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幸福到永远2022 2013-05-16
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习题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2011-05-10      [字号: ]

  【例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006年上海春季招生卷)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日,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妾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蚤食后,出门而望( )

  (2)间乃一得( )

  (3)更诣别塘求钓处( )

  (4)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蚤”的字面意思是“跳蚤”,放在文中不通,则可疑为通假字。而《鸿门宴》中正好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之句,其“蚤”字就通“早”字。

  答案:(1)通“早” (2)间或(有时) (3)到 (4)大多(全、都)

  点评:文言实词的解题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温故知新”,即联系平日课文所学,迁移诠释;二是“以今推古”,即联系现在一些成语、典故的相同语素,推断词义;三是“据文断义”,即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推断某个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例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年全国卷Ⅱ)( )

  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

  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啖:给……吃

  C.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谏:规劝

  D.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属:嘱咐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

  词语的意义都要体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环境中体现出语境义。如C项“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先分析每个词语的意义,“有敢于拿这匹马(谏)的人,罪行是死”,再根据加点字“谏”的常用义推断,可以断定“规劝”的意思是正确的。A句“辩”析为“辩驳”似乎说得通,但回到语境中就不通了。文章开头概括介绍优孟发籍贯后即是“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第一层写其体貌,第三层写其最具特征的最主要的行事。那么,夹在中间,并以“多”限定“辩”,便不会是一种具体的行动,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特长,这样,“巧言、会说”、有辩才的意思就可基本猜断出来了。B句“啖”有三层考查价值,一是古今异义,二是特殊用法;使动,是“给……吃”,“让……吃”,三是有句式“干扰”。正确解读应为“以枣脯啖[之]”(拿枣脯给它吃)。C句“谏”“规劝”意是对的。D句“属”是通假用法,由课文如“属予作文以记之”等内容迁移即可。

  答案:A

  点评:一定量的实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必备条件。所需掌握的文言实词主要是文言文中重要的、常用的词(包括常用的古今异义词)。对常用实词要勾连比较;要记牢用活,对有些古今异义词要做些源流的解析以加深印象。

  【例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密字法主,真乡公衍之从孙也。祖耀,周邢国公。父宽,骁勇善战,干略过人,自周及隋,数经将领,至柱国、蒲山郡公,号为名将。密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常以济物为已任。开皇中,袭父爵蒲山公,乃散家产,周赡亲故,养客礼贤,无所爱吝。与杨玄感为刎颈之交。后更折节,下帷耽学,尤好兵书,诵皆在口。师事国子助教①包恺,受《史记》《汉书》,励精忘倦,恺门徒皆出其下。大业初,授亲卫大都督②,非其所好,称疾而归。

  注:①国子助教:学官,协助国子监博士传授儒家经典。②亲卫大都督:统领府兵的军官。

  结合《陈情表》,比较各组中两个句子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骁勇善战,干略过人/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B.才兼文武,志气雄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乃散家产,周赡亲故/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D.下帷耽学,尤好兵书/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解析:A过:动词,超出/形容词,过分。B远:形容词,远大/名词用作动词,远离。C亲:名词,指亲戚/副词,亲自。D尤:均为副词,尤其。

  答案:D

  点评:这道题的考查方式与传统的题目不同。其主要特点是将选文中的句子与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比较,找出加点字的异同。考生要注意: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却在课内。所以,考生应学会温故知新和迁移能力。

  【例4】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的“交通”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同郎君远去,囊箧萧条,曾无约束,此乃吾等之事

  C.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D.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也

  【解析】古今异义词在实词考查中也是重点之一。例句中的“交通”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交接相连”,今义是“往来通达”“交通员”。

  A项的“狼狈”在句中的意思是“进退两难的境界”,而今义是“困苦、受窘的样子”。“狼狈”是古今异义词。B“约束”在句中的意义是“准备”,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古今意义不同。C“疾首”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头痛”,今义也是“头痛”,比如“痛心疾首”等。D“反复”古义是“恢复,扭转形势”,今义是“多次重复;反悔;重复的情况”。

  辨析这类试题要注意加点词语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答案】C。

  点评:古今异义词是文言文阅读中有较大难度的词语。一些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如“妻子”“丈夫”“亲戚”“虽然”“中国”“宣言”“故事”“其实”“山东”“风流”等,在文章中往往难以判断词义。这就需要结合语境加以辨别。

