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词汇中,有不少与“舌尖上的中国”有关,其中仅限于食物烹饪过程的单音节动词(即单个汉字),就可以列出一串。譬如:炖、炒、炝、炸、烀、烩、焙、烤、烙、焖、煲、焗、焯、煨。这些,还都是火字旁的字词,还有蒸、煮、熬、煎等词汇。 上述这些以单个汉字表示的烹饪词,有的意思相近,也有个别是方言字。如果在用在文学作品中,翻译成英文或其他西方语言,就不好翻译。不是说意思翻译不了,而是说其中多数没有对应的外语词,如果准确表达,就得用一段话来解释。这样一来,汉语原文的风格韵味将大受影响。在英语之类的外语中,无论如何都找不出这么多的烹饪词汇的,这还没有包括那些多音节烹饪词汇。 中国不仅有这么丰富的烹饪词汇,还有地域特点很强、风格各异的四大菜系、八大菜系等。这说明什么?说明“民以食为天”在中国是确确实实的,说明烹饪文化和食文化在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在任何西方国家都找不到类似情况。中国人之所以以“民以食为天”,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民族。农耕民族肉食较少,为了增加粮食食品的口味和营养,就需要采取各种各样的烹饪方法。另一方面,中国历史上人口多、耕地少,灾害多,收成少,粮食经常短缺,因此一直把解决吃的问题当作最大的问题。为了在食品不丰盈的情况下尽可能吃得好一点,就需要把本来不那么好吃的东西做得好吃一点。于是各种烹饪手段应时而生。这种情况的积累和沉淀,逐渐形成一种烹饪文化和食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