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荷兰屋”的阅读者

 快活天 2013-05-12

                                 “荷兰屋”的阅读者

 

(谨以此文纪念512地震5周年)

地震之后,我们还剩下什么,一片废墟?或许,当我们觉得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一种平日里我们被掩盖的被深藏的精神正在慢慢浮现。

雅安的一震将一夜废墟的梦魇投入我的图书馆世界观中。一开始我只是在想在一座成为废墟的城市里图书馆的命运如何,却不曾想遇到了这张图。所有的遭遇都有其命中注定。

一片断壁残垣,两排尘封的书架,三个男人平静的侧影,在末日般的背景中融合。一座战争中被狂轰滥炸的图书馆在与人性的交流中,激荡成无限向外的冲击力。

透过视觉,直达心腑。

战争破坏了人世间正常的声音,反而令他听到了图书馆里书本发出的隐隐召唤,不再奔逃不再绝望,就这样安静地站在这片书架前,享受书的音乐与味道,不闻轰鸣,不理硝烟。背后那个人已经情不自禁动手了,他被书里知识的芬芳所迷惑,无论哪一本,读过或没有读过,都胜过这空气里无助与彷徨的味道。他的伙伴早已经埋入书页之中,在思想的海洋里忘记伤痛,忘记了自我。没有人比他们更投入了,时间都被忽略,更何况头顶那破碎的天空。

图书馆特有的沉静感染了他们,知识抚慰了他们,有一个特别的声音告诉他们:战争会过去的,废墟上将建立新的文明,人们将拥有新的生活……

他们的内心是如此平静。

地震或者战争,此地或者彼地,灾难对于人们而言,从不陌生。

灾难面前,没有人不恐惧。然而恐惧无法带给我们解脱,我们需要寻找让自己不再恐惧、内心平静的方法。图书馆没有防护罩,书显然不是抵挡伤害的武器,阅读也并不意味着当战火蔓延到你身边的时候会突然转向。它们都只是,帮助我们获得平静的心,淡然面对灾难,理智看待生死,或者,至少不被恐惧的心理逼迫地失去自我。只有自我仍在,才有勇气、有信心直面灾难,在灾难中有所作为,乃至重建灾难中分崩离析的生活。

对这张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都与图书馆的精神承载有关,即使它站在废墟上。

有人说,当一座城市在劫难之余,还能够幸运地找到掩埋在废墟中的图书馆,还能够找到痴迷于求知的人,这个城市无疑是幸运和有希望的。也有人认为这幅图展现了人性不屈的信念。无论它是怎么来的,也不管一开始它的创造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从中读到的,永远是来自我们自己的、那么不一样的情节与情感。

我所看到的是,灾难面前图书馆的作用。就算成为废墟,图书馆依然不改自身的沉静,不失知识的力量,从而使这三个男人在灾难的恐惧中安定下来。然后,一座图书馆和三个阅读的男人,使更多的人安定下来。

定而谋,谋而动。

只有这样,未来才有希望。

据说这是一张有着真实背景、人为构思的概念图。

背景是:1940年10月22日,英国伦敦肯辛郡,一座名叫“荷兰屋”的图书馆沦为废墟。

人为是:据说是一位名为熊培云的出书人为自己书的封面构思这个画面,人为定格了一段“也许有”的时间。

听说,这座“荷兰屋”图书馆的废墟之上,建成的是荷兰公园歌剧院,而图书馆的残余,据说最终被设计师设计成为剧场的背景,继续着穿越时间的旅行,关照着人们的心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