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蒋翊武家世源流考
2013-05-11 | 阅:  转:  |  分享 
  
2012年3月

第37卷第2期

武陵学刊

JournalofWuling

Mar.20l2

Vo1.37No.2

蒋翊武家世源流考

蒋漫征

(湖南省历史学会蒋翊武研究会,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蒋翊武出生的湖南澧州(今澧县)蒋家,是一个历代名人辈出的家族。澧州蒋家的远祖,在北宋时就开

始发迹,经过漫长岁月,在湖南澧水流域逐渐形成了蒋启周、蒋官一、蒋大渊和蒋舜祖四个较大的家族。蒋翊武为蒋

氏80世蒋启周之后代。蒋翊武在蒋姓氏族中,是一位德才兼备、众望所归,足以驾驭全局的精神领袖。

关键词:蒋翊武;家世;源流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014(2012)02—0094—03

一澧州蒋氏的源流

蒋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滨县城东南13公里的期

思集,蒋姓发源于北方,兴盛于南方,如今蒋姓已广

布天下。在深入发掘史料的过程中,笔者曾见到一

套完整的《澧州蒋氏联宗谱》,全书22卷,从其记载

中可知蒋氏家族的繁衍。同时,从各种序、像赞、诰

敕、碑文、契据、墓表、遗嘱、家法等88篇中可见其历

代世系;从不同朝代名人为《蒋氏族谱》所作的序、赞

及朝廷诰敕中,还可见其显赫的社会地位。据谱中

“叙姓氏”所记,蒋氏家族从伯龄受封于蒋国开始,历

秦汉唐宋,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到1948年《蒋氏族

谱》第五次修订时止,九澧蒋氏已从71世传到了第

95世(截止解放前),系出自其远祖——北宋名士蒋

之奇的一个分支,郡望:乐安郡,堂号:三径堂。蒋之

奇在北宋嘉{;占二年考取进士,与著名文学家苏轼同

榜。历任翰林学士兼同知枢密院、观文殿大学士等

显要职务,晚年回江西老家,勘修家谱,苏轼奉旨为

之写了一篇《纂修蒋氏宗史序》,赞“蒋氏之盛,盛于

汉盛于唐尤盛于宋”。而南宋时期的重臣文天祥亦

为之题写“蒋氏像跋”,指出:“人之谱而不兴,起仰止

之心未之有也。”可见其名声地位远非寻常。蒋之奇

之后,除了元朝,世代为官,显然,蒋家的远祖,在北

宋时就开始发迹,经过漫长岁月,在湖南澧水流域的

澧州大地,逐渐形成了蒋启周、蒋官一、蒋大渊和蒋

舜祖四个较大的家族,而其中尤以前者为盛。

二澧州蒋启周家族

蒋启周原籍江西,蒋之奇之后裔。于明末天启年

问(约1621—1627年)宦游至澧州,以贡生任澧教

授,遂落业于澧城北郊蒋家庙(今澧县车溪乡八里河

村),随置田产数十担,子孙世居其所,是蒋翊武的第

12世直系祖先。生殁缺,葬大坟塌茔地,妣闵氏,系

闵必达公之女,生仕伟,历经汝学、忠泰、遇学、明元、

大礼、正贵、徵思、定照11代而至翊武。凡蒋姓皆以

伯龄公为始祖,该族于丁己岁(1917年)联宗合族,纂

修家乘,其世系宗派当为联贯,故启周公应比列为

80世,而翊武先生则为91世也。蒋家庙即澧州蒋氏

宗祠,屋宇数重,雕梁画栋,建筑宏伟,主祭开祖启周

公,陈放列祖列宗灵位,是蒋姓的家庙,解放前属大

新乡12保,并逐渐演变为这一带的总地名,闻名遐

迩。原庙已毁,现又重建。蒋家庙系蒋姓聚族而居之

地,凡墓葬皆各有其主,庙后半里许有座大坟塌,继

开祖启周公之后,清初以来光圣、明元、大礼、正贵、

徵思诸公均葬于此,历史悠久,记载明确,是一处罕

见的家族墓群。其中蒋徵思老先生的墓寝虽然年湮

代远已逾百年,但坟丘却依旧高耸完好,显得十分醒

目,墓表全为棘藤覆盖,常年青枝绿叶,一派生机,蔚

收稿日期:2012一O1—2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沅澧流域人才群与辛亥革命”(09C594)。

