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学”新解

 天马图书馆阅览 2013-05-12

                       陈大超

  有朋友来我家里坐,聊到同学这个话题。朋友问我:跟同学们还有来往吗?我说:来往极少。然后问他:你呢?他竟然说:我没有真正的同学了。

  见我露出不解的表情,他笑了笑说:我的那些同学,有的是一出校门就不再摸书了,有的是一参加工作就只顾应酬了,有的是一结婚就不再学习了,有的是一过上舒服日子就打牌过日子了,现在,我的大部分同学都变成爱摸酒杯、摸麻将、摸钱的人——就我一个还摸摸书,充充电。

  他这样一说我就懂了:你的同学都远离学习了,所以你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同学了。

  朋友苦笑说:我想和几个同学走动走动,可是人家都不看书了,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人家也觉得我没有趣。他又说:同学会上,那些调皮同学如何捉弄老师、男女同学间如何传纸条之类的事,说一回有趣,说两回还勉强可以乐一乐,说多了,反而叫人感到无聊,甚至是恶俗——同学相聚,总不能一辈子都说这些事吧?

  我点点头说:我觉得这世上有一种房子,它的魔力实在大,这房子就是教室。就因为那么一帮人在一个教室里待过几年,他们就老是喜欢往一起凑——毕业5年要在一起凑一凑,毕业10年要凑一凑,连孩子结婚这种事也爱在一起凑一凑。这本无可厚非,但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他们这一生都会以同学的名义在一起凑,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身上早已没有了丝毫的学习气味,同学这两个字用在他们身上,恐怕已经是一种讽刺。

  所以,在我看来,只有那些走出校门之后还在看书、还在求知的人,才可以彼此称为同学。让我感到悲哀的是,我一个这样的同学都没有了。朋友想了想,又接着说:如果我是学校的老师或者校长,我就会跟学生们讲——你们要做永远的同学,就要做永远的求知者;你们只有成为永远的求知者,才会成为永远的同学。我立刻笑着说:我赞成!

  一个人刚走出校门的那点文化程度,是很容易流失掉的——如果他不再求知的话。任何人的文化程度,都必须靠不断求知来保持、累积、提高。离开求知,一个人在学校里积累的那点精神气韵和能量,很快就会枯竭。

  我的朋友叹了一口气,说:跟一个长时间不再看书的人待在一起,这世上的很多稍稍高级一点的见识、稍稍深刻一点的体验、稍稍智慧一点的快乐、稍稍先进一点的理念,他都不能跟你对接。这样的人,还能被称为同学吗?

  呵呵,我比我的这位朋友幸运,我多少还有几个一直处在求知状态的同学。不,真正让我感到幸运的,是我自己一直处在求知状态——我不会被那些一直在求知的同学,暗中开除我的同学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