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图书馆藏碑帖整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沈 蕙(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碑帖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图书馆作为碑帖的主要收藏单位之一,应当对馆藏碑帖拓片进行系统整理,做好碑帖的编目和揭示工作。鉴于国内图书馆藏碑帖整理总体状况不容乐观,笔者提出开展碑帖整理重要性的宣传、聘请专家到图书馆进行碑帖鉴定、对图书馆碑帖整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同行间的交流、套录数据、学会运用工具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碑帖;整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6610 (2009) 1020048204
碑帖拓片的出现,以史料记载为据始于梁、隋,以实物为据则始于唐初。碑帖包括碑刻和刻帖,碑刻是记述人物与事件的石刻文字的总称,刻帖是指将前人的墨迹摹刻上石或上木供人们效法临习书法的范本。用纸、墨和传拓工具将碑帖上的文字与图画拓印下来所得之墨本谓之拓片。碑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形式,是保存和传播中国文化、记录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之一。碑帖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俗、科技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能够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材料。宋人赵明诚《金石录序》云:“史牒出于后人之手,不能无失;而刻辞当时所立,可信不疑。”碑帖由于有“纠史书之谬误,补载籍之缺佚”的功能而有裨于中国学术之研究,具有较高的文献和史料价值。同时,碑帖又是中国书法最具体、最原始的载体,它记载和传承着中国书法的神韵,无论颜筋柳骨、癫张狂素、真行草篆、唐风宋韵,都能够在碑帖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因而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碑帖有别于传统史料,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碑帖拓片的整理研究属于“小众文化”,但“小众文化”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往往能够产生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术界对传统史料以外其文献材料整理与研究的重视,以新材料推动和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已成为一种趋势,对于碑帖的整理和研究日渐走入了研究者的视野。2005 年11 月,上海图书馆举办了为期两周的“翰墨珍拓———上海图书馆藏善本碑帖展”;2008 年,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古籍2392 种,其中73 种为碑帖;2009 年2 月19日,第一期全国碑帖整理与鉴定培训班在上海图书馆开班,为碑帖整理人员的培养拉开了序幕。这一系列的活动表明:碑帖的收藏与鉴赏正在得到广泛的关注;碑帖的整理与研究渐行渐近,将成为碑帖收藏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1 国内图书馆碑帖收藏状况 图书馆是碑帖拓片的主要收藏单位之一,我国上世纪50 年代成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大多收藏碑帖拓片。从碑帖拓片的来源上来说,有图书馆旧藏,有征稽而来的,有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的,也有通过采访收购而来的;从数量上来说,全国各级图书馆碑帖拓片的总量蔚为可观。其中,以国家图书馆藏碑帖拓片最多,有26 万件。省级公共图书馆碑帖收藏量也较为丰富,如上海图书馆藏碑帖拓片25 万余件,浙江省图书馆藏拓片18000 件,湖南省图书馆4000 件,福建省图书馆4000 件,天津图书馆3500 件。一些高校图书馆也有大量的碑帖拓片收藏,以北京大学图书馆最为突出,1996 年统计就有55000 件以上。[1 ]南京大学图书馆、华东师大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等也有不少的碑帖藏量,从几千件到几万件不等;从所藏碑帖拓本的时代而言,各馆的情况则不尽相同,一些实力雄厚的图书馆碑帖拓片的收藏上自秦汉下至民国,无论宋拓、元拓、明拓、清拓乃至民国拓均有著录。大多数图书馆则以清拓和民国拓为主;从碑帖型制上来说,有碑刻、墓志、摩崖石刻、石阙、造像题记、石经、塔铭、买地莂、诗词杂刻、历代法帖等各种类型;从馆藏碑帖质量来说,可谓版本众多,善本纷呈。