作者简介:蒋漫征,男,湖南南县人,湖南省历史学会蒋翊武研究会顾问,蒋翊武侄子,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史。

2012年第2期蒋漫征蒋翊武家世源流考

为奇观,是难得一见的人文遗存。蒋徵思(1825~

1892年),字仕公,夫人李氏(1823—1872年),育有

二子,长子定章,次子定照,定照即翊武先生之父。此

墓于2006年清明被其后人发现,据说当初有碑,酉

卯向,已毁于1958年。今立碑者祖钢君为翊武先生

之孙,祖骏、祖炬为翊公侄孙。墓碑横批“人杰地灵”,

两侧楹联是“八里河系翊公祖居之地诞降英豪,蒋家

庙乃当今九澧名刹泽被乡里”。这一遗址得以保留至

今,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寻根问祖、可兹凭吊的方便,

而且在文物考古和伟人家族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

研究价值。

三蒋定照公支下三代世系简介

蒋定照先生乃徵思公之子,号皋南,1863年8

月8日生于蒋家庙,从小务农,稍长,被父亲送至澧

州城里结交多年、膝下无子的张老板处当学徒。张为

人厚道,在城内丁公桥以制作豆笋为业,夫妇二人过

世后,蒋定照继承其产业,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新铺

子“蒋兴发号”。后娶张氏为妻,生有五男一女,长子

就是蒋翊武。蒋翊武早年投身革命,在上海参与创办

《竞业旬报》,鼓吹民族主义,该刊1906年10月28

日创刊号封底“本报代派处”栏中赫然写有翊武之父

蒋定照先生所开商铺“蒋兴发号”,这说明蒋翊武不

仅参与了《竞业旬报》的编撰工作,还主动将该刊的

发行触角引伸到湘西北地区的沅澧大地。

定照公殁于1935年8月20日,葬澧县小西门

外。夫人张氏,生于1863年7月6日,殁于1927年

9月11日,葬于澧县北门外香潭寺,茔地南向。定

照与张氏生五子一女:长子保勃(即翊武);次子保

森,过继给定昭;三子保华,过继给定章;四子保祯;

