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底线大洋新闻 时间: 2013-05-12 来源: 信息时报
人性 人们总是会在人生的某一时刻扪心自问:我该如何生活?我的行为是否正确?这是人性的独特和高贵之处,也是人性的复杂之处——总会在各种道德和情感难题中纠缠不休。然而正是这种纠缠不休,使得人的底线不断回归。 那么让我们试着一起面对以下这些难题:如果因为贫穷,我穿上了母亲为我偷来的大衣,我是否会成为罪人?母亲源自真爱的行为,是否可以被定义为罪恶?为什么当我们看到一个饥肠辘辘的孩子时,心柔软得都要碎了,然而当我们目睹成千上万个饱受饥饿煎熬的儿童时,又变得刀枪不入起来?为什么丹尼尔·戈尔曼说“大脑为仁慈而预设”?而路人却冷漠地绕过被车撞倒的孩子?…… 这些难题,每一个都直击人性,每一个都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面对它们时,我们常常会感到不解和无力,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却常常感觉无路可走;我们有判断的理性,却常常屈服于感性。我们对自我的认识远远不及对社会的认识。当底线被洞穿,而我们无力应对,怎样的路能够让我们担当起社会责任、维护起社会底线,而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这是亟待思索的命题。人性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善与恶、道德与非道德,往往没有更清晰的定论,但是,底线却是人性话题中一道清晰坚定的边界。人性本身就是底线,在底线被洞穿时,我们自然应该关注它如何发挥作用、如何丧失、如何寻回、如何维护等重大话题。 但是,当制度的建设与革新被寄予厚望,我们仍然会困惑于一个个击破底线的个案。那么,除了制度,我们还能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什么还能更强有力地引领我们回归底线?不少知识分子意识到与制度相伴千年的话题——人性。 而《底线:道德智慧的觉醒》就是这样一本由各种道德与情感难题催生的探索人性之书。作者马克·马陶谢克通过讲述丰富精彩的故事,在书中回答两个问题: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幸福。身为美国新锐杂志的高级记者,马陶谢克对自己的采访对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包括社会学家、精神领袖、诈骗犯、哲学家等等,从生物科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本能与道德底线的关系,直言不讳地揭示着人类本性的幽暗、复杂,揭示着复杂的情感和情绪对人性向上之路的种种矛盾之力。 社会需要共同的底线,而个人更需要守住自己的价值观,《底线:道德智慧的觉醒》带领读者在“反求诸己”的路上不断深入到最深处,“虽然我们是处于发展中的伦理生物,每日都要竭力在自私与同情心之间架起桥梁”,但是我们天生会尽可能不去伤害他人。 进化已无可辩驳地证实“一群互相配合的利他主义者将远远超出一伙自私自利的骗子”。这也是为什么像信誉、利他主义、正义、同情和仁慈这样的价值观会成为人类所界定的希冀和渴望。正像作者所认为的那样,当我们义正辞严探讨着社会公平、正义话题,别忘了作为社会一分子的我们拥有的自由与责任,而唯有做出选择才能真正实现自由与责任,并获得人性的超越。晓珊 |
|
来自: 東泰山人 > 《学习学\读书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