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污染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非常受关注的问题,一些国家不仅制定了相关的技术标准,还在防治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国外解决这类问题主要通过两种办法,一是制定车内污染的健康标准。生产企业一旦违反标准,将受到处罚。二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清除车内污染。 其他国家对于汽车内空气污染有何规定 欧美国家: 美国环保局要求汽车制造厂所使用的材料必须申报,并必须经过环保部门审查以确保对环境和人体危害程度达到最低点后才能使用,申报者一旦违反规定,将负担巨额的罚款,还要召回产品清理污染,主要负责人甚至会被判刑。在中国目前对乘用车使用的材料尚未见相关规定。 俄罗斯也在1999年制定并实施了P51206-98号“车辆车内污染物评价标准及方法”的国家标准,以防止汽车驾驶室(车舱)的空气被污染。 德国汽车车内环境标准:由德国环保署与德国汽车制造学会联合制定的“德国汽车车内环境标准”相关规定包括:(1)汽车本身、装在车内的塑料配件、地毯、车顶毡、沙发等需符合德国“蓝天使”环保标志的要求。(2)车内装饰,坐套垫、胶粘剂等装饰材料含有的苯、甲醛、丙酮、二甲苯等必须低于“德国三级车内环保标准”,比如车内甲醛含量不能超过0.08mg/m3。(3)汽车销售前还必须经过有毒空气释放期。 亚洲国家: 2007年6月5日,韩国建设部颁布了“新规制作汽车的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标准”,该管理标准规定了新生产车的挥发性污染物排放检测方法和标准。韩国汽车通过高科技自动监测车内空气质量,高档车一般配备AQS空气质量传感器,一旦车外的空气质量超标,AQS会自动切断风门,阻止废气流入车内。 日本机动车协会(JAMA)2005年以自主行动计划的形式发布了《小轿车车内空气污染治理指南》,该指南主要目的是减少主要汽车公司在2005年以后新生产的汽车中空气污染,同时指南还发布了JAMA建议的测试方法,该限值主要根据日本建设省关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确定。日本汽车厂商针对车内空气污染专门开发了系列附属产品,譬如带除菌功能的新型汽车空调等,在出厂前,还有专人针对“车内味道”进行感官评价。
其他国家应对车内污染问题的治理办法 欧美国家: 作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德国,车内污染在德国曾经也很突出,屡有消费者投诉。由于开始时没有相关法规,无法达成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为此,德国环保部门会同汽车制造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相关部门制定了汽车车内环境保护条例,对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如车内甲醛含量不能超过0.08ppm。这不仅使汽车制造商有所参照,消费者也得到了保护。 德国鼓励使用天窗。由于污染空气一般是从汽车风口流入,再从车尾风口流出,在这过程中会有微量的污染空气滞留在车内,并且在车内形成环流,这时车内的污染是车外的10倍。因此,德国一半以上的汽车设计了天窗,依靠汽车在行驶中气流在天窗顶部的快速流动而形成车内的负压,将污染分解在通风口,以空气补充的方式进行通风换气。车内整个气流极其柔和,车内的灰尘也大大减少。 在德国汽车空调不受欢迎。德国汽车几乎都不配置空调,德国人认为,空调不仅破坏环境,还会使车内的人饱受一氧化碳之苦。而且,大部分汽车空调系统没有洁净功能,长时间使用会使各种细菌孳生。 德国汽车非常重视车内空气净化器的配备,使用蜂窝回流式的空气净化器效果更明显。为了彻底抗菌,德国也使用目前流行的汽车抗菌净化新技术——光触媒技术。还有,德国的很多车子都配备PCP定钛子,将车内污染物VOC有效分解,使有害气体无害化,避免车内细菌、病毒交叉感染,保持车内卫生。 对于车内配件,如座垫、脚垫等,德国汽车制造企业一般都采用具有环保标志产品。而且,德国车设计相对完善,消费者不必再进行车内美容,避免了各种胶合剂、洗涤剂、防腐剂等的使用。 美国甚至把室内和车内污染作为人类健康的五大危害之一。美国米歇根环保中心测试美国汽车市场上的车型,并且评出“最毒”汽车,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依据。 俄罗斯早在1999年制定并实施了“车辆车内污染物评价标准及方法”的国家标准,把驾驶室中的CO、NO、NO2、C3H4O的最高浓度分别作出限制,以控制车内空气的污染。 亚洲国家: 日本作为一个汽车大国,一直非常重视车内污染问题。日本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推出了一款“除菌离子发生器”,用来消除车内细菌和浮游物,并清除异味,在日本很受欢迎。丰田公司下面有一个叫做“电装”的分公司,专门生产这类设备。 此外,日本还通过一种名为“光触媒”的技术清洁车内空气,主要是对有害气体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凡是使用“光触媒”进行处理后的车辆,在5年内不必再做任何消毒工作。因此,虽然这一技术成本相对较高,但也在日本广为应用。 其他国家: 目前,澳大利亚已经把车内环境列为室内环境,在制定健康标准时,把车内环境和办公室、教室等并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