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大千的毛笔情

 解连环 2013-05-17



来源:内江日报 

        ◇李建友

  纸笔墨砚,是古今文人雅士喜爱的文房四宝。国画大师张大千一生以笔墨为伍,横笔行走三大洲,写尽天下奇山碧水、花卉草虫、珍禽异兽、仕女高士。专家研究后认为,张大千一生创作的作品在3万幅以上,不仅格高画美,而且意境深邃,是一笔富可敌国并能惠传千代的文化瑰宝。其间,还留下了一段又一段毛笔情缘的轶事趣闻,在艺坛传为佳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张大千在制笔用笔方面十分讲究。他在绘画前,根据构思的腹稿,先准备、定制所需画笔。除早年在国内各笔庄定制外,中年以后游历海外,还在日本等地特制了一些规格不同、形态各异的毛笔,如在日本定制的名为“相面笔”的毛笔,笔毫细得如针一般,而这种细小之笔还要按大、中、小三种规格来做。此笔主要用于描绘画中的男士须眉,突出男性的刚毅。在张大千的笔库里,也有大如拖把的大笔,这是张大千晚年用于绘制巨幅荷花和山水长卷的工具之一。台湾“三张一王转转会”成员张学良、张群、王新衡就见证了另一位成员张大千在1981年《庐山图》开笔时,拿起一支拖把般的大画笔,在墨盆里蘸过之后就在画纸上挥洒的壮观景象,令现场观者称赞不已。

  张大千在旅居巴西期间,用重金收购牛耳绒毛制作毛笔的事,可谓空前绝后之举。在牛耳朵里取一小撮毛是很不容易的事,要在两万只牛耳朵里取出一斤绒毛,更是一项繁杂费力的工程,难度很大。但世上无难事,受大师之托,巴西籍华人蔡昌銮协助牧场主在牛耳朵里取绒毛。当张大千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获得的一斤绒毛带到日本东京的“喜屋”和“玉川堂”两家笔庄制成一批毛笔时,很是兴奋,赋诗一首:“雄狮百胜恣横行,执耳升坛众与盟,所向从来无劲敌,敢从纸上笑书生。” 并将牛耳绒笔命名为“艺坛主盟”。张大千制作这批笔,仅加工费就花了700美元。

  善待朋友的张大千,将这批笔除自用
  1956年,张大千在法国巴黎与西画大师毕加索晤面,共探艺事,西方传媒称为“东张西毕”,是全球两大艺术巨头高峰会,是一个“中西艺术史上值得纪念的年代”,是中国画与西洋画一次零距离对话,一次现场技艺切磋、交流。张大千翻阅了毕加索的中国画5册画页之后,认为他没有把中国画的韵味表现出来。当听说毕加索正在练习画竹子,张大千日后回赠毕加索的礼品就是精心绘制的《双竹图》和几支精制的毛笔以及一套线条流畅的中国汉代石刻拓片。毕加索收礼后,十分欣慰,遂用张大千赠与的笔和画去探寻中国画的意境和墨分五色的韵致。《双竹图》及那几支中国毛笔拉近了东西方画坛两位巨子的时空距离,当然,也成了中国画和西洋画互相借鉴、融合的见证物。

  磨墨万锭,笔秃千管。对秃废的笔,张大千多采取集中埋葬的处置方法。在他旅居的巴西“八德园”和美国“环荜庵”两处居所的园林里,均筑有葬笔之墓,取名“笔冢”,此名源自四川老乡、张大千最崇敬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之“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句。巴西“八德园”内那块正面阴刻的“笔冢”二字,是出自张大千自己的手迹;另一面则为香港书法家曾克专所书,青石碑在日本刻制,越洋过海埋于巴西。而美国那处“笔冢”,就埋有秃废笔400多支。张大千筑墓建冢埋笔,意在不断启示自己,也以此激励后来者要用功做事,勤于创造,还教诲人们要感恩敬物。张大千还经常踱步于“笔冢”前,去追思、去缅怀,其伤笔动感之态,类似《红楼梦》中的黛玉伤春葬花之情,令人荡气回肠。张大千对笔的爱心、痴情,由此可见一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