  【例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2004年天津卷)( )

  A.课彰读《诗》《书》 课:督促

  B.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 属:连接

  C.一日一夜与虏相及 及:达到

  D.召彰诣行在所 诣:前往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像这道题,在选择时可以先从自己比较熟悉的词语入手,再去判断自己不熟悉的词语。C、D项是考生熟悉的,C项按“达到”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成了“一天一夜和胡人一起到达”,这显然与上文的“打败并追赶胡人”的意思不一致,因此可以断定C项的解释不对,应解释为“赶上”。

  正确答案:C

  点评:本题的干扰项是A、B。由于对“课”的义项把握不准,考生往往将其解释为“上课时”,结果将整句话理解成“在上课时阅读《诗》《书》”,这样就将答案判断为A。同样,有的考生不知道文言文中“相属”就是“相互连接”的意思,而用现代汉语的“属于”或“归类”来理解,从而将这个句子理解成“应弦而倒的人前前后后相互区别开”。

  【例6】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A.①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②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B.①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②烟波微茫信难求

  C.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②燕虽小国而后亡

  D.①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言

  ②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

  解析:A项,第一个“易”的意思可以从后文的“难”加以推断,“易”的意义与“难”相关,可以解释为“容易”;第二“易”也可以从前文的“难”推断出意思是“容易”。B项第一个“信”的意思不容易把握,可以从前文的“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推断出“信”的意思不是“书信”而是“媒人”。第二个“信”是“信息、消息”的意思。C两个词语的意思都是“灭亡”。D项的两个“要”都是就“要挟”的意思。

  正确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词多义现象,考生容易选择D,把①中的“要”当作“需要”,把②看成通假字,理解为“炫耀”。容易把B的两个“信”都理解为“信件”,而忽略①中的“信”在这个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例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001年全国卷)( )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解析:A项“反间”古今同义,指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B项中的“南面”是两个单音节词“南”和“面”的连用,解释时应为“面南”即“面向南方”的意思。C项“鼓噪”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擂鼓呐喊”,属于中性词;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则是多人聚集在一起大声“嚷嚷”,是贬义词。D项,“扰乱”在文言文里是“乱”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却是“干扰、打乱某种状态或目标”。

  正确答案:A

  点评:选项中加点词语,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如“反间计”“鼓噪一时”“扰乱治安”等,因此判断错误的几率很高。本题错解为B、C、D三项的任意一项。将B项中的“南面”误作现代汉语的一个表方位的双音节词“南面”(与北面相对)就造成理解的错误。C项的错误,是因为单从“鼓噪一时”这个成语出发,认为古今一样。有的从“扰乱治安”推断,认为“扰乱”古今意义一致,导致误选D项。

  名师考题预测

  一般本科体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初辟丞相府史 辟:征召

  B.幸至丞相府归我 幸:侥幸

  C.后以儒术举为侍郎 举:推举

  D.于是人纳其训 纳:接受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B.忧劳可以兴国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不沾襟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3.选出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 )

  A.暴秦之欲无厌/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B.小姑始扶床/晋于是始墨

  C.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D.然后以六合为家/医者好医不病以为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5题。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选自陈寿《三国志?张郃》)

  [注]特进:本为荣誉称号,这里指魏加封张郃特进的官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遣督诸军 督:监督

  B.拒亮将马谡于街亭 拒:抵抗

  C.不下据城 据:安,据守

  D.谡依阻南山 依:依靠,倚仗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义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加郃位特进——尸位素餐

  B.遣督诸军——调兵遣将

  C.郃绝其汲道——绝处逢生

  D.击,大破之——各个击破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7题。

  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6.与“太宗令封德彝举贤”的“令”的含义相同的一句是( )

  A.便言多令才

  B.挟天子以令诸侯

  C.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D.王使屈平为令

  7.与“久无所举”中“举”含义相同的一句是( )

  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B.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C.南取汉中,北举巴蜀

  D.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重点本科闯关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8题。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开皇(隋文帝年号)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捡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愈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整。

  道衡为司吏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是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选自《新唐书》)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 知:了解

  B.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 典:经典

  C.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 延:邀请

  D.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 下考:指下等的考核

  全国名校挑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0题。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选自曾巩《墨池记》)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强:勉强