一些图书馆有不少珍贵的碑帖拓片,如国家图书馆藏有宋拓本《九成宫醴泉铭》、《李思训碑》、《争座位帖》、《绛帖二种》、南宋拓本《麓山寺碑》、明拓本《曹全碑》、《大观帖二种》等;上海图书馆藏国宝级文物隋《董美人墓志》,海内孤本唐刻原石宋拓本《化度寺邕禅师塔铭》、宋拓孤本《许真人井铭》、《郁孤台法帖》、《凤墅帖》等;首都图书馆藏《怀素自叙贴》、《淳化阁帖》、《停云馆帖》、《玉红楼帖》、《三希堂法帖》等。事实上,国内一些碑帖藏量丰富的图书馆均有各自的“镇馆之宝”,其中不乏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代表性作品。 2 图书馆藏碑帖整理现状 碑帖整理主要是指碑帖的编目,通过编目可使馆藏碑帖资料得以分门别类,有序排列,以利于读者的检索和利用。由于碑帖拓片大多十分珍贵,出于保护等原因,多数图书馆很少将馆藏碑帖拓片公之于世,一般读者也就难得观其详细。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国各地图书馆对于馆藏碑帖的整理情况有很大的差异。但总体而言收藏多、整理少,碑帖的保护状况亦不容乐观。 2. 1 少数图书馆对馆藏碑帖进行了整理与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些大量拥有碑帖资源的图书馆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馆藏碑帖的整理与研究工作,而且这项工作仍然在持续着,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这些图书馆不仅对馆藏拓片进行分类、编目、著录、制卡、上架工作,同时还编制了书本式目录和电子目录,或是影印出版了馆藏善本碑帖,向社会推介自己的整理和研究成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截至2008 年底,上载影像“碑帖菁华”编目数据23058 条,出版《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经严格甄选,取精用宏,荟萃上自秦汉碑碣、下至两宋刻帖等善拓佳帖41 种、80 余件,其中有近30 种是宋、明拓本或初拓本,弥足珍贵。上海图书馆对馆藏拓片中的20 余万件进行了整理,编制了检索工具并出版了《上海图书馆藏碑帖善本》,详细叙述了每件碑帖的情况,如撰文者与书写者、刻于何时、何种书体、立于何地、原石存废情况、流传版本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方便了读者的利用。 2. 2 部分图书馆藏碑帖整理工作并不规范 随着社会各界对碑帖拓片关注度的提高,一些藏量较为丰富的图书馆开始对馆藏碑帖拓片进行整理。总体而言,多数图书馆虽然初步建立起以类区分、按时代排序的编目体系,但却没有能够确定一个比较科学完善且符合碑帖馆藏情况的检索系统,馆藏碑帖的整理工作尚处在摸索阶段而有待改进和完善。一些图书馆制作了碑帖著录的编目卡,设计了著录的项目,如题名、责任者、版本说明、数量、尺寸等,并编制了按时代排序的编目系统,但著录内容的随意性较大,没有规范的格式。由于缺乏可供参考的资料和碑帖著录方面的经验,馆藏碑帖的分类标准值得斟酌,拓片著录的版本信息有待考证,这种情况下馆藏碑帖的整理工作难免有闭门造车之嫌。 2. 3 从全国范围来看,仍有相当数量的各级图书馆未对馆藏碑帖进行整理 国内许多图书馆收藏着极为丰富的碑帖拓片。这些碑帖拓片在版本上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能够为研究中国历史、书法艺术等提供丰富翔实的资料。但由于目前大多数图书馆藏碑帖拓片没有经过系统整理,许多珍善本未被学术界和书法界所了解。笔者对派出人员参加第一期全国碑帖整理培训班的各个图书馆藏碑帖整理情况进行了调查。33 个图书馆(其中高校图书馆9 所) 中,明确表示已经或正在对馆藏碑帖进行整理的仅7 所,不及总数的22 %。许多省级公共图书馆藏有大量拓片资料,却未能分类、著录、制卡、排架,没有碑帖目录可资利用。还有一部分图书馆的碑帖堆积一处或用箱子装置,尘封已久,未能逐件进行登帐造册,财产帐不明晰。加之馆舍变迁、人员更替,馆藏碑帖往往会发生破损、丢失情况。南方的一些图书馆藏碑帖拓片霉烂情况日趋严重,碑帖拓片的保护与修复问题凸显出来。 3 图书馆藏碑帖整理存在的问题 整理是研究的基础,碑帖整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同时也是为了碑帖研究再上台阶。国内图书馆碑帖整理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主要是观念、人才、资金等诸因素在碑帖整理问题上的综合反映。 3. 1 碑帖整理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国碑帖拓片数量丰富,但相对于书籍资源,图书馆的碑帖拓片收藏量占不到主角地位。加之图书馆各类书籍的利用率较高,而碑帖拓片的利用率相对而言较低,故碑帖整理编目工作没有引起图书馆领导的足够重视,这也是全国多数图书馆未对馆藏碑帖拓片进行及时整理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对于碑帖拓片的著录需要耗费人力物力,碑帖鉴定需要专家把关,这又使图书馆领导感到碑帖整理工作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图书馆的馆藏碑帖拓片仅仅是抽取几件接待参观时用以展览,馆藏碑帖的整理陷于停顿。