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理产能过剩还是要走市场化道路

 找东西zdx 2013-05-16

治理产能过剩还是要走市场化道路

周俊生
 

治理产能过剩还是要走市场化道路

 

    化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当下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课题。有媒体报道称,中央政府准备出台“关于化解产能过剩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同工信部等多部委正对此积极调研并制定相关意见,不久将以书面形式报送国务院。

    产能过剩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它对经济良性发展的负面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它使企业的生产处于低效益甚至无效益状态,同行业之间的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市场,不得不展开恶性竞争,一些出口型企业还将这种低价竞销策略用到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引起纠纷;另一方面,这种大量存在的过剩产能也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政府正在推进中的经济结构转型举步维艰,难以见效。因此,化解产能过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于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无法绕过去的现实问题。

    但是,尽管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治理产能过剩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回到现实却又顿感束手无策。治理产能过剩,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便是关停并转一批企业,给另外一批企业腾出市场空间。但是,关谁保谁,对于政府来说却是一个十分为难的问题,这是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有成千上万的就业人口,关掉工厂等于敲掉他们的饭碗,如何妥善处理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后续问题,对于政府来说是一件很难把握的事。

    更为严峻的现实是,一方面国家正致力于治理产能过剩,但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中仍有新的投资项目在开工。虽然前几年流行的GDP至上理念已经不再提倡,但地方行政首长调控经济的有效途径,仍然是调控GDP,而扩投资、上项目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以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水泥行业来说,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明确要求严控新增水泥产能,但这一纸禁令反而引发了扩张热潮,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新建了623条生产线,新增熟料产能7.07亿吨。对于类似水泥这样的行业来说,要通过治理让其产能回复到与下游市场基本吻合的合理状态,已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了。

    显然,治理产能过剩,依靠政府制订一个指导意见来推进,究竟能够收到多少效果是有很大疑问的。我们必须明白的是,产能过剩之所以在今天形成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政府的推动所造成的。为了保证GDP的高速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扩大投资上投入了高昂的热情,寻找项目,提高产能。在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中央政府直接出台了4万亿投资大单,期望以此来抵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侵袭,这种单纯以拉升GDP为目标的投资很快便显示出与下游市场无法对接的问题。今天,在政府职能尚未出现很大转变的背景下,对于由政府来推动治理产能过剩,显然不能抱有过高期望。

    产能过剩是一个市场的问题,因此,解决它的最有效的途径,还是应该走市场化的道路。其中最重要的是减少政府的行政审批权,只有遏制住政府通过审批权扩张投资项目的冲动,才能逐渐还市场一个清静。这里特别要警惕的是,政府不能因某个行业一段时间的低迷就匆忙出台扶持政策,用政府给予的非市场力量来延续其生命。在前几年金融危机处于高潮的时候,我国很多行业曾经陷入危机,当时大多将其归结为受外围危机的影响,其实现在来看其中有不少就是因为产能过剩引发的问题。但是,由于当时对形势的误判,政府紧锣密鼓地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几乎把所有低迷的行业扫了个遍。扶持政策使这些行业得到了苟延残喘,却失去了一次淘汰落后产能的有利时机。

    用市场的力量来治理产能过剩问题,这并不是说政府可以在市场上当“甩手掌柜”,而是说政府应当改变旧有的GDP政绩观念,不再利用手中的审批权为产能过剩行业增加新的产能,并且要积极创造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让企业更多地利用资本并购等手段实现产业转移。另外,在目前的产能过剩行业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杂处其间,因此,可能还需要政府发扬一点“壮士断腕”的勇气,让国有企业主动退出已经处于低效率竞争的这些行业,给民营企业腾出一片市场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