  B.今为州学舍 舍:校舍

  C.于楹间以揭之 揭:揭示

  D.以勉其学者邪 勉:鼓励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B.以勉其学者邪

  C.以精力自致者 D.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答案点拨

  1.B(动词,希望)

  2.B(A项中的“人事”,古义指人力,事在人为之意,今指有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等事宜。C项“至于”,古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今常作另提一事的连词;D项的“从事”,古义泛指一般属官,今指“做某种事”或“按规定处理”)

  3.B(都为课本中的词语,可采用联想推断法。A前者为“想法、欲望”,后者为“想”;C前者为“限度”,后者为“风度”;D前者为“作为”,后者为“是”。B都解释为“开始”,副词)

  4.A(需要结合语境来推断,但对词语的基本意义也应掌握。C从上文可以知道马谡驻扎在山上,这里的“据守”正确;A“督”后面宾语是军队,所以是“统帅、率领”)

  5.C(运用语法分析法,A中“位”后面的“特进”为名词,所以是“居于……官位”的意思,而“尸位素餐”’运用结构分析法,可知“位”和“餐”一样是动;B都是“派遣”;D都是“击溃,攻破”。C前一个为动词“断绝”,后一个为形容词“穷尽的”)

  6.B(“令”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A美好;C敬词;D法令;B同例句,发布命令)

  7.D(A拿起,B成功,C攻占,D推举、推荐)

  8.B(编辑整理)

  9.C(悬挂)

  10.C(精神和体力。A动词,教育;B求学的人;D以,连词;及,达到)

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习题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2011-05-10      [字号: ]

  【例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006年上海春季招生卷)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日,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妾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蚤食后,出门而望( )

  (2)间乃一得( )

  (3)更诣别塘求钓处( )

  (4)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蚤”的字面意思是“跳蚤”,放在文中不通,则可疑为通假字。而《鸿门宴》中正好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之句,其“蚤”字就通“早”字。

  答案:(1)通“早” (2)间或(有时) (3)到 (4)大多(全、都)

  点评:文言实词的解题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温故知新”,即联系平日课文所学,迁移诠释;二是“以今推古”,即联系现在一些成语、典故的相同语素,推断词义;三是“据文断义”,即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推断某个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例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年全国卷Ⅱ)( )

  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

  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啖:给……吃

  C.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谏:规劝

  D.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属:嘱咐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

  词语的意义都要体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环境中体现出语境义。如C项“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先分析每个词语的意义,“有敢于拿这匹马(谏)的人,罪行是死”,再根据加点字“谏”的常用义推断,可以断定“规劝”的意思是正确的。A句“辩”析为“辩驳”似乎说得通,但回到语境中就不通了。文章开头概括介绍优孟发籍贯后即是“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第一层写其体貌,第三层写其最具特征的最主要的行事。那么,夹在中间,并以“多”限定“辩”,便不会是一种具体的行动,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特长,这样,“巧言、会说”、有辩才的意思就可基本猜断出来了。B句“啖”有三层考查价值,一是古今异义,二是特殊用法;使动,是“给……吃”,“让……吃”,三是有句式“干扰”。正确解读应为“以枣脯啖[之]”(拿枣脯给它吃)。C句“谏”“规劝”意是对的。D句“属”是通假用法,由课文如“属予作文以记之”等内容迁移即可。

  答案:A

  点评:一定量的实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必备条件。所需掌握的文言实词主要是文言文中重要的、常用的词(包括常用的古今异义词)。对常用实词要勾连比较;要记牢用活,对有些古今异义词要做些源流的解析以加深印象。

  【例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密字法主,真乡公衍之从孙也。祖耀,周邢国公。父宽,骁勇善战,干略过人,自周及隋,数经将领,至柱国、蒲山郡公,号为名将。密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常以济物为已任。开皇中,袭父爵蒲山公,乃散家产,周赡亲故,养客礼贤,无所爱吝。与杨玄感为刎颈之交。后更折节,下帷耽学,尤好兵书,诵皆在口。师事国子助教①包恺,受《史记》《汉书》,励精忘倦,恺门徒皆出其下。大业初,授亲卫大都督②,非其所好,称疾而归。

