子》以及《论语》、《纲鉴易知录》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母亲嘱咐他:“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母亲和父亲一样,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祖国的人。”父母的勉励,给钱学森极大的力量支撑。

    在美国的日子里,钱学森学习起来游刃有余,但生活上他有些不习惯,特别是某些美国人瞧不起中国人的傲慢态度令他生气。一次,一个美国学生当着钱学森的面耻笑中国人抽鸦片、裹脚,钱学森立刻向他挑战:“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周围的美国学生听了这话后,都伸了伸舌头,再也不敢小看中国人了。钱学森怀着一颗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只用一年时间就拿下了飞机机械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宗旨,各专业学科的学生都要在学期内到对口的工厂、科研部门实习。钱学森本来应该去飞机制造厂实习。可是,他没有想到,美国的飞机制造厂只准许美国学生去实习,不接纳外国学生。这种民族歧视是钱学森在美国遭受的又一次沉重打击。但是,挫折和困难并没有动摇他为祖国强盛而发奋学习的决心。既然学习航空工程走不通,他决定改学航空理论,并大胆地毛遂自荐,投奔到加州理工学院任教的世界航空理论权威冯·卡门教授门下。不久,钱学森在导师的培养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虽然美国方面为钱学森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但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始终没有忘记报效祖国的愿望。远在国内的母亲每次在给钱学森写信时,都提醒他早日回国。钱学森始终把母亲的教诲牢记在心头。多年后,钱学森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祖国,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研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丁玲之母:尊重女儿自己的选择

    丁玲的母亲蒋胜眉在常德女子师范和长沙稻田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了两年书后,回到常德女子小学担任学监。刚毅、自强的蒋胜眉对女儿从不娇宠溺爱。她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亲自教女儿读《古文观止》、《论语》、《孟子》。在母亲的影响下,丁玲从小博览群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

    1918年夏,14岁的丁玲以优异成绩从小学毕业。暑假中,母亲送她到桃源县报考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那时,学校要学生缴纳保证金,母亲没钱,留下一枚金戒指,托女管理员变卖。那位女管理员将戒指卖了后,把交保证金余下的两元多钱交给丁玲,说:“你妈妈生活很艰苦,这钱可不能乱花。”丁玲拿着钱,想着这些年来母女俩的艰苦生活,眼眶都红了。她小心地把钱放在小木箱里,用换洗衣服压着,一直没舍得花,到寒假回常德时才用了几角钱做路费。

    正当学期快结束时,“五四”运动爆发了。同学们上街游行,丁玲也投入了这场斗争。她从小受母亲的思想影响,带头把发辫剪了。学生会还办了贫民夜校,向附近贫苦妇女宣传反帝反封建,给她们上识字课。丁玲在夜校教珠算,因为她年龄最小,学生们都管她叫“崽崽先生”。

    暑假回到家,舅妈一看见她剪了发,冷冷地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丁玲不客气地回答:“既然不可毁伤,人的耳朵为何要穿眼,你的脚为什么要变得像个粽子?你那是束缚,我这是解放。”

    丁玲高兴地向母亲讲述学校的各种新鲜事。母亲看见女儿在思想上、功课上都有进步,也非常欣慰。母亲告诉女儿,在“五四”运动中,她领着学生游行、喊口号,也参加各种活动,并且已经辞去省立女子高小管理员职位,专办妇女俭德会附属小学。眼下她除了继续办俭德女子小学以外,又在东门外为贫苦女孩办了一个小小的“工读互助团”,学生可以不交学费学文化,还可以得到点工钱帮补家庭。母亲受向警予寄来的书信文章的激励,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积极参加社会工作。丁玲看见母亲虽已四十多岁,却仍然热情洋溢,精神饱满,公而忘私,向往未来,也感到高兴、放心。

