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胆囊炎

 善的传递 2013-05-12

治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药物

添加时间:2010-3-2

慢性胆囊炎系胆囊慢性炎症病变,多与结石、胆固醇代谢紊乱和细菌感染有关。大部分患者因胆囊管结石引起胆汁浓缩,刺激胆囊引起慢性炎症或过多分泌造成胆囊积水;部分患者因胆固醇沉积在胆囊黏膜,引起慢性炎症或因慢性胆囊炎导致胆囊壁增厚、胆囊腔缩小和功能丧失,故伴有胆石症者约占70%以上。常以胁痛为主要症状,患者常有右上腹部压痛,莫非征阳性,或持续性钝痛或右肩胛区痛,发热或不发热,右上腹有包块等,常反复发作。

慢性胆囊炎临床症状常不典型,主要表现为上腹隐痛或嗳气、饱胀、不耐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及“胃病”样症状,但多数患者有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的病史。体格检查胆囊区压痛,胆囊积液者可扪及胀大胆囊。诊断主要根据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的确切记载和X射线检查及B型超声检查结果,X射线平片发现胆囊结石或B型超声异常或放射性核素检查胆囊未显影,则更有助于确立诊断。慢性胆囊炎属于中医学的“胁痛”、“黄疸”等范畴,其发病多因饮食不节、寒温不适、郁怒过度等原因使肝失疏泄、脾胃损伤、胆气不通,气滞、湿热、血淤交阻于胆,胆汁排泄受阻,胆失通降之职,导致胆用不及、胆液郁滞、胆体受损,日久则正虚邪盛,甚者导致阴阳离绝。治疗时多以行气开郁、疏肝利胆、清热化湿为主,佐以解毒活血。

中医妙方:

1.疏肝利胆汤:

方药:柴胡9克,郁金9克,赤芍15克,姜半夏9克,青、陈皮各9克,金钱草30克,生山楂15克,槟榔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疏肝利胆,理气化湿。

案例:顾某,女,42岁,1974年12月6日初诊。右胁隐痛,牵引背部,反复发作已4~5年。此次病发,伴呕吐发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厌食油腻,脉细弦,舌苔薄腻,外院检查胆囊超声波收缩功能差,口服胆囊造影,胆囊显影不佳,脂肪餐1h后胆囊收缩1/3。给予上方6剂,胁痛大减,大便通畅,但常见胃纳不香,神疲无力,劳累后背部酸楚,脉细弦,舌苔薄。药既应手,原法续进。前方去槟榔,加当归12克,6剂,诸症均消。

按语:《内经》说:“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大息。”以上这些症状的描述,与胆囊炎、胆石症颇为相似。本例为胆囊炎,由于肝失疏泄、胆失通降,肝胆气涨、湿浊雍阻所致。故用柴胡、郁金、金钱草以疏肝利胆,赤芍、槟榔、生山楂以化淤破气散结,姜半夏、青、陈皮以和胃降逆。总之,本例乃胆腑为病,六腑以通为用,故用药忌黏滞而贵灵动,如患者舌苔黄、大便干,可加大黄以清热通腑。

2.柴芩汤:

方药:柴胡15克,白芍15克,枳实15克,黄芩15克,大黄10克,川楝子15克,郁金15克,片姜黄15克,黄柏15克,金钱草50克,茵陈25克,萹蓄15克,瞿麦25克。

用法:每日服1剂,分2次温服。

功效: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案例:王某,男,56岁,1976年4月15日初诊。症见身热,右胁急痛,不能转侧,口苦口干,目眩,大便呈黑绿色,小便呈浓茶样,舌质红,苔黄腻,脉弦而滑数,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观此证认为肝气郁而化火,使胆之疏泄功能失常所致。肝气郁结则胁部急痛,少阳之经枢不转则转侧不利,火气上炎则口苦、咽干、脉弦,胆之疏泄失常则大便黑绿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而滑数均为湿热蕴结肝胆之象。治宜疏肝利胆,佐以清热利湿,服上方6剂而愈。

按语:本方以大柴胡汤转少阳之枢机,开阳明之气结而疏肝利胆,佐川楝子、郁金、片姜黄理气通经而止痛;以黄柏、金钱草、茵陈、萹蓄、瞿麦清热而利湿。合之共奏疏肝利胆、清热祛湿之效。

3.和解汤:

方药:柴胡12克,白芍9克,枳实6克,大黄6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25克,大枣4枚(擘),金钱草24克,滑石12克,鸡内金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和解少阳,泻下热结。

案例:李某,女。患胆囊炎,右季肋部有自发痛与压痛感,常有微热,并出现恶心、食欲不振、腹部膨满、嗳气,脉弦大,投方以大柴胡汤加味。本方连服7剂,食欲见佳,嗳气大减。再进4剂,胁痛亦轻,唯微热未退,改用小柴胡汤加鳖甲、青蒿、秦艽、郁金治之。