  注:①国子助教:学官,协助国子监博士传授儒家经典。②亲卫大都督:统领府兵的军官。

  结合《陈情表》,比较各组中两个句子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骁勇善战,干略过人/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B.才兼文武,志气雄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乃散家产,周赡亲故/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D.下帷耽学,尤好兵书/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解析:A过:动词,超出/形容词,过分。B远:形容词,远大/名词用作动词,远离。C亲:名词,指亲戚/副词,亲自。D尤:均为副词,尤其。

  答案:D

  点评:这道题的考查方式与传统的题目不同。其主要特点是将选文中的句子与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比较,找出加点字的异同。考生要注意: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却在课内。所以,考生应学会温故知新和迁移能力。

  【例4】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的“交通”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同郎君远去,囊箧萧条,曾无约束,此乃吾等之事

  C.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D.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也

  【解析】古今异义词在实词考查中也是重点之一。例句中的“交通”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交接相连”,今义是“往来通达”“交通员”。

  A项的“狼狈”在句中的意思是“进退两难的境界”,而今义是“困苦、受窘的样子”。“狼狈”是古今异义词。B“约束”在句中的意义是“准备”,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古今意义不同。C“疾首”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头痛”,今义也是“头痛”,比如“痛心疾首”等。D“反复”古义是“恢复,扭转形势”,今义是“多次重复;反悔;重复的情况”。

  辨析这类试题要注意加点词语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答案】C。

  点评:古今异义词是文言文阅读中有较大难度的词语。一些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如“妻子”“丈夫”“亲戚”“虽然”“中国”“宣言”“故事”“其实”“山东”“风流”等,在文章中往往难以判断词义。这就需要结合语境加以辨别。

  【例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2004年天津卷)( )

  A.课彰读《诗》《书》 课:督促

  B.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 属:连接

  C.一日一夜与虏相及 及:达到

  D.召彰诣行在所 诣:前往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像这道题,在选择时可以先从自己比较熟悉的词语入手,再去判断自己不熟悉的词语。C、D项是考生熟悉的,C项按“达到”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成了“一天一夜和胡人一起到达”,这显然与上文的“打败并追赶胡人”的意思不一致,因此可以断定C项的解释不对,应解释为“赶上”。

  正确答案:C

  点评:本题的干扰项是A、B。由于对“课”的义项把握不准,考生往往将其解释为“上课时”,结果将整句话理解成“在上课时阅读《诗》《书》”,这样就将答案判断为A。同样,有的考生不知道文言文中“相属”就是“相互连接”的意思,而用现代汉语的“属于”或“归类”来理解,从而将这个句子理解成“应弦而倒的人前前后后相互区别开”。

  【例6】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A.①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②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B.①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②烟波微茫信难求

  C.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②燕虽小国而后亡

  D.①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言

  ②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

  解析:A项,第一个“易”的意思可以从后文的“难”加以推断,“易”的意义与“难”相关,可以解释为“容易”;第二“易”也可以从前文的“难”推断出意思是“容易”。B项第一个“信”的意思不容易把握,可以从前文的“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推断出“信”的意思不是“书信”而是“媒人”。第二个“信”是“信息、消息”的意思。C两个词语的意思都是“灭亡”。D项的两个“要”都是就“要挟”的意思。

  正确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词多义现象,考生容易选择D,把①中的“要”当作“需要”,把②看成通假字,理解为“炫耀”。容易把B的两个“信”都理解为“信件”,而忽略①中的“信”在这个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例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001年全国卷)( )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解析:A项“反间”古今同义,指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B项中的“南面”是两个单音节词“南”和“面”的连用,解释时应为“面南”即“面向南方”的意思。C项“鼓噪”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擂鼓呐喊”,属于中性词;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则是多人聚集在一起大声“嚷嚷”,是贬义词。D项,“扰乱”在文言文里是“乱”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却是“干扰、打乱某种状态或目标”。

  正确答案:A

  点评:选项中加点词语,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如“反间计”“鼓噪一时”“扰乱治安”等,因此判断错误的几率很高。本题错解为B、C、D三项的任意一项。将B项中的“南面”误作现代汉语的一个表方位的双音节词“南面”(与北面相对)就造成理解的错误。C项的错误,是因为单从“鼓噪一时”这个成语出发,认为古今一样。有的从“扰乱治安”推断,认为“扰乱”古今意义一致,导致误选D项。

  名师考题预测

  一般本科体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初辟丞相府史 辟:征召

  B.幸至丞相府归我 幸:侥幸

  C.后以儒术举为侍郎 举:推举

  D.于是人纳其训 纳:接受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B.忧劳可以兴国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不沾襟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3.选出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 )

