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红枫湖,车子继续送我们游览平坝县城西南23公里,滇黔公路右侧2公里处的天台山。 天台山如一岭石崖兀起平畴,如巨崖突立在四围高山峡谷之中,孤峰一蒂,极为险峻。山虽不高,其势陡峭,直插云天,一面为古树枯藤掩映的蜿蜒小路,三面削壁而立,状如拾级登天之台,故名天台山。 明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白云寺僧开山卓锡天台,依山形地势于山巅建寺,称“五龙寺”。 经明清两朝不断扩建,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始具今天之规模。伍龙寺是天台山最耀眼的风景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沿山而建,自山腰至山巅,由山门、大佛殿、厢房、倒座、观音殿、经堂、方丈室、玉皇阁、祖师殿等组成。附属建筑有叶风亭、望月台、天街、山门牌坊等。利用山顶上非常狭窄的空间,修建如此之多的殿宇厅堂、亭台楼阁,在贵州高原实属罕见。被建筑专家赞誉为“石头建筑的典范”、“深山明珠”。该古刹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道山门的“黔中第一名山”牌匾 穿民族服装的导游带着我们登山 天台山是座地道的石头山,山上缺土,但却是灌木丛生,古藤倒挂,绿意盎然。穿过草丛灌木,踏上登山的石级阶梯,山腰层林环绕。道旁有株参天的古银杏树,据说是白云僧人开山时所栽,如今有500多年了,树需三人才能合抱 树上挂满了各种吉祥物 山前银杏古树右侧的“大观在上”,天街石壁间的“天台”和“名山覆武”等,手笔不凡,赫然可观
大观在上”四字中的“上”已不见 终于到达天台山大门
天中之天”天台山 山门上檐,精美的石刻 伍龙寺雄峙于一峰独秀的天台山上,石壁上“五龙寺”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天台山伍龙寺第一重庙门,为民国时期僧人本安修缮后的建筑,门上联为闻名遐迩的绝对楹联,是天台山五龙寺的精华 “云从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 内容好,书法亦佳。“天台”二字三次巧嵌联中,令读者对天台胜景浮想联翩。 门框两侧还有两方石刻,记录早年寺庙的活动状况及天台景色,实属难得。 利用山顶上非常狭窄的空间,修建如此之多的殿宇厅堂、亭台楼阁,在贵州高原实属罕见。山中现存之因代摩崖,原有建庙记事碑和朝山诗碑,多已漫漶难辨。惟岭南李大光的七律一首保存完好。“绝顶摩挲千仞石,危梁回荡一楼中。丹枫黄懈秋容老,疏而微云画意浓”。描写天台山秋景,可谓得真。 我们去的时间是春天,山上的桃花正灿烂绽放 五龙寺的“清静禅院”壁立于悬崖一侧,寺内厦屋数层,历落参差;群房连亘,高高下下,若城居然。游人可进内参观大佛殿、厢房、倒座、观音殿、经堂、方丈室、玉皇阁、祖师殿等待遗迹 “吟风亭”遗址 僧人所用的“干碾房”,因光线比较昏暗没有照出来 这是五龙寺“天台望月”里的“大月台” 由“天台望月”里的窗户,可以欣赏月亮 我们是白天参观,透过这个窗口,可以欣赏远近的贵州山水田野 在“天台望月”我们的平台上,可以欣赏“伍华寺”各种造形龙的建筑风光,虽然年代久远,仍栩栩如生 经历康熙、嘉庆、道光三代,天之台传说甚多,“伍华寺”内存有平西王吴三桂参投宿该寺,在天台山留下的宝剑、朝笏等遗物。大月台是天台山最高处,它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当年的和尚和道教弟子夜间来此望月,现已被凿为一水池,作为消防蓄水之用。 天台望月”里的“讲经堂”。 “吴三桂悟禅处”就在里面。 展室里,吴三桂的朝服 寺内目前尚有佛、道香火,被人民称为“佛道一统的天台山”。 天台山不愧“深山明珠”、“石头建筑的典范”的雅号。它的结构分内外两部分,外部均用石块砌垒,与由于山岩风化造成的水平线十分接近,浑然一体,表现出粗犷的性格,墙壁上开极少的猫窗,一望即知其军事堡垒的防御功能;内部本构件精雕细琢,各栋建筑更是灵施巧布,在有限的山岩上,创造出了丰富的建筑空间,实属奇迹。 谢谢分享! 谢谢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