按语:本例为慢性胆囊炎。大柴胡汤原治少阳热邪未解、阳明里热壅盛之证,岳美中以此方和解少阳、泻下热结。在用法上重用生姜以制呕恶,加金钱草以利胆清热,滑石利尿泄热,鸡内金克化积热,方药增损合宜。此方用以治阳实黄疸及胆结石亦属对证。

4.利胆解郁汤:

方药:柴胡15克,茵陈50克,马齿苋15克,金银花15克,川楝子15克,玄胡15克。

用法:适量清水浸泡30min,然后煎服,每日1剂,头、二煎早晚分服。

功效:疏肝解郁,利胆清热。

案例:何某,女,57岁,1986年7月10日初诊。右上腹痛向左肩背放射,反复发作,已3年有余,多在脂肪餐后诱发,曾多次用西药治疗无效。近日来疼痛加重,身热,身重,心烦,口渴不欲饮,皮肤黄染,尿黄浊,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而厚,脉弦滑。查B型超声示胆囊壁欠光滑。证属湿热胆胀,予利胆解郁汤加木通15克、滑石75克、郁金30克、青皮15克,水煎服。同时送服紫金锭1锭。

共服11剂,症状大减,B型超声检查示胆囊大小正常,胆囊壁未见异常。又服6剂后,诸症皆除。随访1年未发作。

按语:方用柴胡疏肝解郁,茵陈利胆清热,金银花清热解毒,川楝子、玄胡泄肝镇痛。马齿苋是治疗湿热下痢之要药,方中选用之,取其凉血解毒之功;如见寒热注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少阳症候者,加黄芩15克、龙胆草15克、清半夏10克,送服紫金锭1锭;偏湿热症候者,加木通15克、滑石75克、郁金30克、青皮15克,送服紫金锭6克;偏胆郁症候者,去金银花,加砂仁壳10克、香橼皮15克。

5.胆胀方:

方药:柴胡6克,刺蒺藜12克,金铃炭12克,延胡索9克,枯黄芩9克,法半夏9克,枳实9克,泡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当归9克,白芍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效:疏肝利湿,清热除湿,运脾降逆,补益气血。

案例:关某,女,30岁,1971年2月23日就诊。主诉患慢性胆囊炎多年,长期反复低热,有胁下胀痛,胸闷不舒,嗳气频频,少食恶心,口中干苦,心累气紧,全身发痒,坐卧不安,四肢乏力,小便发黄。诊查:脉象弦细,舌质甚淡,上有细黄腻苔。给予上方月余,各症续减,在服药过程中始终未见低热,饮食正常,精神充沛,小便不黄,舌苔细腻已基本消退,身痒轻微,上午不觉胁胀、胸闷,只在下午微有感觉,脉微浮弦,仍按上方药减去渗利药,重在疏肝育阴兼以顾气。服上方6剂后,身体基本恢复正常,虽参加重体力劳动,亦未见反复。

按语:胆胀病长期不愈,反复发作,且多见于妇女。根据脏腑经络理论,一般认为病在肝胆。其病因多为情志抑郁,伤及肝胆,肝胆气滞,日久及血,或致脾胃升降失职,化热内蕴。肝胆气滞,日久化热成火,火烧伤阴,致阴亏肝郁。肝胆气滞,见于素体阳虚或气血虚弱者,日久可致阳虚肝郁。胆胀病机初在气滞,日久及血成血淤,终以气血阴阳两虚。但临床多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应以疏肝利胆为主。李斯炽从事中医诊疗工作60余年,学验俱丰,治疗本案先以疏肝利胆为主,使肝胆二经之气血调畅,继以清热除温,终以疏肝育阴补气而告愈,亦是以疏肝利胆贯彻始终。但肝胆气滞多夹杂他症,尤其是湿热之邪,因湿热可阻滞气机,气滞又因湿热而加重,故而清除湿热是治疗胆胀的关键。肝体阴而用阳,肝失疏泄而成肝胆气滞,其本还是在于肝体不足。因此,治疗肝胀还应育肝阴养肝体,以增强其疏泄功能,这是李斯炽成功的经验所在。

6.清胆汤:

方药:柴胡9克,黄芩9克,竹茹9克,藿香9克,泽泻9克,牡丹皮9克,山桅12克,枇杷叶15克,茵陈30克,川连6克,枳实9克,金钱草30,山楂9克,神曲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肝胆湿热,和胃化浊。

案例:潘某,女,50岁,1974年9月12日就诊。患者体瘦神疲,身黄、目黄,发热不退,呕吐不食,口渴,右胁痛,小便黄短,大便如陶土色。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外科诊为结石性胆囊炎而行将手术矣。虑年老体弱,不行手术,乞张孝纯试为诊治。给予上方15剂后,黄疸已退,诸症缓解出院。

