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一)

 缤纷生活 2013-05-17
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一)
作者:郭德灵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98    更新时间:2013/5/17           ★★★

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

 

教育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孩子的成长、培养和教育对于任何时代的任何一个家庭来说也都是一件大事。

“人旺财旺事业旺,一代更比一代强”,是所有家庭的企盼;“有出息”、“出人头地”、“混得人模人样”、“比爹娘一辈强”是所有家长的希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更是而今多元时代、竞争无比激烈的社会中所有父母的梦想!

可怜天下父母心!

性格决定命运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成人、成才、走向成功之路,使自己和孩子的梦想成真呢?不二法门、唯一途径是: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开始。

美国人约·凯恩斯说:思想引导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英雄所见略同”,英国作家萨克雷也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可见,思想—行为—习惯—性格—命运,这是人生的规律。

哈佛原本是一所地方性的小学院,它是在美国内战之后到“二战”之前的几十年间发展起来的一所世界级大学。当时,聚集到这里的一大批声名卓著的教育精英在培养人才上有一个根本性的认识:培养人才最重要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培养性格。

有位美国记者采访晚年的投资银行一代宗师J·P摩根:“决定你成功的条件是什么?”老摩根毫不掩饰地说:“性格。”记者又问:“资本和资金何者更为重要?”老摩根一语中的答道:“资本比资金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性格。”
  19985月,华盛顿大学350名学生有幸请来世界巨富沃伦·巴菲特和盖茨演讲,当学生们问道“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这一有趣的问题时,巴菲特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原因不在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工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性格和脾气。”盖茨表示赞同。

西班牙大文学家塞万提斯说:“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的性格决定的”。

尼克松说:对一个人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他的背景、他的肤色、他的种族或是他的宗教信仰,而是他的性格。

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85%归于性格,15%归于知识。”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是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好比是水泥柱子中的钢筋铁骨,而知识和学问则是浇筑的混凝土。性格决定着一个人的交际关系、婚姻选择、生活状态、职业取向以及创业成败等等,从而基本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因此,成功与失败无一不与性格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格决定着人的一生是悲剧、平庸,还是建功立业、身世显赫。

成也性格,败也性格。好性格成就你的一生,坏性格毁掉你的一生。从古至今,性格左右着人的一生。

习惯造就性格

性格是由习惯造就的。

关于习惯,古往今来,真知灼见熠熠闪光:

“习惯成自然。”

“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

“习惯比天性更顽固,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古罗马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法学家、演说家西塞罗)

“任何事物都不及习惯那么神通广大。”(古罗马诗人奥维德)

“习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隶。”(雅虎前副总裁、高产的国际畅销书作者、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之一高汀)

“起初是我们养成了习惯,后来是习惯造就了我们。”

“习惯之始如蛛丝,习惯之后如绳索。”

“习惯就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他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

“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但是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英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洛克)

 “习惯就是一切。”(法国专家沃维纳格)

……

关于习惯,我们都能讲出很多的故事。

故事一:

一对父子常年住在山上,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赶牛车下山卖柴。父亲很有经验,每次赶车下山都是亲自驾车,儿子坐在边上陪他。山路崎岖,弯道连连。儿子眼神好,每次遇到弯道时,总是冲父亲吆喝一声:“爹,转弯啦!”又一次父亲有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赶车下山。到了第一个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下车,又推又拉,牛一动不动;用青草诱之,依然一动不动。究竟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父亲闻讯赶来:“还是我来吧!”儿子随口说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儿子很是佩服父亲,只是他依然纳闷:为什么父亲一来牛就走了呢?

