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苏州园林的意境美
2013-05-13 | 阅:  转:  |  分享 
  
面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论苏州园林的意境美

吴倩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苏州园林为我国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其重要的一个美学特征便是意境美。苏州园林意境美的

产生有三种方式:一是富有浓厚的文化意味的匾额对联;二是园中植物的人格象征意义;三是空间布局的收放、

虚实。这三种方法相互结合,共同创造了苏州园林的意境美。

关键词:私家园林;苏州园林;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645(2005)Ol一0094—03

0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分为皇家和私家两大体系,由于在人力、财力、动机与审美兴趣方面的差异,使得私家

园林与皇家园林都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脉络和审美风格。其中皇家园林,其建筑鳞次栉比、重重叠

叠、规模盛大,可谓尽显皇家的气魄与威严。而集中于苏、杭、扬--'')H的一些私家园林却反其道而行之,

其造园寓大于小,讲究在有限的空间内布景铺陈,体现精巧的构思,雅致的情趣,从而在内敛含蓄之中引

发出无尽的情思与遐想,展现了一份闲情雅致。而在这众多的私家园林中,又以苏州私家园林的艺术成

就最高,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的构思,淡雅的风格闻名于世,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沈

园……这一座座艺术精品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风流雅士徘徊其间,流连忘返。苏州园林何以具有

如此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它所营造的意境之美。

对于长于感性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意境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由境生意,由境抒意,是中国人习惯的

表达方式。宗白华先生在《艺境》中对意境的解释为:“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

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的心灵反映,化实景为应景,化形象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

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1](P159)意境的基本特征就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物质表现精神,以有限表现

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的无限形象相统一,化实为虚,化象为境,从而进入

更高一层的精神境界即意境。园林意境的产生,也正是造园者把自身心灵深处的东西物化于具体的景

致之中,主观在客观中得到观照,使意与境、情与景有机融合的结果,也即指造园者的主观意趣,造园思

想,负载于具体景物形象上,并通过暗示、象征等手段,让观赏者在欣赏园林物化形象的同时体会到造园

者所要表达的弦外之音、象外之致,从而产生园林的意境美。

1匾额对联,深意无穷

苏州园林意境美,其重要的生成技巧之一,便是园中的匾额对联。不言而喻,匾额对联是园主及造

园者表达其造园主旨、咏怀抒情的最好载体。苏州园林中,由于造园者及园主多为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

收稿日期:2004—12—13

作者简介:吴倩(1979一),女,陕西榆林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艺术系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美学。

·————94··———



万方数据

吴倩:论苏州园林的意境美

人雅士,其匾额对联多出自古代典籍和文人诗句,所以其特点便是雅致精妙,回味悠长,寓意深刻。虽区

区数字,却负载着广博而深邃的文化信息,意寓其中而音流弦外,言语有尽而深意无穷,对景致起到画龙

点睛的作用。如拙政园有“雪香蔚亭”,亭四周的枫、柳、松、竹,相互交织,辉相掩映,亭南柱有对联一副: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只两句诗便巧妙地为狭小的人工园林赋予了天然山野之趣,勾画出一副清

新幽静的山林之境;沧浪亭“面水轩”,其面北临水,貌似旱船,亭内有联一副:“短艇得鱼撑月去,小轩临

水花为开”,此联抓住景致特色,化静为动,生动地烘托出一幅月夜泛舟图;苏州留园的“濠濮涧”,题名取

材于《世说新语》,东晋简文帝人华林园有一段议论:“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涧想也。

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2](F03)这一景不过只是临水一亭,但周围有嘉树芳草,碧波荡漾,水中有鱼,林

中有鸟。这样的环境与题名的典故联系起来,与典故中包含的那种物我交融的精神联系起来,景物有了

人的性情精神,也就能进入更深的美学境界;qW如沧浪内一临水方亭,名日“观鱼处”,原名“濠上观”,此

名出自《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日:‘多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日:‘子非鱼,安知

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13J(陇)本来一处方亭水景,并无特别,然“濠上观”一名

却不禁把游人带入了一场争论千古的哲学思辩之中,凭栏而坐,纳凉观鱼,古人之争犹如重现眼前,一番

思索,一番回味,对世界的体悟与思考使得景色的审美内涵大大丰富,也营造了深远悠长的意境美。苏

州园林中通过匾额对联营造意境的例子比比皆是,匾额对联其本身就充满美的意境,再与园林实景相互

配合,将游人的思路引向外在的广阔空间,使园林建筑得到了灵魂,有了生气,景物也获得象外之境,

从而令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看到了无限丰富的内涵,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享受——意境美。

2花木比德。象外之境

苏州园林意境美生成技巧之二,是通过赋予园中植物以艺术的比拟和象征,从而形成意境。我国自

先秦美学便有了“比德”之说,即把自然美和人的道德情操联系起来,着重于把握自然美所具有的人的精

神的意义,表现在苏州园林中便是将植物拟人化。在苏州园林中,传统配置的花木有松、竹、梅、玉兰、山

茶、紫薇、芍药、牡丹、睡莲、荷花等,这些植物因不同的自然形态特点,具有各自的“比德”意义,代表了不

同的性格和品德,松的坚贞不屈,竹的高风亮节,梅的清新雅致,兰的幽谷飘逸,荷的洁身自好,牡丹的富

丽尊贵,还有水仙的冰肌玉骨等等,流连其中欣赏的不只这些树木花草的形象美,同时体验着它们所代

表的精神层次的意义,将实景化为应景,形象化为象征,构筑了园林形象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世界,从而形