按语:黄疸证治,近世多见阳黄,病机多为肝胆湿热,西医学之“胆结石”、“胆囊炎”,张孝纯亦常见此种类型,而以清利肝胆湿热收效。虽不能彻底治愈,但能救急于一时。特别对不宜手术或不愿意手术治疗者,尚属可行之法。待热退黄消痛缓之后,又常以调理脾善后。:

7.宽膈利腑汤:

方药:苍术12克,厚朴9克,陈皮6克,槟榔片12克,广木香6克,山楂30克,川连3克,柴胡9克,枳壳12克,白芍12克,乌贼骨9克,茜草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疏肝解郁,消滞和胃。

案例:陈某,女,65岁。患者时常胃痛,在某医院检查后诊断为慢性胆囊炎。于1980年3月21日来本院初诊。其人羸瘦,面色无华,嗳气连连,自述胃脘痛已10余年,食肉后更剧,纳差,腹胀满,肠鸣,大便4~5d解1次、硬结,小便短少,舌质淡红,苔厚腻,脉弦缓。证系肝气郁结,不能疏利脾土。脾虚不运,水湿中阻,腑气不通,久病入络,胃络淤阻。六腑以通为用,故治当以疏肝解郁、消滞和胃。投以宽膈利腑汤,连进30剂后,诸症皆除。此后,以香砂养胃丸1剂,以善其后。

按语:加减法:胁肋痛甚者,加元胡9克、郁金12~30克;纳呆,加麦芽30克;吐酸,加瓦楞子12克、刺猬皮15克;便秘者,加莱菔子12克。

8.乌杞汤:

方药:何首乌12克,枸杞子15克,生鸡内金18克,生滑石24克,金钱草21克,五灵脂15克,生蒲黄(包)12克,郁金15克,柴胡12克,鸡血藤12克,山茱萸12克,白术15克,砂仁12克。

用法:用三七2.4克,琥珀2.4克,天竺黄2.4克,冬虫夏草3克,共研细粉。早晚各服1次,于服汤药前冲服。

功效:疏肝理气,清热利胆,行血祛淤,佐以补肝肾、健脾胃。

案例:张某,男,53岁,1972年11月10日就诊。主诉: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反复发作已有3年。半个月前,因劳累过度反复发作6次,腹痛拒按,向肩部放射,恶心、呕吐(食物及黄水),不发热,无黄疸。体格检查,肝肋下未触及,剑突下2cm,质软,有压痛,肝区叩击痛,胆囊区压痛,胆囊触痛征(+),右肩胛骨点压痛;血胆固醇8.67mmol/L,黄疸指数<5U,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136U/L,其他项目正常。胆囊造影见胆囊较小,影像淡,内有豆粒大结石阴影多块,胆总管明显变租,直径1.5cm。诊断为胆囊炎合并胆结石、胆总管结石。诊查:体胖,舌质红,边缘青紫,舌苔黄腻,脉细弦。辨证:肝郁血滞,肝胆湿热蕴结。先后共服药100余剂。现已停药1年,自停药后,未再发现有上腹剧烈疼痛,饮食正常。

按语:胆结石是引起急腹症的常见原因之一,常与慢性胆囊炎并发,发作时右上腹绞痛或伴有阻塞性黄疸,有的患者可有发热。本例患者体胖,舌质红,舌边青紫,舌苔黄腻,脉细弦,常因饮酒、食油腻之物或劳累而引起发病,肝郁血滞、肝胆湿热内蕴之象确在,本当清利,但考虑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久病多虚,乃虚中挟实之证,故用攻补兼施之法,以疏肝理气、清热利胆、活血行淤为主,佐以补肝肾、健脾胃治疗而收效。方中柴胡、郁金、生滑石、金钱草、天竺黄疏利肝胆,利湿清热;五灵脂、生蒲黄、三七、鸡血藤活血行淤;何首乌、枸杞子、山茱萸、冬虫夏草、砂仁、鸡内金、白术补肝肾,健脾胃;琥珀养心安神。

9.三棱莪术汤:

方药:荆三棱9克,蓬莪术9克,金钱草60克,硝矾丸4.5克(分吞),青、陈皮各4.5克,赤、白芍各9克,生川军3克(后下),车前子30克(包),牛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祛淤以消症,疏肝利胆以消石。

案例:王某,女,43岁,1972年4月10日就诊。主诉:右胁下有块物已经5个月,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梗阻性胆囊炎、胆石症、胆囊积液,西药欠佳。诊查:右胁疼痛,病处拒按,有鸡蛋大块形,时时泛恶,脉弦,苔腻。辨证:病起于情志抑郁,而使气机不畅、血行受凝,日积月累,而成症块。上方加减服药40d,胆囊渐小,疼痛己除。再以参苓白术散加金钱草、硝矾丸调整善后。