故事二:

有个穷人,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发生火灾后,得到了一本关于点石成金的书。这种只有在黑海边才能找到的奇石外表与普通石头没什么区别,只是奇石摸起来是温暖的,而普通石头摸起来是冰凉的。为了得到这种奇石,改变自己的命运,穷人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收拾行囊来到黑海边,开始了寻找奇石的历程。为了避免做无用功,穷人每次捡到石头,若发现石头是冰凉的,就随手把石头扔到海里去。一天过去,没有捡到传说中的奇石,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还是没有捡到传说中的奇石。他并没有气馁,因为他知道,如果谁都能随便捡到奇石,那还能轮到他?他继续捡石头、扔石头,再捡石头、再扔石头。有一天早上,他捡起一块石头,一摸是温的,很高兴,但不知怎么搞得,他鬼使神差随手又把这块奇石扔进了海里,等他醒过味来,懊悔不已。

故事三:

某人常年生活的屋里有一个小凹坑。这个人很懒惰,一直没有填平。在屋里走动时,总会有固定的一只脚摊在那个凹坑里,年长日久习惯了,走至凹坑处也如履平地,没有什么不适,已感觉不到凹坑的存在了。一位来串门的朋友发现了这个凹坑,感觉很不可思议,就好心地用土填平了这个凹坑,还认为帮朋友做了一件不大不小的好事。哪知此后那只脚再踏到凹坑里,感觉就像登高一样,感觉那条腿变长了,很不适应,不仅心有怨言,而且经过了很长很长时间才适应过来。

故事四:

一个富人见了一个穷人起了善心,想帮他致富:送给他一头牛,嘱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来了撒上种子,秋天就可以远离那个穷字了。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可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比过去还难。穷人就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

穷人的计划如愿以偿,只是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穷人想,这样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卖了,买成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鸡蛋立刻可以赚钱,日子可以立刻好转。穷人的计划又如愿以偿了,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又艰难了,又忍不住杀鸡,终于杀到只剩一只鸡时,穷人的理想彻底崩溃了。他想,致富是无望了,还不如把鸡卖了,打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不愁。

春天很快来了,发善心的富人兴致勃勃送种子来了,赫然发现穷人正就着咸菜喝酒,牛早就没有了,房子里依然一贫如洗。富人转身走了。

很多穷人都有过梦想,甚至有过机遇,有过行动,但始终不能摆脱贫穷,是因为他们始终摆脱不了“穷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还有广为传播的“跳蚤实验”:

实验者往一个玻璃杯中放进一只跳蚤,跳蚤立即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到它身体的400倍左右,是动物世界名副其实的跳高冠军。

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同时在杯子上加一个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没有停下来,因为它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后,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再一阵子以后呢,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一个小时后,实验者开始把这个盖子轻轻拿掉,跳蚤不知道盖子已经拿掉,还是在原来的高度继续地跳;三个小时后,跳蚤还是那样跳;一天以后,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其实它已经跳不出这个玻璃杯了,因为它心里面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

 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所做的著名的青蛙实验,还有挪威渔民发现的“沙丁鱼效应”,都从不同的侧面诠释着坏习惯的可怕、好习惯的妙用!

的确,习惯是一个微妙的东西,它平凡却珍贵,它渺小却伟大,它可以让人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它也可以让人坠入深渊、万劫不复。

“习惯是人生的主宰”,那么,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应该从何时开始?“从娃娃抓起”,越早越好。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出席某个会议,有位记者问其中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这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平静地回答:“不是在大学,也不是在实验室,是在幼儿园。”记者有些好奇:“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诺贝尔奖得主答道:“在幼儿园里,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错了事要道歉;答应小朋友或别人的事要做到;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科学家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中国有句流传千年的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孩子0——7岁这个阶段,特别注重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那就等同于在进行一个人性格的塑造,等同于在干预一个人的命运。

所以,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著名作家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高人们说:“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地球的手。”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家庭在于父母榜样的力量,在于父母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在学校在于教师特别是幼儿教师精心地训练和培养。

那么,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哪些好习惯?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学会认知(学习) 、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实际上归纳起来,不管哪个世纪哪个时代,在孩子人生的起步阶段,最根本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培养好三大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品行习惯。“三大习惯”是“德、智、体”稳定的“品”字结构的基石,是孩子自我发展的“三大动力系统”,是拉动孩子走向成功的“三驾马车”,决定了其一生的品格、品质和能达到的高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