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现代设计-普普支派之环境艺术(Environments Art)

 baileej 2013-05-12
  


       把生活週遭检拾而来的废物,稍微加工或组合,把它放置在室内,并配以声音及光线,或让作品本身呈活动状态,当观眾走进这个围绕他的空间时,就能给予强烈的刺激。这些作品有平面的、有立体的,可以看又可以摸;作品和现成物结合,利用形、色、光、味觉、行為等知觉,来刺激观眾產生精神上的感受性。环境艺术与偶发艺术一样,是从普普和集合艺术逐渐蜕变而来,因此对日常大眾文化的事物极度的关心。

       它有时也和偶发艺术交错发生,观眾不一定处于被动状态,有时还可以参与创作。雕塑家席格尔(George Segal)从1960起,就把活人翻製的石膏雕像,放在真实的家居室内、加油站或售票亭等。只要能刺激观眾的感受力,不论是作品或现成物均视為艺术。环绕的空间中利用所有感官刺激,来引起观眾產生精神反应或行动,是1960到1970年代艺术家追求的方向。偶发艺术的元老卡布罗(Allen Kaprow)将传统建筑、雕刻与环境艺术做出了区别:「环境艺术必须是让人能走进去的,这一点就和传统雕塑不同;另一方面环境艺术的空间并不具有居住的实用机能,如此又与建筑有所差异。」

         有一批艺术家跑到街头或大自然,把环境裡的事物加以施工,使人们正视被忽略的大自然重获新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地景艺术」(Land art)。美国艺术家克里多夫(Christo)在科罗拉多山谷,搭起1250英尺长的橘色大幕帘,為山谷增添强烈的对比色,引起人们用新鲜好奇的眼光重新审视这座山谷。但无论是「偶发艺术」、「环境艺术」或是「地景艺术」,其作品存在性短暂,不能永久保存。所以这类的艺术活动留下的只是摄影或录影的纪录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