按语:三棱莪术汤是张羹梅的经验方。荆三棱有通肝经积血作用,与蓬莪术同用,则破血祛淤、消积止痛之力更大;大黄亦是下淤血、破癥瘕积聚的要药,同时有利胆作用;车前子配伍赤、白芍,则养肝柔肝的功效更佳;其他如青、陈皮、金钱草、硝矾丸等,则有疏肝、利胆、消石的作用。诸药相合,故治疗取得显效。

10.溶石利胆汤:

方药:柴胡15克,枳实10克,赤芍10克,香附15克,郁金15克,大黄15克(后下),川厚朴10克,芒硝15克(烊化他服),甘草10克,金钱草30克,茵陈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空腹早晚分服。

功效:疏肝利胆,通腑泄热。

案例:杨某,男,36岁,1976年10月7日初诊。患慢性胆囊炎并胆结石3年,经常右上腹部及胁背胀痛,近因饮酒太过、肥甘厚味不节而发病。右上腹剧痛,向两肋下放射,疼痛剧烈,目黄、身黄,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曾住某医院,B型超地热异常及CT检查诊为慢性胆囊炎并胆管结石(1.5cm×1.0cm)。发冷热,体温38.5℃,脉弦滑而数,舌红,苔黄腻而燥。1976年10月20日复诊,进药1剂,泻下3次,脘胁痛略减。继进2剂,疼痛再减,呕逆已止,寒热亦解,体温36.9℃,脉舌向前,发黄如故,药已中病。守方再服3剂,发黄渐退,脘胁痛止,能进饮食,二便通调。治疗20d,诸症尽除,结石亦排出。遂停药饮食调养。2周后恢复工作,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胆胀病名首见于《内经·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太息”,其症候描述虽简单,但其主征与现代医学之“胆囊炎”极相类似。历来文献将此病归类为“胁痛”、“黄疸”的范畴,就病名定义和疾病定位来说,笼统合乎不够确切,应以胆胀为病名为好。在治疗方面,胆是六腑之一,以通降下行为顺,仲师在《伤寒杂病论》里为我们创立了辨治大/法,如大小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散等以和解疏泄、温化、通降,都是有效的治疗法则和方药。本案证属湿郁化热、淤结胆腑之胆胀证,即采用了大柴胡汤化裁,通腑泄热,疏利肝胆,获得良效。即其1例,本师古而不泥于古原则,方中动用四逆散疏理肝胆气机,以升清降浊;大承气汤泻阳明之腑,以导泄胆热下行;茵陈蒿汤清利湿热以除发黄;加香附、郁金、金钱草合服消石散理气石,又是近代治胆囊石症的效方。

11.疏肝利胆汤(丸)方药:柴胡10克,枳实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虎杖根30克,金银花30克,生大黄12克,芒硝10克,金钱草30克,茵陈30克,郁金12克,川楝子12克,元胡10克,白芍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丸剂:诸药共研为细末,水泛为丸,梧桐子大小,每次服50~60粒,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案例:黄某,男,52岁,干部,1977年7月16日初诊。患者于1年前曾因胆石症而做手术,此次入院经检查诊断为“胆道残留结石”,建议做第2次手术清除结石,而患者拒绝手术,要求用药物治疗。症见右上腹隐隐作痛,且阵发性加剧,伴口苦口干,纳食无味,小便黄,脉弦,苔黄。证系肝郁气滞,嘱其服用疏肝利胆丸后,肝胆不适症状不再发生,惟有时因工作繁忙,而数日忘服药物后,方稍有不适之感,当即服用丸药0.5h后,诸症即可消失。

按语:实践证明,疏肝利胆汤在临床上有明显的利胆、消炎作用。曾用此方使10余例患者避免了手术治疗,并能坚持全日工作或劳动。对于急性发作之患者宜用汤剂,一般慢性患者或由急性表现转为慢性表现者宜用丸剂。

12.清化汤:

方药: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陈皮9克,神曲15克,麦芽24克,山楂15克,半夏12克,茯苓15克,淡竹叶12克,鸡内金12克,海金砂9克,白茵陈12克,通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清胆利湿,和胃化滞。

案例:霍某,男,62岁。因胆结石病住院,术后发热,虽经插管引流、西药抗菌消炎,仍发热不退,偶尔热退,1周后又复发热、双目微黄。拟再次行手术,但患者体质虚弱,不能胜任,又拟以大黄、芒硝攻下排石,但患者及其家属俱不同意,乃于1977年2月6日请中医会诊治疗。上方加减1个月余,一切正常,未见复发。

按语:方中金银花、连翘、淡竹叶、白茵陈、海金砂、茯苓、通草清利湿热,陈皮、半夏、神曲、山楂、鸡内金和胃化滞,白茵陈清湿热而利胆。

13.柴胡莪术汤:

