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媳

 行走花间 2013-05-11
    小故事网 www.         
           孝媳
   俗话说:“多子多福。”这不一定。张小翠有三个儿子,四个女儿,孙儿孙女十数个,但自己却住在桥洞里面。都八十几的人了,还得自食其力,靠捡破烂为生。这是享的哪门子福啊!2011-5.30   
   张小翠的女儿们大一个,嫁一个出去,大一个,嫁一个出去。这地方有句俗话:“嫁出去的姑,泼出去的汤。”娘家管不了她,她也没有赡养老人义务。老人通常由儿子赡养。没有儿子只有女儿的,招一个女婿上门,这样就老有所养了。
    张小翠的儿子们也是娶一个媳妇进门,就分一
回家,娶一个媳妇,就分一回家。最后两老口和么儿住在一起。按这地方风俗,这种情况就不在分家了。老人的生活起居都由么儿家料理。
   
皇帝长子,百姓爱么儿,张小翠两老口一向疼爱么儿,和么儿住在一起,心情也比较舒畅。
    么儿本无他议,但么儿媳妇有异议。头两年张小翠两老口还能干些活儿,带孙子。所以相安无事。随着两老口年岁的增长,身子骨越来越不灵便,干什么都笨手笨脚的。于是,
矛盾也就越来越突出了。特别是张小翠老伴去世后,张小翠孤鹤子雁,心境不好,体况一落千丈。什么活都干不好,老遭儿子媳妇埋怨。最后被看成是一个负担。
    么儿媳妇认为,娘是大家的,干么由么儿一人瞻养。这不公平。即是牵扯不到四个姑姑,也应该和两个
哥哥共同负担才对。这话听起来也好象颇有道理的。
    于是有了口角,于是要闹分家。
    张小翠心道:“分了也好,少得气受。老看人眼色
吃饭太觉憋气。”于是,分家。
    先前几次分家,是她张小翠把儿子分出去,这次分家,是儿子把她张小翠分了出来。
    分家,正
房子没份,分得一间老圈(养家畜的老舍)住下。承包地也照人头划了一块给她。也不管她有没有能力耕种。
    老圈是一间土坯草圈,没住上半年,上面的草盖便腐烂漏水。土坯墙头遭水后,松散垮塌。
    张小翠没法处理,去向么儿求助。么儿媳妇说:“娘不是么儿一人的娘,要处理,就大家一道去处理。”不让么儿出头。
    张小翠没法,只好又去找大儿子和二儿子。大儿媳妇和二儿媳妇都说了:“娘不是从她们那里分出来的,谁分出来的谁负责。”也不准大儿子和二儿子出头。
    就这样,一来二去,老圈越来越漏雨厉害了。只要下雨,基本上没落脚之处。没准什么时候,墙倒屋塌,说不定老命难保。万般
无奈之下,张小翠只好去找政府了。
    政府部门来了人,调解了一个晚上,总算把事情摆平了。三弟兄答应一家出一把稻草,抽半天
时间,把老圈给补上。
    始终是岁数不饶人,张小翠八十几岁了,舞不动锄头,那块承包地的皮越种越薄,渐渐长不出东西来了。当然,张小翠也就渐渐没有了吃的。
生命来之不易,张小翠不想放弃,她随时都在搜寻生存的路子。
    天无绝人之路,一天,她
发现垃圾堆里的塑料纸,塑料瓶都可以卖钱。于是,她干脆放弃了那块承包地,开始靠捡拾垃圾为生。
    每天折腾下来,只要能卖上两元钱,就能买上半斤米和一小包咸菜。就可以熬上一锅稀粥吃上一天了。生命之光就是这样灿烂,她的呵护者会极尽全力让她继续燃烧!