  A.暴秦之欲无厌/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B.小姑始扶床/晋于是始墨

  C.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D.然后以六合为家/医者好医不病以为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5题。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选自陈寿《三国志?张郃》)

  [注]特进:本为荣誉称号,这里指魏加封张郃特进的官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遣督诸军 督:监督

  B.拒亮将马谡于街亭 拒:抵抗

  C.不下据城 据:安,据守

  D.谡依阻南山 依:依靠,倚仗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义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加郃位特进——尸位素餐

  B.遣督诸军——调兵遣将

  C.郃绝其汲道——绝处逢生

  D.击,大破之——各个击破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7题。

  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6.与“太宗令封德彝举贤”的“令”的含义相同的一句是( )

  A.便言多令才

  B.挟天子以令诸侯

  C.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D.王使屈平为令

  7.与“久无所举”中“举”含义相同的一句是( )

  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B.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C.南取汉中,北举巴蜀

  D.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重点本科闯关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8题。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开皇(隋文帝年号)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捡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愈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整。

  道衡为司吏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是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选自《新唐书》)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 知:了解

  B.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 典:经典

  C.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 延:邀请

  D.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 下考:指下等的考核

  全国名校挑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0题。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选自曾巩《墨池记》)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强:勉强

  B.今为州学舍 舍:校舍

  C.于楹间以揭之 揭:揭示

  D.以勉其学者邪 勉:鼓励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B.以勉其学者邪

  C.以精力自致者 D.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答案点拨

  1.B(动词,希望)

  2.B(A项中的“人事”,古义指人力,事在人为之意,今指有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等事宜。C项“至于”,古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今常作另提一事的连词;D项的“从事”,古义泛指一般属官,今指“做某种事”或“按规定处理”)

  3.B(都为课本中的词语,可采用联想推断法。A前者为“想法、欲望”,后者为“想”;C前者为“限度”,后者为“风度”;D前者为“作为”,后者为“是”。B都解释为“开始”,副词)

  4.A(需要结合语境来推断,但对词语的基本意义也应掌握。C从上文可以知道马谡驻扎在山上,这里的“据守”正确;A“督”后面宾语是军队,所以是“统帅、率领”)

  5.C(运用语法分析法,A中“位”后面的“特进”为名词,所以是“居于……官位”的意思,而“尸位素餐”’运用结构分析法,可知“位”和“餐”一样是动;B都是“派遣”;D都是“击溃,攻破”。C前一个为动词“断绝”,后一个为形容词“穷尽的”)

  6.B(“令”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A美好;C敬词;D法令;B同例句,发布命令)

  7.D(A拿起,B成功,C攻占,D推举、推荐)

  8.B(编辑整理)

  9.C(悬挂)

  10.C(精神和体力。A动词,教育;B求学的人;D以,连词;及,达到)

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习题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2011-05-10      [字号: ]

  【例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006年上海春季招生卷)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日,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妾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蚤食后,出门而望( )

  (2)间乃一得( )

  (3)更诣别塘求钓处( )

  (4)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蚤”的字面意思是“跳蚤”,放在文中不通,则可疑为通假字。而《鸿门宴》中正好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之句,其“蚤”字就通“早”字。

  答案:(1)通“早” (2)间或(有时) (3)到 (4)大多(全、都)

  点评:文言实词的解题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温故知新”,即联系平日课文所学,迁移诠释;二是“以今推古”,即联系现在一些成语、典故的相同语素,推断词义;三是“据文断义”,即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推断某个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例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年全国卷Ⅱ)( )

  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

  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啖:给……吃

  C.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谏:规劝

  D.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属:嘱咐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

  词语的意义都要体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环境中体现出语境义。如C项“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先分析每个词语的意义,“有敢于拿这匹马(谏)的人,罪行是死”,再根据加点字“谏”的常用义推断,可以断定“规劝”的意思是正确的。A句“辩”析为“辩驳”似乎说得通,但回到语境中就不通了。文章开头概括介绍优孟发籍贯后即是“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第一层写其体貌,第三层写其最具特征的最主要的行事。那么,夹在中间,并以“多”限定“辩”,便不会是一种具体的行动,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特长,这样,“巧言、会说”、有辩才的意思就可基本猜断出来了。B句“啖”有三层考查价值,一是古今异义,二是特殊用法;使动,是“给……吃”,“让……吃”,三是有句式“干扰”。正确解读应为“以枣脯啖[之]”(拿枣脯给它吃)。C句“谏”“规劝”意是对的。D句“属”是通假用法,由课文如“属予作文以记之”等内容迁移即可。