方药:柴胡12克,白芍12克,青皮10克,太子参30克,莪术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疏肝理气,行淤消疸。

案例:陈某,女,34岁,工人,1976年1月10日初诊。患者于10年前因胆结石而切除胆囊,此后常间歇性发作畏寒发热,伴右上腹不适,目黄,尿黄。每次经清热利胆剂治疗好转,但不久又复发。患者主诉神疲纳呆,大便时溏时结,口干苦,小便微黄,舌淡,苔白,脉弦。上腹部无明显压痛。胆道造影,无结石影。此乃脉络淤滞未得荡涤。投以柴胡莪木汤连服7剂,服药后腹痛消失,其余症状大减,患者出院,其后又服数剂,病获痊愈。随访数年,未见复发。

按语:“疸”有阴黄、阳黄之别,在脏在腑之分。有云“黄概属湿热者”讹也,须知“病在百脉,彼热在里”,色败见黄也。湿热蕴于血,苦寒之品,又有留淤之弊。故治黄先治血、血行黄自灭之理不言而喻。其行淤消疸法,文献有据。取理气行血,配咸降温通,用治胆石,屡试屡验。前贤“久病多淤”之说,凡迭治不愈者,多与血淤有关,故常于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应着重活血化淤,以去其证结所在。有些患者虽无血分症状,而用疏肝理气不应,加理血分药,常可获效。柴胡莪术汤方中柴胡升发木郁,对于肝气郁滞之胸胁苦满以及气血久郁而成寒热之症最为切合;而又恐升动肝木,故以白芍酸收之品,接入肝经;而青皮利气,柴胡散气,故以太子参制其利散性;重用莪术,破气中之血,消积通络,虽为泄剂,亦能益气,有助于消除淤滞。舌红苔黄可加金钱草、茵陈、大黄。

14.柴芍汤:

方药:柴胡9克,白芍15克,泡参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鸡屎藤31克,谷、麦芽各12克,鱼秋串31克,糯米草31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效:疏肝扶脾。

案例:余某,男,47岁,工人,1977年5月6日初诊。患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10年。常于食油腻或生冷后致右胁下隐隐作痛,头昏乏力,午后腹胀,食谷不佳(每天食200克),大便或溏或先干后溏,每日解大便2次。脉弦细,舌质淡红,苔薄白。此乃肝脾虚之象,治宜疏肝扶脾。服上方10剂后,右胁下隐痛消失,食欲增加至每天400克,精神转佳,大便每日1次。

按语:本例因患胆囊炎10多年,胆病及肝,日久又及脾,脾失健运,以致疾病迁延不愈。故拟疏肝扶脾法,使脾气健运,肝复条达,而诸症悉除。

15.解郁利胆方:

方药:柴胡6克,制大黄9克,赤、白芍各9克,延胡索9克,木香9克,郁金9克,元胡粉9克,金钱草30克,北沙参12克,麦门冬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效:疏肝利胆,泻火养阴。

案例:陈某,女,42岁,工人,1975年1月10日就诊。

6年前患胆囊炎,以后每年发作。去年发病2次。近来肝胁时时疼痛,牵及右肩酸痛,纳呆,食后作胀乃2个月余。面色萎黄,口干且苦,大便燥结,数日1次,尿黄,舌苔薄,脉细弦。此为肝胆湿热未清、气机郁滞、化火伤阴之象。服上方12剂后,去元胡粉服。近来未见胁痛,惟小腹微微作胀,略感头晕。气阴未复,胃纳较差,舌淡红,苔薄,脉细弦。症防复发,再从前法加减。沙参12克,麦门冬9克,柴胡6克,制大黄9克,赤、白芍各9克,延胡索9克,木香9克,郁金9克,金钱草30克,焦山楂3克,6剂以巩固治疗。

按语:本例亦属肝胆气滞,湿热壅阻,脾胃运化失常,出现胁痛、口苦、纳呆腹胀、便燥尿黄等一系列症状。故处方以疏肝利胆泄热为大/法,方用解郁利胆方加减。制大黄与元胡粉同用,泄热通腑,配合郁金、金钱草等作用颇佳。因久病未愈,经常发作脾胃不健,饮食减少,苦寒攻下药不宜久用,故二诊起即去元胡粉。三诊加焦山楂以和胃消食;鉴于患者形瘦色萎、口干,故加沙参、麦门冬之类以清养气阴,贯彻于治疗的始终。此类患者今后不但要注意饮食调节,当大便不通畅时,必须及时服用利胆通便之剂,以防复发。

16.四金方:

方药:竹柴胡4.5克,白芍6克,炒枳实4.5克,炙甘草3克,吴茱萸1.5克,桂枝(去皮)3克,当归4.5,川芎3克,香木瓜4.5克。

用法:每日1剂,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

功效:清胆和胃降逆。

案例:王某,女,50岁,1961年5月16日初诊。患胆囊炎,经抗生素治疗好转,但3个月后复发。右胸胁前后均痛,并向肩部、臀放射作痛。恶心,有时呕吐、嗳气、食欲不佳。大便干燥,每日1次,小便正常,睡眠不佳。月经过去提前,现常错后,头有时发晕。脉右寸弦、尺弱、光滑,左寸尺沉细,左关弦大有力;舌正微有黄苔。属胆火上逆,影响胃气;治宜清胆和胃降逆。给予上方,服半个月余。服药后右胁下痛减,2d未服药又觉疼痛,睡眠好转,头仍昏晕,食欲略增,口苦,右耳鸣,大便略干,小便正常。脉弦缓有力,黄腻苔已减。病势正在好转之中,治宜育阴潜阳,改粉末缓治之。处方:炙甘草60克,白芍60克,大枣30克,小麦90克,龟板60克,鳖甲30克,石决明60克,珍珠母90克,白蒺藜60克,石斛30克,炒枳实30克,火麻仁90克,肉苁蓉30克,共研为细末,分成30包,每日1包水煎,加1小汤匙蜂蜜和匀,2次分服。感冒停服。1961年6月27日五诊:服药后右胁下疼痛减,睡眠好转,食欲增加,口已不腻,右耳尚鸣,检查认为是传导性耳聋。有时右手、面部均有发麻感,二便正常。脉已缓和,舌正微有黄苔。前方去白蒺藜,加地骨皮30克、女贞子30克、枣仁30克、桑枝90克,共研为粗末,分60包,煎服法同前。

按语:本例诊断为慢性胆囊炎,中医辨证为胆火上逆、胃气受阻,以致胆胃不和。治法先宜清疏肝胆、和胃降逆,用四逆散、左金丸加味,药后自觉好转。头尚感微晕,右耳鸣,大便略干,口苦,脉弦缓。据临床分析,此乃阴虚阳亢之象,改为育阴潜阳、兼调脾胃,以粗末陵图。

17.胆通合剂:

方药:柴胡、枳壳、白芍、黄芩、法半夏、郁金、栀子、玄胡各12克,木香、胆草各6克,大黄10克(后下),川楝子15克,茵陈3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3次,取汁500ml,混合后早、中、晚分服,10d为一个疗程。用药期间嘱患者,饮食宜以清淡为主,不宜饮酒,忌食油腻食品、油煎鸡蛋之类。要畅情志,防抑郁,保持恬静愉快的心理状态,适劳逸,做到动静结合,防寒保暖。

功效: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案例:刘某,女,46岁,2001年3月20日初诊。近2个月来右胁胀痛不适、反复发作,2d前进食油腻食品后疼痛加重,并连及右肩背。症见:右上腹疼痛拒按,莫非征阳性,恶心呕吐,口苦口干,发热,体温38.5℃,不欲饮,尿黄便秘(3d未解),舌质红,苔黄,脉弦。B型超声示:胆囊6.5cm×2.3cm,壁增厚约0.5cm,粗糙,见有泥砂样结石。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5×109/L,中性粒细胞0.80。西医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给予氨苄青霉素、甲硝唑等静脉滴注,症状未改善。转中医治疗,根据上述症状,中医诊断为胁痛、胆胀;证属肝胆气滞,湿热蕴结;治疗宜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行气止痛。用自拟方胆通合剂。处方:柴胡、黄芩、法半夏、郁金、白芍、栀子、大黄(后下)、玄胡各10克,鸡内金12克(冲服),枳壳、川楝子各15克,木香、胆草、甘草各6克,金钱草、茵陈、败酱草各30克。3剂,每天1剂,水煎3次,取汁500ml,混合后早、中、晚分服。服完1剂后,腹微痛,大便始解,一日2次;服完3剂后,大便畅通、便稀,一日3~4次,上腹部痛胀明显减轻,热已退,体温37.2℃,食欲改善。守原方再进5剂[大黄减至6克(后下)],一日1剂,服法同前,1周后复诊,诸症消失。复查B型超声:胆囊壁稍模糊,其余未见异常。临床治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胆囊炎、胆石症属于中医胁痛、胆胀、黄疸等范畴,多因嗜食油腻厚味;或五志过及,忧思郁怒,伤及肝脾;或湿热内蕴,胆腑不通,气机通降失常而引起的病症。治疗则以疏肝利胆,和降通腑排石,清热利湿。自拟方胆通合剂方中柴胡、黄芩、法半夏、郁金、白芍等疏肝利胆,和解少阳;茵陈、栀子、胆草、大黄等清热利湿、通胆腑,使之承顺下行;川楝子、玄胡、木香、枳壳等行气止痛;金钱草、鸡内金等利湿排石。诸药相伍,具有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排石止痛之功,使肝气条达,胆腑通畅,故获显著疗效。

