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证会”缘何沦为“听涨会”

 阳光山庄 2013-05-09

“听证会”缘何沦为“听涨会”

    3月份,水、电、燃料价格同比上涨2.2%。其中天然气价格备受关注。在一些城市陆续调高天然气价格后,49,天津也举行了天然气价格调整的听证会,会议上,几乎全部代表都表示,同意这个涨价方案,只有一名代表提出,“能不涨就不涨”。(网易财经)。

    听证就是听取社会意见的一种方式和程序,我国价格法、立法法和行政处罚法中规定了听证制度。近年来,公益事业部门在一些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收费项目涨价之前常举行听证会,听取各方面尤其是消费者的意见,让老百姓对公共事业发表意见,让老百姓参与公共事业收费的制订,让决策在阳光下进行。同以往相比这是一种进步,值得肯定。无疑,听证会是了解民意、发扬民主的一种好形式。

    但如今,听证会俨然成为“听涨会”,全国几乎所有的听证会基本上全部同意涨价,逢听必涨似乎成了惯例,人们不禁要问,参加听证会的人选是怎么确定的,我们是否是“被代表”了?2011年长沙被爆听证专业户,以律师、记者、编辑、经历、普通职工等身份参加了17次听证会。无独有偶,成都一名老妇随机抽签次次被选中、七年里一共参加过19次听证会,引起网友疯狂转帖拍砖,骂声一片,直呼被代表,更有人称其为成都听证会的最牛群众演员

    沦为形式的会议,越来越丧失民众的支持。听证会应该是多方充分讨论、辩论甚至争论的平台,它的最终目的是最后达成问题的解决,实现社会多方利益的最大化,增加政府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然而,由于我国的能源类属于垄断或者半垄断,并非由供求自发调节,并不能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某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往往试图通过高定价来谋取高利润,其结果是企业申报成本涨多少,价格就提多少。或许这才是价格听证会不约而同沦为“听涨会”的根本原因。

    听证制度可以被视为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的一个微缩舞台。如何做好搭好舞台唱好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一个地方的价格听证会能不能真正反映民意,要看地方政府是否把水、电、气等当作公共资源,而不是创收来源。地方政府一旦对此作出清晰定位,开不开听证会,上述公共资源的定价问题同样可能获得老百姓的普遍认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