碑帖拓片难以对读者开放,也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2 碑帖的鉴定是碑帖整理工作的难点 碑帖版本是碑帖编目中必要的著录项。碑帖在进行系统整理之前,必须要辨别真伪并进行版本鉴定。碑帖拓片的鉴定,是指辨别碑帖的真伪、传拓时间、原拓及翻刻等问题。碑帖鉴定是一项具体、细致和严密的工作。一般而言,碑帖的鉴定比其他各类文物更为复杂,碑帖鉴定工作者不仅要观察拓片字口是否有神韵、石花是否自然,还要对碑帖的摹刻、断裂、损毁等情况都做到心中有数[ 2 ] ,同时要查看碑帖拓片的纸张、墨气、题跋、钤印等,多看多比较,才能得出可信的结论。陈垣先生在谈到校碑艰难时说,识读拓片“剥蚀模糊,烟锻狼藉”,需要认真仔细反复推敲辨别,并借助大量工具书才能完成,启功先生在碑帖考辨中,经常综合运用音韵学、校勘学、避讳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对比法、类比法等多种方法,并从纸质笔势、款字印章等多种角度,考证辨析碑帖的流传过程和真伪优劣。[ 3 ] 这无疑增加了碑帖整理的难度。 3. 3 碑帖整理工作人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专家指导 碑帖的整理与鉴定需要碑帖整理人员具备广博的文物知识、历史知识、文献学知识和一些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图书馆藏碑帖整理工作一般由古籍部或历史文献部工作人员来承担,这些工作人员大都具有文献学或是历史学的专业背景,但缺少碑帖整理与鉴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实际工作经验。碑帖鉴定需要长期的学习与实践过程,碑帖整理人员由于初涉碑帖整理领域,对碑帖鉴定的复杂情况了解不深,需要逐渐学习、钻研,这就注定碑帖整理人员的成长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虽然国内一些碑帖鉴定大师对于经眼的各种碑帖往往能够过目不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人才稀缺,图书馆很难聘请到这样的专家对本馆的碑帖整理人员进行指导。 3. 4 图书馆资金缺乏也是限制碑帖整理出成果的因素之一 在国内图书馆建设资金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图书馆决策机构往往会将有限的资金用于读者需求量大、利用率高的图书资源的购置上。一些图书馆停止了对碑帖拓片的采访工作,旧藏碑帖拓片的整理工作也因经费紧张而缺乏必要的和可供参考的工具书。同时经费紧张也使得图书馆无力聘请专家进行馆藏碑帖鉴定和馆藏碑帖整理工作指导,碑帖整理人员也因此缺乏必要的碑帖专业知识培训。经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藏碑帖整理工作的进展,一些未经整理的珍贵碑帖拓片长期湮没在图书馆的某个角落,如珍珠美玉弃之草莽之间而鲜为人知。 4 图书馆藏碑帖整理的对策 4. 1 扩大宣传,加强对碑帖整理重要性的认识 自2005 年上海图书馆举办善本碑帖展到2009 年全国碑帖整理与鉴定培训班开班,碑帖的整理与鉴定逐渐引起了世人瞩目。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碑帖的宣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进一步在古籍研究领域宣传碑帖文献的重要价值,全面客观地介绍和宣传我国优秀的碑帖文化、国内外碑帖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最新发现及学术活动信息等。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和电子媒体等各类媒介,引起社会各界和图书馆各级领导对馆藏碑帖拓片的重视,促使图书馆领导转变观念,关注并思考馆藏碑帖文献的整理研究与开发利用问题。 4. 2 聘请专家到各图书馆进行拓片整理与鉴定指导 碑帖的整理和鉴定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学术性很强的工作。在馆藏碑帖整理和鉴定过程中,要有碑帖鉴定专家和专业工作人员参与。考虑到一些图书馆资金紧张,可争取国家文物局支持,或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出面聘请专家对碑帖馆藏丰富的图书馆进行碑帖鉴定,辨别馆藏真伪,评判藏品价值。聘请到的专家应对各图书馆藏碑帖整理实际工作提出建议和指导。由各馆根据所藏碑帖情况制定碑帖整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具体工作计划。对于馆藏碑帖的建档造册、制作档案、编目、制卡等工作应由专家审核把关,再由馆里碑帖整理人员详细编目,最后汇总成册,编制出馆藏碑帖目录。 4. 3 对图书馆碑帖整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培训的作用在于增长专业知识、树立专业理念。