五子保汉,过继给定道;女名保桂,嫁徐家。

定照长子保勃,一名伯夔,官印翊武,自幼沉毅

寡言,一心向学,擅长古文词赋,少有大志。八国联

军攻陷北京时,翊武痛心疾首,认为中国欲图自强,

首当推翻清廷腐朽政府。日后领导武昌起义,被尊

为“开国元勋”。翊武生于1884年12月21日凌晨

5时,于1913年9月9日午后4时就义于广西桂

林,与蔡锷、黄兴诸伟人同葬湖南岳麓山茔地,墓旁

立有“蒋公亭”,现改称为“翊武亭”。经湖南省人民

政府核准,翊武墓、翊武亭均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

保护对象。

翊武元配唐氏,生于1883年2月10日,殁于

1907年7月24日,葬澧城小西门外茔地,戊辰向,

有碑,生女一,名宗荣,嫁鲁泳秋。继配刘氏,字玉珍,

生于1897年2月6日,殁于1946年,系武昌府汉阳

县青石桥人氏,与妹玉琴一同嫁与翊武公。玉珍生女

宗仁,嫁叶国素。玉琴生女宗义。妣徐氏,生于1894

年1月17日,殁于1931年3月27日,嗣子宗策。

定照四子保祯,字汝干,号翰平,生于1895年5

月25日,1973年9月24日病逝于湖南南县。生前

曾任澧县贫民协会主任,被选为湖南省首届烈军属

模范,出席过湖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夫人先

卒,丧葬由宗恒料理。1999年12月由宗策斥资5

000元,宗恒斥资2000元将二老骨灰移葬临澧县庙

山陵园茔地,南向,有碑。配吕氏,字培莲,号淑清,生

于1896年3月20日,逝于1964年8月18日。保侦

生子三:宗策过继给保勃,宗恒,宗成(漫征);生女

三:宗杰、宗媛、宗英。

宗策生子祖钢,宗恒生子祖骏、祖炬,三人均为

湖南省历史学会蒋翊武研究会重要成员。

四澧州蒋氏联宗

澧水一带的蒋姓,分布在今湖南的澧县、临澧、

安乡、石门、慈利、桑植以及湖北的公安、松滋等县,

临澧蒋家的始祖叫蒋官一,原籍江南,元末徙湖北黄

安(今红安)黑马冲,及明洪武御征,始迁澧阳之马鞍

山(今临澧佘市桥),家于斯。如果以时间跨度推论,

从蒋官一到蒋翊武,即第71世至91世,共20代近

500年,所以《蒋氏五修族谱》序日:“由蒋官一下传

到九十一代保劾,即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蒋姓在

澧水流域不断繁衍生息,发展很快,成为澧州地区

(辖上述各县)很有名的望族,包括上述四个家族在

内,旧澧州境内蒋姓共有十多个分支家族。原来各家

族独自发展,辈行用语互不一致,为了便于区分长幼

尊卑和在交往时便于称呼,大约从清代末期起,族内

一些有识之士便开始领衔谋求澧州境内蒋姓的联宗

活动。乙巳岁(1905年)春学使支公恒荣观风莅澧,

蒋家庙的继诩(念棠)、大杨树(现为澧县大坪乡大杨

村)的猛尘、佘市桥(属临澧)的保极等人谈及族事,

相见恨晚,自此往来日密,而联合之议始成,于是猛

尘、旗望等便提倡修谱,与事诸人都提供了先人家藏

遗稿,供其采择……辛亥武昌首义之次年,翊武先生

荣归故里,曾亲至大坟塌祭拜蒋氏列祖,并在宗祠内

会晤族众,商谈与安福县(今临澧)联宗合族事宜,还

亲赴临澧联系。乙卯年(1915年)冬,该族领袖定照

(即翊武之父)、念棠、鼎三、福东诸先生为实现翊公

九澧联宗的夙愿,谓谱牒为一族命脉所存,万难久

悬,督令猛尘、旗望等人积极进行,越两寒暑始蒇厥

武陵学刊第37卷

事,于丁巳岁(1917年)完成《蒋家庙合族谱》一卷,

是为四修族谱。同时,各家族人员起名,后期的辈行

用字也渐趋一致,到1947年终于实现了全境的联

宗合族,并修成三径堂《澧州蒋氏联宗谱}22卷。该

书始于丁亥(1947年),终于戊子(1948年),由翊武

胞弟保祯(字翰平)领衔主修,首士尚有保杰、宗松

等人。蒋翊武的家世亦被谱人其中,列入该书卷

18,颇具史料价值。书中载明:鉴于翊武先生的革命

业绩及其突出的历史地位,另设专祠祭祀,经省、县

政府两级备案,将澧西御史桥支祠(该祠建于1821

年,原祭蒋大清)更名为“翊武祠”,特加修缮,供设

遗像,并将其生前墨迹、书画以及殁后名人挽对题

词悉陈列祠内,藉资以安英烈而示诸来者。

由于蒋官一家族最早迁居临澧,而临澧又为澧

州所辖,所以这次修谱,各家族共尊官一公为迁澧始

祖,其他家族原有辈行用语一律度除,后代子孙取名

全部遵循蒋官一氏族的“明徵定保,宗祖谟训……”