    暑假过后,丁玲向母亲提出一个要求,希望转学到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去。这所女子中学是湖南有名的学校,向警予、蔡畅都是这个学校出来的。“五四”运动期间这所学校也很活跃。母亲始终是信任和支持女儿的,只是这所学校是私立的,要学费、膳宿费、书籍纸张费,这在母亲微薄的薪金中自然是笔不小的支出。但是母亲考虑女儿的前途,仍然答应了女儿的要求,并亲自送女儿去长沙。丁玲在周南读完二年级,因不堪校长阻碍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又转学到岳云中学。

    1922年春节,丁玲应王剑虹之约准备去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上海平民女校学习,舅舅出面粗暴干涉,他要求丁玲再过半年毕业后与表哥结婚。母亲却支持女儿,她认为孩子求知识,找出路,要学最切实的学问,是正确的。为此,家庭内闹了一场纠纷。最终,丁玲摆脱了包办婚约和其他纠缠,放弃了即将拿到手的毕业文凭,于1922年春天来到上海,在这里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她把名字改为冰之,废姓以蔑视传统意识。

    1923年暑假,丁玲在上海见到向警予。向警予同丁玲谈起她母亲时说:“你母亲是一个非凡的人,是一个有理想、有毅力的妇女。她非常困苦,为环境所固,不容易有大的作为,她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你身上的。”向警予的这一番话,深深地打动了丁玲的心,始终激励着她奋发向上。

    老舍之母:把吃亏视作理所当然

    老舍的母亲是一位旧中国典型的劳动妇女,勤劳持家,自立自强。老舍热情、好客,待人真挚、诚恳,这些性格与母亲的影响有关。

    老舍的母亲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谁家有事要帮忙,她总是跑在最前头。

    有客人来,无论手头再怎么窘迫,老舍的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来做客时,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

    老舍继承了他母亲的性格,出了名的好客,离了朋友们就活不下去。在重庆的时候,老舍的生活相当清贫,但是老友相逢,卖了大褂,也要上一趟小馆盛情款待。晚年的老舍更加看重友情。逢年过节,或是小院里百花盛开的时节,老舍的家,就变成了欢乐之海,赏花赏画,品茗品酒,主人与宾客们全都痛快极了。有时到了欢畅之时,赵树理会扯着嗓子“吼”他拿手的上党梆子,曹禺则酩酊大醉后滑到了桌子底下……

    也有的时候,老舍的小院里会出现一些奇特的客人。他们大都是年逾花甲的老人,有的还领着个小孩。一见到老舍先生,他们就照旗人的规矩,一边作揖行礼,一边还大声吆喝着:“给大哥请安!”老舍常常忙把他们扶起:“别……别这样!现如今不兴这一套了。快坐下,咱哥俩好好聊聊。”事后,老舍向旁观的朋友解释,“这些都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当年有给行商当保镖的,有在天桥卖艺的,也有当过‘臭脚巡’(旧社会的巡警)的。你读过我的《我这一辈子》、《断魂枪》、《方珍珠》吗?他们就是作品中的模特儿啊!”

    老舍的姑母常在家闹脾气,在鸡蛋里找骨头,是家中的阎王。直到老舍入了中学,她才死去,可是老舍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老舍感叹: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老舍的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继承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了他。

    老舍说:“母亲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和事,都以平和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和基本法则,什么都可将就,但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1938年,在武汉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时,没有地方,老舍出面去借;没有钱,老舍出面去募捐;有人被捕,老舍出面作保向国民党政府要人,千方百计进行营救。

    老舍在谈到他母亲的时候,曾经满怀深情地回忆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摘自《母亲的影响力》

    《中国国门时报》

读《宋耀如全传》——他是伟人背后的伟人,他是宋庆琳,宋美琳,宋子文…的父亲

书城偶遇,三个半天的站立通读,使我再次认识了20世纪之初的中国,那个腐朽,黑暗时期的中国,和那个时期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也认识了一个隐藏在历史背后的人——宋耀如,一个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决找不到名字但确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他的女儿是宋庆琳,宋美琳,宋蔼琳,他的儿子是宋子文,宋子良。他是孙中山的亲密挚友和战友,是他的坚定支持者,最大的财政,情报支持者。他还是一个不愿分享权利和财富盛宴的虔诚的牧师,他是一个靠渊博知识和智慧创造了巨大财富并毫不吝啬地将之捐赠革命事业的实业家。他是一个通过自己强烈坚定的宗教和国家信仰以及渊博知识将自己的孩子悉数培养成近代中国历史名人的伟大父亲。

