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山水诗鉴赏
2013-05-13 | 阅:  转:  |  分享 
  
诗描写的是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随意挥写,语出自然。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
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象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象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我们仿佛呼吸到
了雨后清新的空气。?王维也有些名句能引发我们美妙的遐想:“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细枝风乱响,疏影月光寒”,“开畦分白水
,间柳发红桃”,“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等等,诗中有画,诗中有乐。此外,王维的诗歌追求写意
效果,讲究浑然一体,充分传达诗人的主观意趣。《辋川集》中有一首《临湖亭》: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
对樽洒,四面芙蓉开。表达了诗人闲适静穆的心情。《山居即事》更为细致地写出了诗人的心境: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沸腾的生活
更衬托出诗人门庭的冷落。是一种企羡,还是真的已经超然于现实?难以明解。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山水诗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意境《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
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
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再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中的“尽”、“闲”字
、“厌”字和“唯”字,把鸟儿飞尽,白云悠然离去,以山拟人,人同山相伴的意境平淡而不雕琢地宣泄出来,显得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炼而蕴
含丰富,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清溪行》)前两句以镜比水,以屏比山的修辞精巧。后两句说猿啼使游子伤感,实则言外之意展示诗人清心自在,怡然自得的心态。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
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
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诗写于晚年,是其流放夜郎中道遇赦而重上庐山之所作。以驱走
风霆、鞭挞海月的气势,描绘出祖国山水的雄奇灵秀。“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
迎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更复还。”——《登太白峰》诗人对太白峰的描绘,不重形貌,而选夕阳晚照。一个“穷
”字,写出了山的高耸。诗人赋予太白峰以人格化,唯太白峰与诗人心相知,他打开通向理想的天关。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充分运用想象,自己乘着
泠风而去,冲出浮云,举手迎月。雄伟高绝的太白峰与诗人结成了挚友。诗人的奇思狂想,为大自然增添了人性的彩色,使广阔无垠的宇宙充满生命
力。“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诗人用瑰丽夸张的语言热情咏赞黄河、西岳的神威。
李白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打破时间空间的拘限,按
主观情感的需要处理山水形象、创造独特意象,以显示强烈的个性色彩。其笔下的山水形象具有飘逸飞动之势,故瞩目雄山大川,并以气骋词
,以实现艺术变形,表现雄浑的时代精神。峥嵘崔嵬的大山,天外飘来的黄河,飞瀑巨浪,长风万里,意象无不阔大、超逸、飞动、瑰奇,以讴歌自
然伟力、礼赞高远理想。二、“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意境李白由于终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的山水诗的最为独到之
处,就是利用神游的方式,既写眼前的山水,也写心中的山水,更写天上神仙世界的山水,用李白的话来说就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山水。《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全诗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梦之所至,笔之所至,将梦境神游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通
过神游梦境的描绘达到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李白仿佛是神仙世界的神游大师,于名山大川之上醉卧以游之,他左手捧美酒,右手提笔,就着烈酒,
一股脑地灌进了千古肝肠。他以诗文抚琴,令众山皆响;他疏狂一笑,令流水鸣琴;他绣口一吐,山山水水全在笔墨之间;他在山水中神畅,
把大唐的山水和人文赋予了新的意境,即游侠和浪漫、癫狂和情痴、寂寞和孤独、漂泊和离散、荒凉和骠悍,豪放和粗旷,狂歌和呼号,刚烈和酣
畅,还有人世间的一切醉和醒,梦与幻……李白山水诗既能展现动态美,又能展现静态美,还善于描绘山水的朦胧美;既能从时
空角度展示山水美,又能突破时空,使所展示的山水更加雄伟瑰丽。苍莽的群山,奔腾的江海,都成为诗人的知音。李白的神思飞越了山水,也生动
了大唐的山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
就半个盛唐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
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
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
九叠云锦张。”朗日明月下的山水诗人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沓如星河上,但觉月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浮云游子意,落
日故人情”“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
山”山水诗鉴赏何谓山水诗山水诗指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既要描写出自然景观,又要表现与自然
山水相关的人文景观。古代优秀的山水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类诗歌的主要
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山水诗人笔下景物不仅具
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
山林,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人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感情服务,从而使诗歌产生意境。体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中
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或恬淡宁谧,或清新淡雅,或明丽绚烂,或雄浑壮丽,从而把握诗歌的感
情,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或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复返自然后的一
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等。唐以前的山水诗早在先秦时期时期,自然山水就已经作为背景描写出现在诗歌创作中,这为后来山
水诗的定型、成熟奠定了基础。《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节彼南山,维石岩岩”或是《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等