成园林的意境之美。以拙政园为例,此园无论是初建之时,还是后来的更迭变迁,始终有栽植荷花的传

统,陈涓隐的《拙政园花木志》写道:“(远香堂)前后与香洲池中及四面荷风亭周围,从正仪移来千叶莲

花。花为元顾阿瑛玉山草堂遗物,上盖石板,又称石板莲花,历六百年未萎”,“此外留听阁有白荷、小沧

浪前有睡莲,园中有数处,都与荷花有关涉。”[4](P73)从中可看拙政园栽种荷花由来已久。拙政园何以与

荷花有不解之缘?当初,王献臣是因宦途失意不得志于是还乡建此园,并取名“拙政园”,“聊以宣其不

达之志焉”。可见,其园名表达的是一种意欲远离仕途不问政事的想法。后人仍以此园寄情、托志,便加

进了更多的自洁清高、孤芳自赏的意趣与成份,亦自然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相联系。

所以,拙政园虽屡易其主,但却一直保持着栽植荷花的传统,可见其荷花在园中已不仅仅是作为自然景

致以供欣赏,而是与园名相系,表达了建园者洁身自好,追求个人修行的高洁志向,可谓有着深邃的象征

与启发意义;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因遭贬谪流寓吴中,因感《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

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建沧浪亭,园中广植翠竹表现了园主恬淡寡欲,不以功名为念的隐逸之心;网师园

“看松读画轩”前几棵松柏虽已千岁,依然虬枝铁干,苍劲葱笼,让人不禁为其顽强的生命力而感叹。在

苏州园林中造园者选择植物,除了利用其自然美美化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将其人格化、精神化,使其成

为具有丰富内涵的审美意象。所以,游人欣赏的不只是花木的形象美,更重要的是体会“象外之至,象

外之境”之意境美。

一95—



万方数据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卷1期

3构景布局,藏而不露

苏州园林意境美生成技巧之三,是通过空间构景上的收放、对比、藏露、围透、借景与对景、虚与实对

比,催人触景生情,从而形成意境。王国维论词有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陆游《游西

山村》诗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都表明审美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艺术作品只有富

于变化,方能引人人胜,耐人寻味,进而发人深思。苏州园林堪称是遵循这一构建原则的典范,它打破古

代正居建筑中严格的对称性,以模拟和亲近自然山水为审美取向,空间有畅通,有阻隔,迂回曲折,使其

布局构景具有诗与乐般的韵律感与节奏感,引起游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以留园为例,留园的入口是一

古朴典雅的大门,而从大门入口至山池、客厅、书斋区,必经过狭长、封闭、忽收忽放、忽明忽暗、匣筑空间

变化无穷的50米长的走道,走道两壁都为高墙,有意识地使游人的视角受到极大的压缩和极度收敛,在

走道两侧忽左忽右地出现几次收与放的对比,颇能引发游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叹。然而,当游客穿

过走道逐渐进入园中主要空间时,一番新的景致豁然展现眼前,先前压抑与好奇已变为舒畅与开朗了;

这种欲扬先抑,欲露先藏的造园手法在拙政园中亦有所表现,一进拙政园大门,便是“曲径通幽”的翠峰,

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合乎情理之中。此假山挡住了视线,使人产生更急切的观赏心理,绕过假山,园中美

景豁然展现于眼前,这一收一放,已是含蓄悠远,趣味盎然了。而花样繁多的花窗设计,更加强了苏州园

林的这一特色。这些漏窗不但图案有很多的变化,而且其窗框也有很多形式,不仅有方、横长、直长,还

有圆的和海棠纹。园中景色透过这些漏窗,半藏半露,再配以光线的变化,景致就更显得变化多端了,正

所谓全藏使人不知,全露索然无味,园林的优美意境尽在这一虚一实,一藏一露,一明一暗中彰显出来,

含蓄且富于变化,有限的景色中蕴涵了无限的美的联想,使人的情感得到抒发,心情得到愉悦。

以上三种方法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共同缔造了苏州园林的意境美。这三种方法根植于中国古代哲

学中,显示了古人以心灵体悟外物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园林艺术表现出的“景”作用于“情”,产生出更深

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更深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从而涌现出一个独特的宇宙,

崭新的意象——意境。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赵春林.园林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苏州园林管理局.苏州园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4]韩鹏刚.拙政园造景主题新探[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5,(5)

(贡任编辑陈红娟)

OntheArtisticConceptionofSuzhouGardens

形UQian

(脚.ofArts,SchoolofHmnaniges,舡’02"tJiaotongUniversity,Xi’帆,Shaanx/,710049,Ch/na)

Abstract:AsatypicalrepresentativeofChina’sprivategardens,SuzhouGardensischaracterizedbyitsartis—

ticconception,whichisreflectedinthreeform$:(1)theculture—loadedcoupletsinscribedinthesteles;(2)the

personifiedsymbolismoftheplantsinthegardens;and(3)theharmonyofspatiallayout.Theintegrationofthe

threeformscontributetotheformationoftheartisticconceptionofSuzhouGardens.

Keywords:privategarden;SuzhouGardens;artisticconception

一96—



万方数据

献花(0)
+1
(本文系mgxbyhzhch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