  答案:A

  点评:一定量的实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必备条件。所需掌握的文言实词主要是文言文中重要的、常用的词(包括常用的古今异义词)。对常用实词要勾连比较;要记牢用活,对有些古今异义词要做些源流的解析以加深印象。

  【例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密字法主,真乡公衍之从孙也。祖耀,周邢国公。父宽,骁勇善战,干略过人,自周及隋,数经将领,至柱国、蒲山郡公,号为名将。密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常以济物为已任。开皇中,袭父爵蒲山公,乃散家产,周赡亲故,养客礼贤,无所爱吝。与杨玄感为刎颈之交。后更折节,下帷耽学,尤好兵书,诵皆在口。师事国子助教①包恺,受《史记》《汉书》,励精忘倦,恺门徒皆出其下。大业初,授亲卫大都督②,非其所好,称疾而归。

  注:①国子助教:学官,协助国子监博士传授儒家经典。②亲卫大都督:统领府兵的军官。

  结合《陈情表》,比较各组中两个句子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骁勇善战,干略过人/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B.才兼文武,志气雄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乃散家产,周赡亲故/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D.下帷耽学,尤好兵书/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解析:A过:动词,超出/形容词,过分。B远:形容词,远大/名词用作动词,远离。C亲:名词,指亲戚/副词,亲自。D尤:均为副词,尤其。

  答案:D

  点评:这道题的考查方式与传统的题目不同。其主要特点是将选文中的句子与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比较,找出加点字的异同。考生要注意: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却在课内。所以,考生应学会温故知新和迁移能力。

  【例4】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的“交通”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同郎君远去,囊箧萧条,曾无约束,此乃吾等之事

  C.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D.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也

  【解析】古今异义词在实词考查中也是重点之一。例句中的“交通”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交接相连”,今义是“往来通达”“交通员”。

  A项的“狼狈”在句中的意思是“进退两难的境界”,而今义是“困苦、受窘的样子”。“狼狈”是古今异义词。B“约束”在句中的意义是“准备”,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古今意义不同。C“疾首”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头痛”,今义也是“头痛”,比如“痛心疾首”等。D“反复”古义是“恢复,扭转形势”,今义是“多次重复;反悔;重复的情况”。

  辨析这类试题要注意加点词语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答案】C。

  点评:古今异义词是文言文阅读中有较大难度的词语。一些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如“妻子”“丈夫”“亲戚”“虽然”“中国”“宣言”“故事”“其实”“山东”“风流”等,在文章中往往难以判断词义。这就需要结合语境加以辨别。

  【例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2004年天津卷)( )

  A.课彰读《诗》《书》 课:督促

  B.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 属:连接

  C.一日一夜与虏相及 及:达到

  D.召彰诣行在所 诣:前往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像这道题,在选择时可以先从自己比较熟悉的词语入手,再去判断自己不熟悉的词语。C、D项是考生熟悉的,C项按“达到”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成了“一天一夜和胡人一起到达”,这显然与上文的“打败并追赶胡人”的意思不一致,因此可以断定C项的解释不对,应解释为“赶上”。

  正确答案:C

  点评:本题的干扰项是A、B。由于对“课”的义项把握不准,考生往往将其解释为“上课时”,结果将整句话理解成“在上课时阅读《诗》《书》”,这样就将答案判断为A。同样,有的考生不知道文言文中“相属”就是“相互连接”的意思,而用现代汉语的“属于”或“归类”来理解,从而将这个句子理解成“应弦而倒的人前前后后相互区别开”。

  【例6】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A.①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②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B.①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②烟波微茫信难求

  C.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②燕虽小国而后亡

  D.①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言

  ②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

  解析:A项,第一个“易”的意思可以从后文的“难”加以推断,“易”的意义与“难”相关,可以解释为“容易”;第二“易”也可以从前文的“难”推断出意思是“容易”。B项第一个“信”的意思不容易把握,可以从前文的“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推断出“信”的意思不是“书信”而是“媒人”。第二个“信”是“信息、消息”的意思。C两个词语的意思都是“灭亡”。D项的两个“要”都是就“要挟”的意思。