他出身海南文昌,12岁便随亲远渡重洋,落脚南美,寄居北美亲戚的商行,天生禀赋和性格使少即闻名于市,结识清朝留学生开启了他的知识之窗,使其义无返顾地离家出走,只为了追求知识和真理。浪迹美国海军,两年刀光火影的军旅生涯,更坚其毅其性,基督教义和友人的召唤使其投身基督终职牧师,更结识其命中贵人、义父——美国富商卡尔将军,遂圆大学求知之梦。学成归国,使命传教。国家的落后,国民的愚昧使之痛心不已。传教育民之志更坚,然传教育民之路更其艰矣,为独立、自立传教育民之使命始涉商养教,渐成巨富。传教,育民,救国之心不已,之行不笃,结识爱国志士,革命青年,直至笃交孙中山。为推翻清王朝;为推动中国效法西政变革图强;为中国之20万公里铁路之梦想……倾尽心血与财富。他倾心培养自己的儿女,志使他们成为中国革命之栋梁。幼时充分满足孩子好奇之心,使其自由成长,少则培养其坚毅之精神,凉春立雨,徒步上学。教之以英文,授之以演讲,晓之以革命报国之理,每每举行家庭演讲会,送孩子上中西合璧之开放的中小学,14,5岁便送孩子出国留学……。这是怎样智慧,目光远大,心怀国家的革命先烈和伟大父亲。

      以前我感慨环境,基因造就人,读完此书我则认为应该加上信仰(价值观),知识这两条即信仰(价值观),知识,环境,基因造就人。伟大的20世纪初的中国造就了多少伟人——宋耀如,孙中山,宋庆琳,毛泽东,周恩来……这些伟人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智商和家庭背景,更因为他们伟大的崇高的坚定的信仰,以及奋学和博识。当然也包括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毕竟时世造英雄呀!

      感慨呀,真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呀。这些伟人大多不都是14,5岁甚至更早就开始接受社会的洗礼和磨难,就开始对信仰的寻觅和追求,就开始为信仰奋学奋斗吗。自叹不如呀,想我们过了懵懂少年转眼就快过懵懂青年了,虽有理想却晚于奋学奋斗,何其钝,何其晚窍也。转观我所向往的那些商界泰斗,他们中的许多人何尝不是14,5岁甚至更早就开始立信仰,奋学奋斗闯社会呢。0-20岁人生最宝贵的充满灵性的豆蔻年华没能激荡人生,何其憾也!

      永远的信仰和知识,永远的家庭教育。信仰好比灯塔,好比太阳,他照亮我们的人生,我的社会甚至我们的星球。知识好比舟车,载着我们为了我们的各自使命辛劳穿梭于世。信仰辨是非,知识开视野明事理。人生的第一大生活环境——家庭,最早的和重要的教育——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和家庭教育造就了孩子们不一样的人生。有的孩子苗正根深成长为参天大树;有的苗正根浅终了歧途人生;有的苗弱根浅终就碌碌一生……都是教育,家庭教育,又都是父母的信仰和知识。我们积极倡导教育好下一代,可是遇到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和家庭教育理念匮乏的父母,我们该怎么办??我想唯有把伟人、科学家、爱国实业家等的传记和生平教育作为一个独立教学科目引入到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整个教育体系才能从小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使学生尽早思想独立以抵御外界环境中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袭,建立起自己的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

       念先人、伟人吾悔矣,愧矣。吾发奋,开窍晚矣。然吾将继续为吾之理想而奋斗。

       后记:

    我自凝思忆伟人,徒叹年少不轻狂,激荡人生当少年,过之悔之在青年,自始奋斗亦不晚,辉煌人生任时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