18.疏肝健脾活血汤:

方药:柴胡6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当归10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制半夏10克,黄芩10克,虎杖10克,生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2煎合一取药液300ml,早、晚餐后30min温服。10d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功效:疏肝解郁,活血化淤,健脾和胃。

案例:56例均为本院2000年10月至2003年2月中医内科门诊患者,其中男25例,女31例,平均年龄38.5岁,病程6~36个月。治疗结果:56例中,临床治愈34例,占60.7%;显效14例,占25%;有效5例,占8.9%;无效3例,占5.4%。总有效率94.6%。

按语:慢性胆囊炎属中医学“胁痛”范畴,常因情致不畅、饮食不节致肝气郁滞、气滞血淤、肝胃不和,导致反复右上腹隐痛或刺痛、腹胀恶心、嗳气反酸、厌食油腻等症状。其基本病理改变是纤维组织增生及慢性炎细胞浸润,使胆囊壁增厚,肌肉纤维萎缩,故胆囊的收缩功能减退。因此在治疗上的一个难点是胆囊壁的不良重构而引起胆囊收缩功能的丧失,用西药消炎和中药疏肝清热利湿之法,很难达到恢复胆囊收缩功能的目的。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对胁痛之属久痛入络者,提出用辛香通络、甘缓理虚、辛泄化淤等法,其立法选方用药,可谓匠心独据,对后世治疗胆道疾病产生了一定影响。作者认为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久病成淤,脾虚肝气犯胃,而湿热之气较轻,故治疗应重点在疏肝健脾活血,据此拟订疏肝健脾活血汤。方中柴胡、郁金、香附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当归、桃仁、红花、赤芍、白芍柔肝活血,通络止痛;党参、白术、制半夏健脾和胃;慢性胆囊炎常有湿热余毒,故加黄芩、虎杖清热利湿,以除湿热余毒;生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肝解郁、活血化淤、健脾和胃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柴胡、郁金、当归、红花、黄芩、虎杖具有消炎利胆、促进胆囊收缩及胆囊壁血液循环、改善胆囊壁结构、纠正胆囊动力学的功能。

19.消炎利胆散:

方药:生姜1000克,半夏1000克,干姜1000克,黄芩500克,黄连500克,黑大黄200克,党参1000克,白术1000克,甘草500克,郁金500克,青皮500克,金钱草1000克。

用法:上药按照《药典》规定过100目筛,制成散剂,温开水送服,每次服6克,每日3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

功效:清肝利胆,健脾益气,消食导滞。

案例:治疗结果:观察组300例中治愈260例,占86.67%;好转30例,占10%;无效10例,占33.3%;总有效率为96.67%。

对照组100例中,治愈30例,好转50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80%。2组治疗前后胆囊壁厚度对比:2组400例治疗前均>5mm;治疗后≤3mm者,治疗组为260例,对照组为30例;5mm≥治后>3mm者,治疗组为30例,对照组为50例;治疗后>5mm者,治疗组为10例,对照组为20例。2组疗效经χ2检验,P<0.01。

按语:由于慢性胆囊炎病程缓慢,症状隐匿,往往被误诊为其他消化疾病,导致病情迁延日久,从而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

近年来采用B型超声及其他先进影像学诊断措施,大大地减少了对本病的误诊。本病在治疗过程中,因病邪长期迁延不解,从而出现阴阳气血两虚,发展为正虚邪恋、虚实寒热夹杂之病机。消炎利胆散具有清肝利胆、健脾益气、消食导滞之功,本方由《伤寒论》中生姜泻心汤化裁而成。生姜泻心汤是仲景为虚实寒热互结的痞症而设,用以治疗心下痞、噫气、肠鸣有声、泻利、胁下隐痛等复杂症候。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其组方意在补、泻、寒、温并用,阴阳并调,深得仲景辨证论治之法,也符合《内经》“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理。临床并可辨证分型加减治疗,切合该病病机,故获效满意,优于西药常规治疗。

20.自拟疏胆汤:

方药:柴胡10克,广木香15克,枳壳15克,郁金15克,白芍15克,黄芩15克,当归10克,大黄(后下)15克,薄荷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周为一个疗程,可连续治疗3个疗程。

功效:疏肝解郁,滋养肝肾。

案例:患者全部为门诊病例,大多经西医诊治疗效欠佳,患者不愿意手术或有手术禁忌证而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反复上腹部闷胀不适或右上腹部隐痛,偶向肩背部放射,或感恶心欲吐,口苦咽干,心中烦热,头晕目眩,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或弦数。B型超声检查提示为“慢性胆囊炎”(部分有胆囊结石)。86例中女性70例,男性16例;年龄22~62岁,平均41岁;病程1~10年。本组病例均于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临床治愈65例,占75.6%;好转12例,占14%;无效9例,占10.4%;总有效率为89.6%。

