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贝志诚的几个疑点

 爱家更爱夫 2013-05-12

作者 部长为父可作伥(台湾)

来自彼岸中国的朋友托我对朱令案件进行推理,根据大量的发贴和回帖,本人发现此案中活跃的贝志城有很多疑点:

1.关于翻译问题

根据朱令吧提供的材料报道,4月10日贝志城发出了求助信之后获得的第二封信是某教授,说朱令是典型的铊中毒,解药是普鲁士兰。根据帖子爆料是这样说的““3个小时后我收到了第一封回信,紧接着第二封回信到了,来信人明确指出朱令是典型的铊中毒症状,解毒药是普鲁士蓝。”

根据吴虹飞的报道:“一周之内,世界各地的医生、专家的回邮多达1500封。贝志城等人还专门设计了一个读信软件,利用关键字对这些信件进行归类。统计结果是,30%的回复认为病人是"铊"中毒。他发动北大学生翻译邮件,4月18日,他拿着诊断意见一大早赶到协和医院,希望大夫能够接纳。在ICU病区门口空等了一天,除了几个年轻大夫,没有人愿意看。”

摘录孙维声明:“朱令94年底生病,一直不能确诊,一度病危,95年4月底北大的一名同学来到我们宿舍告诉我们说朱令被确诊为铊中毒,他们收到太多的电邮回信,希望我们帮忙翻译--。我和另外两名同班同学马上去报告了系领导,并和其他几个女生一起连夜翻译。随后学校保卫处和派出所开始了解情况,我和同宿舍、班里、系里以及文艺社团的很多-人-都被问询过,都是一些了解基本情况的问题,之后两年公安再没找过我。”

我们来理出一条时间线,4月10日贝志城发出了求助信,紧接着第二封回信明确指出朱令是典型铊中毒,贝志城等人设计了软件,利用关键字对信件归类,4月18日贝拿着诊断意见在ICU空等一天。4月底(这个时间非常关键,之所以确认这个时间有2个理由,1是孙维声明2是贝志城说当时朱令同学都说“五一要出去玩没空”),贝志城找到朱令的同学,要求帮忙翻译。

怎么样,时间线理出来以后,疑点就浮现了:

这里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逻辑矛盾,贝志城在一开始病因不明确,最需要帮忙的“网络求助”阶段,排除万难,自己挺身而出的翻译,而不寻求任何帮助,等到“来信基本上指向了铊中毒”“告诉我们说朱令被确诊为铊中毒”之后,才找朱令同学翻译,这是为何呢?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要别人帮助,等到结果出来来,再让别人锦上添花,目的何在?

我的个人判断,是为了让朱令的同学形成旁证,成为完美的证据,也就是“铊中毒并不是从贝志城口中说出来的,而是根据网络上来信统计出来的”,朱令的同学所作的工作只是旁证来信的“铊中毒”比例。

2.关于读信软件

一起说说当时的读信软件吧!1995年,据贝志城说,自己当时和同学特意去买了一本书,好像是UNIX编程什么的,来判断来信的严肃程度,对来信进行筛选。

据我所知对于当时的贝来说,无非是这样一种情况,用软件设定好病情的关键字,然后进行筛选。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贝志城的目的应该是要“找出疑难杂症的真实病因”,以“发现”为主,而实际上这种程序只能起到对“已知可能病因”进行筛选的功能,如果有来信说是“钋”中毒,而并不是贝先生想象的“铊中毒”,也没有提到排名很高的“神经炎”,并且不在程序的设定列表中,那么此类来信“钋”中毒是否就被当作“不严肃回复”而被过滤掉了呢?如果程序真的是如此设计,我就要怀疑贝先生的目的了。

很遗憾,回顾前文的吴虹飞的文章:“一周之内,世界各地的医生、专家的回邮多达1500封。贝志城等人还专门设计了一个读信软件,利用关键字对这些信件进行归类。统计结果是,30%的回复认为病人是"铊"中毒。”证实了我的猜想,贝志城所谓“判断严肃度”的软件的确是关键字过滤程序。

另外顺便怀疑一下,当时协和医院已经发布官方态度“绝对不可能是铊中毒”,假设贝志城是毫不知情的大学生,他所要做得应当是努力发现这种国内没有发现的怪病,为何会想到要用回信比例,软件之类的工具来“反驳”协和医院?作为一个没有医学知识的大学生,这种行为合理吗?更何况,30%左右,并非绝对高比例,这种情况下,反复向协和医院求证是否铊中毒,这种行为是否是“先知”呢?