  正确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词多义现象,考生容易选择D,把①中的“要”当作“需要”,把②看成通假字,理解为“炫耀”。容易把B的两个“信”都理解为“信件”,而忽略①中的“信”在这个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例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001年全国卷)( )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解析:A项“反间”古今同义,指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B项中的“南面”是两个单音节词“南”和“面”的连用,解释时应为“面南”即“面向南方”的意思。C项“鼓噪”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擂鼓呐喊”,属于中性词;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则是多人聚集在一起大声“嚷嚷”,是贬义词。D项,“扰乱”在文言文里是“乱”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却是“干扰、打乱某种状态或目标”。

  正确答案:A

  点评:选项中加点词语,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如“反间计”“鼓噪一时”“扰乱治安”等,因此判断错误的几率很高。本题错解为B、C、D三项的任意一项。将B项中的“南面”误作现代汉语的一个表方位的双音节词“南面”(与北面相对)就造成理解的错误。C项的错误,是因为单从“鼓噪一时”这个成语出发,认为古今一样。有的从“扰乱治安”推断,认为“扰乱”古今意义一致,导致误选D项。

  名师考题预测

  一般本科体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初辟丞相府史 辟:征召

  B.幸至丞相府归我 幸:侥幸

  C.后以儒术举为侍郎 举:推举

  D.于是人纳其训 纳:接受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B.忧劳可以兴国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不沾襟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3.选出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 )

  A.暴秦之欲无厌/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B.小姑始扶床/晋于是始墨

  C.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D.然后以六合为家/医者好医不病以为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5题。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选自陈寿《三国志?张郃》)

  [注]特进:本为荣誉称号,这里指魏加封张郃特进的官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遣督诸军 督:监督

  B.拒亮将马谡于街亭 拒:抵抗

  C.不下据城 据:安,据守

  D.谡依阻南山 依:依靠,倚仗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义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加郃位特进——尸位素餐

  B.遣督诸军——调兵遣将

  C.郃绝其汲道——绝处逢生

  D.击,大破之——各个击破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7题。

  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6.与“太宗令封德彝举贤”的“令”的含义相同的一句是( )

  A.便言多令才

  B.挟天子以令诸侯

  C.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D.王使屈平为令

  7.与“久无所举”中“举”含义相同的一句是( )

  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B.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C.南取汉中,北举巴蜀

  D.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重点本科闯关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8题。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开皇(隋文帝年号)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捡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愈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整。

  道衡为司吏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是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选自《新唐书》)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 知:了解

  B.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 典:经典

  C.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 延:邀请

  D.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 下考:指下等的考核

  全国名校挑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0题。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选自曾巩《墨池记》)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强:勉强

  B.今为州学舍 舍:校舍

  C.于楹间以揭之 揭:揭示

  D.以勉其学者邪 勉:鼓励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B.以勉其学者邪

  C.以精力自致者 D.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答案点拨

  1.B(动词,希望)

  2.B(A项中的“人事”,古义指人力,事在人为之意,今指有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等事宜。C项“至于”,古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今常作另提一事的连词;D项的“从事”,古义泛指一般属官,今指“做某种事”或“按规定处理”)

  3.B(都为课本中的词语,可采用联想推断法。A前者为“想法、欲望”,后者为“想”;C前者为“限度”,后者为“风度”;D前者为“作为”,后者为“是”。B都解释为“开始”,副词)

  4.A(需要结合语境来推断,但对词语的基本意义也应掌握。C从上文可以知道马谡驻扎在山上,这里的“据守”正确;A“督”后面宾语是军队,所以是“统帅、率领”)

  5.C(运用语法分析法,A中“位”后面的“特进”为名词,所以是“居于……官位”的意思,而“尸位素餐”’运用结构分析法,可知“位”和“餐”一样是动;B都是“派遣”;D都是“击溃,攻破”。C前一个为动词“断绝”,后一个为形容词“穷尽的”)

  6.B(“令”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A美好;C敬词;D法令;B同例句,发布命令)

  7.D(A拿起,B成功,C攻占,D推举、推荐)

  8.B(编辑整理)

  9.C(悬挂)

  10.C(精神和体力。A动词,教育;B求学的人;D以,连词;及,达到)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李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