按语: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胁痛”范畴,与肝胆两经有关。

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循于胁。肝胆互为表里,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体阴而用阳;胆为六腑之一,以通为顺。

若肝郁气滞,郁结化火,气滞热结,腑气不通,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口苦咽干、大便秘结等。故“胁痛”多为实证,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治疗多以疏肝解郁、清泻胆火或通里攻下、清热利湿为主。自拟舒胆汤以柴胡、薄荷、广木香、郁金、枳壳疏肝理气,以黄芩清胆,以大黄通腑,以甘草、白芍缓急止痛、养血调肝。

但病久仍可出现肝郁化火、耗伤肝阴、累及心肾,而出现虚实并见之证,所以治疗时在疏肝解郁、清热时辅以滋养肝肾、养心安神。

21.金铃泻肝汤:

方药:川楝子、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甘草各10克,柴胡15克,金钱草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200ml温服。1周为一个疗程,均服4个疗程。

功效:消积化淤,行气止痛。

案例:张某,男,55岁,教师。以反复右胁下疼痛10余年,加剧3d为主诉,于2000年8月10日就诊中医科。患者10余年来,反复右胁下疼痛,曾就诊市某医院,诊断为胆囊炎,经治疗病情缓解,但病情反复发作。3d来因劳累、过食油腻之品而诱发。

刻诊:右胁下剧痛,坐卧不安,疼痛放射至右肩胛部,胆囊区疼痛拒按,同时伴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3d未行,小便短赤。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数。B型超声提示:胆囊液性暗区增大,胆囊壁增厚。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2×109/L,中性粒细胞0.86,淋巴细胞0.14。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中医诊断:胁痛。此乃湿热内蕴,肝胆失疏,气血淤滞,热结阳明,不通则痛。治以化淤行气,清热通滞。方用金铃泻肝汤合大柴胡汤加减。处方:川楝子15克,生乳香1克,生没药12克,三棱9克,莪术9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生大黄(后下)10克,法半夏10克,甘草3克。2剂,水煎内服。二诊,右胁下疼痛显著减轻,发热减退,大便稀溏,日2~3次,无恶心、呕吐。按上药去生大黄,加蒲公英20克,续服5剂。右胁疼痛消失,诸症显著缓解。

按语:金铃泻肝汤在原医书中言其“此方不但治胁疼甚效,凡心腹作疼,而非寒凉者,用之皆甚效验”。临床应用于治疗胁痛属气血凝滞,不通则痛,取金铃泻肝汤消积化淤、行气止痛之功,切中病机,直达病所,验之临床,疗效颇佳。在临床上,不论是肝癌之胁痛,或胆囊炎之胁痛,应用此方皆能收效。同时也体现了异病同治是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一个特点,病证不同,其症状各有差异,但其本质均与气血淤滞有关,故运用金铃泻肝汤治疗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22.活络清胆汤:

方药:丹参15克,当归15克,炙乳香6克,炙没药6克,香附10克,焦山楂15克,五灵脂12克,炮甲片6克,金钱草15克,金银花15克。

用法:每日1剂,早晚水煎服功效:消淤通络,清热化湿。

案例:韦某,男,34岁,工人,1995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素喜啖荤,罹慢性胆囊炎3年有余,不时复发,久治无效。该市某院建议其行胆囊切除手术,患者慑于手术,遂来本院要求保守治疗。自诉右胁疼痛,痛如针刺,牵肩连背,稍进油腻食物则疼痛加剧。口苦咽干,便燥溲黄。舌质暗红,苔薄黄略腻,脉弦滑数。

B型超声检查:胆囊壁增厚,后壁回声差,伴有胆泥沉积。予活络清胆汤加生大黄10克(后下),14剂。1995年10月28日复诊:服药后症状显著减轻,刻下惟偶见胁痛。B型超声复查:胆囊壁欠光滑,后壁回声尚好。原方去生大黄,继服14剂。半个月后再诊,临床症状消失,B型超声检查胆囊未见异常。

按语:慢性胆囊炎以右胁长期疼痛为主症。《灵枢·本输》曰:“胆者,中精之腑。”胆喜清宁,若饮食不节,恣食肥腻,日久酿化湿热,熏蒸胆腑,遏阻络道,疏泄失常,遂致本病。初当清化胆腑湿热,治以大柴胡汤加味每获良效;若误治失治,病延数载,久病入络,淤热胶结,则前方力有不逮。活络清胆汤中以丹参、当归、炙乳香、炙没药、焦山楂、五灵脂、炮山甲活血化淤通络,香附理气止痛,金钱草、金银花清热利胆化湿。淤消络通,热清湿化,则胆腑复其疏泄功能而获愈。

转载保留链接,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好人好运,谢谢!

本文只做参考!

仅供参考仅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