应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碑帖整理与鉴定培训班,为全国各级图书馆培养碑帖整理、研究、管理人才。可聘请国内著名的碑帖专家讲授碑帖课程,授课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与技能实践两部分,如碑帖的基础理论知识、碑帖的编目与著录、碑帖提要的撰写、碑帖的鉴定、碑帖的传拓技法等等。学员结业考核合格后,由培训组织单位颁发结业证书。通过培训普及碑帖知识,增强图书馆碑帖整理人员的碑帖辨别能力,提高他们的碑帖整理与研究水平,促进图书馆碑帖整理人员的尽快成长。 4. 4 加强各图书馆碑帖整理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 为了做好馆藏碑帖的整理工作,应倡导同行间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进步。一些图书馆藏碑帖整理的经验教训应当为正在或准备进行碑帖整理的图书馆提供借鉴。碑帖整理中需要的资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互通有无、共同分享,对于碑帖整理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发布到网上或是通过邮件进行讨论。如第一届全国碑帖培训班学员培训结束后在网上建立了QQ 群,加入其中的学员有来自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的32 人。学员们经常在QQ 群上就碑帖整理问题交流、提问或是在共享空间上传碑帖整理所需资料及工具书目。浙江省图书馆做碑帖整理工作的老师在QQ 群上发言,浙江省民间收藏者给图书馆邮寄了珍贵古籍名录申报材料,其中有几份碑帖,如《缙云城隍庙记》和《颜家庙碑》,据藏家自称是明拓本,但是所提供的照片上看不到《校碑随笔》中提到的考据点,看不出真假,请各位同仁予以指教。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引起各个图书馆老师的大讨论,增长了见识,激发了碑帖整理工作者兴趣。 4. 5 套录大馆的碑帖整理数据,学习其碑帖整理方法 对石刻拓片整理著录应当遵照文献著录要求去做,但目前国内尚未发布比较完备的碑帖著录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向国内碑帖整理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图书馆学习,如国家图书馆或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由于碑帖整理工作开展较早,具有人才优势,碑帖整理工作卓有成效。碑帖著录十分规范,如题名项、责任者项、刻立石地区、刻立年代、拓本年代等数据均经过详细考证,可信度较高。碑帖目录组织也十分完备,有题名目录、责任者目录、地区目录、年代目录、专题目录等。无论电子目录或是纸本目录,均可为图书馆藏碑帖整理提供借鉴。通过比对碑帖图片,一些相同的碑帖馆藏可直接套用大馆数据,只需在附注项加上自己的馆藏信息等。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套录数据学习了大馆的碑帖著录方法,规范了本馆的碑帖整理与编目工作;同时节省了馆藏碑帖整理的时间和人力,可使本馆碑帖整理人员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一些“他馆无而我馆独有”的碑帖拓片的整理与研究上。 4. 6 学会运用参考书 对馆藏碑帖进行整理,除了要有一支过硬的专家学者队伍外,还需要有充足的参考资料。对于碑帖整理与研究中所需工具书、从古到今有哪些方面的研究资料,我们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杨守敬的《评碑记》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其书体现了一个金石考据学家严谨扎实的学术作风。另外如王昶的《金石萃编》、毕沅的《关中金石记》、王壮弘的《增补校碑随笔》、赵万里的《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杨殿珣的《石刻题跋索引》、马衡的《凡将斋金石丛稿》、马子云和施安昌的《碑帖鉴定》等,都是碑帖整理工作所必须借助的工具书。学会利用工具书和参考书能够为碑帖的整理工作指点迷津,提供思路。以《化度寺邕禅师塔铭》的版本鉴定为例,原石何时断缺、有哪些翻刻本、重摹本字体有何特征、为何人做藏、各有多少字、鉴定原拓的依据是什么,都可在《增补校碑随笔》中得到答案,碑帖的整理工作因此也有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 1 ]胡海帆. 北大图书馆金石拓片特藏及其整理工作[J ] .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 (4) :62270. [ 2 ]闲品碑帖[N] . 常州日报,2008210216. [ 3 ]文师华. 从《论书绝句百首》及其自注看启功先生的碑帖考辨方法[J ] . 江西社会科学,2007 (1) :1402144. 本文发表于2009 年第10 期《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