。山水诗的日渐成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的《观沧海》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首山水诗。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
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回从之,道阻且跻;溯游
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种风景的描写是作为人
们劳动生活的背景,作为劳动背景出现的,它不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诗经》中还没有一首是以山水风景作为主要内容的,这些景物描写仍不是
以自然景物为主体和审美对象,而是把它作为抒情言志的陪衬,山水风景只是作为生活的背景或者比兴的媒介而出现的《楚辞》中山水风景的描写
就更加精致了,可是这样的风景描写也是作为一种生活的背景、生活的陪衬。在《诗经》和《楚辞》中,出现了大量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但处于
内容的从属地位,并未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歌咏,即《诗经》《楚辞》还没有把山水风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描写,而是作为劳动生活的背景
或比兴的媒介。为山水诗奠定基础的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在山水描写中“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艺术技巧对后世的山水诗产生了深
远影响。南朝齐诗人谢脁开始在景物描写中注入诗人的情感意趣,将写景抒情结合起来,这对山水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谢灵运的山水诗主
要将山水作为审美对象表现,抒发感慨,时涉玄思。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其主要特点是鲜丽
清新。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倾耳聆波澜,举目眺瓯嵚。(《登池上楼》)白云抱幽石,绿绦媚清涟。
(《过始宁墅》)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局部景物描写,对声、光、色的表现禅境、画意、乐感——王维山水诗《辋
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瑗。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是一
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
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在画人的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
上了感情色彩。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神态
安逸,闲情潇洒,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
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寂静的山涧里,辛
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假外物,不关世事,也无人知晓。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也是诗人王维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简直就是佛家
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论家胡应麟说,此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内编卷六)王维在这里所创
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种诗境与禅境的合一体,它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鹿柴》也是这样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
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山里寂静无人,只听见深林里飘荡着断续的人声,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恍惚
而凄清。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虽然孤独,却也蕴藉。王维是一位诗歌、音乐、绘画、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
巨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其言精辟,切中肯綮。王维
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他用萧疏清淡的水墨笔法作画,创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作山水画南宗的开山祖。他的绘画强调写意,追
求神似,表达主观情致,故“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难可以形器求也。”(沈括《梦溪笔淡》引张彦远语)所
以,王维又被称为中国文人写意画之祖。绘画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诗的情韵和意趣,即画中有诗。用这种绘画思想去凝视自然山水,发为咏叹,造境
入诗,必然诗中有画的神韵。在《竹里馆》一诗中这样描写他的内心体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物我
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乳交融。王维也善于概括地抒写雄奇壮阔的风景。这类诗气魄雄伟,意境开阔,白描笔法,粗线勾勒,而且角度
富于变化。请看《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太乙峰是终南山(可泛称秦岭)主峰。诗从主峰着笔,总揽全山,写出了终南山雄伟磅礴的气势。前几句写终南山的高大雄浑,末二句撇
开山写人,更反衬出山之崇峻,正象山水画里常用人身与山势构成对比一样。“白云”二句尤其出神入化。每一个有登山经验的人读了这首诗,都会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汉江临眺》则是写临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
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首一首描写襄阳风景的诗。先写楚地的形势,中写江流浩荡的景观,末写流连忘返的情意。粗线勾勒,境界壮阔
,全是白描的写法,甚至不写山色是青是紫,是浓是淡,只说其若有若无,象一幅水墨山水画。王维类似的诗句很多,如:“万壑树参天,千山
响杜鹃”,“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王维也善于捕捉音响、色彩、画面、感受相交织的动人一刻,统一
于最能传达情韵的意境之中,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请看他的山水小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
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寂静无人的春夜山林里,四季桂无声无息地飘落。忽然明月东升,空山洒满光辉,山鸟被惊醒,在山涧里发出鸣叫
,显得格外清脆,更衬托出月夜春山的幽静美好。“人闲”有的版本作“人间”,其意亦可通,“桂花”就可释为月华。诗人以静写动,以动写静,
动静结合,把读者带入更优美、更深邃的意境中去。诗人是抓住“月出惊山鸟”这一最富表现力、最引人遐想的动人一刻写的。这是一幅富有音乐感的月夜小景。与《辛夷坞》的空寂入禅相比,此诗热烈活泼,富有人间气息。?王维还有一首描写深秋景色的小诗,名为《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荆溪源于陕西蓝田县西北。红叶即枫叶。早行山中,一路欣赏山景,忽然觉得衣服湿了,以为是下雨,细看却无雨,只有那不可近察的山中岚气,衣服大概就是让它打湿了吧!诗人把游客的这个感觉过程浓缩在两句诗里,写得十分有趣。此诗有色彩:白石、红叶、翠岚。有音响:溪水冲激石床。也有游人的感受。诗虽短小,却是包蕴丰富。五言律诗《山居秋暝》更是一首集诗画乐于一体的佳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献花(0)
+1
(本文系mgxbyhzhch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