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与远足

 风雨如歌 2013-05-13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什么要把读书与走路这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放在一起呢?原来,读书和远足,它是为我们打开的两扇窗口。一个侧重于内化,一个着眼于外放;一个是主观的内敛,一个是客观的外展。

读书是游走在前人的知识天地里,让你远观近察,得以滋养;而远足却是奔波于大好河山之间,饱游沃看,澡洗精神。

读书会给你一个无限宁静的空间,是你独享欢乐的时刻;读书让你进入一片真正的精神绿地,使你充实丰富,净化提升;读书还是一条大河上的渡船,使你从此岸到达彼岸。

“拥书权拜小诸侯”,但有书是为了读和看的,而读书与看书又有不同。读书有方法、有目的、有成果,讲究的是读书人的水准。中国有句老话“读书便佳”,不能说“看书便佳”,读书,书成全了我们;看书,书却娇纵了我们。

雨雪菲菲,杨柳依依,这些境界只有行人才有福消受,许多奇情逸事也只是在漫游中才会产生。旅况的多方,辞采的飞扬,文味的品尝,也只有在游走之间才能产生。果能如此,就可以达到《庄子》所说:“虚而往,实而归”的境界了。

人家点点,山影重重,一步一峰,一转一溪;穷奇探胜,夕阳返照,红叶如花,江山秀色,究竟是不可餐的,只能靠自己的体悟。

“天地有大美而无言”。独步田园,人行垄上,美溢胸间。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头野菜花”。平中见奇,淡里显味,更是一种不事雕琢的天然美。

人在行走中,总怀希冀,总在寻觅,总是冥想;而一些别样风景,往往就出现在寻寻觅觅的过程间。人在旅途,会遭遇什么风景,都是缘分,要理解和重视这种缘分。

远足还是一种机会,离开你自己,离开你熟悉的环境,你得到了一种参考,你开阔了一下心胸,你得到了一些知识和体验,你可以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其实,读书也是一种远足,书中有人文,书中有风景,书中有知识,书中有历史,这些都不需事毕躬亲。远足可以开阔眼界,放宽视野,可以保身,可以乐天,可以忘忧,可以尽年。读书读到文无头巾气,诗无学究气,禅无香火气,可谓参透者也。然而,如果能把读书与远足结合起来,就达到了一种动静结合的境界。

再谈读书

我喜欢孙犁的文章,初中课本上就读过;我喜欢孙犁其人,因为他是保定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保定读过两年书,那里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记忆。保定还是一个风光秀丽,景色优美,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的地方。熟悉一个地方,两年足够;但认识一个人,却需要更长时间。孙犁是我喜欢却不熟悉的一个作家,不过,近日读了他的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书箴》,有一种认同感。因为我也喜欢读书,因为读书也丰富和改变了我的精神生活。他晚年出版的《书衣文录》,收入了这篇文章:

“淡泊晚年,无竞无争。抱残守缺,以安以宁。唯对于书,不能忘情。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温公(司马光)惜书,不过如斯。勿作书蠹,勿作书痴,勿拘泥之,勿尽信之。天道多变,有阴有晴。登山涉水,遇雨遇风,物有聚散,时损时增。不为所累,是高水平。”

孙犁的意思是说,读书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心态,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获取营养,安放精神。爱书惜书,是读书人必备的品德,因为爱书,才能读书。读书还要有正确的读法,"勿作书蠹,勿作书痴,勿拘泥之,勿尽信之",算得上是16字箴言了。“不为所累”,还要“为我所用”,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也是读书目的之所在。

我还以为,书不能读得太杂,特别是要挑选自己熟悉和爱好的领域来读。既然读了,就要读精、读细、读出自己的味道和心得来。当然,“开卷有益”,其它门类的书籍,只要兴趣所致,作为知识面的扩展,也未尝不可涉猎。读书不是无事可做时的消遣,读书也不是装点门面的应付,读书是一种精神的饥渴与需求。

另外,读书是离不开环境与境界的,一个适宜的好环境,有利于读者境界的提升。因此,春天是读散文的季节,在微风轻拂的清晨,漫步于杨柳岸边,边走边读,不觉心旷神怡,心胸舒畅;夏日午后,慵懒未解,宜于读小说,一个故事,一杯清茶,架下生风,遍体清凉;秋日黄昏,是读诗词的良辰佳日,“三杯两盏淡酒”之后,登楼远望,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漫漫冬夜,细雪敲窗,案前灯下,细读史籍,未免心旌摇曳,往事悠悠,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成为扼腕一叹。

对于立志写作的人,读书则是必修课,既是一个学习阶段,又是一个实践过程,正如博尔赫斯所说:“我的一生都在书籍中旅行”。对于一个有心人,自从开始阅读,就已经意味着开始了潜在的写作。我们不但从文学阅读中得到知识,而且可以获得快感与满足,获得激情和灵感。捧起一本书来,或静静地阅读,或任由思绪信马由缰地游荡,都可能产生或激发有创意的新思路。

三谈读书

20世纪初,山东省平原县的一户农家,住着一老一少。每天早上老人都带着他的小孙子,坐在厨房的桌边,摇头晃脑地读着《诗经》、《春秋》、《三国志》等古籍,书声朗朗。

一天,小孙子问:”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道德经》,但是不知里边都是什么意思,有时似乎理解了一丁点儿,可一合上书,立刻又忘了,这样读这些书能有什么收获呢?”

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来。”

孩子照做了,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孩子一脸的不高兴。老人却说:“你应该跑快一点儿。”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水依然漏完了。他对爷爷说道:“用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说完他机灵地跑去房间,提了一个水桶来。老人说:“我不需要一桶水,需要一篮子水。你能行的,你只是没有尽全力。”接着,他来到屋外,看着孩子再试一次。孩子回来后喘着气说:“爷爷,您看,这根本没用的。”

“你真的认为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微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竹条上面了,连提手也变得更加光滑了。“孩子,这和你读古典书籍一样,你虽然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它的意思或许你一点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读时的气氛,它会影响你,会净化你的心灵。”

小孩记住了这句话。后来,他一直本着这样的信念,终身与书籍为伴,不断进取,终于成为大学问家。他就是任继愈。

任继愈晚年总结自己求学心得时,提及这件事情,感叹道:“那些语句,即使你未曾记住一句话、一个字,却依然会感染你,让你受益终身。因为,它会让你的心灵如泉水般清澈、纯净。悄然无声中,你创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纯净天地。”

读书,由于记不住而引发的无用之感,可能谁都遇到过,这是一个非常困惑人的问题。这个真实的故事,就是专为我们这些人而讲的,而且是那么的有说服力。说的明白一点,读书是一个学习、熏陶、积累的渐进过程,几乎没有人能在一本书读完以后会把他全背下来,即使能背下来,也不见得有什么用处。

学习的目的,首先是做人,读书可以净化心灵,教会你如何做人、做个好人。其次,读书为的是增长知识和才干,这需要日积月累的工夫,需要坚忍不拔的努力,需要“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腹有诗书气自华”,即便是普通人,读书也能让你丰富、干练、成熟起来。

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溜”,都说的是勤于积累、厚积薄发的道理,都能起到水滴石穿、心灵启迪的作用。

对此我也深有感触,多年来读过几千万字散文,记下上千张卡片,当初并没感觉到有什么用处,久而久之却在写作过程中,头脑里不觉得那么空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增加了,使用的词汇和句式变新了,而且有了自己的语言风格,文章的可读性也大有提升。不知是什么时候装进去的,好像脑袋里已经有了许多东西,这都是读书的好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