3.朱令案发前的活动范围

"附件里的文章把我多年来极力想忘掉的东西又一次抖了出来。我从不敢回忆这件事。1995年,北大。就在几天前还活蹦乱跳地来北大找我玩并和我一起上我们系的外教口语课的朱令,就那末突然间“离开了”我们。她没有死,但是她的“活着”每每令我更加恐惧,对清华,对她身边的功利熏心冲满嫉妒和罪恶的人,对一个人的命运变化的不解,对很多当时的我无法明白的、难以接受的事实,还有我和其他人的无能为力。这种恐惧在每一次去看她,或每一次在报纸上读到她的情况时都会加俱。我去过那个“犯罪现场”,朱令在清华的宿舍,就在事发前一个月。我只记得那儿的狭小黑暗和冰冷的眼神,还有,朱令喜欢到我们学校来。

七年了,事情仍然没有结束。我们应该为她做点什么了。不知有没有人愿意一起去看看我们的朱令?

附:我访问新雨丝有困难,所以我的帖子大家可以随便转贴"

以上是贝志诚在该群上的一则留言,与花沐兰提供的信息有明显矛盾。留言时间是"Mar8, 2002 3:21 am"。

这篇文章是贝先生亲自发的,似乎并未使用化名,有挺贝者争辩说,这番话是朱令另外一位北大同学胡雪逸说的,但是没有任何证据支持,大家看到的是署名贝的这篇yahoo留言。 而这段留言的矛盾之处是和贝先前说的在案发之前和朱令绝无往来和联系相矛盾。

令外,据网络红人ayawawa的博客说,贝志城勇救高中暗恋的女同学,这句话相必并非空穴来风,和贝自己声称的“和朱令只是普通同学”也有一些偏差,希望不是故意隐瞒。

4.3月2日与贝志城

朱令理论上的第二次中毒时间在2月27日至3月2日。下文摘抄自“朱令吧”

“投毒者应具备的几个条件:在1995年2月20日至3月3日间,能接触到朱令的饮食、起居;熟知朱令的活动规律、生活习惯;懂得铊盐毒性、毒理;可接触到铊盐;有作案动机;有异常表现。

案情分析:1995年2月20日,朱令返校后,除2次周末由家人接送回家住过两天外,其余时间一直在清华校园内。3月2日回家时她已明显感到身体不适,由此推断凶手的第二次投毒,应在2月27日至3月2日几天间。”

翻动一下电脑中的万年历,1995年3月2日为周四,通常大学生都是周五回家,周四回家的朱令是否是刚刚参加完什么生日PARTY顺路回家?

联想到贝志城的生日为3月2日,这个情况就很有意思了。

5.《白马酒店》

在浩瀚的回帖中,我发现这样一条有价值的回帖:

(此人自称贝志城高中同学)

“再说说贝志诚,高中的时候他穿着打补丁的蓝布衣服,带着毛主席像章,很有个性。有一次,学校捐款,给每个学生下了指标,贝志诚在出操的时候,冲上领操台……”……还有“铊”,我不是学化学的,但对铊有些了解,原因是我看过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白马酒店》,这位著名的女作家写过《尼罗河惨案 》等作品,《白马酒店》是我高中时看过的,里面讲的就是用铊投毒的悬疑案件。没想到这样的事情居然发生在熟悉的人身上,太震惊了。投毒的人真的内心不受谴责吗?”

高中同学关系通常比较密切,大家平时也会经常交流自己看过的书籍。稍微搜索一下,贝志城是一个非常爱书的人,自诩看过不少书,经常推荐别人看书。既然他的高中同学看过了白马酒店,不知道当时他有没有和班中“小书圣”贝志城交换过意见,贝志城恰好不喜欢看这类书(男生都爱看侦探小说)或者恰好没看(贝家很有钱,有整整一个墙的书)。

假设贝当时看了《白马酒店》,请问贝,你应该很容易的根据书中的症状描述就判断朱令是铊中毒了吧?可是你为何没有说?

6.关于天涯讨论

天涯讨论过后,有几个朱令的同学成了众矢之的,被大家要求“说出真相”“交待当时的情况”“否则就要派人骚扰,让你名誉扫地”。

看一下这几个同学的名单:“薛刚”“潘峰”以及他们的妻子。

被围攻的,无一例外的具有如下共同特点“对贝志城进行过反驳”,也就是说凡是对贝志城进行过反驳的朱令同学都遭到了恶毒攻击,甚至有人写信去了他们的工作单位。这很明显是有组织迫害行为。

有人说这并非因果关系,我可以用这个例子来说服你,原本最知情的知情者朱令当时的男友“黄开胜”,在朱令案件爆发后,没有发表任何言论,至今潜水中,却没有受到任何网友的“要求说出真相”之类的请求。搜索了关于黄的帖子,一旦有人提到黄,几乎都有相似的ID出现进行保护,说黄有权利沉默,人要为自己生活,但是这些ID通常都是刚刚骂“薛刚”“潘峰”隐瞒真相的人。

综上所述,本人的推理皆为“个人判断”,希望贝先生及其支持者看了不要生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