    老圈的草盖没管上一年,又开始漏雨了。张小翠知道,要想修复,不知要费多大的周折。太累,她不想太累。于是,她搬进了公路桥下的一个桥洞。在那里住了下来。可是,毕竟岁数太大了,有时连捡拾垃圾都感到吃力了。她想,要是自己尽不到
责任,这生命只怕当真就要熄灭了。
    但养有这么多儿女,自己饿死在冰冷的桥洞之中,如此熄灭生命,
告别人生的方式,她感到汗颜,于心不甘,但却无可奈何。
    有一天,电视上有一个叫“人间
真情”的栏目播报了一个故事。人们从屏幕上看到了一位衣衫褴褛,白发零乱的老太太。人们认识,她便是张小翠。只是她比人们记忆中的张小翠苍老和撩困得太多。
    电视播出的第二天,张小翠和她儿子们的门前人声鼎沸,有政府部门来的领导,有左邻右舍,有记者。责问声,规劝声,连成一遍。
    最后,在政府部门领导和记者的协调下,在左邻右舍的规劝下,三个儿子坐了下来。答应修复老圈,把老人接出桥洞。答应老人以每家吃十天生活为一次,轮流转。不接老人吃饭的,每次出五十块钱让老人自己做吃。写了白纸黑字,三个儿子都盖了红手印。张小翠的生活总算又有了着落。
    不过好景不长,才过两个月,张小翠总觉心里弊气得慌。平时儿子们的生活有鸡有肉的,轮到自己去吃的那十天,天天清水素菜,连油滴都见不着一点。她看着儿子家灶头顶上挂着的腊肉,只有流口水的份。于是,她要求儿子们都开五十元钱,自己做来吃。
    但儿子媳妇们几乎异口同词,都一个腔调:“爱吃就吃,不吃拉倒!”个个气势汹汹的。张小翠没办法,顿头上太饿时,就去吃两口,觉得不饿,可吃可不吃时,就干脆不去了。
    心境不好,味口就不好,身体也更加糟糕了。走起路来总是头重脚轻的。大脑也浑浑噩噩,经常走错路。
    有一天,电视台的“人间真情”栏目追踪回访。又把张小翠的生活现状搬上了银屏。同样,张小翠的儿子们的门前又闹热了起来。这次,她的儿子儿媳们完全不听人言,动不动就开横腔骂人,差点把记者的摄像机摔坏。横蛮不讲理,弄得在场的领导和记者们,个个头大。无可奈何。
    于是,有人建议张小翠到法院去告状。看来这已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张小翠见这么多人为她操心,她不安地说:“都是我前世作了孽,今天才遭此报应。还连累大伙为我操心。真是
对不起!”她除了把这一切归罪于她前世作了孽之外,她确实找不到别的理由来解释这一切了。
    她晃了晃身子,慢慢的挪开步子,打算去法院。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女子跪拜在她的面前,叫她“妈”。
    张小翠已经多年没人叫她“妈”了,这一声“妈”令她惊诧不矣。莫明其妙。
    周围的人都愣住了。也都莫明其妙。
    那女子抚着张小翠的腿慢慢的站了起来,人们这才看清,她是一个标致的女子,三十岁左右。不过没人见过。她的两眼噙着泪花,仿佛正在解读一个摧人泪下的辛酸故事。
    “她是我娘。让大家费心了。”那女子对大家说。那女子说起话来,显得大方得体。然后她对张小翠说:“妈,以后我照料您。走,我们先进家吧。”那女子扶着张小翠,慢慢的走进那低矮的老圈。
    记者想上前去问个明白。那女子说:“我妈太累,让她好好休息。你们不用问什么,以后自然会明白。她是我妈没有假,请你们放心,我会好好的照料她的。”见那女子这等说,记者也不好再问。
    之后,那女子找来砖工,重建了老圈,把老圈变成了一间小砖房。母女俩就在里面相依为命。那女子在附近的小镇上找了一份工打。工资虽然不高,但娘母俩的生活不成问题。而且还有节余。
    自从来了这个女子,张小翠的身子骨又硬朗了起来,脸上有了红晕,经常挂着笑色。还常穿着那女子给她买的新衣,到左邻右舍串门,拉拉家常。看得出,她过得很
开心
    不过,生命终究会熄灭。当那女子头发开始斑白的时候,张小翠终于
离开了这个世界。临别时,她的脸上是挂着笑色的。
    那女子按照当地的风俗,给张小翠办了三天的丧事。
    张小翠的儿女们几乎通知了他们所有的
熟人,前来参加张小翠的丧事。他们收了几乎所有的礼钱,而一日三餐,满酒快肉,所花的费用却全部由那女子开支。那女子攒下的六万多元钱差不多全部被花掉。
    来这么多的客人,令那女子感到
意外。她并不知道,这些客人全是张小翠的儿女们邀来的。邀来的目的,自然是想多收礼钱。
    当然,也有人把礼钱送给她的,但她没收。她说:“我不能拿我妈的尸骨卖钱。”所以,她一分礼钱也没有收到。