的世次派语。至此,蒋氏的宗族制度得到进一步完

善,各地同姓人之间的联系也日趋密切,客观上促进

了社会的稳定。

蒋家庙的蒋姓后裔,发端于启周公,就翊武先生

一系而言,蒋家庙是澧县蒋氏祖辈的故里,也是蒋家

族根之所在,从开祖伯龄到蒋澄,再到蒋之奇、蒋启

周直至蒋翊武,应是一脉相承的,而启周公则是始迁

澧州府城的肇基之祖。虽然从蒋翊武祖父徵思公起,

所使用的排行与总谱大体相同,但不能因此断定他

就是“蒋官一的后代和分支”,要知二者源流有别,一

来自湖北,一出于江西,根本没有直接血缘关系,只

是后来实行九澧联宗才形成一个体系,不能混为一

谈,这是需要加以澄清的。

九澧联宗的实现,是极具历史使命感的蒋翊武

的宗族观的旨归之一,蒋翊武为此做了具体规划和

细致指导。

据澧州《续修蒋氏族谱新叙》云:“语日:宇内无

二蒋,蒋氏半中国,探本溯源,五百年前原是一家骨

肉。然而以往处于闭关时代,各派四分五裂,互不往

还,今者已进入廿世纪天演淘汰之新世界,四万万

则同胞矣,五大族则共和矣,以一姓血统所系乃不

能水乳交融,而必日此疆尔界,忍自疏阂,是为人群

公例所不许,当亦为种族之大不幸。我族翊武先生

藻镜及此,深以为虑。”民国元年(1912年),翊武时

任中央高级军事顾问和国民党总部参议,出于一种

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认为蒋姓为当时全国

望族,如联为一体,编修家乘,一定能造福民间,发

挥极大的社会功能。他知道,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

的血缘集团的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的历史图

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

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

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

学、教育学、人物传记及地方史资料,对开展学术研

究有重要价值,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

义。鉴此,他提出一个大胆设想,“拟在京都通修族

谱,盖欲统中国廿行省乐安世家,亟图联合,务成一

固有之血系总团体”。并初步拟定了编修计划、例

言、办事细则之类,又准备聘请饱学之士参加编撰

和调查,启动工作已初现端倪,还确定了“成书时

限”,以便为中国人口学、姓氏民俗学以及宗法制

度、家庭结构、人口迁徙等社会学研究提供一份珍

贵的资料。

为推动编纂工作,对这一浩大工程作全面规划,

蒋翊武于同年十月下旬还特意作了一次返湘省亲之

行。消息传至翊武家乡澧县,澧县各界拟隆重欢迎,

在翊武要路过之处张灯结彩,并将县城多安桥改名

翊武桥,将东门改称翊武门,将正街改名翊武街。翊

武行事低调,不愿张扬,为不惊动各方,乃舍舟步行,

于当晚绕道进城回到老二街25号家中,次日会见各

界人士时,反复申言自己无功可记,不得享此殊荣,

指出将通衢要道冠以己名尤属不妥。那几日,除安顿

家事外,他还特意看望了当地父老及亲朋故旧,并亲

至蒋家庙后面的大坟塌祭扫先祖,之后,又在祠堂内

会晤蒋氏族众,研讨联宗合族大计。

正当蒋翊武致力于蒋姓宗族文化的研究与全国

性族谱的规划与编修之际,1913年,袁世凯以帝制

背叛民国,刺杀宋教仁,复增兵南下,一时情势骤变。

翊武于悲愤之余,决心诛奸伐逆,以慰亡友。于是离

京南旋,归辞父母,誓志杀贼,保障共和。旋至省垣,

出任中华民国鄂豫招抚使,誓师北伐,举兵讨袁。讵

知壮士一去,竞殉义广西,而谱牒的编纂,也就此中

断,世人莫不惜之。

在当时条件下,翊武能意识到收族敬宗、丕振家

声的重要性,大胆致力于谋求全国蒋姓的统一和联

合,实为一个创举。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他谦谨

处世,平易待人,在人际交往中显露出浓郁的乡土情

结和民族意识,实属难能可贵。就全国而言,他在事

业上的成就被孙中山尊为“开国元勋”,厥功之伟无

人能出其右;而在整个蒋姓氏族中,他更是一位德才

兼备、众望所归,足以驾驭全局的精神领袖。

(责任编辑:田皓)

献花(0)
+1
(本文系文山书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