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7日,继《非诚勿扰》之后,江苏卫视斥巨资打造的明星真人秀节目《星跳水立方》高调亮相,作为在非黄金档播出的近两个小时的超长版节目,《星跳水立方》以1.87%的高收视率宣布首战告捷。截至日前,仅播出三期,节目所涉明星已近三十位,收视率明显呈平稳上升趋势,众多参赛明星的表现已然成为了各大娱乐版的“料”。至此,成长期近二十余年的中国娱乐节目也迎来了一个新拐点,这一拐是福是祸,很难妄下评断。 内容为王:体育最美学 所谓“东方文化是农耕文明,深沉厚重,简言之喜静,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充满变数和冒险,好动”,用这一静一动观照中西方电视节目的特色,果然:中国人独有《百家讲坛》,美国人自有《生存者》。但到了《星跳水立方》,中国娱乐节目似乎由“静”拐向“动”,企图从最纯粹的体育美学中召唤中国观众身体里有待激发的原始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星跳水立方》的看点并不在于竞技和赛制,明星跳水分数的高低、落水姿势是否标准,几乎不会对电视观众带来任何影响。从过分地文以载道到极尽迎俗从众,再到今天仅凭展现“力与美”就创下高收视率的返璞归真,都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娱乐节目发展的必然规律,又或者说是“无奈之举”。 “明星效应”在娱乐节目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已不言自明,谁能借明星巧使劲儿,狠发力,谁就赢得了收视率的大满贯。细数屏幕上现有的以明星为主体的娱乐节目或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我是歌手》、《舞林争霸》等节目为代表的明星才艺比赛,然而此类节目在诸如《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等草根选秀节目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若想稳保收视冠冕并非易事,毕竟有价值且可用能用的明星资源实在有限,节目的延续性很难保证。再一类就是以《超级访问》、《康熙来了》、《快乐大本营》等节目为代表的集明星访谈、游戏、才艺展示于一体的拼装组合,这类节目胜出的关键主要在于“爆料”,借以满足追星观众窥探隐私的欲望。然而,在网媒高度发达的今天,这张王牌的魔力已渐式微,此类节目对于收视率的要求也明智地从夺冠转向了持平。在中国娱乐节目生产力过剩、移植海外节目成风、收视率普遍不低、节目更替频率极高的情况下,如何打响第一枪,在节目非常有限的生命期内赚取高额的广告投入,收回高昂的制作成本,实属第一要务,所以对于节目内容的把控就显得尤为审慎。 《星跳水立方》首次将纯粹的体育竞技与明星战略相结合,标榜“勇气、梦想、励志”等为节目关键词,着力通过明星参与跳水这一高难度的竞技运动来打造绝无仅有的收视体验。首先,在各类节目造假传闻不绝于耳的当下,《星跳水立方》全无造假的任何可能,可信度远高于其他明星竞技类节目。其次,作为一项极具观赏性的竞技运动,《星跳水立方》严格按照国际惯例设计赛制、聘请专业裁判及教练员,确保了比赛的难度系数和公正性。最后,比起惯常的才艺,跳水独具的危险系数也大大迎合了部分观众寻求感官刺激的心理需求。 嘉宾为王:优质明星资源的争夺战 作为与《星跳水立方》同时推出,相似度高达百分之九十的《中国星跳跃》则明显没有那么运气,节目仅开播两周就被亮“专业性有待提高”、“低俗化操作”等黄牌警告,一度陷入停播整改的险境。都是靠“拿来主义”的本事,做“明星跳水”的文章,只不过一个在水立方,一个在北京奥体,缘何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结局?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在参赛明星的选择上。细数《星跳水立方》自开播以来的诸位明星,不仅在平均年龄上略胜一筹,大多都是活跃在当今影、视、歌坛的一线明星,其无论是受关注程度还是综合素养,都远高于《中国星跳跃》的明星阵容;于是后者铤而走险地在节目中渗入娱乐元素,尤其是在女星的选择上,更被质疑靠身体炒作夺人眼球。在这人人都有可能一夜成名的时代,优质的明星资源非常有限,谁能不惜重金签约,谁就把握了占“星”为王的先机,长此以往,电视台对于明星的争夺势必会带来一场恶性循环的持久战。 赢家之谜:去偶像化的明星消费 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无目的性的活动逐渐减少,不论规模大小,亦不分场合和专业,在任何有人类参与的社会活动背后都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利益引擎,最大受益者的需求决定了一切。除了吸金的节目制作方和无利不图的赞助商家,在《星跳水立方》惊人收视率的背后,参赛明星和普通观众,作为传播的两极终端,究竟得到了什么?有报道称,凡《星跳水立方》的参赛明星仅凭区区几秒钟的一跃就能囊获高出商演费用数倍的回报,在此过程中,除了直观的经济收入,在这个宣扬勇气和梦想的节目中,克服训练困难,完成美丽跳跃的众明星,也借此获得了树立个人正面形象的绝好机会。但参赛明星在爬上跳台的那一刻,他们的身体、恐惧、情感、不完美,甚至他们的生命都成了被人消费的对象,在差点因水花重击行将昏厥的时刻,众人无意识的失语或掌声中,究竟有多少人关心他们的安危?不得不说,在这场无目的性的狂欢里,明星和观众完成了对彼此的从身体到精神上的消费。 诚然,明星们愿意走出聚光灯,“赤身裸体”地站在观众面前成为被观赏的对象,这不失为大众文化进步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娱乐节目向欧美模式靠拢的成功尝试——逐渐让明星走下神坛,使尽浑身解数只为博观众一乐。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这一次转向明星消费时代的拐点,也很有可能是我们远离偶像崇拜的开端,因为距离太近,美便难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