    张小翠去世了,这里也就没有那女子存在的必要了。于是,她收拾了一下,锁了老圈,背上一个沉甸甸的背包,向左邻右舍道了别之后。便走了。
    正当她走时,一群人突然挡住了她的去路。这群人不是别人,正是张小翠的三个儿子,三个儿媳,还有张小翠的四个女儿。
    正当那女子感到莫明其妙时,张小翠的大儿子开口了:“想走?想走可以!但得把东西留下!岂能让你一人独吞?”这让那女子更加莫明其妙。
    张小翠的儿女们认为:张小翠之死开了三天大席,耗资六万之巨,全是那女子一人所出,而那女子一分礼钱没收。他们无法解释其合理性。再说,一个陌生女子突然把别人老娘认作
母亲,百般孝顺。天下能有这样的事情吗?只怕书上也未必编得出这样的故事来。于是,他们有了猜测,猜测的结果是:那老东西一定有遗产。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得通。
    于是,他们兴师动众,截住了那女子。
    “本该是你们的,还是留给你们吧。”那女子若有所悟。她边说,边把身上唯有的背包小心翼翼的放在地上。然后走了。但没走几步,张小翠的几个女儿和儿媳又冲了上去,将她全身收查了一遍。之后,才让她离去。张小翠的儿女们,回来时,拥抬着那女子留下的,沉甸甸的背包,象一支凯旋归来的部队,唱着得胜之歌,一个个兴高采烈。
    他们来到老大家,把东西放在老大家的堂屋中的大桌上。有人迫不及待的想打开背包,但被老大止住了。老大道:“东西我们追回来了,先辈的东西人人有份,如何来分,我们先说后不乱。说定了,我们再打开也不迟。”
    “大哥说得对。”有人附道。
    于是,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分配问题。最后决定:一、参加分配的人必须是遗产人的亲生子女。也就是说,只有张小翠的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有分配资格。二、平均分配。也就是说,不管年龄大小,不论是儿子还是女儿,不管家景好坏,都能
得到平均一份。
    原则定好后,他们才小心翼翼的把背包打开。打开背包后,背包内之物还有一床精致的小棉被裹着。他们确信东西肯定贵重。
    他们又小心翼翼将小棉被展开。但他们看到的却并非他们想象中的遗产,而是张小翠的骨灰盒。
    张小翠去世后,他们每天只惦记着数礼钱。张小翠的遗体哪是头,哪是脚。张小翠的遗体火化后骨灰在什么地方。他们全然不会去关心。也不感兴趣。即是有点印象,可能早已忘记。所以现在他们看到这件东西,着实感到非常意外。
    尤其他们无法想象,那个陌生女子要带走的东西竟然会是张小翠的骨灰。那女子要这骨灰干么?他们只有惊讶
迷茫
    兴师动众,追抢回的东西却是他们最不想要的东西。实在是有些晦气。
    这时,一个稚嫩的声音说:“你们看,这是从老圈的桌上得来的。”
    人们一看,是两张纸。说话的是老么的儿子。老么打算重兴
拥有那老圈,所以事先他叫儿子去撬掉那老圈的门锁,打算理整一下。于是,他儿子从那老圈里的小桌上,拿来了这两张纸。
    有一张纸早已泛黄,看来已有些年头。上面有用毛笔写的字。字曰:“我们子女太多,无法再养
孩子。此子既生,大小是条生命,望有好心人收而养之。×××、张小翠夫妇顿首。”
    他们这才想起了他们的
父母曾经生过一个小弟。当时家景不好,为了养活他们,父母不惜把这小弟送了别人。但这和那女子有什么关系呢?
    第二张纸是一张信笺,字迹是新鲜的,内容道:“众位哥、嫂、姐。我是你们那个被遗弃了的小弟的妻子。四十年前,一双孤寡老人过路时,捡到一个婴儿。那便是我的丈夫,也是你们的小弟。自他懂事那天起,他就开始寻找他的生父母,直到他倒在病床上。(十多年前我丈夫在一次抢险救灾中负了重伤,从此瘫患在床,再也没有起来过。)突然有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了张小翠这个
名字,于是,我们终于找到了线索。本来我们是打算把老娘接去一起住的,他怕老娘看了他伤心。于是一定要我替他尽孝到老娘归天去。他则由他的岳父母照看。瞻养老娘其实也本来是我份内的事情,因为我是娘的媳妇。我走了,骨灰我带走,因为他想摸一摸娘的骨灰盒。”
    看完纸上的文字,一
家人对着一盒骨灰沉默无言。堂屋里死一般的沉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